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典諸子非宗教
經典諸子中有說及道德的,有說及哲學的,卻沒曾說及宗教。近代人因為佛經及耶教的圣經都是宗教,就把國學里的“經”,也混為一解,實是大誤。“佛經”、“圣經”的那個“經”字,是后人翻譯時隨意引用,并不和“經”字原意相符。
經字原意只是一經一緯的經,即是一根線,所謂經書只是一種線裝書罷了。明代有線裝書的名目,即別于那種一頁一頁散著的八股文墨卷,因為墨卷沒有保存的價值,別的就稱做線裝書了。古代記事書于簡。不及百名者書于方,事多一簡不能盡,遂連數簡以記之。這連各簡的線,就是“經”。
可見“經”不過是當代記述較多而常要翻閱的幾部書罷了。非但沒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漢時訓“經”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經是經天緯地之經,其實只言經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經天的意義了。
中國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國人都重視政治。周時諸學者已好談政治,差不多在任何書上都見他們政治的主張。這也是環境的關系:中國土地遼廣,統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歐西地小國多,沒感著困難。印度土地也大,但內部實分著許多小邦,所以他們的宗教易于發達。中國人多以全力著眼政治,所以對宗教很冷淡。
老子很反對宗教,他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笨鬃訉τ谧诮?,也反對;他雖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們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訴我們是沒有神的?!抖Y記》一書很考究祭祀,這書卻又出自漢代,未必是可靠。
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確是遵行,然自天子以下,就沒有與祭的身分。須知宗教是須普及于一般人的,耶穌教的上帝,是給一般人膜拜的;中國古時所謂天,所謂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根本上已非宗教了。
九流十家中,墨家講天、鬼,陰陽家說陰陽生克,確含宗教的臭味,但墨子所謂天,陰陽家所謂“龍”、“虎”,卻也和宗教相去很遠。就上討論,我們可以斷定經典諸子非宗教。
三、歷史非小說傳奇
后世的歷史,因為辭采不豐美,描寫不入神,大家以為是記實的;對于古史,若《史記》、《漢書》,以其敘述和描寫的關系,引起許多人的懷疑:
《刺客列傳》記荊軻刺秦王事,《項羽本紀》記項羽垓下之敗,真是活龍活現。大家看了,以為事實上未必如此,太史公并未眼見,也不過如《水滸傳》里說武松、宋江,信手寫去罷了。實則太史公作史擇雅去疑,慎之又慎。像伯夷、叔齊的事,曾經孔子講及,所以他替二人作傳。那許由、務光之流,就缺而不錄了。項羽、荊軻的事跡,昭昭在人耳目,太史公雖沒親見,但傳說很多,他就可憑著那傳說寫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