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完滿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季羨林: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
生命的平衡
◎陰陽五行的智慧
陰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其中蘊涵了中國哲學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它最初是源自古人對自然的探索和總結,即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又引申到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等,皆分陰陽。
古人習慣用陰氣和陽氣來解釋四季的變化和事物的此消彼長。他們認為,蒸發上升的是陽氣,沉滯下降的是陰氣。陽氣的季節,氣從大地由內而外,促使萬物生長;陰氣的季節,氣沉滯下降,萬物凋零歸根。這陽氣和陰氣是萬物的根本,如果能相互平衡協調,則四季風調雨順,不會偏衰;如果陰陽失衡,便會發生災難。
這種觀點現在來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當時卻解釋了很多難以理解的現象。西周末年,太史伯陽父就曾以陰陽二氣來解釋地震的發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這也是史料中有關“陰陽”觀念使用的最早記載。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認為,陰和陽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作用,由此才會有此消彼長的現象,這也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史記·天官書》中說:“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認為,陰陽是促使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本,而五行則是構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
五行,即木、火、水、金、土,這五種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間,無所不在,它們相互作用、相互發展,維系著自然的平衡。木代表生長的物質;火代表可以散發熱能的物質;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動的物質,可以循環;金代表堅固的物質。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屬陽,水、金屬陰,土是中性。
順著循環來,五行便會互相生發,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若逆著循環走,五行便會互相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陰陽與五行這種相生相克的關系,來闡釋一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即自然界陰陽相互作用,產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則產生萬事萬物的無窮變化。
在傳統文化中,陰陽與五行影響深遠,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已經具有了崇高的地位,而正式將陰陽與五行相結合在一起的,是戰國時期的鄒衍。作為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方法,同時,也是古代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等發展的基礎。
◎八卦的奧秘
陰陽學說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周易》的成書。
《周易》,也稱《易》或《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古代帝王之學,人們常用它來預測未來、反映當前、決策國家大事。一直以來,各朝各代都有人研究《周易》,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商人更將其奉為一生必讀之書。
關于“周易”,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認為,“周”就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大學士孔穎達則認為“周”只是一個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對于“易”的解釋就更是眾說紛紜了。東漢經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易”是因蜥蜴而得名,只是一個象形字,是蜥蜴的俗稱“變色龍”的引申義。
而現代哲學家胡適則認為,“易”是變易、變化的意思,天地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時時刻刻變化的。他還舉了個例子:孔子在江邊看到滾滾不絕的江水,不覺嘆了一口氣說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者”便是“過去種種”。天地萬物,都像這滔滔河水,才到了現在,便早又成了過去,這便是“易”字的含義。
在這多樣的解釋中,雖然還沒有得到定論,但《周易》書中涉及的諸多占卜知識,以及對事物變化規律的描述,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和自然哲學的依據。
八卦,就是從《周易》中來的?!吨芤住分姓f:“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逼渲?,兩儀,即陰陽;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傳說八卦是上古時期伏羲所畫,象征自然世界的八種物象,后來周文王將八個單卦兩兩相疊,又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因此《史記》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記載,后世也有許多學者認為《周易》就是周文王所著。
周文王,姓姬名昌,又稱伯昌。商紂王時期,他還只是西岐的一個諸侯,人稱西伯侯,因不滿商紂王重刑辟暗、淫樂后宮,而被崇侯虎告發。崇侯虎對商紂王說:“西伯積德行善、政化天下,諸侯都心有所向,這將對大王您十分不利呀!”于是紂王下令將西伯侯姬昌囚禁在一個叫羑里的地方,不讓他再回西岐。
被困在牢獄中整整七年的姬昌,無以打發時日,便發揮自己平生所積累的學識,潛心研究易學八卦。他通過八卦相疊,從而推演出現在《周易》中所記載的“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留予后代子孫。
其實,所謂的卦象,并沒有吉兇之分,只是用來分析說明人們在順境和逆境時,應采取的態度、行為和處事方法。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其內容十分豐富,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諸子百家中,無論是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黃帝內經》都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系。
◎周易(二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吨芤住で浴?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吨芤住だへ浴?
【注釋】
[1]“天行”句:天體的運行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也應該發憤圖強,永不停止追求的腳步。
[2]“地勢”句: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也應該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制禮作樂的能臣
◎禮儀之邦的起源
周公,姓姬名旦,又稱叔旦,因其封地在周地,所以世人尊稱其為周公或周公旦。他是我國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儒學的先驅??鬃右簧非蟮恼侵芄降氖聵I。
有著皇族血統的周公,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曾兩度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之后又輔佐武王的兒子成王執政,并制作禮樂,為周朝提出了成套的統治思想。
姬旦從小就懂道理、知孝義,且多才多藝。周文王在世的時候,他給父親端茶,就像捧著很重的東西一樣,十分謹慎。即使替父親處理事情,他也小心翼翼,不敢獨斷專行。周公輔佐周武王把商朝推翻后,沒多久周武王便因病去世了,武王的兒子姬誦繼承了王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幼,沒有辦法親政,于是周公又開始替侄兒處理國家政務,通過攝政決斷天下大事。此時的周公,為人處世果斷堅決,不僅平定了叛亂,還制定了許多安邦定國的制度。
儒家學說中“禮”的概念,就緣起周公。為鞏固政權,周朝遷都洛邑,周公在這里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并宣布了各種典章制度,正式冊封了諸侯,這就是著名的“制禮作樂”。
周公認為,“禮”是維護等級制度的禮儀規范,劃分了等級并限制各階層的權力;“樂”是配合禮儀活動而進行的音樂歌舞。所謂:“禮以分,樂以和?!倍Y強調的是分別,即“尊尊”,尊重應該尊重的人;樂的作用是感染眾人和睦共處,即“親親”,親近應該親近的人。周公的禮樂制度對中華文明產生了經久不衰的影響,從此中國成為禮儀之邦。
◎敬天保民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及時將國家政權交還給成王,甘為臣子,全心全意為周成王出謀劃策,對于成王交代的事項從不居功自傲,而是謹慎躬行。對于賢能的人才,周公唯恐失去。即使是在洗頭發、吃飯的時候,只要他聽到有賢士來拜訪,便會挽起頭發、吐出口中的食物來接待來人。
鑒于商朝滅亡的教訓,周公先后發布了許多公告。他告誡統治者,為政要注意“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知小人之依”。周公認為,民情能夠體現天命,君主要與人為善,考慮民眾的感受,多行恩惠,少施刑罰,做“保享于民”的有德君主,才能被上天保佑,才能“享天之命”。
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后世為政者的典范。他的天命思想把“敬天”與“保民”直接聯系了起來,成為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來源。孔子的儒家學派,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為最高典范,并將周初的仁政視為最高的政治理想。
一代智者的道德修養
◎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齊國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幫助齊國實行改革,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他便是被人稱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稱管子。
管仲與周王室同宗,也是姬姓,父親是齊國的大夫管莊,不過,還在少年的時候,管仲的父親便去世了,只有年邁的母親仍在。家道中落的管仲,生活十分貧苦。為了謀生,他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從事當時被人們認為很低下的職業——商人。
當時,管仲有個好朋友,叫鮑叔牙,他們兩個人合伙一起經商賺錢,可是,管仲總是分給自己的多,分給鮑叔牙的少。鮑叔牙對此卻從不抱怨,不過,當他聽到眾人在背后說管仲貪婪、不講朋友義氣時,他立即出面解釋:管仲并不是貪圖金錢的人,他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因為他家境貧寒,尚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之后,管仲又做了很多工作,但都沒有成功,鮑叔牙卻從未認為管仲無能,而是安慰他說機會未到。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管仲多次對人講:“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這就是“管鮑之交”的典故,后人常用來形容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后來,兩個好朋友分別擔任齊國公子糾和小白的老師,一時成為美談,但兩人各為其主,在齊國王位繼承上產生了分歧。管仲為了助公子糾取得王位,險些箭傷了公子小白,卻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騙過,最終登上了國君的寶座,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此時的齊桓公本打算任鮑叔牙為相,而鮑叔牙卻推薦了管仲,自己甘愿聽命于管仲……
◎賢相的安邦之策
在孔子最佩服的前輩中,管仲就是其一??鬃诱f:“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到現在還是披頭散發,處在蒙昧狀態呢!管仲十分重視統治者自身道德的修養,認為在上者應“稱身之過”“治身之節”。
齊桓公拜相后,經常向管仲請教安邦治國的謀略。
有一次他問管仲:“你有沒有發現我身上有很多毛病?我喜歡打獵,愛喝酒,還好色……”
管仲聽后回復道:“這三樣都不妨礙齊國稱霸?!饼R桓公很意外,緊接著管仲就說,“做國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賢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終;第三,讓賢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議論賢者?!?
原來,管仲認為好獵、好酒、好色,不是沒有危害,只是這三種“愛好”的危害性與后面所說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這也體現了管仲的一些用人觀念。管仲認為,作為一個國君要重視人才,要有識別人才的眼力;任用賢者要能夠信任人,并且要用到底;對待賢才要公平,要有一個公正公開的價值評判尺度。與賢人謀事而與小人議之,管仲認為這是最不好的。
同時,管仲還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大意是說,只有滿足了一個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質需求,這個人才會學習并遵守法律和法規,受道德的約束。用現代哲學的話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從這一點來看,管仲的思想是屬于唯物主義范疇的。
此外,管仲還是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驅。他從治民的立場出發,既強調法制的重要,主張“嚴刑罰”“信慶賞”,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僅用刑罰“不足以服其心”,必須輔以德教,“教訓成俗,而刑罰省,數也”。他的這些言論主要被輯錄在《國語·齊語》一書中,另有一部《管子》傳諸于世。
順其自然莫妄為
◎大道無形
著名哲學家、曾任北大教授的胡適曾說:“中國哲學到了老子、孔子的時候,才可當得‘哲學’兩個字?!弊鳛榇呵飼r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世人又稱老聃,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圖書管理員。
老子的詳細事跡,已不可考,據傳,孔子曾從魯國來到周都,向他請教有關“禮”的學問。
老子說:“你所謂的禮,倡導它的人早就死了,就連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們的言論留了下來。君子時運來的時候,就應當駕車出去做官,如果生不逢時,就應當隱居起來……
“我聽說,富貴的人會把錢財送給朋友,有德行的人會把箴言送給朋友,我不是什么富貴之人,便送幾句話給你吧!當今時勢,有些自以為很聰明的人卻給自身招來了禍患,主要是因為他們愛好譏諷別人,過分夸獎別人,還有就是自視清高、太過自傲。把那些驕氣、欲望和做作的身段都放下吧,這些對君子來說,并沒有什么好處。我能告訴你的也就這么多了?!?
孔子聽后受益匪淺,離開周都后回到了魯國,他的弟子紛紛上前請教:老子是怎樣的一個人??鬃訉λ牡茏觽冋f:“我知道鳥可以在天空飛,魚可以在水中游,獸可以在大地跑。會跑的,能用網捕捉;會游的,能用鉤子釣;會飛的,能用箭去射。但是,龍,我不知道該如何了,它能騰云駕霧直上九天,我今日所拜訪的老子,就好比一條龍!”
由此可見,孔子對老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老子是最先發現“道”的人,他把“道”作為最高的實體范疇,用以說明世界萬物產生的根源和運動變化的規律,同時,也將其作為人類社會所必須遵循的準則,從而形成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
這個“道”本是一個抽象的觀念,不容易解釋明白,于是老子又從具體的方面出發,想到一個“無”?!盁o”即是虛空,它是不具有任何具體事物物質屬性和形象的東西,但它的性質、作用,卻處處和這個“道”最相像。
老子認為萬“有”生于“無”,所以把“無”看得比“有”重要。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边@就好比車輪間有了圓洞,車才能行駛;器皿有了中間的空虛之處,才能盛放東西;門窗有了中間的空洞,才能讓人進出;房屋有了空處,才能容人居住……他說,具體的事物要么“有”,要么“無”?!坝小焙汀盁o”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但不可能既“有”,又“無”。
名實之爭,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老子恰是提出這個問題的第一人。他認為人之所以能認知事物,主要是“名”的作用。不過,他雖然知道“名”的用處,卻極力崇尚“無名”。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他認為天地以下都是具體事物,都可以用“名”來表示,所以說“有名萬物之母”;而天地又是從“道”里產生出來的,“道”是無形無體的,沒法用名來表達,所以“無名天地之始”。
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樸素的辯證法是其學說的精華,主要見于《老子》這本書。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后世人創立道教后,將老子尊稱為道教至高無上的天神——太清道德天尊,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人生哲學
老子的學說,以聲匿跡隱、不求聞達為主旨。他在周都居住久了,見周朝的王道日漸衰微,便決定騎著青牛離開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