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百家之言,百種人生(2)

函谷關令尹喜在夜觀天象時,發(fā)現(xiàn)東方有紫氣繚繞,越來越近,形似蛟龍,便知這是有圣人要來臨的祥瑞,于是齋戒沐浴在此靜候。

幾個月后,老子騎著青牛而來。尹喜見后驚喜萬分,誠懇地請求賜教,好讓老子的思想得以流傳下來。老子見尹喜氣宇非凡,學識和修養(yǎng)都非常不錯,便留下了“五千言”,然后出關而去。至此,沒有人再知道他的下落。而他留下的這“五千言”,便是《老子》一書,世稱《道德經(jīng)》。

《老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德經(jīng)》,闡述了宇宙的根本和天地變化的規(guī)律;下篇《道經(jīng)》,闡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和進退的方法。書中包含了大量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等。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才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是無為而無不為、以自身為法的本體存在。

老子雖沒有說過“無為而治”這句話,但他卻是最早系統(tǒng)論述這一哲學思想的人。

老子生活在一個戰(zhàn)禍連年的時代——小國不能自我保全,大國又互相爭霸不止。他親眼目睹了時勢的此消彼長,又深受當時思潮的影響,知道以暴制暴、動用武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而提出了“無為”“無事”“無欲”的政治思想。

他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子認為,許多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是統(tǒng)治者個人私欲的膨脹,也就是“有為”政治。因為君主要滿足自己的野心,所以才戰(zhàn)禍連年,因為君主要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以才會增加賦稅徭役……因而他強調(diào)君主要清心寡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所以,這里所謂的“無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為,而是順其自然不妄為。

統(tǒng)治者應該少一點欲望,少一點作為,對百姓有所聽從,這樣統(tǒng)治才能鞏固。也就是說,“無為”的結(jié)果恰恰是“無不為”。在此,他作了一個比喻:治理國家就像烹小魚,不能過多地撥動,否則魚就會被攪爛,這就是“無為”;可是,魚還是要烹制的,國家還是要治理的,而且還要烹得好,治得好,這又是“為”。如果能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順其自然,便可以把魚烹制得很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典故。

老子還主張君主要以民為本。百姓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所在,是達官貴族得以存在的根本;無民,則國家無政權(quán)可言,是以有“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的觀點。

除了對君主的要求,老子對常人也有一套人生修為哲學。他常勸人要知足,強調(diào)“不爭”的好處。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他認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水,澤被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名利,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地方,卻更接近“道”。所以,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居下,不與萬物發(fā)生矛盾、沖突,只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也正因為這樣,才有:“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正是因為它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引申到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上,就是說:想要在上面治理百姓,就必須到百姓當中去;想要先于百姓享受,就必須身體力行先為百姓考慮。因為你不爭搶,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什么能和你爭搶的。

《老子》對我國春秋以前古代辯證法的發(fā)展,作了歷史性的總結(jié),不僅是道家的主要著作,還為一些儒家和法家的人物所津津樂道。

◎老子(一則)

其政悶悶[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5]?其無正[6]也。正復為奇[7],善復為妖[8]。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9],廉而不劌[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注釋】

[1]悶悶:遲鈍、不清楚、不夸夸其談的樣子,含有寬厚寬泛的意思。

[2]淳淳:淳樸厚道的樣子。

[3]察察:看得清楚,非常計較的樣子,有嚴厲、苛刻的意思。

[4]缺缺:狡詐,不滿足。

[5]極:終點、盡頭。

[6]無正:沒有標準,不能下定論。

[7]正:正常的。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妖:邪惡的。

[9]方:方正,有原則。割:堅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劌:傷害到別人。

[11]直:正直。肆:胡作非為。

[12]光:光芒,做事有個性、有鋒芒。耀:刺眼、耀眼。

用愛己之心愛他人

◎以德服人,順應天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中,孔子是唯一一個生卒年可考的人。

他一生的事跡,大多人都了解。他的先世為宋國貴族,其曾祖父為了躲避宋國的內(nèi)亂,逃到了魯國。父親是魯國出名的勇士,母親生孔子時,因曾在尼丘祈禱,所以起名為丘,因為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世人又稱其“孔老二”。

孔子年少時,家境不是很好,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做過很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低賤的工作。他學無常師,曾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后來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他做過魯國的司空,當他做上魯國的司寇時,已經(jīng)年近五十歲了。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他認為“仁”即“愛人”,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仁者人也”,做一個人須要能盡人道,能盡人道,便是仁。因此,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即自己都不希望別人這樣對待自己,那就不要以同樣的言行對待他人。

這就是所謂的“恕”。從積極方面說,就是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滿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就是所謂“忠”。綜合來講,“忠恕之道”正是孔子推行為仁之方。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說起來很容易,實行起來困難,因為人們都是有欲望的,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tài)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他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子宣揚天命論,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把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并列起來,認為三者都是可敬畏的,人的生死、貧富,以及成功、失敗,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承認有天命,順天命而行,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幫助保護了。

《論語》記載,有一次孔丘病了,他的學生子路向“上天”禱告,請求幫助保護。孔丘病好后,問子路有這件事沒有,子路說有。孔丘說:“丘之禱久矣。”意思就是說,他向來做事都是合乎禮的,他畏天命,順天命,這就是禱告。他一直都在禱告,所以無需在有病時禱告。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72歲,這段話,講了他70歲以后的精神境界:“從容中道,圣人也。”也就是說他的精神完全達到了自覺的程度。

◎教書育人,萬世師表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一個“邪說橫行,處士橫議”的時代,“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這個時代的大致情形,就是“天下無道”的樣子。所以孔子才來回奔走,想要把無道變成有道。他周游宋、衛(wèi)、陳、蔡、齊、楚等國十三年,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后來他見時勢不合,根本沒有行道的機會,便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教學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tài)度,強調(diào)“學”與“思”的重要性,總結(jié)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有效的學習方法。

他認為,學習時,首先應該采取虛心的、實事求是的老實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次學習的知識面要廣泛,學習的途徑也要多樣化;同時,學與思兩者缺一不可。有學無思,只可記得許多沒有頭緒條理的物事,算不得知識。有思無學,便沒有思的材料,只是胡思亂想,也算不得知識。

在著述方面,孔子也有諸多建樹,他整理了《詩經(jīng)》《尚書》等古代文獻,并刪定《禮經(jīng)》《樂經(jīng)》,為《周易》作序,還編修了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使其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相傳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賢人者七十二。現(xiàn)存的《論語》一書,便記載了他和這些弟子的對話問答,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史料。

自西漢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tǒng),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世人認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贊譽其為“天縱之圣”“千古圣人”,后世又尊稱其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

◎論語(二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為人謀[2]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5]不習乎?”

子曰:“弟子[6]入[7]則孝,出[8]則弟,謹[9]而信,泛[10]愛眾而親仁[11]。行有馀力[12],則以學文[13]。”

【注釋】

[1]三省:三,這里是多次的意思。古人對于頻率密集,或是數(shù)量多,而且持續(xù)時間久的數(shù)字,都會用“三”來表示。省:檢查、查看,這里是檢查自己的作為,查找自己的缺點并改正的意思。

[2]謀:謀的本義是考慮、謀劃。這里當作辦事講。

[3]忠:本義是盡心竭力,忠誠無私。這里是盡心竭力的意思。

[4]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夠按照禮制的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守信用。“信”被儒家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5]傳:這里作名詞講,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6]弟子:這個詞在文中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學生,另一種是年紀小,身為兒子或是弟弟的人。在這里,采用第二種解釋比較合適。

[7]入:古時候,父母和子女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入”就是進入父母的住處。

[8]出:是相對與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間,或是出外求學。

[9]謹:在《說文解字》中,“謹”被解釋為“慎”。文中帶有謹慎、少說話的意思。

[10]泛:廣泛。

[11]親仁:親,親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12]行有馀力:有剩余的精力、閑暇的時間。

[13]學文:這里不單單指學習文字,還包括古代文獻,詩、書、禮、樂等方面的文化知識。

君子成人之美

◎孝義行天下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在16歲時拜入孔子門下,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同時,也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

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的曾子,是鄫國太子的后代,先祖是治水有功的夏禹,姒姓。大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封他的小兒子曲烈于鄫地,建立鄫國,后為莒國所滅,所以,其后代用去掉偏旁的“曾”為姓氏,表示離開故城之意,這也是“曾”被用為姓氏的開始。

曾子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行著稱,是有名的孝子,而其父曾點則被后人稱頌為教子有方的典型。

曾點,字皙,太子巫的曾孫,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擁有狂者的氣質(zhì),行為不拘一格,敢作敢為。曾點對兒子寄予厚望,從小就對他嚴加管教,不僅傳授他“六藝”知識,還常帶他去田間勞作。

一次,曾子在地里鋤瓜,不小心鏟斷了瓜根。曾點認為他做事不認真,很生氣,用棍子把他打倒在農(nóng)地里。曾子起來后,沒有絲毫怨言,還詢問父親是否因為教育自己,而氣壞了身體。隨后曾子又彈琴唱歌,向父親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并沒有受傷。

這件事被后人傳誦下來,于是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此外,“二十四孝”中“嚙指痛心”的故事,講的也是曾子孝行的事跡。

曾子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勤學好問,遇到任何事理,都要千方百計地弄明白。孔子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參也魯”,意思就是曾子秉性質(zhì)樸、憨厚。孔子曾問自己的弟子,他的思想怎樣能做到“一以貫之”。曾子答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非常滿意,認為曾子得到了自己的真?zhèn)鳌?

作為后入門的弟子,曾子的思想學說比孔門其他弟子的學說成熟得晚,但他沉穩(wěn)的性情與不懈的堅持,又使得孔子的學說得到了豐富與發(fā)展,比如“孝”與“禮”等思想就是在曾子時期發(fā)揚光大的。他說:“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除了主張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外,曾子還十分重視自身道德品質(zhì)的修養(yǎng)。他認為個人的修養(yǎng)與學習是分不開的,提出了“修齊、治平、省身、慎獨”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法。他說:“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反省很多次,是否竭盡心力去幫助別人了?是否對朋友真誠相待了?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溫習了?”

和孔子一樣,曾子也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他認為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所以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德政的重任,入仕為官。但是他的仕途和孔子一樣,充滿坎坷。

此時,他想起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把自己的主張應用于政治,也就是參與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于是,他退居故里,專心講學,晚年仍堅持踐行孔子的思想,做到老年著書、病中教徒、守禮至終三件頗具影響的事。

曾子離世前對弟子說:“君子愛人,是要成全別人的美德,而小人愛人,則是沒有原則的寬容,我能夠合情合理地死去,還能有什么奢望呢?這就足夠了。”

一代“宗圣”曾子,在留下他對老師的敬仰和《大學》《孝經(jīng)》等儒家傳世經(jīng)典后,就這樣故去了。

到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得到了空前發(fā)展,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儒家學派的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世儒家將他與孔子、孟子、顏子、子思并稱為“五大圣人”。

◎《大學》《中庸》里的生存智慧

《大學》和《中庸》都是《禮記》中的文章,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

《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jié)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tǒng)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yè)等均有啟迪意義。

《中庸》同《易經(jīng)》相似,但是沒有《易經(jīng)》影響大、涵蓋面廣。宋朝以后,它逐漸成為儒家學者的研讀重點,很多儒學、理學的概念和命題都出自《中庸》。許多思想家也都堅持“中庸”的信條,開始用“中庸”的方法論思考問題。

這以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為主要代表。他們兩兄弟竭力尊崇《大學》《中庸》在儒家經(jīng)典中的地位。加之后來,南宋哲學家朱熹又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直至宋元以后,《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就是治國安邦的學問,后人將《大學》的主要內(nèi)容概括為“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是“大學之道”的總綱,意思就是,做治國安邦這種大學問的方法在于,提倡和發(fā)揚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廣泛地親近民眾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為奮斗目標。

“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有關道德修養(yǎng)的具體方法,是一步步實現(xiàn)“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yǎng);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養(yǎng);自我修養(yǎng)完善了,才能讓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國家安定繁榮;推而廣之,達到天下平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石屏县| 沽源县| 蒙山县| 靖边县| 赤壁市| 深水埗区| 太保市| 同心县| 金溪县| 台北市| 蓬安县| 临猗县| 得荣县| 阿城市| 崇阳县| 安仁县| 建始县| 永昌县| 太保市| 门头沟区| 托克托县| 新郑市| 宜章县| 深圳市| 洪洞县| 和平区| 汕头市| 关岭| 普格县| 恭城| 永兴县| 古蔺县| 武义县| 吉木乃县| 芦溪县| 镇远县| 油尖旺区| 营口市| 浦城县| 罗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