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我們教育孩子的誤區

1.總是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

有這樣一個調查結果:很多父母去逛玩具店,打著孩子的旗號,實際上買的玩具不是孩子喜歡的,而是自己喜歡的。這是為什么?孩子喜歡的玩具太貴,還是孩子喜歡的玩具不是太好?這些原因都有,但最主要的是這些父母買玩具,是為了彌補自己童年時缺少玩具的心理空缺和不足。當孩子長大以后,會不會向他的父母親學習——買玩具不是自己孩子喜歡的呢?這樣的“輪回”還要繼續嗎?

時下很多父母,特別是年輕的父母,總是想:“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就不多學點知識呢?成為全面型人才是多么好啊,他們怎么就是不理解我的用心呢?”看似這是孩子不懂事造成的,實際上是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從而殘忍地剝奪和扼殺了孩子自己的興趣要求,以至于今天的孩子生活上雖然富足了,可是心理上并沒有感到幸福和快樂。

就在去年末,有關機構在北京舉行了一次營養咨詢活動,邀請了全國各地三十多位營養專家,專為“小胖子”“小瘦子”提供咨詢服務。

其中有這樣一位年輕母親,領著自己瘦弱的孩子來咨詢。她問專家她的女兒為什么這么瘦,并且想讓專家幫自己的孩子檢查一下,是不是缺少什么營養。這位年輕的母親回憶起孩子平常的用餐情況,也沒發現孩子有挑食的問題,于是越想越害怕: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得了一種怪病?

專家后來發現,這個小女孩身體沒有問題,只是一個星期天要上三個“興趣班”:上午學英語,下午學數學,晚上學美術。小女孩坐在那里,不說一句話,目光呆滯。專家得出結論:孩子太累了,星期天要休息好,不能總是學習。

孩子的母親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認為的孩子的興趣班變成了負擔班,父母的興趣變成了孩子的煩惱。

有人說,我們國家實行的計劃生育,確實做到了控制人口增長的效果,可是如今的孩子頭上卻壓著“六座大山”:媽媽、爸爸、奶奶、爺爺、外公、外婆。給孩子的愛多了,把每個人對這孩子的期望值也提高了。我們把這些期望加起來,就成了一種壓力。

許多孩子為了圓爸爸媽媽“上大學”的夢,為了不讓自己的父母在別人面前“沒面子”,他們把家里的書桌變成了課桌,讓自己溫暖的家庭變成了嚴肅的課堂。其實這看似乖巧的舉止中,卻埋藏著種種隱患。

有這么一項調查:“小學生最大的煩惱是什么?”同學們的答案令我們震撼。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作業太多,玩的時間幾乎沒有!”無論是學習比較差的,還是學習好一些的孩子,都是這樣回答。

孩子們每天的作業真可謂五花八門,堆積如山。有的孩子寫到晚上10點,作業還沒有寫完。因為,除了老師留的作業,還有媽媽的A卷,爸爸的B卷。

我們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作業愛磨蹭。為什么會這樣?是他的懶散的性格造成的嗎?

這個孩子對他的朋友說:“我不能趕快寫,寫完了老師的作業以后,還有媽媽爸爸的作業在等著我呢!我就得磨,如果一篇作文能讓我從早上寫到晚上,他們就沒辦法啦!”

曾有份材料對“家庭課堂”做了極為生動的描述:

孩子看書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媽媽就說:“沒出息,傻玩能考上大學?考不上大學,就不會有文憑;沒有文憑怎么去找工作,又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呢?”

這就是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嗎?

孩子如果困了,媽媽就會毫不猶豫地馬上遞上一杯“雀巢”或一支“蜂王精”,鼓勵孩子要連續作戰,一定要奮戰到底。

孩子想看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媽媽的臉立刻會拉得很長:“不行,全家人為你都不看電視了,你還好意思看?”

就這樣,在媽媽的統一調度下,全家人始終處于“一級戰備”狀態,整天做事輕手輕腳,說話小聲小氣。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一天兩天,孩子可以接受;一個月兩個月,孩子忍了;如果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壓、壓、壓,悲劇最終會在孩子身上發生。

一個年僅5歲的男孩,因母親逼著他學彈鋼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斷。是自己本來就討厭鋼琴,為了躲避彈琴,還是借此方式來反抗父母的做法?

北京某中學的一名女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跳樓自殺。

還有更悲慘的一個事例:有一名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可是就在過22歲生日那天,他用皮帶勒死了自己的媽媽和爸爸!是什么讓他對自己的父母產生如此狠毒的想法,并有如此大不孝的行動呢?悲劇發生了,我們每個人特別是家長都應該好好反省。

這名大學生的媽媽爸爸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夫婦倆一心想讓自己唯一的孩子出國深造,于是從小學到大學,天天看著兒子學,逼著兒子學,不給兒子一點自由。兒子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忍無可忍,終于犯下大錯。

失去的夢,是找不回來的。

我們不能用自己過多的欲望,去扼殺孩子的童年。失去了童年,會給人的一生帶來許多不幸。

那么,到底是誰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

我們當父母的,是不是應該認真想一想呢?

2.凡事喜歡替孩子做主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生育了他們,但是我們不能替代他們。我們只是孩子的左手或者右手,左手和右手對孩子只能起到一個幫助或指導的作用。我們不能左右孩子的思想,更不能什么事都替他們做主,處處為他們大包大攬。這樣做看似在關心和愛護自己的孩子,收到的效果卻是大相徑庭:一是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性,使孩子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動力;二是不利于培養孩子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的健康心理,以至于有些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失敗了,不會自我檢討,而是怨父母、怨社會。這樣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應當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是個性的成功,世界上沒有哪位偉大的科學家或者學者是在父母的做主下獲得成功的。

教育的真諦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兒童不是‘小人’,我們應當尊重兒童的人格,愛護他們的爛漫天真。”

雖然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給的,并且父母養育了自己的孩子,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我們應該明白,自孩子到人間的那一刻起,他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他在學習走路或者已經長大成人,我們做父母的都應該給他以足夠的空間和尊重;孩子也只有受到尊重后,才可能尊重自己,并可能學會尊重別人,進而成長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孩子不是屬于父母的某種“東西”。當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很多時候就會放棄扮演“過來人”的角色,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擇。

葉圣陶先生是怎樣教育自己的長子葉至善的呢?葉至善用了“不教”這樣的字眼來描述父親教育自己的情況,有些令人不可思議。

原來,葉老從來不向孩子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他僅要求孩子每天要讀些書,至于讀點什么,悉聽尊便;但是讀了什么書,讀懂了點什么,有什么收獲,都要告訴他。除此之外,葉老還要求孩子每天寫一點東西。至于寫什么他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歡什么就寫什么:花鳥蟲魚,路徑山巒,放風箏,聽人唱戲,看人相罵……均可收于筆下。

葉圣陶先生看似沒有教給孩子讀書為文的方法,只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終身學習”的思想,要處處留心,思考和能動地完成學習;實際上卻是引導他們運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去寫作,讓孩子自己做主。

新華網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兩位家長的例子。

一位是經常出差在外的家長,因為孩子習慣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他不得不定點給家里打電話完成“任務”,否則孩子很有可能上學遲到。而另一位家長的行為卻大不相同,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鬧鐘響過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兩節課過后才自然醒來。面對孩子的驚慌失措,家長平靜地告訴他:“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孩子從此再也沒有將自己的事情“分攤”給大人。

這兩位家長,第一位替孩子做事情,結果是鍛煉不了孩子的自立能力;第二位是幫助孩子分析該怎么做,雖然孩子這一次晚了,但他從此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好習慣。顯然是第二位家長的做法比較值得我們做家長的借鑒。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孩子也一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讀者》雜志曾有這樣一篇文章,大意如下: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的父親就很愿意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按照他的意愿設置一個目標,逼孩子去達到。記得蔡志忠上中學時,大部分時間都沉迷于漫畫世界,導致多門功課不及格,以至面臨留級的命運。當時,臺北的一家漫畫出版社看中了蔡志忠的漫畫功底和創新思維,邀請他去畫漫畫。擺在蔡志忠面前的難題不是他去還是不去的問題,而是不知道父親能否同意自己放棄學業,去創造自己的事業。

一天晚上,父親像平時一樣坐在藤椅上看報。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親身后,輕聲說:“爸,我明天要到臺北去畫漫畫。”父親沒有抬頭,邊看報邊問:“有工作了嗎?”“有了!”“那就去吧!”這一問一答中,父親一動也沒動,繼續看他的報,蔡志忠也沒走到他的面前。

或許,蔡志忠和他父親當時都未曾想到,這短短的幾分鐘,卻成了影響蔡志忠一生的最重要時刻。如果當初父親一定要讓他留在學校接受留級,完成自己那幾門不及格的學業,他日后還可能因為自己喜歡的漫畫而聞名全世界嗎?

父母應該及時發現孩子的特點,并加以引導,使孩子的成長更加健康。

反觀我們身邊,有很多父母以“愛”的名義不斷地傷害著孩子,不敢大膽對自己的孩子放手。更可氣的是:有不少父母把孩子當成一種工具,他們讓自己的孩子來實現他們未實現或者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他們“重視孩子”只是表面的,實際重視的往往是他們自己。

有這樣幾個問題,值得我們家長捫心自問一下:

重視孩子學習,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是不是出于自己的虛榮心?重視孩子成長,希望孩子完成夢想,那些孩子的夢想是不是自己的夢想?

重視孩子將來,認為“我是在為你好”的時候,是不是在檢驗自己的判斷能力?

重視孩子是不是“聽話”,是不是“守規矩”,是不是在證實自己的權威是否有效?

想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父母就要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愛他,因為孩子的童年不會重來。中國式家庭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強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結果讓孩子只知道聽從大人的意愿,漸漸失去自我。

尊重,是一種素質,也是一種美德。只有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才能培養孩子對別人的尊重。家長對孩子真正的尊重,不應只是出于“愛”的情感,更應該出于一種民主的理念。

那么,如何來尊重孩子呢?專家的建議是: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個平等成員。父母要改變那種支配一切、指揮一切的錯誤觀念。尊重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指引,孩子才會順利地接受,親子關系也會融洽得多。

多問問孩子的想法。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別人家的孩子喜歡做的事情,自己的孩子未必會喜歡。現實的案例告訴我們,不要強迫孩子去做這個、學那個,多問問孩子的真實想法,更要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要孩子自己愿意做。

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但不能強逼孩子。選擇也是孩子的權利之一,父母遇到與孩子相關的事情時,要學會和孩子商量,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果不想使孩子喪失個性,就不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替孩子作選擇。

3.常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

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只有兩頭高度差不多時,水才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里來回流動;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了。孩子與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很多父母和子女無法溝通。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尷尬的場面呢?這是因為父母常常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孩子講話。父母只有“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當孩子上了中學后,我們不難發現,孩子與父母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孩子上中學以后,身體上和心理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一些新的變化。孩子開始感悟青春、感悟世界,同學間也就有了一種競爭的意識;孩子的內心有了更多的躁動和困惑,也有了更多的壓力。他渴望有人能真正走進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父母不僅要做孩子的保護者,還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用心的鼓勵,是一道明媚的陽光,會讓孩子的內心永遠有光明和溫暖。

有些父母能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空氣。在這樣的家庭里,幸運的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這樣說。

無數事實也表明,父母如果用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會使孩子產生逆反或者對抗的心理。如果父母轉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去對待自己的子女,孩子就會感到自己不是多了一個對手,而是多了一個朋友,一個親密的朋友。孩子才有可能接受父母的建議,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孩子感受到他們渴望已久的家庭平等,這樣他們才會更加有信心面對學校及社會上的壓力和競爭。

孩子經常拒絕跟父母對話,他們討厭父母喋喋不休的說教,討厭父母無理的批評。父母批評孩子的話太多,反而會影響批評的目的和效果。明明今年九歲了,曾對媽媽說過這樣的話:“為什么我每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都要給我那么長的答案?”他的朋友小強卻感嘆道:“我從來不跟我媽媽說任何事情,如果我跟她說,我就是腦子進水了。”因為小強每問他的媽媽一個小問題,都會招來媽媽無休止的痛斥。

作為父母,我們應學會利用各種機會與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做長篇大論。這樣既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給孩子以后的溝通能力造成影響。有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最喜歡做的事情又是什么,所以常常誤用自己的想法來代替孩子的想法。俗話講,“要知己知彼”。孩子和父母也需要相互了解。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內心的想法,了解了孩子的喜好,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孩子,重新審視孩子的一些行為;才會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才能更好地成為孩子的朋友。

不了解孩子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一味地說教和批評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距離感和怨恨。“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

很多父母喜歡扮演著過來人的角色,對孩子事事進行“專政”。我們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哪個父母不為自己孩子的將來著想,可是,認為孩子應該對父母言聽計從是錯誤的。作為父母,我們是否能體會到這不平等的方式已妨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西方的國度里,有這樣一對夫婦,周末兩個人想外出,但是要說服年幼的孩子安心在家等候是一個大難題。我們看看這個父親是怎么做的:

他先蹲下身來,取得和孩子同樣的高度(甚至有點仰視),然后,一本正經地同孩子談判:

“先生(他稱自己的孩子為先生),媽媽陪伴了你整整一周,是不是應該輕松一下?”

“是的。”孩子點點頭。

“我是否也應該有這種榮幸,讓她陪陪我,順便也輕松一下呢?”“那好吧。你什么時候還給我?”

“嗯……你上床以前,”父親想了想說,“如果你能說服阿姨允許你晚睡的話。”

“好,你把她帶走吧,但你要答應我照顧好她。”

“交給我好了。順便說一句,寶貝兒,我為你驕傲。謝謝!”

就這樣,這個孩子在與父親的這種交談中,自尊心得到保護,人格得到了尊重。他感覺到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因此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讓父親失望。

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和他進行這樣的交流,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以一種平等的方式進行朋友式溝通。

4.過分看重孩子的分數

曾經有人用“分數,分數,學生的命根”來形容分數對于正在上學的孩子的重要性。在一些父母親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考大學、考研究生、出國留學等等。但是我們只看到了教育的表面形式,這絕非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要使人幸福,讓人們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有很多孩子在考上大學或實現了一個小階段的奮斗目標之后,總有一段時間的心理迷茫期。一些本來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踏上社會之后變得碌碌無為。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可以長期奮斗的遠大目標。孩子知道學習,并且努力學習了,但學習過后該干什么他不清楚。這也是當代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份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青少年教育專家專論優秀學生特點的調查報告發表了。這位專家用一年的時間考察了伊利諾伊州的90名優秀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四個共同點:

第一,有良好的學習毅力。優秀學生毫無例外地把學校當做生活中心,其家長也十分勤奮,為孩子樹立了好榜樣。

第二,把學習看做人生的樂趣。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總是盡最大的努力設計出新穎、有趣、多變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第三,不過分看重分數。孩子們對知識發自內心的追求會被對分數的追求所取代。教育專家提醒家長們:不要總問做得怎么樣,而應多問做了什么。

第四,對某些事物有較大的興趣和熱情。興趣稱得上是最好的啟蒙老師,因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有意識地鼓勵他廣泛參加各種課外活動,這有助于他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有一類家長,總是把孩子的分數、名次、升重點學校等問題看得很重,并且整天被這類問題弄得神經兮兮,使孩子生活得很不快樂。我們來看看一個初中一年級孩子寫給媽媽的一封“知心家信”:

那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英語試卷,糟了,59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膽怯地靠在門旁邊,眼睛盯著腳尖:“媽媽,我只得了59分。”

“啪!”一記耳光落在我的臉上,媽媽的眼睛瞪得像銅鈴,額上的皺紋形成了一個倒立的“八”字,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蒼蠅拍,照著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說著:“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學,你不好好讀書,才考了個59分,我看你瘋了……”一碗不知什么滋味的飯是和著淚水咽下去的。

“不爭氣的,還不去洗碗!”

“不爭氣的,還不去掃地!”

今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數學考卷,啊!100分!我哼著小曲像小燕子似的“飛”進家門:“媽媽,你看100分!”

“吧!”一個響亮的吻印在我的臉上。媽媽那大大的眼睛瞇成一條縫,額上的皺紋變得溫柔了,雙手緊抱著我,嘴巴笑得合不攏:“哈哈哈……我的女兒真好,真乖。”

午飯是小雞燉蘑菇,魚湯……

“別,我的寶貝,碗不用你洗了,油星子會濺到你衣服上,你只要多考幾個100分就夠了……”

“別,我的公主,地不用你來掃,灰塵會迷了你的眼,媽媽來掃就好了。你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

我真想問一句:“媽媽您到底愛的是什么?是我,還是我的分數?”

孩子對母親的描述多么形象生動,孩子對母親的提問多么一針見血!

是啊,我們所有的父母都該認真想一想:到底愛什么?是孩子,還是分數?

很多孩子考試愛緊張,為什么?因為怕考砸了回去挨父母打罵!有些父母有意無意地會對孩子說:

“你的腦袋簡直就是榆木疙瘩,要不就是石頭,永遠都不開竅!”“我算是白養你了!”

“你怎么一點兒不像我?我以前讀書從沒有像你這么差!你在學校到底學習沒有?”

“就你這學習水平,將來連掃大街的工作都找不著!”

要知道,這些說法已經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了“心罰”。他們會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自卑心理,會出現“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嚴重的會患有輕度抑郁癥。

什么是心罰呢?心罰是指父母對孩子恐嚇、諷刺或挖苦,剝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其實,分數只能從側面反映一個人的學習情況,不能代表孩子學習質量的全部,考卷也不能判定一個人的價值。家長應體諒一下那些因為分數不好而愁容滿面的孩子,不要使孩子成為分數的奴隸。

5.過于保護自己的孩子

“任何事情總不會一帆風順。”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沒有暗礁的海洋,不會激起美麗的水花。”

美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他指出,那些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以后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其實,“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就是鍛煉孩子的好機會,因為孩子早晚都要自己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對自己以后的生活。父母也得換種正確的方式來愛自己的孩子。可是許多父母遲遲不敢把孩子放出去,讓他們自己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怕他們經驗不足,怕他們上當受騙,怕他們在外面受委屈,什么都不敢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讓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變得越來越脆弱,一點點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讓他們再也爬不起來。

我們做父母的想一想,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是害了孩子還是在愛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如此糟糕,真是一種讓人寒心的結果。我們該捫心自問,到底哪里出了問題,是不是愛孩子的方式不對。我們應該換種方式愛孩子。

有一所學校在剛開學的時候,組織學生去參加夏令營。一位學生的父親怕孩子受不了,自己向公司請了假,騎著車遠遠地跟在學校隊伍的后面。到了晚上,輔導員老師查鋪,發現床底下竟然還躺著個人。這位老師心里一驚,拿手電筒一照,這才發現這位躺在床下的人是床上學生的爸爸。這位爸爸看到老師,不好意思地解釋說:“我兒子第一次出遠門,以前晚上睡覺不老實,總是蹬被子,有時候會從床上滾下來,我擔心啊。您別聲張,明天天不亮我就偷偷回去,您千萬別讓大家知道。”老師哭笑不得。

父母的這種過度保護方式,只能是妨礙孩子的自立能力與正常成長。

父母往往輕易地否定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還小,不足以應付這件事”。事實上,孩子的潛能往往出乎父母的意料!當孩子想做什么時,就放手讓他們去嘗試吧!要想訓練孩子自己出遠門,可以叫他獨自去拜訪遠方的親戚。父母先送他到車站,讓他自己上車,然后再和親戚聯系好,請親戚到目的地接他。如此反復地訓練,孩子很快就能自己出遠門了。

當孩子主動提出做某件事情時,父母千萬不要說“你還不行呀!”或者“不可以,太危險了!”而應該持“試試看”的態度。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愛有一種叫放手,大膽放手讓孩子一試。即使失敗了,也可以作為下次的參考。讓孩子反復嘗試錯誤,對孩子是有利的。當孩子退縮時,父母應該在一旁打氣和鼓勵;孩子求助時,盡力給予幫助;若是孩子不曾開口求助,父母不要主動幫忙,只需暗中觀察即可。

有的父母也許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本來是贊成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以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結果卻被孩子說成“爸爸媽媽不關心我,別的同學的爸爸媽媽都會幫助自己的孩子”。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受到“如果出現問題,父母將及時幫助”的緣故。培養孩子自立,需要父母的鼓勵,以及適當的建議。當孩子求助于父母時,父母不能袖手旁觀,必須給予幫助。

太過或者不及,都不能培養自立的孩子,父母不能過于保護孩子,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作為父母,不應該只是竭盡全力幫孩子逃避困難和挫折,而應該教會孩子如何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戰勝困難。父母應該盡力幫孩子把挫折變成財富,而不應該讓孩子養成自怨自艾的壞習慣。

俄國著名教育家塞德爾茲是這樣幫助兒子面對挫折的。

小塞德爾茲不滿七歲就完成了小學教育,這當然是值得驕傲的事情,然而他自己認為他在學校的經歷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在學校組織的體育比賽中,小塞德爾茲得了班里的倒數第一名。事后他非常難過,過了一個多星期后依然悶悶不樂。見他這樣,父親認為有必要幫助孩子擺脫這種失意的情緒。

“兒子,你還為體育比賽難過嗎?”塞德爾茲問他。

“我怎么也沒想到我竟然得了倒數第一名,我真是太笨了,太丟臉了。”兒子難過地說。

“最后一名是不光彩,但是你想過其中真正的原因沒有?”塞德爾茲問。

“什么原因呢?”

“你想想看,你的對手都是比你大的孩子,這個很正常,是由于年齡或者體質的不同而造成的……”

“可是我不能因為年齡小就比他們差呀,”兒子不服氣地說,“雖然我比他們小,可我的功課比他們優秀,只是體育一樣不行,這多丟臉啊。”

“不,你這樣說并不正確。智力是能通過教育和勤奮得到發展的,但年齡卻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他們跑得比你快完全是因為他們年齡大、個子高。他們的腿比你的長很多,如果跑得還沒你快,那不是太糟糕了嗎?”塞德爾茲說。

“這是有道理,可是我畢竟是最后一名,同學們都在嘲笑我。”小塞德爾茲還是很難過。

塞德爾茲知道兒子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且從不服輸的人。

正因為如此,固執的他才會經常鉆牛角尖。于是塞德爾茲進一步開導他:“雖然你現在是最后一名,但我想這并不能表明你的體育不行,因為這完全是因為你的年齡造成的。我敢肯定,等你長到十一二歲時,一定會比那些孩子跑得快的。”

“真的嗎?”兒子問。

“當然。因為那天我問過你們的體育老師。他說你的失敗全是因為那場比賽對你不公平,他說你的體育成績在同齡的孩子中是很不錯的,他還專門給我看了成績單,年齡與你相仿的同學在哪一方面都不如你。”

小塞德爾茲似乎明白了這個道理,頓時從失意中走了出來。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是否也能像塞德爾茲那樣與孩子耐心地談心,幫他戰勝困難走出陰影呢?千萬不能因為解釋不清而放棄,讓他一直無法從陰影中解脫出來。

6.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國有句古訓,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

而且現在很多父母仍然將這句話奉為圭臬。大多數家長認為,當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時,父母有責任對他們進行懲罰,因為這可以讓孩子有所警醒。這句古訓不是毫無用處,但是要講究適度原則。應該說,適度的懲罰是必要的,但父母動不動就打罵孩子肯定是不對的,也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我們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更有效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一個美國孩子出于好奇,誤殺了父親心愛的寵物狗。他的父親回家后勃然大怒,決定讓自己的兒子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但是懲罰他的方式卻很特殊:用被打死的狗做了一個標本。當這個孩子長大后回憶起童年時的這件小事時,他非常感激他的父親不是運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而是換了這樣一種特殊的培養了他的責任感的方式。這個孩子就是里根,后來成了美國總統。

同樣是懲罰,方式不一樣,所取得的效果截然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并不反對懲罰孩子,因為適當的懲罰可以防止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但是我們反對經常地打罵孩子,因為過多的打罵不僅無助于事情的解決,反而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并且還會惡化親子關系。

現在有暴力傾向的孩子的數量急劇上升,許多孩子碰到問題喜歡用拳頭說話,最終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心理專家認為,“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類生存很重要的技能”。但是如何運用好暴力,需要人們用內心的道德和法律意識來判斷。

據報道,2004年8月14日,因母親的嚴格管教而產生憎恨心理的16歲的北京中學生小路,全然不念母親的養育之恩,殘忍地將母親殺害。

與小路的殘忍不同,重慶少年小磊走向犯罪完全是因為過失。

小磊是一個15歲的農村少年,在鄰居眼里一直是個“乖孩子”。

在父母和四個兄弟姐妹眼中,他更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由于家境貧困,他只念到小學二年級就輟學了,其后一直在家務農。可就是這個淳樸的農村少年,卻因誤殺父親被法院判處五年徒刑,釀成了一幕家庭悲劇。

小磊的父親經常借酒澆愁,一喝醉酒就打他。而父親酒醒了以后,又好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完全忘記他酒醉后的暴力行為。久而久之,小磊對父親就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隨時都害怕父親喝酒,害怕被打。

“我經常都會恐懼,害怕父親半夜喝酒回來會把我從被窩里揪出來打,讓我常常不敢睡覺。”小磊說。由于害怕,他的性格漸漸變得內向又孤僻。

在2004年年初的一天,父親又一次喝醉了酒打他的時候,他操起了水果刀,刺向了父親的胸部。沒想到這一刀卻要了父親的命。

這是一個悲劇,小磊的父親是個受害者,也是害人者。那么,孩子的暴力傾向又來自哪里呢?主要是來自家庭暴力。據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家庭暴力是兒童遇到的最多的暴力傷害。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往往采取打或罵這種方式。在被調查的6986份有效學生問卷中,有60.9%的孩子在家中挨過打,有84%的孩子在家里挨過罵。本次抽樣調查還有這樣一個問題:當父母說教或打罵你時,你有過下面的哪些感受?A.氣憤、傷心、痛苦;B.產生死的念頭;C.想離家出走;D.恨不得跟他們拼了;E.長大以后再跟他們算賬;F.無所謂(可多選)。結果發現,有10.2%的孩子產生過死的念頭;17.1%的孩子想離家出走;12.4%的孩子恨不得與父母拼了;還有5%的孩子想長大以后找他們算賬;只有2.5%的孩子對此抱無所謂的態度。這表明,少年兒童在遭到家庭暴力的時候,具有強烈的反抗愿望,甚至想采取極端的自毀手段來報復施暴者。

隨著社會的進步,青少年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孩子不再是父母的附屬物,教育也應該講究策略和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打罵,應該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畢竟,孩子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他們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也正是不斷改正錯誤、掌握方法的過程。我們應該換種方式來教育孩子。

請父母們記住:犯錯誤是上帝給孩子們的權利。正像曾經迷過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記回家的路一樣,往往只有犯過錯誤然后改正錯誤的人才能不斷走向成熟,邁向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沅陵县| 黄浦区| 且末县| 股票| 日喀则市| 宜州市| 新泰市| 邳州市| 留坝县| 合水县| 黄冈市| 凌源市| 民乐县| 平南县| 福建省| 嘉义县| 辉县市| 弥勒县| 南丹县| 苗栗县| 兴安县| 黄山市| 岚皋县| 木兰县| 彭阳县| 平潭县| 屏南县| 友谊县| 多伦县| 顺昌县| 靖安县| 惠州市| 筠连县| 特克斯县| 榆社县| 紫云| 肃宁县| 长岭县| 莱州市|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