經濟富裕人安康
溧陽,位于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北倚長江天塹,南扼天目山麓,東瀕太湖平原。自古就是農作物豐富的魚米之鄉,擁有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欣欣向榮的產業基礎,周到優越的服務環境,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投資創業、安居生活的一方樂土。溧陽不光山美水美,物產眾多,還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藏著多種礦產資源。經勘探查明,全市礦產有石灰石、方解石、瓷石、膨潤土、黏土、硅灰石、石英巖、石英砂巖、大理巖、建筑砂、煤炭等,其中石灰巖、方解石、大理石、陶土、彩瓷石等儲量均在億噸以上,且品味優良,具有極佳的開采價值,是溧陽的天然寶庫,不少沉睡的礦藏已被喚醒,為溧陽經濟的發展積蓄了后勁,贏得了“綠色仙境”、“生態家園”、“長三角后花園”等美譽。
工業經濟 迅猛發展 改革開放使溧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調整原有傳統工業結構,提高現代化制造和新興門類產業結構比重的基礎上,新的經濟增長點激發了溧陽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輸變電設備、機械制造、生物醫藥和精細化工、新型建材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溧陽的主導經濟。一批骨干企業和名牌優勢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2010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首超千億元大關,分別達1035.16億元、1008.1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9%、33.4%;實現工業利稅總額110.73億元、利潤總額65.0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2.8%、96.4%;實現工業增加值21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占全市GDP比重的51.5%。年納稅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84家,其中,超200億元企業1家,超50億元企業3家,超10億元企業8家。江蘇華朋集團有限公司、江蘇上上電纜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申特鋼鐵有限公司、江蘇金峰水泥集團有限公司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全市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省著名商標21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省名牌產品31個。溧陽是著名的“裝吊之鄉”、“電梯安裝之鄉”、“建筑之鄉”。全市有建安資質企業125家,其中一級總承包資質企業21家。北京奧運鳥巢、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國家大劇院、南水北調、京滬高鐵等許多國家重大工程都凝結了溧陽建安人的心血和智慧。2010年,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5.30億元,完成施工產值277.21億元,比上年增長38.3%。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7.83萬元/人,比上年增長2.6%。累計施工面積達1875.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9.2%;其中新開工面積1058.2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3.2%;累計竣工面積870.0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1.3%。江蘇正方園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項目獲溧陽建筑史上第一個“魯班獎”,江蘇天力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項目通過“國優工程”專家評審。江蘇天目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華能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江蘇龍海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溧陽鵬程鋼結構有限公司進入江蘇省建筑企業百強行列。
三農建設 扎實推進 溧陽是全國油茶籽生產“三強”縣(市)之一,也是江蘇糧食、茶葉、板栗、竹子、禽畜、水產、瓜果生產的基地,全市已形成10萬余畝板栗、10萬余畝竹、6萬余畝茶、6萬余畝桑、6.5萬余畝特色果品、60萬余畝優質糧油、14萬余畝特種水產、630萬余只禽和40萬余頭羊的專業化、商品化基地。2010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農業總產值28.36億元,增長15.1%;林業總產值0.74億元,下降28.1%;畜牧業總產值5.28億元,增長4.8%;漁業總產值18.4億元,增長6.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9萬元,增長15.5%。全市新建高效農業面積0.50萬公頃,高效農業建設總規模發展到3.49萬公頃。曹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前馬蕩萬畝高效水產養殖示范區、蘇臺農業合作創業園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現代農業特色彰顯。全市形成千畝以上農業開發基地103個,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12個,省、常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1個。天目湖白茶、溧陽白芹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溧陽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先進縣(市)”、“中國名茶之鄉”。農村新五件實事全面推進,中心村建設順利竣工,村莊整治試點建設效果明顯,城鄉生活垃圾統籌處理實行全覆蓋。新建農村公路210千米,改造農危橋79座。城鄉公交一體化加快推進,符合通車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開通班車。
科技創新 碩果累累 科技創新對溧陽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圍繞發展創新型經濟,以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增長點,以自主創新搶占發展制高點,溧陽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實現經濟增長與產業轉型同步推進,傳統產業集約集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其中金屬冶煉及加工、機械裝備制造、輸變電設備、新型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興產業快速崛起。201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1%。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90.9億元,增長30.3%。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26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家、產品66個。創建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省級企業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省創新型企業12家,新增省級孵化器1家、常州市級孵化器2家,溧城鎮被評為“江蘇省創新型鄉鎮”。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突破1950件和900件,分別增長41%和162%。獲評常州市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項目12個,引進海外人才51名、高層次人才230名。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組織參加5次大規模產學研對接活動,簽訂合作項目40個。溧陽(上海)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投入運行。全市專利申請量達2030件,增長46.8%,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404件,專利申請授權量1095件。相繼榮獲了“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市)”和“全國科普示范市”稱號。
水陸運輸 四通八達 中河、104國道是溧陽的水陸命脈,中河上承固城湖的來水,由西向東,貫穿全境40千米,下注太湖。104國道由西北向東,穿過全境45千米。寧杭、揚溧高速交匯于此,加上寧杭鐵路客運專線即將運行,實現溧陽鐵路“零”的突破。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距上海、杭州2小時車程,距南京、蘇州1小時車程,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0分鐘車程,距常州機場30分鐘車程。
鄉道建設全面提速,北山、南山片區等400多千米,路寬都在11米以上的瀝青公路連貫著每個鎮(區),使得快捷交通路網由市區向鄉鎮延伸。從2003年開始,溧陽市加快推進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相繼投入13.8億元,建成2275千米農村公路、680個城鄉公交候車站亭、747座橋梁,架起10個鎮3000個村莊百姓出行往來的橋梁。市到鎮通一級以上公路,鎮到鎮通二級以上公路,鎮到行政村通四級以上公路,各鎮(區)主要節點18分鐘之內就能上高速。無論是農村公路等級還是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密度一直在全省保持領先;率先啟動了“城鄉公交一體化”工程建設;率先啟動所有鎮標準化農村客運站、交管所、站亭建設,客運站全省聯網售票;率先推行鎮村公交試點,重點行政村、駐溧部隊、重點旅游區和農場全部通上鎮村小公交;以建制鎮農村客運站為交通樞紐,以“路通車通、站新亭美”的新客運格局為載體,實現了城鄉客運全覆蓋,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資源共享、銜接順暢、經濟便利、安全有序的城區公交、市鎮公交、鎮村公交三級公交網絡。全省干線公路建設質量現場會、全省高速公路綠化工程建設現場會、全省農村公路建設現場會、全省城鄉一體化、交管所標準化現場會、全省超限運輸治理工作現場會、全省城鄉客運統籌發展等6個省級現場會相繼在溧陽召開,已連續6年被評為江蘇省農村公路先進縣(市)。
市、鎮、村三級道路與三級公交網絡的全線覆蓋,為溧陽城鄉的平衡發展注入了能量和活力!四通八達的大交通連接起了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日益改善的群眾出行條件進一步提升了公眾出行服務,奠定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石,拓寬了百姓發家致富的大道,讓農民享受了和城里一樣的現代化生產、生活……
開放開發 步伐加快 多年來,經濟開發區、天目湖旅游度假區是溧陽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承載著溧陽的發展和未來。兩大開發區開發框架不斷延伸,核心載體功能不斷完善,進區項目規模、質量迅速提升,支撐帶動能力繼續增強。全面啟動各鎮工業集中區新一輪開發,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度。旅游開發態勢喜人,2010年全市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38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5億元,天目湖被評為“江蘇省十佳景區”,溧陽市成功入選“中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縣”和“中國旅游競爭力二十強縣市”。經濟開發區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凸顯,2010年綜合實力全省排名第26位。科技創新得到強化,2010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值390.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2.4%,比2005年提升25.1%;有效投入結構和項目規模不斷趨優,實施超億元重大項目26個,其中工業項目16個。全市私營企業新增580戶,注冊資本新增12億元。工業經濟繼續高位高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各項主要指標增長35%左右,高于工業平均增幅7%以上。工業納稅銷售收入增長40%左右,總量近500億元。規模企業群不斷壯大,其中園區企業申特集團、上上集團分別突破100億元和50億元。經濟開發區輸變電產業群被命名為全省100家重點產業集群。“4+1”人才資源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建成國家級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級7家和省級院士工作站4家,引進海外人才164名、領軍型海歸創業項目26個。現代服務業快速崛起,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94.5億元。對外交流不斷擴大,成功舉辦2008“一村一品”國際研討會、天目湖中歐經濟論壇、中國溧陽茶葉節暨天目湖旅游節等活動,分別與日本白山市、美國聯合市、荷蘭萊瓦頓市結成友好城市。
城鄉同步 統籌兼顧 多年來,溧陽市進一步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市容市貌秩序不斷規范,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城管進社區”、“城管進鎮區”活動深入開展,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日趨健全,社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城鄉規劃信息平臺全面升級,認真抓好規劃研究、編制和管理工作,城市總體規劃和9個建制鎮總體規劃編制完成。燕山新城開發建設順利推進,市區公園全部免費開放,燕山公園正式開園,燕山河整治和清溪公園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在村鎮農民住房建設試點中,按照城市居住小區的標準進行設計和施工,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都落實到位,全面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完成體育健身場所建設,改善了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提高了農村生活質量。天目湖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建設天目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功建成國家級農業開發示范基地,公司董事長沈祖富被評為“中國經濟十大創新人物”。將重殘救助列為市委、市政府36項重點工程(工作)之一,凡具有本市常住戶籍,持有縣級以上殘聯核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證》且登記為一至二級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盲及視力殘疾,未享受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待遇,本人無固定收入或固定收入低于本市城鄉低保標準的重殘人員都可申請救助。累計發放重殘人員生活救助金188萬元,改善了重殘人員生活狀況,進一步完善了溧陽市社會救助體系。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外國語學校、文化中心、體育中心等先后對外使用。廣場文化形成品牌,文化“三送”工程有效推進。突出農村衛生、社區衛生、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四大重點,衛生事業協調發展。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和誠信體系建設,社會法制水平不斷提高,企業信用意識明顯增強,全市新增3家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教育現代化穩步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通過省級驗收,后六中學成為全國農村初中教育典范。全市初中學校的合格學校建設全部到位。公眾安全感達97.8%,位居常州第一,有效形成了全市各級重視、各界支持、全民參與平安建設的良好局面。溧陽市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區)”、“全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區)”。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法治溧陽”建設取得新成效。《民生聚焦》為群眾開辟訴求平臺,成為政府聯系百姓的好渠道。市文化藝術中心、市體育館建成開放,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完成新館建設,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民健身活動持續開展,被評為“江蘇省體育強市”。在全省率先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焦尾琴故里”。文明創建工作成果豐碩,榮獲“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市)”等榮譽稱號。國防教育、人民武裝、征兵和雙擁工作全面發展,省雙擁模范城創建實現了“五連冠”。
如今,溧陽的百姓無論在以鄉村農莊為背景的生態村莊中漫步徜徉,還是在以秀美天目湖為背景的豪邁大氣的現代化旅游城市中感受節律,遍布這座城市每一個角落的幸福笑容因綠色生態之美變得更加燦爛,每一張幸福的笑臉也會在不經意間被鏡頭捕捉成為歷史的見證。溧陽,在城市轉型的朝陽中正以勇往直前的闖勁,克難而上的拼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奏響著一曲氣勢恢弘的向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進軍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