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購成功&生存法則(《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哈佛商業評論
- 939字
- 2019-06-17 11:25:58
序 并購成功&生存法則
盡管并購是促進成長的誘人戰略,而且在心理上令CEO十分滿足,但多數并購都以付出高昂成本的失敗收場。
怎么會這樣?答案簡單得出奇:如果公司只關心自己能從收購中得到什么,而不關心在收購中可以給予什么,收購就很難成功。
但如果買方企業本身擁有能讓被收購公司更具競爭力的要素,將會是另一番光景。只要收購本身或其他可能買主無法提供這一優勢,從中獲益的就將是你,而非賣方。
在《成功并購必讀》中,羅杰·馬丁(Roger L. Martin)告訴我們,買方可以利用4種方式提高收購目標的競爭力:做成長資本的明智提供者;成為更好的管理監督者;轉移寶貴技能以及分享寶貴能力。
從中國公司的角度來看,成功海外并購的例子少得可憐。中國的海外并購活動主要經歷了3大發展階段,并購談判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過于看重交易價格。
而談判是一種復雜的溝通藝術,既需要“硬條件”,更需要“軟技巧”。軟技巧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對并購核心價值的掌控度。
埃森哲的咨詢專家通過《中國企業并購談判演進史》一文,給我們詳細分析了軟技巧在并購談判中的作用。結論是中國企業應該明白:不以雙贏為出發點的并購交易很少能創造真正價值——企業無疑要考慮財務價值,但并購活動能為企業帶來的各種軟性收益同樣不容忽視。
對于管理者和員工來說,一樁兼并或收購不只是公司戰略層面的事,更會給他們個人帶來巨大變化甚至傷害。C級高管和咨詢公司所謂的“并購后整合”只是委婉說法,這段時期實際上充滿壓力、不確定性,甚至混亂。
在這種局面下,大多數人總想著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誰被辭退、誰升職、誰被調到其他部門或地點,等等。但在研究和咨詢工作中,有學者發現,面對組織巨變,人們比自己認為的更有能力掌握命運。
《并購生存法則》指出,在并購活動中的個人抉擇:第一個選擇是,保持低調,做好手頭工作,祈禱一切正常。第二個選擇是,潤飾簡歷,重新聯系外部人脈,開始找下家。但最好的做法或許是第三種,可能也是最具建設性的策略:主動接受充滿變數、緊張的整合過程,把它當作反思和成長的機會。
全球每年發生數萬起并購,如果你的公司恰好卷入其中之一,那么無論作為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在并購后的新局面下,重新識別你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分別是什么。
- 雪球專刊215期:牛市投資筆記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7期·上旬刊)
- 信用卡,怎么用(財蜜eMook)
- 雪球專刊277期:2021上半年投資總結
- 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20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0期)
- 哈佛商業評論·下一個十年,為戰略起點做好準備【精選必讀系列】(全10冊)
- 直播野望(《商界》2020年第5期)
- 激勵員工的四大法則 很多人一上來就錯了(《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打造職場女王范兒(《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9期)
- 案例:校園P2P,看上去很美?(第33輯)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8期)
- 長效商業英雄(《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第11期)
- 中歐商業評論精選集·贏銷導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