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效應與路徑研究
- 劉躍 何鄭濤 葉宇梅
- 9134字
- 2019-01-03 11:50:22
2.2 新型城鎮化理論概述
2.2.1 中國城鎮化的演進
結合《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我國城鎮化發展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大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前城鎮發展狀況,第二大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城鎮化發展。針對第二階段的特色發展,又劃分為七個階段。具體為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發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發展;1966—1978年城市化的停滯發展;1979—1984年城市恢復發展;1985—1991年城市化穩步發展;1992—2010年城市化快速發展;2011年至今新型城鎮化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的城鎮發展狀況。早在6000多年前,黃河流域便出現一些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原始居民點,這是城鎮化的萌芽。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率提高,除了生產能維持生存的必要產品之外,還出現了剩余產品,勞動分工日益明顯,私有制出現,進入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及專制統治,修建城池,形成早期的城鎮雛形。夏末商初時期,勞動者技能提高,修建城市逐漸增多,城區內居民居住相對集中,出現較大規模的鑄銅、陶器和釀造工場,如距今3600多年前的鄭州商代都城遺址。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修建舊城,擴建新城用以鞏固軍事和政治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城市人口及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如齊國都城臨淄,人口達20余萬人,約7萬戶。封建社會時期,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大規模城市也是逐漸增多,如唐代的長安、元朝的大都、宋朝的汴梁,特別是宋朝時期的汴梁,人口達100多萬,成為12世紀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明代時期,大中型城市約100個,小城鎮約2000個,農村村鎮約6000個,城鎮數量得到不斷增加,由于缺乏中央總體規劃及戰略部署,各地城鎮發展極不協調,發展速度差異明顯。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封建經濟基礎逐漸解體,加上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市場中商品逐漸增多,許多農民破產失去生產資料,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并得到發展,城市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推進,1843年城鎮人口2070萬人,直至新中國成立時期人數達到5765萬人。雖然城鎮規模和速度有所進步,但是城市化率(約10%)遠遠低于世界人口城鎮化率(約29%)。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城鎮化進程??梢詮谋?-1和圖2-3中可以看出,城鎮化發展有曲折有發展。根據城鎮化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鎮化進程可以大致分為六個階段。
(1)新中國城鎮化起步發展階段(1949—1957)
1949年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0.64%,低于當時世界城市化率水平。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政府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有經濟;打擊投機倒把,加強市場管理,穩定物價;統一財政,實現財政收支平衡;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和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鞏固國營經濟的市場地位,約束工商從業者違法行為,建立商品經濟發展的有利市場秩序;調整工商業,發展生產,限制無調控的私有經濟,發展國有經濟,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復蘇。由于國內經濟和城鎮受到長期戰亂影響,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國民經濟發展緩慢,到1957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15.4%,比新中國成立初提高約5個百分點。
(2)城鎮化曲折發展階段(1958—1965)
1958年提出“超英趕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政策指導進行“大躍進”運動,掀起“全民大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刺激了人口增長。1959年城鎮化率為18.4%,比1958年增加2.2個百分點。1959年城鎮人口數比1958年增加1650萬人,增長率達15.3%。1957—1960年由9949萬人增加到13073萬人,增長了31.4%,平均每年增長速度為9.53%。隨著人民公社化運動失敗、“大躍進”運動帶來的負面效應,再加上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受損較大,中央調整國民經濟政策,其中精減城鎮人口,調整城鎮建設,城鎮發展緩慢。
表2-1 1949—2015年城鎮化率

圖2-3中顯示,1958—1965年歷程曲折,趨勢線波動較大。1960年達到最高,隨后逐漸下滑至1963年,1963年后經過調整有所回升。旱災、饑荒等災害,延緩了城鎮發展,到1965年城鎮化率又開始下降。
(3)城市化的停滯發展階段(1966—1978)
1965年《海瑞罷官》受到批判,掀起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大革命”風暴。1966年至1976年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重創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發展,城鎮的發展更是步履蹣跚。從圖2-3可知,在這十年當中,城鎮化率趨勢線基本呈一條水平線,發展速度接近零,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為保持高積累率,提出“先生產后生活”的政策,大規模壓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重,新建城鎮數量極少,再加上倡導和實施城鎮知識青年上山和下鄉,城鎮發展的勞動力資本極大減少,城鎮化進程較慢。從數據上看1966年到1972年一路下跌,到1972年達到谷底之后又細微調整回升,直到1978年。

圖2-3 1949—2015年城鎮化趨勢圖
(4)城市恢復并穩步發展階段(1979—1991)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經濟體制改革階段,國家由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第二、三產業比重明顯提高,經濟與科技水平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整體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涌現,商品經濟得到發展,投資呈現多元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務工與農村務農的相對差距刺激了大量農民工進城。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一次重要談話中公開肯定了小崗村“大包干”的做法,1982年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1984年的23.01%。1985年黨中央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全面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同年國務院批準調整建制鎮標準報告,城鎮建設得到加強,城鎮數量迅速增加,城市數量由1984年的300個增加到1991年的500個,建制鎮由6211個增加到10000多個。城鎮化率由1984年的23.01%上升到1991年的26.94%。
(5)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1992—2010)
1991年11月25―29日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并且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序幕,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包干到戶,勞動支出與收入直接掛鉤,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村生產率得到較大提高,產品數量和種類逐漸增多,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很多進入建筑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支持,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為城鎮化提供了經濟動力。城鎮化率由1992年的27.94%上升到2010年的49.95%,年增長速率為3.5%,2010年城鎮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一半,城鎮化取得可喜成績。
(6)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2011年至今)
2011年以來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基本以積極穩健為主,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追求短期目標的同時,深度融合宏觀經濟政策與中長期戰略?!笆濉睍r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完善城鎮化布局和形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出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以及在重點領域進行科學部署。2011中國城鎮人口65656萬人,城鎮化率為51.27%,2016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79298萬人,城鎮化率上升為57.35%,2011—2016年城鎮人口增加13642萬元。新型城鎮化正穩步有序推進,會逐步印證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言論——中國的城市化是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事件之一。
2.2.2 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特點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鎮發展歷程,中國城鎮化呈現如下特點:
(1)受政府政策影響較大,政府推動為主力。分析1949年至2015年的城鎮化趨勢變化,城鎮化進程的快慢與政府推動很大關聯。政府頒布有利于城鎮發展的政策,則城鎮化進程會加快,中央政策如果對經濟負面影響太大,則城鎮發展比較曲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經濟改革道路崎嶇的發展歷程也體現在城鎮化發展趨勢上。
(2)發展道路曲折,總的趨勢在上升。無論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抑或是改革開放時期,城鎮化趨勢線雖有波浪不斷,但是總體呈上升趨勢。由1949年約為10%的城鎮化率上升到2015年的56.1%,取得讓人欣慰的成績。
(3)城鎮化水平雖在不斷發展,但是仍然落后于世界水平。過去的幾十年,在城鎮化取得了較好成績,但是發展水平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還落后于世界平均城鎮發展水平。2011年年底中國城鎮化率為51.27%,而在1851年英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法國在1931年城鎮化率達到51.2%,同處亞洲的日本在1955年城鎮化率就已經達到56%。中國新型城鎮化任重道遠。
(4)城鎮化水平低于工業化水平。楊風、陶斯文(2010)運用國際標準值法和錢納里標準法測算了勞動力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的比值、勞動力非農化率與城鎮化率的比值,發現自2003年以來,這兩個比值與國際標準都有一定的偏離,說明城鎮化率低于工業化率。湖南統計局(2013)通過錢納里—賽爾昆模型預測,從湖南人均GDP來看,湖南城鎮化率低于工業化水平。李曉華(2015)基于發展經濟學家錢納里和賽爾昆的國際經驗,研究發現中國城鎮化與工業化呈現出與國際經驗相似的變動規律:城鎮化率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同一經濟發展水平下,城鎮化率低于非農產業就業比重,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又低于非農產業占GNP的比重;非農就業比重與城鎮化率之差基本符合錢納里標準,但存在城鎮化率和非農就業比重低于相同收入水平下的錢納里標準、部分地區工業化與城鎮化不協調、“土地城鎮化”超前于產業發展、“半城鎮化”等問題。
(5)各個地區城鎮化發展不平衡。比較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1995年以來,東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速度明顯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各城市之間城鎮化差距較大,2008年上海城鎮化率為88.6%,北京84.9%,天津77.2%,而貴州和西藏分別為29.1%和22.6%(楊風、陶斯文,2010)。許媛媛(2017)分析得出各區域之間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主要因素可以歸納為城鄉發展差異、基礎設施差異、產業結構差異、市場化程度差異等。
(6)信息化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沒有很好發揮。人民網2012年12月指出信息化仍處于以局部應用為主的階段,多數企業的集成應用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存在不足,城市群內部產業功能定位和分工不清晰,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籌安排,不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缺乏產業支撐,服務功能薄弱,人口承載能力不強,進而城鎮化與信息化互動程度不夠深入。劉學(2016)對新型城鎮建設與信息化發展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新型城鎮化發展與信息化之間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融合度不夠,信息化對新型城鎮化的拉動作用沒有在更大程度上有效發揮出來。
2.2.3 城鎮化發展理論
世界范圍內對于城鎮化發展理論的研究有很多,而對我國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新興古典城鎮化理論和城鄉一體化理論等。
1.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是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 Perroux)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經濟空間由若干極點所組成,各種向心力或離心力分別指向或背離這個中心。同時,經濟的增長并不能同時出現在所有地區,其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于一些增長極上,通過吸引力與擴散力不斷地擴大自身規模,進而對其周圍地區產生重大影響。增長極理論最早應用于經濟增長理論,后來經濟學家們豐富了其內容,把區域和空間聯系納入考察范圍。目前許多國家在進行區域發展規劃時都運用了增長極理論的原理,認為城市是信息化的棲身之地,城市將是信息化的增長極,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信息化的發展程度。
2.核心—邊緣理論
核心—邊緣理論是由經濟學家約翰·弗里德曼(J. Friedmann)于1966年在其學術著作《區域發展政策》中正式提出的,他將“核心—邊緣”這個空間極化發展思想歸納為一種用于解釋區際或城鄉之間非均衡發展過程的理論模式,并認為任何空間經濟系統都可分解為不同屬性的核心區和外圍區。該理論試圖解釋一個區域如何由互不關聯、孤立發展,變成彼此聯系、發展不平衡,又由極不平衡發展變為相互關聯平衡發展的區域系統。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就是城市群的形成,強調大城市帶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實現大中小城市與城鎮協調發展。
3.新興古典城鎮化理論
新興古典城鎮化理論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由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于2003年提出的,其從分工演進和經濟專業化的獨特視角較好地解釋了城鎮化進程中相伴而生的各種現象。該理論認為,從自給自足到完全分工的演進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城鄉差別。由于城鎮居民集中居住所產生的交易費用相比農村居民來說要低很多,城鎮的分工水平也就因交易效率的改善而大大提高,由此在城鎮與鄉村之間的生產力和商業化等方面就出現了較大差距。該理論還提出,只要允許居民在城鄉之間自由遷居和自由擇業,城鄉之間的真實收入就會均等化,而且隨著勞動力分工的細化與深化,市場可以消除城鄉差距。
4.城鄉一體化理論
80年代末期,我國歷史上形成的城鄉隔離發展,導致各種經濟社會矛盾開始出現,從而促使了城鄉一體化理論的形成。城鄉一體化源于我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所謂城鄉一體化,即是將城鄉之間整體及其各個要素之間統一起來,進行宏觀的統籌規劃,進一步通過政府政策與管理體制的改革,使得城市和鄉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完善、產業提升、信息對稱、環境污染防治、社會整體經濟的進步等各方面實現一體化,徹底轉變我國城鄉二元發展結構,讓城鄉地區得到在經濟政策上的不傾斜,在區域產業結構上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在社會成果上共同分享,使得城鄉能夠協調統一的發展。李志杰(2009)認為城鄉一體化作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不僅要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一體化,更要推動國民基本福利和公共服務權益的均等化。
2.2.4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城市化概念最早出現在馬克思于1858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在談及城鄉分離與城市發展時,他提出“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而不是古代的城市鄉村化”。1867年,西班牙工程師A. Serda在著作《城鎮化基本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城鎮化”這一概念,用其來描述鄉村向城市演變的過程。直至1991年,我國學者辜勝阻曾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中第一次廣泛地使用了“城鎮化”的概念,并從生產力發展角度來看待城鎮化。到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正式采用了“城鎮化”一詞,由此城鎮化的概念才被引入中國學術界。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并首次指出“中國的城鎮化就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過程,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從世界城鎮起源來看,城鎮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階段才出現的,那么作為城鎮個體的推廣和普及,城鎮化必然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和過程。在城鎮化的研究論述中,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各自領域的角度對城鎮化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從人口學角度,汪光燾(2002)認為,城鎮化是農業人口向城鎮集聚的過程。一是人口集中引起城鎮數量的增加,二是每個城鎮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
從地理學角度,J. Friedmann(1966)和姜愛林(2003)把城鎮化理解為地域演化的空間過程,包括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城鎮的空間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發展聚集,城鎮生活方式、文化和價值觀在農村的地域擴散的過程。
從社會學角度,葉裕民(2001)、韓兆洲、孔麗娜(2005)認為,城鎮化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包括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城市建設環境城鎮化、人民生活城鎮化。
從經濟學角度,錢振明(2008)定義城鎮化是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生產活動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換,生產要素向城鎮流動集聚的過程。
傳統城鎮化模式主要體現為粗放擴張型,即在工業化推動下城鎮人口規模的迅速增長、城鎮空間無序膨脹、資源大量消耗、城鎮環境顯著惡化,這種只重規模的發展模式導致各種城市問題開始出現并大有加劇趨勢。隨著信息革命的產生和發展,城鎮化在新的經濟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于是,張榮寰于2007年在其《生態文明論》中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并闡述了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定義?!靶滦统擎偦北粡V大中國百姓熟知是在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在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及新型城鎮化被確立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動力之后,且越來越受到各行業和學界人士的關注。
“新型城鎮化”是在“城鎮化”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在人口集聚、城鎮空間擴張、非農產業擴大和城鎮觀念意識轉變四個方面與“傳統城鎮化”的概念并無顯著差異,但其在實現該過程的內涵、目標、內容與方式上還是有別于傳統城鎮化的。實際上,由于各領域、行業的針對性和研究側重點不同,“新型城鎮化”至今尚無統一和明確的定義:
吳江、王斌、申麗娟(2009)認為,新型城鎮化主要是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新型產業以及信息化為推動力,追求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全面協調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
沈清基(2013)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智慧城鎮化”為兼顧和統籌,以生態文明為理念,推動品牌城鎮化、集約城鎮化、城鄉統籌城鎮化、集群城鎮化和綠色城鎮化發展,并使社會經濟生態化的協調發展過程。
單卓然、黃亞平(2013),劉國斌、王軒(2014)基于信息化建設背景提出,新型城鎮化是將生態低碳理念融合到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追求經濟發展健康、低碳、環保和集約,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社會和諧公平、生態文明健康和體制改革創新的新的城鎮化進程。
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要重視“量”的擴大,更要重視“質”的提高,要由重數量的外延式擴張向重品質的內涵式發展。相比傳統城鎮化,其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新內涵(表2-2):
表2-2 傳統城鎮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區別

本書結合以上觀點,通過對《2014—2020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研讀,根據對“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子”的理解認為,新型城鎮化是指在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統籌兼顧為原則、以新型產業以及信息化為推動力的基礎上,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城市生活方式和信息意識不斷向城鎮和農村傳播擴散,從而使城鎮人口規模與地域規模不斷擴大的一種追求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保障等全面協調發展的歷史過程。
2.2.5 新型城鎮化水平測評綜述
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對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測度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其多是將我國各省域作為研究對象,較少涉及全國層面。城鎮化水平測評方法主要包括單一指標法和綜合指標法。單一指標法主要是用代表性最強的一個或多個指標來反映城鎮化發展程度,包括城鎮人口比重指標法、非農業人口比重指標法和非農勞動比重指標法等。單一指標法中的評價指標容易獲取,也便于對比,但是過于單一,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城鎮化的內涵。
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城鎮化的內涵,學者們開始使用綜合指標法來對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傳統城鎮化水平的測評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人口、經濟、空間三個方面,體現在城鎮人口、城鎮用地、城鎮經濟等數量規模的擴張上。R. L. Moomaw、A. M. Shatter(1996)運用面板數據,從城市個數比例、城市集中度以及城市主導地位三個方面來衡量城鎮化水平。王慧(1997)根據城鎮化的內涵,從經濟、人口、空間、生活方式四個方面共計14項指標來構建城鎮化水平的指標體系。歐向軍、甄峰、秦永東等(2008)從人口、經濟、生活方式和地域景觀四個方面來構建區域城市化水平的綜合評價體系,并對1991—2005年江蘇省的城市化水平進行了全面分析。方創琳、王德利(2011)從經濟、社會、空間三個方面對城市化發展質量做出了總體評價。
除了傳統城鎮化所表現出的數量規模上的擴張,新型城鎮化水平的評價更側重于城鎮化質量的提升。因此,在構建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指標體系時,除了選取傳統城鎮化所涵蓋的人口、經濟和空間三個方面指標,學者們還從生產、生活、環境、城鄉統籌等方面對指標體系進行擴充。劉靜玉、劉玉振、邵寧寧等(2012)增加了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居民生活質量和城鄉統籌四個方面來理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張麗琴、陳烈(2013)增加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以及制度安排四個方面指標來全方位多層次地衡量新型城鎮化水平。趙永平、徐盈之(2014)增加了新型城鎮化的經濟基礎、社會功能和環境質量三個方面指標來構建新型城鎮化的指標評價體系,對新型城鎮化水平進行了全面測算與評價。戚曉旭、楊雅維、楊智尤(2014)認為可持續發展才是新型城鎮化研究的核心價值,指標體系應反映出某區域在一定時間維度上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基本面貌,從整體上協調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體現出有質量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以上指標體系雖然都從多角度較全面地衡量了新型城鎮化水平,但仍未完全體現出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第一,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不僅要體現出人口數量的增長,更應體現出人口素質的提升;第二,學者們在考慮城鄉一體化發展時,往往從城鄉收入差距方面著手,對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考慮不全。本文在全面理解新型城鎮化內涵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出發,依據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全面性、系統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從人口、經濟、生活、環境、社會以及城鄉協調發展六個方面來構建衡量區域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指標體系:
1.人口城鎮化:城鎮化最典型的現象就是人口從農村向城鎮的集聚。這種集聚表現出的不僅僅是城鎮人口規模的增加,還伴隨著城鎮人口密度和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城鎮人口素質的不斷提升。
2.經濟城鎮化:城鎮化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從而產生規模經濟效應,提高城鎮的經濟水平。然而,在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城鎮化也推動了城鎮產業結構和分配結構的優化,提升了建設用地對經濟總量的承載能力。
3.生活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同時也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過程,在城市文明和意識的影響下,城鎮居民會形成其特有的生活方式。那么,對城鎮生活設施普及程度和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衡量也是評價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4.環境城鎮化:生態環境是城鎮居民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環境的優劣直接決定了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將從城鎮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程度以及環境治理程度等方面來反映。
5.社會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主要任務不僅是要實現城鎮經濟的高速增長,更是要實現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均等化。因此,本文將從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來反映社會城鎮化水平。
6.城鄉協調發展:加強城鄉之間協調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有利于促進城鄉間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流,進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因此,本文將從城鄉居民收支均衡和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差異兩個方面來評價城鄉協調發展程度。
- AutoCAD 2008中文版園林設計全攻略
- Pro/ENGINEER Wildfire 5.0輔助設計與制作技能基礎教程
- AutoCAD 2009中文版機械制圖快速入門
- AutoCAD 2014室內設計:從入門到精通
- MATLAB與機器學習
- Pro/ENGINEER Wildfire 4.0中文版工業設計手冊
- OpenStack高可用集群(下冊):部署與運維
- 中文版Creo 2.0完全自學教程
- 大話設計模式
- SolidWorks 2013中文版機械設計從入門到精通
- SolidWorks三維設計及工程圖應用
- 與量子比特共舞
- 工程制圖(AutoCAD 2012中文版)
- 突圍算法:機器學習算法應用
- AutoCAD 2014中文版實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