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百家之言,百種人生(3)

  • 北大哲學課
  • 劉玉民
  • 5865字
  • 2017-10-24 16:30:19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

如果說《大學》是指導人實現政治理想的啟蒙書,那么《中庸》便是指導人實現完美修養的啟蒙書。《中庸》的思想,主要集中表現在“中庸”和“誠”這兩個范疇上。

何謂“中庸”?“中庸”并不是“中立、平庸”,而是“執中、中和”的意思。所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后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是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傳承,是對儒家學者世代相傳的“忠恕之道”的發展,其主旨在于通過自我教育,達到“至誠”的境界。

“誠”是充分表達個人的本性,所以《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著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發展天性的誠,便是“教”,便是“誠之”的功夫。

在儒家思想體系里,政治和倫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但是,從論述的角度出發,兩者卻有不同的著重點。

《大學》比較通俗平易,強調各種倫理規范對于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意義,實踐性很強;《中庸》比較高深微妙,把這些倫理規范提升到了天人關系的高度加以考察,思辨性很強。

《大學》和《中庸》都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代表著作,長處都在于方法明白、條理清楚。數千年來,這兩部著作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初窺儒家之門的必讀書目。

◎大學(一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1];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注釋】

[1]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養自己的身心品性。

[3]致其知:使自己獲取知識。

[4]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階段:國家四分五裂,諸侯爭霸。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孟母守節沒有改嫁,對他要求十分嚴格。

最初,孟子一家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號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母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便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有模有樣。孟母聽說后,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了。這個時候,孟母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人們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要接近好的人和事物,才能養成好的習慣。

孟母的教育,深深地影響了孟子。因為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孟子不主張被動和逼迫的教育。他認為,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這本來的善性充分發揮,因此提倡自覺自發的教育。

他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獸的差異就那么一點兒,一般人拋棄它,君子卻保存它。教育只是要保存這“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人性罷了。

孟子還將教育比作“有如時雨化之者”,認為不耘苗不好,揠苗也不好,最好的是及時的雨露。也就是說,標準的教育雖是自動的,卻不可沒有標準。

他說:“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前人出了多少力氣,才制定出這種種標準。我們用了這些標準,便是不勞而獲了前人的益處,這才是標準的教育法,才是教育的捷徑。

總的來說,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他認定個人不能單獨存在,一切行為都是人和人相互關系的行為,都是倫理的行為。所以,他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他還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凡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事,孟子都歸結為天的作用。

孟子說:“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因此,他主張人應順從地接受天的安排,做到“樂天”“畏天”“事天”,由此可見,孟子的哲學思想頗具客觀唯心主義的味道。

◎仁政才是保障

孟子師從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一直是孔子學說和理想的強大支持者。他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僅游歷于宋、滕、魏等國,還曾在齊國為卿。

民心的向背是孟子十分重視的,因此,他的政治哲學帶著很強的民權意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意思是說,百姓最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和谷神的重要性要低于百姓,而國君的重要性最低。因此,得到百姓擁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諸侯國的國君,得到諸侯國國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

孟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政治觀點,是因為他的學說的出發點是“性善論”。孟子把個人看得十分重要,相信人生來都有一種不忍人之心和種種“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也稱“四端”。他認為,有的人可以擴充“善端”,加強道德修養;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

因此,孟子同時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并提出這主要在于人的主觀方面。做人的確不容易,但人的崇高性和自身價值就體現在這里,所以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一說。

孟子主張以德治天下,即德治,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觀點,并使之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應用于政治,認為百姓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便能引導人們向善,就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他對當時的君主說道:“你好色沒關系,好貨沒關系,好田獵、好游玩、好音樂都沒關系。但是你好色時,要想想國家的怨女曠夫們;你好貨時,要想想那些窮苦的百姓;你好田獵、好游玩時,要想想天下有多少父子不得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總之,你要善推其所為,要實行仁政。”

對于如何推行仁政,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也就是說,憑借武力又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天下,所以稱霸者必須具備自身是大國的條件。依靠道德而施行仁義的人也可以稱王天下,但不一定必須是大國。商湯憑借七十里的國土面積稱王天下,周文王憑借一百里面積的國土稱王。用武力讓別人屈服,別人未必是真心屈服,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罷了;用道德讓別人順從,別人才會心悅誠服地順從。

不過,當時的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期望通過暴力手段實現統一,所以,孟子的這種德政學說,被統治者認為是“遇遠而闊于事情”,根本不可實行。最終,孟子選擇退而著書,與弟子們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書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語言和政治觀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暢達,并長于論辯。孟子也終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稱其為“亞圣”,將兩人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一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3]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4]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5]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

[1]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適合出兵打仗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有利條件;人和指人心的團結與和睦。

[2]城、郭:城指“內城”,郭指“外城”。內城和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因此稱“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委:放棄、棄城。

[4]域民:限制百姓。域,本指界限,這里引申為限制。

[5]畔:同“叛”,背叛。

賤民的博愛

◎平民教父的哲思

墨子,姓墨名翟,是我國春秋末、戰國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關于墨子的出生地,一直都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之大夫”;《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后來長期住在魯國。

出身平民的墨子,是小工業者的代表,他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可見,他屬于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賤人”。墨子始終保持著勞動者的本色,甘于清貧,樂于奉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

墨子主要在魯國活動,又生活在孔門學說正盛的時期,所以他的思想學說處處和儒家有關系。他曾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尚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來他漸漸不滿儒家“禮”的煩瑣,最恨那些儒家一面不信鬼神,一面卻講究祭禮喪禮。他說:“不信鬼神,卻要學祭禮,這不是沒有客卻行客禮嗎?這不是沒有魚卻下網嗎?”

最終,他舍棄儒學,另立新說,聚徒講學,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也是先秦時代唯一能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相抗衡的“世之顯學”。

墨家與儒家的根本不同,在于兩家的哲學方法和“邏輯”。儒家只注意行為的動機,不注意行為的效果,墨子的方法卻恰與此相反,處處要問一個“為什么”。比如,造一所房子,墨子先要問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為什么”,才能知道“怎樣做”。知道房子的用處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才會知道該怎樣布置構造,使其能避風雨寒暑、分別男女內外。

或許是因為出身的關系,墨子的思想總體而言,可以看成一種平民哲學。墨子在他的體系中,始終以下層的普通民眾作為原點,進而衍生出其他。墨子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作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

在墨子看來,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聽到的為依據。對于學習得到的知識,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并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這種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方法,使得墨子的認識論在我國古代哲學領域里獨樹一幟。

墨子的弟子眾多,他們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特別重視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學生對他思想言論的記錄,現存五十三篇。全書分為《墨經》《墨論》《雜篇》三類,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的重要史料。

◎用愛拯救世界

墨子認為當時的社會之所以那么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們不“兼愛”,一個是天下人沒有正確統一的思想為指導。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墨子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不會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其中,“非攻”的思想,也反映了當時百姓反對戰爭的意向。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而百姓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不辭勞苦、熱心救世的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他看見當時各國征戰的慘禍,心中不忍,不僅積極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且還不遺余力地將其付諸實際。

位于長江中游的楚國,地廣人眾,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而在它北部的宋國則是個人寡地少的小國。當時的楚王請巧匠魯班制造了云梯等攻城器械,準備攻打弱小的宋國。墨子得知這個消息后,一面派自己的三百多弟子帶著守城器械去宋國支援,一面風雨兼程,步行了十天十夜趕到楚國都城,勸說楚王停止對宋國的侵占。

他見到楚王后,先作了個比喻,說:“現在有一個人,舍棄自己華麗的車子不坐,倒想著去偷鄰居的破爛車子;閑置著自己的錦緞綢衣不穿,倒想著去偷鄰居的簡陋粗布衣裳;放著自己的精美肉食不吃,卻想去偷鄰居的糟糠野菜。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楚王回答說:“這一定是一個盜竊成性的人。”

墨子接下來就對楚王說:“那現在準備攻打宋國的楚國行為與那個盜賊的行徑又有什么兩樣呢?和楚國相比,宋國不過是破爛車子、粗布衣裳、糟糠野菜而已……”

一席話說得楚王無言以對,但是楚王并沒有放棄攻打宋國的念頭。他說:“魯班已經為楚國造好了云梯,正等著我用呢!”

這時墨子解下身上的帶子,將其圍成城墻的樣子,再用一些筷子當守城的器械,讓楚王看著他與魯班演習攻城之戰。

經過了九次攻和防,魯班都“戰敗”了。魯班已經用完了自己的攻城之術,而墨子守城的辦法還有很多。看到這樣的結果,楚王只好放棄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一個朋友看到墨子一生慷慨好義,便勸他道:“如今天下人都不肯做義氣的事,你何苦這樣盡力去做呢?我勸你不如就放下不要做了。”

墨子回答說:“這就好比一個人有十個兒子,九個都好吃懶做,只有一個盡力耕田。吃飯的人那么多,耕田的人那么少,那一個耕田的兒子便應該格外努力勤奮才好,否則大家都會餓死。如今天下的人都不肯做義氣的事,那你更應該勸我多做些才好。為什么反來勸我放棄呢?”

墨子言行頗多,但其學說充滿了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他思想中合理的因素,被后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繼承和發展,余下的神秘主義部分,也被秦漢以后的神學家吸收和利用,影響深遠。

◎墨子(二則)

若使天下兼相愛[1],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2]?

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3]。

【注釋】

[1]兼相愛:互愛互助。

[2]“若使”句:假如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還能有不孝順的人嗎?

[3]“無言”句:沒有什么話是不誠實的,沒有什么恩德不報答,你送給我桃子,我回報你李子。

萬物與我為一

◎超越貧困的人生

莊子一生的事跡,流傳下來的很多,但是可以考證的很少。他本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人,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他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學派創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后世常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健康| 巴林右旗| 渭南市| 那坡县| 临城县| 霞浦县| 百色市| 揭东县| 分宜县| 寿光市| 英吉沙县| 华坪县| 文成县| 天津市| 启东市| 嘉善县| 高要市| 云和县| 武宣县| 依兰县| 察哈| 旬邑县| 松江区| 宁陕县| 长白| 临朐县| 象山县| 沅陵县| 阳西县| 南宫市| 青州市| 巴林右旗| 北宁市| 鄂托克前旗| 郓城县| 木兰县| 澄江县| 进贤县| 塔河县| 定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