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內篇諫上第一(2)
- 中華國學經典讀本:晏子春秋
- (春秋)晏嬰
- 5947字
- 2013-09-28 13:39:26
晏子回答說:“一旦音樂衰亡了,禮儀也跟著要衰亡;一旦禮儀衰亡了,政事也跟著要衰亡;一旦政事衰亡了,國家也跟著也衰亡。我恐怕您實行暴政的開端,竟然是由唱歌引起。商紂王創作了北里那樣的靡靡之音,周幽王、周厲王的音樂,也是淫蕩而粗俗的音樂,因而他們的國家都滅亡了。您為什么覺得改變舊音樂就如此簡單呢?”景公說:“我不幸擔負著國家興亡的大業,剛才一些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輕易說了出來,請讓我接受您的指教。”
景公燕賞無功而罪有司晏子諫第七
[原文]
景公燕①賞于國內,萬鐘者②三,千鐘者五,令三出而職計莫之從③。公怒,令免職計,令三出而士師④莫之從。公不說。
晏子見,公謂晏子曰:“寡人聞君國者,愛人則能利之,惡人則能疏之。今寡人愛人不能利,惡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曰:“嬰聞之,君正臣從謂之順,君僻臣從謂之逆。今君賞讒諛之民,而令吏必從,則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愛,以勸善也,其立惡,以禁暴也。昔者三代⑤之興也,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⑥。”
“及其衰也,行安簡易⑦,身安逸樂,順于己者愛之,逆于己者惡之,故明所愛而邪僻繁,明所惡而賢良滅,離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度圣王之興,下不觀惰君之衰。臣懼君之逆政之行,有司⑧不敢爭,以覆社稷,危宗廟⑨。”
公曰:“寡人不知也,請從士師之策。”國內之祿,所收者三也。
[注釋]
①燕:通“宴”,用酒飯招待人。②萬鐘者:指享有萬鐘俸祿的人。③“之”是“從”的賓語。④士師:官職名,掌法律及刑罰。⑤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⑦簡易:簡慢輕忽。⑧有司:有關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職官為“有司”。⑨宗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
[譯文]
景公設宴犒賞國內的臣子,有三人被賞賜萬鐘俸祿,有五人被賞賜千鐘俸祿,命令發出了多次,但是職計都沒有聽從景公的命令。景公為此大怒,下令罷免職計的官職,命令發出多次,但是士師也都不聽從景公的命令。景公很不高興。
晏子覲見景公,景公對晏子說:“我聽說治理國家的君主,愛戀誰就能讓誰得利,厭惡誰就能疏遠誰。如今我愛戀的人不能得利,我厭惡的人卻不能疏遠,這豈不是已經失去了作為國君應有的準則了。”
晏子說:“我聽說過,君主為政公正而臣子服從叫作順從,君主行為乖張而臣子服從叫作背逆。如今您賞賜讒佞諂諛的人,卻讓官吏一定服從,那就是所謂的讓君主失去當君主的準則,讓臣子失去當臣子的職守了。先王之所以確定所喜愛人,是為了用來勉勵百姓行善;他們之所以確立所厭惡人,是為了用來制止兇暴。從前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對國家有利的人,君主就愛他;對國家有害的人,君主就厭惡他。所以,明確什么樣的人被喜愛,因而天下賢良的人就多了;明確什么樣的人被厭惡,因而邪僻的人就滅絕了。因此天下清明安定,百姓和睦安定。
“等到夏、商、周三代衰敗的時候,君主的行為安于簡慢輕忽,自身安于放縱享樂。只要順從自己的人,君主就喜愛他;只要違背自己的人,君主就厭惡他。所以,明確什么樣的人能被愛,邪僻的人就多了;明確什么樣的人能被厭惡,賢良的人就滅絕了。百姓流離失散,國家面臨滅亡的危險。您上不思考圣賢的君主興盛的緣由,下不審察荒怠的君主衰亡的教訓。我擔心您有違背政道的行為的時候,主管官吏們不敢諫諍,因而使國家傾覆,危機宗廟。”
景公說:“我不明智啊,請按士師的辦法辦吧。”國內賞賜的祿米,又收回了不少。
景公信用讒佞賞罰失中晏子諫第八
[原文]
景公信用讒佞,賞無功,罰不辜①。晏子諫曰:“臣聞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聞聽讒佞以誅賞。今與左右相說頌也,曰:‘比死者②勉為樂乎!吾安能為仁愈黥③民耳矣!,故內寵之妾,迫奪于國;外寵之臣,矯奪于鄙④;執法之吏,并荷⑤百姓。民愁苦約病,而奸驅尤佚⑥,隱情奄惡,蔽諂其上。故雖有至圣大賢,豈能勝若讒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災傷也。臣聞古者之士,可與得之,不可與失之;可與進之,不可與退之。臣請逃之矣。”遂鞭馬而出。
公使韓子休⑦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順教,以至此極。夫子休國焉⑧而往,寡人將從而后。”
晏子遂鞭馬而返。其仆曰:“向之去何速?今之返又何速?”晏子曰:“非子之所知也,公之言至矣。”
[注釋]
①不辜:指沒有犯罪的人。②比死者:將要死的人。③黥:古代一種刑罰,在人臉上刺字并涂上墨。④矯奪于鄙:在邊遠的地方假托君命奪取民財。⑤荷:通“苛”。⑥奸驅尤佚:奸邪的人更加安樂。⑦韓子休:姓韓,名子休。⑧焉:語氣詞,無實義。
[譯文]
齊景公聽信讒邪奸佞的人的讒言,賞賜沒有功勞的人,懲罰沒有罪責的人。晏子進諫說:“我聽說圣明的君主仰慕圣人德行而聽從他們的教誨,沒有聽說他們聽從讒邪奸佞的人的讒言來進行賞罰的。如今君王與親近的人相互逢迎,說:‘將死的人還盡力尋歡作樂呢,我們怎么能為了仁義而活得還不如有罪的人呢?’所以宮內受寵的姬妾強奪豪取國庫資財,宮外受寵的臣子在地方上假托君王之命搶奪百姓的財產。執法的官吏,也加入進來,一起苛虐百姓。百姓愁苦不堪,而奸佞的人卻更加猖獗,隱瞞真相,掩蓋罪惡,蒙蔽迷惑他的國君,所以即使有最為圣明和賢德的人,也難抵制這些讒佞之人。所以忠臣常常遭受災禍。我聽說,古代的賢士,遇到可以親近的國君便出仕,遇到不可親近的國君就隱遁。國君可以親近,他們就進身,國君不可親近,他們就隱退。我請求離去了。”于是策馬離開了朝廷。
景公派韓子休前去追趕晏子,傳話給晏子說:“我不仁德,不能按您的教誨去做,所以到了如今的這種地步。如果先生您棄國出走的話,我也隨后跟著您出走。”
晏子于是用鞭子趕著馬返回來。他的馭手說:“您剛才離開得為什么那么快?如今回來得又為什么如此快?”晏子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君主的話說到頭了。”
景公愛嬖妾隨其所欲晏子諫第九
[原文]
翟王子羨①臣于景公,以重駕②,公觀之而不說也。嬖人嬰子③欲觀之,公曰:“及晏子寢病也。”居囿④中臺上以觀之,嬰子說之,因為之請曰:“厚祿之!”公許諾。
晏子起病而見公,公曰:“翟王子羨之駕,寡人甚說之,請使之示乎?”
晏子曰:“駕御之事,臣無職焉。”
公曰:“寡人一樂之,是欲祿之以萬鐘,其足乎?”
對曰:“昔衛士東野⑤之駕也,公說之,嬰子不說,公曰不說,遂不觀。今翟王子羨之駕也,公不說,嬰子說,公因說之;為請,公許之,則是婦人為制也。且不樂治人,而樂治馬,不厚祿賢人,而厚祿御夫。昔者先君桓公⑥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今君,一諸侯無能親也,歲兇年饑,道途死者相望也”。
“君不此憂恥,而惟圖耳目之樂,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飾駕御之伎,則公不顧民而忘國甚矣。且《詩》曰:‘載驂載駟⑦,君子所誡。’夫駕八⑧,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茍美樂之,國必眾為之,田獵則不便,道行致遠則不可,然而用馬數倍,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當民務,此圣王之所禁也。”
“君茍美樂之,諸侯必或效我,君無厚德善政以被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遠、親鄰國之道也。且賢良廢滅,孤寡不振,而聽嬖妾以祿御夫以蓄怨,與民為仇之道也。《詩》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⑨。’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傾城之務,國之亡日至矣。君其圖之!”
公曰:“善。”遂不復觀,乃罷歸翟王子羨,而疏嬖人嬰子。
[注釋]
①翟王子羨:翟王之子名羨。②重駕:十六匹馬駕車。③嬰子:景公的姬妾。④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⑤東野:人名,衛國一個善于駕車的人。⑥桓公:即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姜姓,名小白。⑦驂:一車駕三馬。駟,一車駕四馬。⑧駕八,固非制也:駕八匹馬本來就不符合禮儀制度。⑨哲夫,才能見識超越常人的男子。哲婦:指幽王的寵妃褒姒。
[譯文]
翟王的兒子翟羨憑借能駕馭十六匹馬的馬車,而當了景公的臣子。景公看他駕車,內心卻不喜歡。景公的寵妾嬰子也想前去觀看翟羨駕車,景公說:“等晏子臥病在床,行動不便的時候,您就站在園子里的高臺上,來觀看。”嬰子看了翟羨駕車之后,很喜歡,于是就替翟羨請求說:“您何不給他優厚的俸祿。”景公答應了。
晏子病愈后前去拜見景公,景公說:“翟王的兒子翟羨駕車,我很喜歡,讓他駕給你看看嗎?”
晏子說:“駕馭車馬的事,并不在我的職權范圍之內。”
景公說:“我對他駕車感到很高興,打算給他萬鐘俸祿,你覺得夠了吧?”
晏子回答說:“過去,衛國人姓東野的駕車,您很喜歡,可是嬰子不喜歡,您也說自己不喜歡,于是就不再看他駕車了。如今翟王的兒子翟羨駕車,您不喜歡,可是嬰子喜歡,您于是也就喜歡了。嬰子替他請求俸祿,您二話不說就應諾了。這樣一來,您豈不是被婦人制約了。再說,您不喜歡治理百姓,卻喜歡調理馬匹;不給賢德的人優厚的俸祿,卻給趕車的人優厚的俸祿。從前我們的先君齊桓公的領土比如今狹小,可他整頓法紀,推廣政教,因而能稱霸諸侯。如今您不和其他諸侯親近,加上年成不好,道路上隨處可見餓死的人。
“這些事情,您不覺得擔憂,也并不因此而感到恥辱,卻只顧貪圖享樂;不繼承先君的功業,卻只講求駕馭車馬的技巧。這樣一來,您不關心百姓疾苦、忘掉國家盛衰,也實在到了過分的地步了。再說,《詩》上說:‘三匹馬駕車四匹馬駕車,是諸侯到來了。’用八匹馬駕車,本來就不符合禮制了。如今又用十六匹馬駕車,這樣一來,豈不是更不符合禮制了嗎?再說,您如果以此為美,以此為樂,國內一定有很多人會效仿。駕這么多馬去打獵也不輕便,到遠方去就更不合適,可是使用的馬匹卻多了幾倍。這不是駕馭臣子們的辦法。過分追求享樂,不妥善處理百姓的事務,這不是圣賢的君主所做的事情。”。
“您假若以此為美,以此為樂,諸侯一定會有人效仿,您不但沒有拿淳厚的道德、美好的政事來引導諸侯,卻用這樣邪僻的行為來影響他們,這不是用來愛護百姓、使名聲顯赫、使遠方的人歸附、使鄰國親近的做法。再說,賢良的人被廢棄,孤兒寡婦得不得救濟,卻聽信寵妾的話增加趕車人的俸祿,從而加深百姓的怨恨,這是與百姓為敵的行為。《詩》上說:‘睿智的男子可以使國家穩固,聰明的女子卻能使國家傾覆。’如今您不考慮如何讓國家穩固,卻只干些使國家傾覆的事。國家滅亡指日可待。希望您慎重考慮!”
景公說:“您說得很對。”從此不再觀看駕車,黜退了翟王的兒子翟羨,也疏遠了嬰子。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諫第十
[原文]
景公有男子五人①,所使傅之者,皆有車百乘者也,晏子為一焉。
公召其傅曰:“勉之!將以而所傅為子②。”
及晏子,晏子辭曰:“君命其臣,據其肩以盡其力,臣敢不勉乎!今有車百乘③之家,此一國之權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將以而所傅為子。’此離樹別黨,傾國之道也。嬰不敢受命,愿君圖之!”
[注釋]
①當時景公有兒子五人,其末子尚未出生。②子:此指太子,即君位繼承人。③車百乘:一百輛四馬拉的車。家:此指古代大夫的家族。
[譯文]
景公有五個兒子,派去給他們做老師的那些人,都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晏子就是其中的一個。
景公分別召見這些老師說:“請盡力!我將把你所教的兒子立為太子。”
等到召見晏子的時候,晏子謝絕說:“您命令您的臣子,根據自己肩負的責任盡力而為,臣子怎么敢不盡力呢!如今擁有百輛兵車的這些大夫們,都是全國有權勢的臣子。對他們每個人說:‘我將把你所教的兒子立為太子。’這是從中制造分裂,樹立黨羽,使國家傾覆的辦法啊。我不敢接受您的命令,希望您慎重考慮!”
景公欲廢適子陽生而立荼晏子諫第十一
[原文]
淳于①人納女于景公,生孺子荼②。景公愛之。諸臣謀欲廢公子陽生③而立荼,公以告晏子。
晏子曰:“不可。夫以賤匹貴,國之害也;置大立少,亂之本也。夫陽生而長,國人戴之,君其勿易!夫服位④有等,故賤不陵貴;立子有禮⑤,故孽不亂宗⑥。愿君教荼以禮,而勿陷于邪;導之以義,而勿湛⑦于利。
“長少行其道,宗孽得其倫。夫陽生敢毋使荼饜⑧粱肉之味,玩金石之聲,而有患乎?廢長立少,不可以教下;尊孽卑宗,不可以利所愛。長少無等,宗孽無別,是設賊樹奸之本也。君其圖之!古之明君,非不知繁樂也,以為樂淫則哀。非不知立愛也,以為義失則憂。
“是故制樂以節,立子以道。若夫恃讒諛以事君者,不足以責信。今君用讒人之謀,聽亂夫之言也,廢長立少,臣恐后人之有因君之過以資其邪,廢少而立長以成其利者。君其圖之!”公不聽。
景公沒,田氏殺君荼立陽生⑨,殺陽生立簡公⑩,殺簡公而取齊國。
[注釋]
①淳于:古國名。②荼:景公之子。③公子陽生:景公子。④服位:指所處的地位。⑤立子有禮:接宗法制規定,立嫡長子為太子。⑥孽不亂宗:庶子不跟嫡子作亂。孽,庶子,非正妻生的兒子。宗,嫡子,正妻生的兒子。⑦湛:通“沉”,陷入。⑧饜:吃飽,滿足。⑨田氏殺君荼立陽生:田乞廢晏孺子荼而立公子陽生(是為悼公),并派人殺死了荼。⑩殺陽生立簡公:陽生實為鮑牧所殺。殺簡公而取齊國:田乞子田常殺死簡公,立平公,專齊國政。
[譯文]
淳于國人把一個美女進獻給了景公,她生了孺子荼,景公十分寵愛他。
景公的眾臣商量要廢掉公子陽生而立荼為太子。景公把這件事告訴了晏子。晏子說:“不行。讓地位卑賤的與地位尊貴的匹敵,是國家的禍害;廢棄年長的而立年幼的,是禍亂的根源。陽生年長,國內的人對他都很愛戴他,君王還是不要廢長立幼!人的地位本來就有等差,所以地位卑賤的人不敢欺凌地位尊貴的人;立太子有一定的禮儀制度,所以庶子不能超越嫡子。希望君王用禮儀來教誨荼而不要讓他陷于邪惡,用道義來引導他而不要讓他沉湎于利欲。
“不管年長與年幼,都要按各自的原則行事,嫡子、庶子的關系就符合倫常。陽生怎么會不讓荼享受美味、欣賞音樂歌舞,而讓他陷入禍患呢?廢除長子,改立少子,這樣做不可能對臣子們有教益;讓庶子變得尊貴而讓嫡子的地位卑下,這樣做不可能讓君王所愛的人有利。長子少子之間沒有等級,嫡子庶子之間沒有差別,是留下災害種下禍亂的根源。君王要慎重考慮!從前圣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懂得盡情享樂,而是他們懂得一旦享樂過度就會有陷入悲哀,并不是不懂得要確立自己所寵愛的人,而是懂得喪失了道義就會有憂患。
“所以創作音樂有節制,確立太子必須遵循禮制。至于那些憑借進讒言來侍奉君王的人,不能重用他們。如今君王聽從讒諛的人的主張,聽信作亂人的言論,廢長子立少子,我擔心以后的人會利用君王的過失來助長他們的邪念,廢掉少子立長子來達到他們個人私利。希望君王慎重考慮!”景公不聽從晏子的勸諫。
景公死后,田氏殺掉了已立為君的荼,改立陽生為君;后來又殺掉了陽生,重新立簡公為君,又殺掉了簡公,最終竊取了齊國。
景公病久不愈欲誅祝史以謝晏子諫第十二
[原文]
景公疥且虐①,期年不已,召會譴、梁丘據、晏子而問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②與祝佗巡山川宗廟,犧牲珪璧,莫不備具,數其常多先君桓公,桓公一則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殺二子者以說于上帝,其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