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畜牧業電子商務
- 涂同明 涂俊一 杜鳳珍
- 5720字
- 2019-01-10 18:49:44
第三節 畜牧業的發展現狀
一、畜牧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畜牧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畜牧業已經從家庭副業發展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我國畜牧業在保障市場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的進程。
我國畜牧業生產繼續呈現穩步、健康發展的態勢,主要畜產品持續增長,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繼續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生產總產值的比重已經超過30%,畜牧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增長點和最主要的支柱產業。畜牧業產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重要來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2009年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生豬存欄5.23億頭,占世界存欄總數的50.9%,居世界第1位;綿羊2.19億只,占世界存欄總數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億只,占世界存欄總數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億頭,占世界存欄總數的9.2%,居世界第3位。肉類總產量達10845萬噸,禽蛋(不含雞蛋)843.6萬噸,雞蛋3578.6萬噸,奶類3785萬噸,其中肉類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0%,禽蛋產量占80%,雞蛋產量占40%,奶類產量占5%。
到目前為止,我國人均肉類占有量已經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而奶類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 1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水平在改革開放的30年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二、畜牧業發展的成就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畜牧業生產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生產方式快速轉變的30年,是畜牧業生產向區域化、集約化、產業化和現代化不斷推進的30年,是畜牧業主導產業地位逐步確立、畜牧業經濟快速騰飛的30年。
3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推進對畜牧業生產經營和流通體制的改革,增強了畜牧業產業組織創新能力。畜牧業發展從小到大,從追求數量增長到質量、結構、效益并重,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市場有效供應能力進一步加強。2007年全國肉類產量達到6865.7萬噸、禽蛋產量2513.4萬噸,分別占世界產量的24.7%和37.7%,居世界第1位;奶類產量3633.4萬噸,居世界第三位。畜牧業產值不斷提高,1978—2007年,全國畜牧業產值由209.3億元增加到16125.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5%上升到33%。
1.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區域化進程逐步加快。畜牧業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規模化養殖優勢逐漸顯現。中等規模養殖生豬出欄天數143天,比農戶散養少36天;中等規模養殖蛋雞每只產蛋量16.1千克,比散養水平高1.3千克。在此同時,畜牧業生產標準化逐步推進,畜產品質量明顯提升。截至2007年底,全國通過無公害認證的畜牧企業(個人、協會)3312個,養殖規模34.15億頭(只、羽);經認證的畜產品品種4063個,產量達1415.9萬噸,畜產品優質化率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產業化加速推進,利益聯結機制日趨完善。2007年初,畜牧業產業化組織已達7萬多個,約占全國農業產業化組織的50%以上,帶動牲畜飼養量14.6億頭,帶動禽類飼養量113.4億只。畜牧業生產區域化進程加快,目前,已形成肉、蛋、奶畜產品生產產業帶。
2.科技提升畜牧業生產能力。改革開放30年來,畜牧科技貢獻率由“六五”末期的34%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國家先后啟動了一批畜牧重大科技項目,在畜禽和牧草品種選種選育、飼料生產及安全、主要畜禽營養及飼養管理、產品標準和檢驗方法、草原建設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獲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共獲國家級獎項268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3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9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全國科學大會獎45項。通過這些科技項目,摸清了我國主要畜禽、牧草品種資源和草地資源情況,掌握了各地區主要飼料的成分和營養價值,培育了諸如中國荷斯坦牛等近70個優良畜禽新品種(系)等。與此同時,國家先后實施了“豐收計劃”、“優勢農產品重大技術示范推廣”和畜牧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推廣應用畜禽雜交改良、飼養等生產配套技術,提高了畜禽生產效率,改善了畜產品質量。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的基礎已初步確立,育種、擴繁、推廣、應用相配套的構架基本形成。不斷加強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兩次公布了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重點建設了絨山羊等100多個品種資源場,搶救了荷包豬、矮腳雞等一批瀕臨滅絕的畜禽品種。同時建立了6個家畜家禽基因庫保存畜禽品種資源。
3.飼料產業發展迅速。全國飼料產品產量由1980年的110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12331萬噸,年遞增長率為19.1%。從1992年起,我國飼料產量已連續17年穩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國已形成包括飼料加工業、飼料原料工業、飼料添加劑工業、飼料機械工業,以及飼料科研教育、質量安全監測等為支撐的中國特色飼料工業體系。2007年飼料加工企業達到15376個,比1990年增加了9.75%;飼料原料開發利用率進一步提高,除蛋白飼料外,大部分原料都能滿足國內需求;飼料添加劑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生產品種大量增加,質量不斷提升,部分產品還進入國際市場;飼料機械工業技術和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遠銷國際市場;科研教育不斷發展,全國有多所學校設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60%科研成果得到轉化應用;逐步形成了以國家級飼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龍頭,部級質檢中心和省級飼料監測機構為骨干,地、市、縣級飼料質檢站為網絡的飼料監測體系。
4.草原生態建設取得雙重效益。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草原生態建設力度,中央共投入資金143億多元,先后實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態建設重大工程和項目,如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牧草種子基地、草原圍欄、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草原防火、草原治蟲滅鼠等項目。截至2007年底,全國種草累計保留面積達到2823萬公頃,在草原生態建設工程項目的帶動下,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和農牧民生活方式開始轉變,牧區畜群結構得到調整,牲畜品種得到改良,出欄周轉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項目區草原得以休養生息,草原植被得到較好的恢復,植被覆蓋度和牧草產量明顯提高,優良牧草比例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嚴重沙化草地的擴張,草原特有的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明顯增強。
30年來畜牧業的發展,改善了居民營養結構,有力保障了國家食物安全,促進了農村經濟改革和農業生產組織的創新,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壯大了農村經濟。
三、畜牧業的指標分析
1.畜牧業產值。10年來人均畜牧業產值持續增長,但是增長幅度不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幅度大。而畜牧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減小。由于畜牧業提供的肉、蛋、奶及毛、皮產品,屬于人類生活需要的基本原料,產品的附加值低。另外,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隨之迅速提高。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受市場需求的拉動迅速發展,例如,信息技術產業、旅游產業、服務業等。人們在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費比重也逐漸提高。這點可以從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逐步下降的現象得以證明。因此,畜牧行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仍然在逐步提高,2005年已經達到34%。2005年畜牧業產值突破1.3萬億元。
2.畜牧總產量。我國肉類總產量保持逐年增長勢頭,但是近10年來肉類總產量增長放緩。2005年肉類總產量達到7756萬噸,占世界產量的29.26%。1990—2005年我國肉類總產量位于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國肉類總產量是位居世界第二位的美國肉類總產量(3956萬噸)的1.96倍。我國肉類總產量增長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但是,近10年來有所放緩。我國肉類總產量占世界肉類總產量的比重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從1961年的3.57%提高到2005年的29.26%。在44年間,比重提高了8倍。是20年前的2.16倍。我國人均肉占有量也持續增長。但與人均肉占有量排位前10名的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盡管我國肉產量排序第一,而人均肉占有量只有丹麥(人均肉占有量世界第一)的14%。
3.畜產品生產效率。從產量上說,我國是一個畜牧業大國,但是還遠不是一個畜牧業強國。生產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相差很大,例如,我國每頭母豬提供商品豬16頭,而美國為22.63頭;我國蛋雞一個產蛋周期的平均產蛋量12~13千克,美國為18千克。國內高檔飯店、餐館消費的豬牛禽肉基本是國外進口,國內產品難以進入這些領域。在肉品衛生方面,藥物殘留的矛盾突出,既影響產品在市場上的形象,又影響出口。牛的生長周期長,出欄率低。發達國家肉牛出欄率平均為34%,我國僅為27.6%。豬肉胴體和牛肉胴體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6年為例,每頭出欄牛的產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7%。
2001年豬出欄率為123%,牛出欄率為32%,羊出欄率為74.82%。其中豬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出欄率從1980年的62%提高到2001年的123%,單產由1980年的57千克提高到2001年的77千克,已經接近世界平均單產78千克。
4.畜產品國際貿易。2005年貿易額排在前4位的產品類別依次是動物毛、動物生皮、家禽產品和生豬產品,其貿易額和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分別為:動物毛14.08億美元,占17.97%;動物生皮13.19億美元,占16.85%;家禽產品12.7億美元,占16.21%;生豬產品11.25億美元,占14.37%。與上年相比,家禽產品大幅增長,增幅為55.34%;生豬產品小幅下降,降幅為6.48%。一是出口產品。2005年畜產品出口額最多的是生豬產品,為9.46億美元,占畜產品出口總額的26.26%;其次是家禽產品,為9.15億美元,占25.38%;第三是羽毛為3.59億美元,占9.95%;第四是牛產品1.81億美元,占5.04%。從增長幅度看,受近年國際市場上對兔毛、獺兔皮需求增加帶動,兔產品出口增長幅度最大,出口額同比增加了1倍多;受疫病影響,鮮蛋及加工蛋出口數量減少,為12.09億枚,比上年下降13.1%,但出口額增加;生豬產品出口量有所減少,為38.63萬噸,下降6.6%。二是進口產品。2005年畜產品進口額居前5位的是動物生皮、動物毛、乳品、家禽產品和生豬產品,其進口額和占畜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是:動物生皮13.17億美元,占31.15%;動 物 毛12.48億 美 元,占29.53%;乳品4.59億美元,占10.85%;家禽產品3.55億美元,占8.39%;生豬產品1.79億美元,占4.24%。五類產品合計占畜產品進口總額的84.17%。
5.畜產品消費。2005年我國總人口為13.3億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4%,農村人口為66%。2015年全國總人口將達到14.5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農村人口為60%。農村人均消費量的提高將擴大有效市場需求量。
2000年農民人均肉(不含水產品)消費量為17. 48千克/ 人。如果增加1千克/ 人,全國農民肉消費量將增加80. 74萬噸,城鎮人口肉消費量將增加45. 59萬噸。提高農民畜產品消費量將更有效地提高有效市場需求量。
農民食品消費中,糧食消費量遠高城鎮居民,是城鎮居民糧食消費量的2~3倍;而肉類(不含水產品)消費量只有城鎮居民消費量的0. 54~0. 68;禽蛋消費量只有城鎮居民消費量的0. 30~0. 44。消費量發展趨勢為,除糧食消費量下降外,豬肉、牛羊肉、禽肉、禽蛋消費量全部呈現上升態勢。
城鎮居民和農民的糧食消費比重皆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前者下降速度遠高于后者。二者肉類消費比重都呈現出上升態勢,城鎮居民肉類消費比重是農民肉類消費比重的3倍左右;二者禽蛋消費比重也都呈現出上升態勢,城鎮居民禽蛋消費比重是農民禽蛋消費比重的5. 34~4. 83倍。
在所有食品消費中,農民的肉類和禽蛋消費量呈現出良好的上升態勢。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糧食消費量將繼續降低,肉類和禽蛋消費量有望隨之繼續提高。而城鎮居民的消費量變化不是單一的上升或下降,其中糧食消費量呈現下降趨勢,但是下降速度由快至慢;肉類食品消費量一度曾出現下降,后來又呈現上升趨勢。禽蛋消費量保持上升趨勢,上升速度呈慢 -快 -慢的態勢。
四、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1.農村養殖戶缺乏技術。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生產模式還是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主,小規模生產,自然經濟仍占據一定的主導地位。在養殖業方面則體現為以散養為主,處于家庭生產的副業地位。這種散養模式與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現代養殖業相比相距甚遠。散戶養殖生產設備、生產技術以及生產條件相對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識方面不能適應現代化養殖業的需要。大部分散戶養殖戶仍舊把農業養殖當作家庭收入的一個補充形式,加之這些養殖戶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接受現代化的專業養殖技能比較困難,這也成為在農村大規模發展養殖業的一大障礙。
2.環境污染嚴重。畜牧養殖所產生的大量糞尿如果處理不好,則直接造成對當地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現今無論是大規模的現代化養殖場,還是小規模的家庭散戶養殖,對畜禽的糞尿處理還缺乏相應的環保措施和廢物處理系統,糞便未經處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對家畜和環境的污染,同時這些大量放置的糞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發生。現有解決方法一般為水沖式和沼氣利用。采用水沖式清糞則需要大量地處理污水,這些污水如能經過分離后排入農田,可以達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間接排入河道,對地表水的污染也很嚴重。另外,畜禽糞便發酵后產生大量的CO2、NH3、H2S、CH4等有害氣體,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氣中,則會危害人類健康,加劇空氣污染,引起地球溫室效應。若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氣,將實現再利用。
3.飼料資源短缺。長期以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糧食生產。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有一定程度增長,但增幅不大。同時我國人口也在增長,加之畜牧養殖用地因各種原因逐年減少,我國糧食產量相對下降的現實,畜牧業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受到糧食產量的制約。畜牧業飛速發展導致飼料用糧大幅上升,目前我國的飼料用糧約占糧食總產量的1/ 3,存在著人畜爭糧的問題,這種飼糧短缺的情況嚴重制約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4.畜產品藥物殘留高。隨著抗生素、化學合成藥物和飼料添加劑等在畜牧業中的廣泛應用,在實現降低動物死亡率,縮短動物飼養周期,促進動物產品產量的增長的同時,由于操作和使用不當以及少數養殖戶在利益驅使下違規違法使用,造成畜產品中的獸藥及一些重金屬、抗生素等危害人體健康的獸藥殘留增加,使畜產品的安全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
5.科學技術研究與推廣不力。我國傳統的畜牧養殖技術已經跟不上現代化的畜牧養殖要求,雖然我國在畜牧養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視,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對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沒有足夠的意識,許多“高產、優質、高效”的畜產品培育技術的利用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與畜牧業資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國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員素質普遍偏低,使畜牧業養殖技術推廣困難,阻礙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