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壇春曉
- 王祖琴
- 2425字
- 2019-11-26 18:27:40
書香做伴樂陶陶
【作者簡介】 張海清,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現任職于大冶市靈鄉中學,多次榮獲大冶骨干教師、大冶市教壇新秀等榮譽稱號。在舌耕之余,不忘筆耕,近年來共有24篇論文、案例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同時有多篇散文、詩歌在《黃石日報》、《銅草花》、《今日大冶》等報刊上發表,其中《子夜桂花幽》在全國散文大賽中榮獲二等獎。自兼任學校辦公室主任以來,有80多篇新聞、短訊在《湖北教育》、《誠信月刊》等報刊、媒體中發表。
從一個校門走進另一個校門,從講臺下走到講臺上,近20年來,環顧四周,有人喜煙,有人好酒,有人戀牌,也有人樂乎山水之間,而我獨愛以書為伴,雖從不指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一書在手,內心也就踏實了。或人在旅途,或秉燭辦公,或斜臥床頭,讀書從不選時間地點。興趣來了,讀上幾頁,翻上幾面,或一目十行,或邊讀邊批,每到精彩處不禁高聲吟哦,旁若無人之狀,偶爾被他人看到,常被列做不入塵世、迂酸四溢的另類。可每有好書:或經,或史,或文,或理,依然“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和秋冬”,執著“書香做伴樂陶陶”的癡心不改。
我從未敢自詡好書如同“梅妻鶴子”,至于以書為伴,是出于自身工作的需要,更是多年生活習慣使然。從6歲那年入學啟蒙、看到第一本書開始,我便深深迷戀于她,至今難以自拔。其間,不論是中學,還是大學,乃至工作至今,不論炎炎三伏,還是數九寒天,唯有書籍,不離不棄,伴我成長,教我成人,助我成功。
站在書籍的肩膀上,透過歷史的塵埃,三秦兩漢,諸子百家,一路品來,使生于江南的我領悟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奔放;使生于和平的我領悟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硝煙彌漫;使生于平實的我領悟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凄清婉約。每到月圓之夜,讀到忘情之時,常常一個人推門出戶,沐浴在水洗般的月華之中,近處清晰,遠處朦朧,四野一片寂靜,雖不曾浪漫地“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未曾聞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但若尋得一方幽靜,對視長空朗月,“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之情油然而生。現實社會中的我們不可能穿越時空隧道回訪唐宗宋祖,唯有憑著書本的方寸平臺,沿著厚重的文化沉淀,踏著古人的字字珠玉,與古圣先賢對話人生、傾訴思緒。也正是五柳先生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凡脫俗,使我向往錦衣玉食的浮華心情,不時得以凈化,安于現實,安心講臺。在平凡實在的教書育人過程中,我逐漸覺悟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博大精深。教師作為一個社會人,生活在五彩繽紛的社會之中,免不了向往達官顯貴,免不了欽羨豪商巨賈,若不正確處理內心郁悶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業績,殃及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禍及家庭的和睦安寧。而正是這些鴻儒高士、古圣先賢的真知灼見、高節清風在我迷茫、困惑時不時點化愚鈍的我,讓我常有“醍醐灌頂”之感,讓對現實生活常有“從門到窗子七步,從窗子到門七步”憋屈之感的我更加安于教書、樂于育人。
曾經有人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具備一桶水。而從教多年的我,則認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不應止具備一桶水,而應具備一潭水,一潭潔凈無污染、“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清澈山泉。因為現在的社會不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三篇文章六十年”的時代,而是一個提倡“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學習型、創新型社會。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領著一群不完美的人而最終走向完美的過程。試想要圓滿地完成這一個完美的過程,作為教育主導者的教師就不得不自我充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而要快速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學藝術,雖然方法很多,但我認為直接閱讀前人的教育理論,踐行前人的教學經驗,未嘗不是一種速成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多年的生活習慣養成了我的床上總是堆放著各類書籍,晚上不看上幾頁,是無法入眠的。于是依著枕頭,從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三塊糖”,到周宏的“賞識教育”,讓我在平時教育教學中“吾日三省吾身”,在不斷的反省中提高,在不斷的反思中完善,從而形成自己獨特個性的教學風格。尤其是王金戰的《英才是怎樣造就的》讓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進一步學會平視學生,尊重學生,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內在潛力,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趙豐平的“二七一”課堂模式,讓我從傳統的“五環教學”中解放出來,沒有講臺的課堂,讓每一個學生心靈放飛,讓每一朵花兒個性張揚。正是這些教育專著,正是這些大家鴻義,讓我快速有效地吸收營養,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由一個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如果說泛著丹青氣息、人文哲思的先秦散文、唐詩宋詞教會了我睿智豁達、淡泊明志;如果說先前教壇的恢弘巨著、名家大筆教會了教育技能、教學藝術,而那些藍眼睛高鼻子的外國文學則讓我頓悟了人生態度、生活本源。學生時代我就接觸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雖然一度我不能理解,無法接受以塑造硬漢精神著稱于世的海明威晚年飲彈自盡,但這些絲毫改變不了我對老漁夫圣地亞哥在連續84天沒捕到一條小魚的情況下,毫不氣餒,依然執著地在海上尋找機會,最終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并為之仗著一葉孤舟單槳,在大海上拼搏七天七夜才拖著一副魚骨返航的崇拜之情。工作之后,每每遇到困難和壓力,我就會從枕邊請出圣地亞哥,讓他詳盡講述茫茫大海上,靠著一葉孤舟如何智伏馬林魚、勇退群鯊的壯舉,于是一夜之后,當第二天第一縷陽光從窗外射進床頭時,我又精神百倍地站在講臺上,激情洋溢地演繹著粉筆人生。正是這股子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硬漢精神一直鞭策著我、激勵著我走過人生的一道道坎。我不敢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到無求品自高”,但古今賢圣、名家高士的真知灼見,不論是工作生活,還是道德修養上都讓我受益匪淺,不僅提高了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陶冶了我的情操,培養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讓平實的生活更精彩。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選擇,我依然會終身以書做伴,以書為友,用書本來充實人生,用知識來編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