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追隨者與追隨力
一、人人都是追隨者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經》)所有的大都來自于小,所有的領導者都來自于追隨者。
人人都是追隨者。一個人不論在其人生的哪個階段,他都是一個追隨者,都會以追隨者的身份出現在社會中。人在嬰幼兒時期,因為不知道路在哪里,也不知道家在何處,所以必須緊緊追隨父母的腳步,才能學會走路和回家,此時是因為不能自立而追隨。上了小學、中學,則要追隨老師的步伐,遵從老師的教導,這樣才能夠學到知識、培養道德,此時是因為求知而追隨。上了大學,開始了獨立思考,相信人因為夢想而偉大,通過自主學習,讀名著、學經典,追隨大師,明白了“不受苦中苦,難得甜中甜”,懂得了讀書的三個境界:(1)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3)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幫助自己實現夢想的還有不同人生階段的老師,所以要追隨老師的教導,一路上都需要老師的扶持和幫助,老師是貴人,也是恩人,此時追隨的是自我心中的夢想。
大學生畢業后如果自己創業,那是追隨自我夢想的實現,是自己夢想的追隨者。
大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追隨的是自我價值,需要通過追隨領導者和組織的愿景而在組織中走向更高、更快、更強,此時是通過追隨上司而實現夢想。當自己擁有足夠的權力能夠駕馭這個組織的時候,則可以帶領這個組織的全體人員去追隨共同的夢想。
二、追隨者與追隨力
詞典這樣定義追隨者:一個同意他人教導的人,一個隨從、服務者或下級;一個能仿效或同意他人的人;一個能夠接受他人指導和領導的人。
企業家這樣理解追隨者:一個有效的追隨者是一種不斷掌握自身所需的新技能,自己對自己的個人要求超過制度的要求,主動做事、敬業負責的人。
“追隨者”對應的英文為“follower”,“追隨力”對應英文“followership”,“追隨”對應英文“follow”。追隨者用追隨力去追隨。
本書這樣定義追隨者:為實現自我心中的夢想而積極主動做事的人,與上司具有同樣的目標、價值觀而積極主動工作的人。
追隨者有追隨者的心態:做事積極主動、認同領導和組織、心甘情愿、高度熱情、充滿動力、善于合作、勤奮學習、努力提升自己。
追隨者是一個與領導者相對的概念。追隨者為何追隨?這是因為追隨者有著與領導者共同的信仰、利益、愿景和價值觀。追隨者追隨的不僅僅是領導者本身,追隨的乃是共同的“愿景”和理想,并愿意為之奮發努力、建言獻策、服從指揮、有力執行。從這個意義上講,追隨者擁有與領導者同等的地位,追隨者可延伸為領導者的伙伴、支持者、擁戴者、服從者、執行者,而不單單局限于下屬。
下屬與追隨者是有區別的。下屬不等于追隨者,下屬是劃歸到某個部門被某個管理者管理的人;追隨者可在某個管理者的手下工作,也可以不在他的部門工作。當下屬具備追隨者心態時,下屬成為追隨者,這個時候下屬和追隨者的含義是一樣的。
追隨力是有效執行領導者的指令、支持領導者工作的能力,其目標是達到組織目標最大化。追隨力是一種正面的、起著積極作用的能力,它的存在能夠使組織的目標最大化,主要表現為追隨者敢于承擔責任、樂于建言獻策、勇于挑戰困難,能夠有效執行領導者的指令。追隨力就是在積極主動的意愿下產生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上司想到和做到的,追隨者也要想到和做到。上司沒有想到和做到的,追隨者也要想到和做到。這些都可以用來判斷員工是否具有追隨力。
如果追隨者追隨的目的不是使組織的目標最大化,就會為了上司或個人的私利而拍馬逢迎,讓上級放縱欲望,導致上司職業生涯的毀滅,自己也會承擔連帶責任。
上級所掌握的資源和影響力,對員工在企業中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在職場上快速發展的人都是善于和上級合作的人,他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會積極為上級排憂解難。上級也會為其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把“真經”傳授給他們。他們會逐步熟悉上級的工作內容和技巧,這是晉升的條件。成就上級就是成就自己。《西游記》中,孫悟空與唐僧相互成就。孫悟空如果不跟唐僧修行成不了正果,唐僧如果不選擇孫悟空做徒弟,也到不了西天。
孔子一生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他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所以他只講授古圣先賢的智慧,自己不寫書。孔子的學生為了傳播孔子的思想,就將他的一言一行都記下來,于是有了《論語》。通過《論語》,后人知道了孔子,也知道了他的學生:顏回、曾子、子張、子開、子路、子貢、子有、伯牛、子游、子夏、子羽、子賤、子思、子長等。孔子的學生借助《論語》,成就了老師,也成就了自己。
一世教人以言,百世教人以書。大家成就大家,有四種解釋:一種為名師出高徒,偉大的領導者成就偉大的追隨者;另一種為領導成就群眾,佛陀成就信徒;還有一種是歌迷成就歌星,信徒成就佛陀;最后一種是大家互相成就。
在當今環境下,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迅速下降,甚至追隨者有時比領導者掌握的信息更多,于是追隨者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向領導者建言獻策,從而對領導者的行為產生更大的影響。領導者的領導效能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追隨者的意愿,故追隨者的重要性在上升。
追隨者與領導者除了是上下級關系外,兩者之間還往往有一種依賴關系。追隨者往往扮演著領導者左膀右臂的角色,負責為領導者出謀劃策,協助領導者支撐大局,是領導者不可或缺的力量。
追隨者和領導者是一種民主的、自由平等的社會關系。追隨者之所以追隨領導者,是因為有共同的愿景。
追隨力是追隨者由內心的追求而產生的積極主動的意愿。因為被目標吸引,產生了追隨者心態,因此產生追隨力,最后產生追隨行為,如圖1.1所示。

圖1.1 追隨力模型
追隨力是追隨者積極主動的意愿,是其內心的召喚。人生有遠大目標、有夢想,就有追隨力,就會內生出前進的動力,“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此時,既不用別人推動,也不用別人拉動,而是自覺前進。如同太陽一樣,不用考核與鞭策,自動自發地“工作”。
沒有追隨者就沒有領導者。追隨者是領導者的左膀右臂,為領導者提供支持,是有執行力的人。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三、追隨力催生領導力
一個人單身的時候,并沒有感到對家庭有多大的責任。當結婚以后,有了孩子,他便立刻就會生發出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當孩子會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做父母的馬上會意識到要有做父母的樣子。孩子的追隨力催生父母的領導力。
把這個原理推廣到職場。領導者決定著組織的未來,組織的員工相當于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能力都托付給了領導者,領導者會因此而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員工對領導者信任、賞識,積極主動地完成崗位工作,也會激發領導者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修養和魅力以贏得下屬的信任,采用合適的領導風格,從而締造出和諧的工作氛圍,讓員工在幸福的心境下提高業績。因此,員工的追隨力可以催生領導者的領導力。
汽車之所以能夠奔馳是因為能源為它提供了動力,人之所以有力氣是因為食物為人提供了動力,老師之所以樂于為學生上課是因為學生賞識老師,領導者之所以樂于為企業奉獻出領導力,是因為員工的愛戴。
領導者與追隨者真誠相待才能夠彼此成就,追隨者要努力從領導者那里獲得及時鼓勵和真實的反饋,并對領導者的工作表示欣賞和感激。
圣人也需要賞識和感激。《金剛經》中須菩提在向佛祖請教的時候,首先要隆重地贊美然后再祈請忠告。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追隨者對于領導者的贊譽,是發自真心的認可和賞識。
追隨者成就領導者。領導者因為追隨者而存在,追隨者賦予領導者領導權。優秀的領導者培養優秀的追隨者,優秀的追隨者造就優秀的領導者。偉大的領導者成就偉大的追隨者,偉大的追隨者成就偉大的領導者。領導者的領導力來自員工的追隨力。這種關系如圖1.2所示。

圖1.2 追隨力促成領導力
四、缺少追隨力的結局
下雨了,蚯蚓的洞口被水封住了,它感到呼吸不暢,便從洞里爬出來呼吸。它趴在泥土中,還有一部分的皮膚不能呼吸,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便繼續爬,一直爬到了水泥地面上。堅硬的水泥地面讓它的皮膚與空氣充分接觸,雖然暫時感到很舒服,但是這不是蚯蚓的道,是人行道。太陽出來后,曬干了水泥地面,蚯蚓爬不動,就會被曬死,又或被不注意的行人踩死。
蚯蚓沒有追隨自己的道,在錯誤的道上享受著短暫的舒適,然后舒服地死了。
雖然柯達破產多年,但是其破產經驗還是值得討論。柯達在131歲生日時倒閉——2012年1月19日,柯達宣布破產保護。1888年,喬治·伊士曼發明了第一臺簡易相機。在膠卷時代,柯達占據了全球2/3的市場份額。柯達優美的廣告詞“串起每一時刻,別讓她溜走”讓人記憶猶新。柯達是膠卷行業標準的制定者。1975年,柯達發明了世界第一臺數碼相機。但是,當富士和奧林巴斯迅速大規模轉向數碼相機時,柯達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模擬相機和膠卷上。2000年,柯達向數碼相機轉型25%,而富士則轉型60%。這一分水嶺后,柯達逐漸下滑,富士一路上揚。從2003年開始,柯達就啟動了兩次戰略轉型,準備放棄傳統膠卷業務,轉向數碼產品。但是這意味著放棄自己的核心傳統和巨額利潤。柯達的成功是創新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具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柯達的失敗在于固守自己的標準,固守成功與龐大,過分依賴品牌,身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市場競爭沒有金飯碗,標準、品牌都會在消費偏好轉移中消失。
柯達的破產與蚯蚓的死有很多相同點。第一個相同的地方是它們都死了。第二個相同的地方是它們都舒服地死了。第三個相同的地方是在錯誤的路上舒服地死了。柯達繼續做膠卷,管理者舒服,員工也舒服,渠道也舒服,供應商也舒服,鏈條上下及相關的人都很安逸,結果卻如孟子所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四個相同的地方是它們說明的道理相同:當你舒服的時候卻是有人不舒服的時候。當柯達舒服時,它的對手就不舒服。“窮則思變”,柯達的對手推出數碼產品滿足顧客的需求,顧客用數碼產品比用膠卷舒服,所以顧客轉向數碼產品,這樣柯達必然陷入破產。因此,古人常說:“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越是充滿自信,越要居安思危。
在分析顧客的忠誠度時要仔細分析其忠誠的對象。顧客忠誠的是自我價值實現、用戶體驗和其獲得的實惠。從顧客忠誠于實惠這個角度分析,其忠誠度是可靠的。但從顧客的價值實現來看,如果出現了更有價值的品牌,則顧客就會換品牌。所以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不可靠,對價值的忠誠度可靠。品牌只有在保證顧客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夠獲得顧客的忠誠。因此,有聲譽的品牌,也必須“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孝經》),努力為顧客提供超值的實惠。
一個企業成功了不缺贊美,破產了不缺原因。成功了會獲得無限的表揚和賞識,破產了能得到無數的經驗教訓。大自然告訴我們:“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太陽到了中午就要偏西,月亮到了滿月就要開始虧缺。《孫子兵法》記載:“亂生于治,治生于亂。”當企業鼎盛的時候,也就是危機潛伏的時候。企業的領導者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假如我的企業出現大的危機,它們可能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如何避免?”“假如我的企業會出現大的飛躍,它們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如何出現?”“令我的企業破產的原因是什么?誰是我們真正的對手?”“我現在舒服了,誰會不舒服?”“我現在不舒服,如何變得舒服?”如果碰到聰明人,就讓聰明人告訴我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們告訴聰明人要做什么。正所謂:“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群書治要》)
企業要放棄自己的舒適,給顧客創造舒適,這需要的是追隨力。可以從領導力和追隨力的角度分析柯達破產的原因。柯達公司不缺領導力,缺少的是追隨顧客需求變化的能力。
企業缺少追隨力,會被顧客拋棄。組織中的人缺少追隨力,會被組織淘汰。
一個人如果自己不想去哪個地方,被拉著走,受到拉力,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心中就會有壓力;如果被推著走,受到推力,也會產生逆反心理,心中也會有壓力。如果自己想去哪個地方,就會內生出動力,既不用拉、也不用推,也不會產生逆反心,更不會感受到壓力。因此,在組織中會感受到心理壓力的是被動無奈的人和缺少追隨力的人。他們被拉著或推著,連滾帶爬、踉踉蹌蹌地往組織規定的方向走,很難在這個組織中如魚得水、自由自在。那么何種人會沒有心理壓力呢?答案是主動前行的人,是以追隨者心態存在的人。他們會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創造工作繁榮,并能夠為組織的發展貢獻智慧。
領導者一旦為組織確定了目標,組織的全體人員必須朝著確定的方向前進。追隨者是奮力劃槳開大船的人。組織的目標就是追隨者的目標,組織要做的事情,就是追隨者要做的事情,這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志同道合”。
“領”就是牽引,“導”就是糾偏。領導力對于下屬來講是個拉力,也是個推力。領導者希望下屬具有執行力,執行的是領導者的指令和計劃,具有強迫性。員工受到拉力和推力都會產生逆反心。追隨力是內生動力,是主動前行的力。主動前行的下屬不會受到拉力和推力,也不會產生反力。內部沒有沖突和內耗的組織才是和諧的組織。
奉行自我主義和個性自由的人通常不喜歡被別人領導,其逆反心極強,稍微受到一點外力的作用就會跳槽。然而任何一個組織,都是由領導者和追隨者組成的,順勢而動的人可以借勢、運勢、造勢,時勢造英雄;而逆反心強的人,則不喜歡與組織同行,甚至還自我標榜與眾不同,結果工作得很痛苦,最終不得不離開組織。
換而言之,如果你認同自己加入的組織并愿意追隨其目標,那么你就會很滿意并富有成就感;如果你做不到這些,就會四處碰壁,痛苦而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