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世界文學經典(第一冊)
- 侯會
- 3103字
- 2018-11-08 14:44:02
一、東方古國遠古神話(5000年至3000年前,埃及、巴比倫、印度)
古埃及的石頭文明與莎草文明
攤開古老的世界地圖,在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金環。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恰似幾顆閃閃發光的鉆石,就鑲嵌在這道金環上。世界上最早的文學作品,也都誕生在這幾處古文明的搖籃中。

埃及尼羅河畔的獅身人面像
古老的埃及位于非洲北部,遠在四千六七百年前,尼羅河畔已經聳立起高大雄偉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在中國,那是傳說中的炎黃時代。
埃及先民不但用有力的雙手創造了沉重的石頭文明,還用聰明的頭腦創造了輕盈的莎草文明。莎草是類似蘆葦的植物,成片生長在尼羅河邊。古埃及人拿它的莖稈制成莎草紙,用埃及特有的象形文字在上面記錄歷史、寫詩撰文、抒發情懷。——那可是世界上最早的書面文學,比金字塔的出現還要早上幾個世紀!
在埃及古代陵墓的石棺里,人們還發現了用莎草紙裝訂的整部詩集。那是些咒語、禱文或詩歌之類,是專供死者在陰間誦讀的,因而取名《亡靈書》。保留至今的作品有一百四十多篇,其中最古老的大約寫于三千五百年前。在中國,那是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說是《亡靈書》,里面的文字并非死氣沉沉。有些詩篇不但寫得很美,還富有生活氣息,歷經數千年,依然聲聲入耳。讀讀這一節:
請用這樣的名字呼喚我:
居留在葡萄園中的主人,
漫游過城市的孩子,平原中的青年。
請用這樣的名字呼喚我:
走向父親的小孩,
光明的孩子,在黃昏中找到了他的親人。
在詩中,我們不難聽出對美好生命的眷戀,對平凡生活的渴望。
在一座埃及古墓里,人們還發現刻在墓壁上的詩歌。其中有一首描寫奴隸搬麥子的歌謠:谷倉裝不下了,大船也裝滿了,可還逼我們搬啊搬的。難道我們的心是青銅的不成?——這首歌謠,是不是有點兒像中國《詩經》里的《伐檀》?
古埃及的文學形式多樣,有神話、歌謠、宗教詩、箴言,還有故事、傳記、游記、戲劇……可惜公元前10世紀以后,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越海打來,古埃及運衰國亡,文學也成了斷線的風箏。
巴比倫“空中花園”與《天問》“懸圃”
從埃及出發,跨過約旦河向東,便來到阿拉伯半島北部的肥沃平原。那里又稱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從那里淌過,不但帶去富庶,也滋養了那里的文明。大約四千年前,古巴比倫國就建在那一帶。
說到這個舉世聞名的古代強國,就不能不提到兩件事物:一是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一是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史詩《吉爾伽美什》。
“空中花園”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山丘,分上、中、下三層。上面栽滿奇花異樹,建有輝煌的宮殿,遠遠望去,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可惜這一奇觀早已成了廢墟。
不過“空中花園”早就名揚四海,甚至還被記入華夏典籍。戰國大詩人屈原的《楚辭·天問》中,便有“昆侖縣圃,其居安在”的追問。學者解釋說,“縣”即懸,“圃”即園圃;懸在空中的園圃,不就是“空中花園”嗎?

畫家筆下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至于屈原所說的“昆侖”,也不是指中國境內的昆侖山。據古籍記載,距中國一萬一千里有座“昆侖之虛(墟)”,方圓八百里,高萬仞,上面建有方城,每面城墻上開著九座城門,城門都有“開明獸”把守,城外則有“弱水”環繞。
學者懷疑這里說的正是巴比倫城。所謂“開明獸”,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斯芬克斯吧,它跟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同為一種神獸。而城外的“弱水”,便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了。
這當然只是一家之言。不過種種跡象表明,古代雖然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可山再高、海再闊,也擋不住人類相互交往的強烈愿望。
《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大姐大”
巴比倫的另一樁奇跡,是刻在泥板上的史詩《吉爾伽美什》。
史詩的主人公吉爾伽美什是烏魯克城的統治者。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力大無窮,到處闖禍。老天于是派了勇士恩啟都去對付他。沒想到“不打不成交”,這兩人竟成了生死之交。他們發誓除暴安良,為民造福。兩人先后殺死森林之妖洪巴巴以及女仙派來的天牛精,可恩啟都卻因此遭了天神的報復,一病不起。
恩啟都的死,啟動了吉爾伽美什尋求長生的念頭。他入地下海,歷盡艱辛,好不容易搞到一株仙草,本打算拿回去跟同胞們共享,不料途中被一條可惡的蛇偷吃了。英雄終于明白了:人類根本就沒法兒永生。
幾千年來,全世界的統治者們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不知動了多少蠢腦筋。其實人壽有限的道理,聰明的巴比倫人四千年前就弄懂啦!
也許你已經聯想到中國神話中的神箭手羿,跟吉爾伽美什相似,兩人都是為民除害的英雄,都曾得到不死藥卻被偷吃。只是偷吃者的身份不同,一個是妻子,后來變成蟾蜍,另一個干脆就是丑陋的蛇。
《吉爾伽美什》開始只是在民間口頭流傳,到了三千九百年前才漸漸定稿,被記錄下來。世界各民族幾乎都有史詩,這部《吉爾伽美什》要算史詩中的“大姐大”啦。全詩三千行,分刻在十二塊泥板上。

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對了,巴比倫人的書寫材料跟埃及的不同,他們用削尖的小木棍當筆,把文字刻在潮乎乎的泥板上,然后曬干燒硬,收藏起來。由于刻出的筆畫總帶個尖尖,因此人們稱它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使用約在六千年前,比埃及的象形文字還要早,那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了。
當《吉爾伽美什》被記錄定稿時,中國正是夏朝,也有一些文章、詩歌流傳,被收在“五經”之一的《尚書》中。
印度古詩名“吠陀”
從兩河流域沿著波斯灣及阿拉伯海的北岸向東,就來到我們的近鄰印度。雖說是近鄰,可中印之間隔著“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因而形成完全不同的文明。
印度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多雨。恒河流域土肥水旺,是一片人間樂土。印度人民在那兒生息耕作,恒河就是他們的母親河,地位如同中國的黃河、長江。印度文明的萌發,也是這條大河孕育的結果。
印度文化中有著數不清的美麗神話,這大概跟那里的自然條件有關。有位學者就說過:熱帶地區植物茂盛,瓜果豐富,人們生活相對輕松,也就有了浪漫遐想的余裕。有位德國學者甚至斷言:“世界上一切童話和故事的老家是印度,一切寓言的老家是希臘。”這話似乎有點兒武斷。不過魯迅先生說過,“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則是中肯之論。
說起來,最早的印度詩歌有好幾千首,收在四部以“吠陀”命名的集子里——“吠陀”就是古梵語“知識”的意思。
印度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北來的雅利安人,他們信奉婆羅門教,《吠陀》便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其中有贊美詩、祈禱文及咒語等,開始只是口耳相傳,后來才集結成冊。最古老的詩篇已有四千年歷史。
四部《吠陀》詩集,以《梨俱吠陀》資格最老。里面包括一千多首神曲,加起來有兩萬多行!
按《梨俱吠陀》講,世間萬物起源于水,而先天地而生的大神叫“生主”,再由生主產生出“原人”。婆羅門教教義主張人分四等:最高一等叫婆羅門,即僧侶、長老;第二等叫剎帝利,是指擁有土地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各級官員、武士等;第三等叫吠舍,即平民,包括農民、工匠、商人等;第四等叫首陀羅,是指賤民,只能當雇農、奴仆,從事賤業。

古印度吠陀經
照《吠陀》神曲說,這四等人都是“原人”的一部分:
原人之口,生婆羅門;
彼之雙臂,長剎帝利;
彼之雙腿,產生吠舍;
彼之雙足,出首陀羅。
這說法,跟中國神話中的盤古創生萬物有點兒相似哩。《吠陀》詩歌中除了神話,有的還含有生活哲理,像這一首“人的愿望各不同,木匠就盼車子壞,醫生盼人跌折腿,僧侶就等施主來”,多像一首打油詩。讀著這詩,你會覺得我們跟四五千年前的人沒什么隔膜。
提到文字之美,《吠陀》又比不上后來的兩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據說天神曾把《摩訶婆羅多》跟《吠陀》詩集拿到天平上去稱,結果史詩的分量更重些,二者價值的高低,就這么排定了。
只是這兩部史詩問世較晚,我們將在后面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