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幼蟲和蛹
- 昆蟲記:高明的殺手(第1卷)
- (法)法布爾
- 7572字
- 2013-09-06 18:33:25
黃翅飛蝗泥蜂的卵是白顏色,圓柱形,微呈彎弧狀,三四毫米寬。卵不是隨便產在獵物身上的哪個部位都可以的,從始至終都有一個固定的絕佳產地,那就是橫放在蟋蟀的胸膛上,稍稍靠邊,在第一對腳和第二對腳之間。白邊飛蝗泥蜂的卵和朗格多克飛蝗泥蜂的卵也產在類似的部位,前者產在蝗蟲的胸膛上,后者則在距螽的胸膛上。
因為我從沒見到它們的產卵位置有什么變化,所以我斷定,這個部位對于幼蟲的安全一定十分重要。
卵產下三四天后就孵化了。一層極細極薄的膜裂開后,一只嬌弱的小蟲出現在我們眼前,它渾身像水晶一樣明亮晶亮,后面稍稍有些鼓脹,前面像被勒住了,從后到前逐漸變細;它的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的小細帶,主要是由支氣管構成的。這個衰弱的小生命橫躺著,就像卵剛產下時那樣。它的頭好像被放在了卵前端被固定的位置上,身體的其余部位則只是依靠在獵物身上,并沒有與獵物融合在一起。
由于它的身體是透明的,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它體內有快速的起伏運動,蠕動波一波接一波,很有規則地進行著,這些波從身體的中間開始,分別向前、向后逐漸蔓延開來。這是消化道的起伏運動,因為它正在獵物身上大口大口地吮吸著汁液。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個引人注目的場面吧。黃翅飛蝗泥蜂的蜂房里堆著三四只蟋蟀,這些獵物紋絲不動地仰臥著。在朗格多克飛蝗泥蜂的蜂房里只有一只獵物,但是一只心寬體胖、體型較大的距螽。如果使幼蟲離開它那得以汲取生命源泉的部位,它就必死無疑;如果它不幸掉落下來,就會沒命,因為它十分虛弱,一點力氣也沒有,根本無法走動,又怎么能回到它吮汁的位置呢?那只獵物只要輕輕一動,就可以將這個從它的內臟吮吸汁液的幼蟲抖落下去,可是這龐然大物卻任其擺布,連一下表示抗議的顫抖都沒有。我當然知道,它被麻醉了,兇殺者的小針使它的大腿失去了效用;但它被蜇的時間不長,身上那些沒被刺到的部位還多少有點感覺,也存留著一絲活動能力:腹部微微顫動,大顎一張一合,腹部的肌肉和觸角左右搖晃。假如幼蟲咬到這些尚有一絲感覺的部位,比如咬到大顎旁,或者咬在肉嫩汁鮮、最適合給虛弱的小蟲先吃的肚皮上,會發生什么情況呢?如果蟋蟀、蝗蟲、距螽被咬到致命之處,它們的皮膚至少會有一絲輕微的顫抖,而這輕微的顫抖就足以將那衰弱的幼蟲抖下身去,幼蟲也就一定活不成了,因為它就掉在那對兒可怕的大鉗子下面啊!
但是對幼蟲來說,獵物被黃翅飛蝗泥蜂蜇過的胸部是最安全的地方,可以躲避那些危險。實驗者在新捕捉到的獵物的胸部,也只有在它的胸部,才可以用針尖隨意刺探、到處戳洞,而使受刑者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疼痛。所以卵永遠只會產在這里,幼蟲也總是從這兒開始吃它的獵物。這個部位使蟋蟀即使被咬到了也感覺不到疼,所以它始終一動不動。慢慢地,當幼蟲啃咬的范圍逐漸擴大,到達獵物的敏感部位時,它會發出本能的掙扎,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它被麻醉得太久了,而且敵人正日益壯大。這就是卵總是一成不變地產在被蜇針刺傷的胸膛上的原因,但不是在胸部正中間,因為對于幼蟲來說那里的皮也許太厚了,所以它們把卵產在胸側靠近腿根的地方,那兒的皮更細滑些。母蜂的抉擇是多么合情合理又細致周到啊,在一片漆黑的地洞里,它能準確辨別獵物的身體部位,并選定了唯一適合的部位產下了它的卵。
我曾飼養過黃翅飛蝗泥蜂的幼蟲,并把從蜂房里拿來的蟋蟀一只接一只地喂給它,就這樣,這個嬰兒在我的從不間斷的密切關注下迅速長大了。就像我剛才所說的,幼蟲在第一只蟋蟀,也就是它破卵而出的那只蟋蟀身上,向獵手蜇針第二次所刺的第一對腿和第二對腿之間的部位發起了進攻。不出幾天,弱小的幼蟲就在獵物的胸膛上挖出了一個有它半個身子深的洞。這時,我們就會看到,那被活活啃咬的蟋蟀徒勞地顫抖著它的觸角和腹部肌肉,大顎白費力氣地一會兒張開一會兒閉合,某只腳甚至會輕微地動一動;可是,它被它的敵人堂而皇之地掏空了內臟,而不能給它任何懲戒。這對于癱瘓了的蟋蟀來說,無異于一場恐怖的夢魘!
六七天以后,幼蟲的第一份糧食吃光了;那只獵物只剩下了皮包骨,骨架的形狀和構造幾乎保持著原來的樣子。這時,幼蟲大約有 12毫米長了,它從蟋蟀胸腔上的洞里鉆了出來。在鉆出來的過程中,它蛻了一次皮,而蛻下的皮一般就放在它鉆出來的洞口上。蛻皮以后,歇息片刻,它就開始吃第二份糧食了。現在的幼蟲已經心寬體胖了,不再把蟋蟀那軟弱無力的動作放在眼里。而且蟋蟀也越來越麻木,直至最后連反抗的愿望都沒有了。所以幼蟲可以在毫無防御措施的情況下對它發起進攻,并且通常從肉最嫩、汁最多的肚子開始。很快,它們就開始吃第三只蟋蟀了,然后是第四只。在吃第四只的時候,它們只用 12 個小時就吃光了。這三只獵物最后都只剩下咬不動的外皮了,外皮上都是被咬出的很多零零碎碎的洞,所有能吃的都被掏空了。如果這時再給幼蟲拿來第五只蟋蟀,那么它根本不予理睬,甚至碰都不碰一下,這可不是因為它想節食,而是因為要排泄了。注意到了嗎?
從開始直到現在,幼蟲還沒排過便,它的小腸內裝著四只蟋蟀,已經快要脹裂了。
因此,即使是新糧食也不足以勾起它貪吃的欲望,它現在想給自己造一個絲質房間了。總之,它的這頓盛宴持續了 10 ~ 12 天。此時,幼蟲已經有 15 ~ 30 毫米長,最寬的部分可達 5 ~ 6 毫米。幼蟲的形狀大多是后部略寬,越往前越逐漸細下去,大多數膜翅目幼蟲都是這個形狀。幼蟲算上頭部共有 14 節,它的頭很小,大顎疲軟無力,會讓人們懷疑這大顎是如何起到剛剛那樣的啃咬作用的。在這 14 個節段中,中間的那些節段有氣門。它的外衣白底泛著淡黃色,上面布滿白堊般的白點。
我們在前面已經知道了,幼蟲在吃第二只蟋蟀時是從肚子開始的,因為那是獵物身上汁液最多、肉最嫩的部分。就像小孩吃面包片時總會先吃果醬,然后才不情愿地啃起面包一樣,幼蟲也先吃最可口的部位—獵物腹部的內臟,然后再耐著性子從角質外殼里掏肉吃,以便有空的時候慢慢消化。不過剛破卵而出的嬌嫩小蟲,在開始時對食物并沒有這么貪婪。它是先吃面包,然后才吃果醬的。因為它沒有別的選擇,第一口只能咬在母親產卵的胸部。這個部位雖然多少有點硬,但是絕對安全,因為母親的蜇針在獵物的胸部刺了三下,已經使那里完全喪失活力了。而獵物的其他部位總是免不了偶爾有些痙攣性的抽動,虛弱的小蟲很容易被甩下去,從而置身于一個隨時可能喪命的危險境地,因為它掉落在了一堆獵物之中,這些獵物的后腿長著鋸齒,時不時地會猛地一踢或一蹬,雖然踢蹬的次數越來越少,間隔的時間越來越長,但是它們的大顎還是會咬人的。所以母親選擇產卵地點時,完全是出于對幼蟲安全的考慮,而并非根據它的食欲來決定的。
對于這個問題,我還有一個疑問。幼蟲的第一份糧食,也就是產有蟲卵的那只蟋蟀,可能比其他的蟋蟀更容易給幼蟲帶來危險。首先,幼蟲還十分柔弱;其次,獵物剛剛捕來不久,有充足的條件表現出它尚存的生命。所以,第一只獵物應當麻醉得更徹底些,黃翅飛蝗泥蜂刺它三下是有必要的。但是其他的獵物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麻木,而與此同時,幼蟲的身體越來越強壯,何必也刺三下呢?從幼蟲吃第一份食物開始,獵物麻醉的程度就越來越深,那么,對于它們只刺一下、兩下不就可以了嗎?對于膜翅目昆蟲來說,毒液是十分珍貴的,它們是不會隨便浪費的;這相當于它們狩獵的子彈,應該節約使用。
或者說,盡管我看到過它們對同一個獵物連刺三下,但在別的地方,我也看到過只刺兩下的。是的,黃翅飛蝗泥蜂腹部的針尖顫抖著,似乎也在尋找合適的部位刺第三下,可這第三下我沒見到,至于它到底刺沒刺不得而知。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它們只刺第一只蟋蟀三針,為了節約,其他的只刺兩針。下面對捕捉毛蟲的砂泥蜂的研究,將證實我的觀點。
幼蟲在吃完了最后一只蟋蟀后,就開始忙著織繭了,并且只需 48小時就大功告捷了。此后,這位工人完全沉浸在了任何人也無法侵入的萬無一失的隱蔽所內,經歷著它生命中必須經歷的那種深深的麻木狀態,度過這種半睡半醒、半生不死的日子,經過 10 個月的脫胎換骨才破繭而出。它的繭的復雜程度十分罕見,除了外部有一層粗糙的網狀物以外,還清晰地分成三個層次,好像三個套在一起的繭。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個絲質建筑物的結構吧。
建筑物的最外層是帶網格的粗紗,像蜘蛛網一樣,幼蟲先把自己關在里面,像攀在吊床上一樣,以便更舒適地織造真正意義上的網。
這個用來充當腳手架的、匆忙之中編造的網,是殘缺不全的,由隨便拋出來的絲編成,并摻和著沙粒、土塊和幼蟲吃剩的殘羹剩飯,還帶著蟋蟀那鮮血淋漓的大腿、腳和頭顱骨。再往里是封套,那應該算是第一層繭,由淡棕色氈狀膜構成,十分細膩、柔滑,有著不規則的褶皺。幾根隨便拋出的絲線將腳手架和外套聯結在一起。這外套好像圓柱形的錢包,四面是密封的,因為它所要裝的東西很少,這個外套又太大,所以表面出了褶皺。
緊挨著這一層的是一個“塑料匣子”,明顯比包在它外面的錢包小,形狀近似于圓柱,上端是圓形,幼蟲的頭就放在那兒;下端呈鈍錐狀。匣子是淡紅棕色,但下端錐體的顏色更深些。它看上去十分堅硬,可是輕輕一按就裂開了,只有錐極用手指按不破,里面可能裝著某種硬物吧。打開這匣子可以看到,它是由兩層緊緊貼在一起但彼此能夠分開的東西組成的。外層跟上面的錢袋一樣,是絲氈;內層,或者說整個繭的第三層,好像一種深紫棕色的發光涂料一樣,容易破碎,手感柔軟,質地好像也與繭的其他地方不同。用放大鏡可以看到,它不像外套那樣是絲氈的,而是一種特殊的清漆涂料,其來源很不同尋常,下面將會談到。至于繭的錐極為什么那么堅硬,原因在于其紫黑色塞子。這種紫黑色塞子是由一種極易破碎的材料做成的,上面有許多黑點,閃閃爍爍的。其實,這是幼蟲在整個蛹期內一次性排泄的糞便干團。就是這糞團才使得繭的錐極顏色比較深的。這個復雜的住所平均長度為 27 毫米,最寬處為 9 毫米。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繭內部涂抹著的紫色清漆吧。剛開始時,我以為這清漆是由絲腺產生的,絲腺在編織完絲的雙重匣子和腳手架后排出清漆。為了使自己更加確信這一點,我對一只已經結束紡織工作但還沒有開始涂漆的幼蟲進行了解剖。可是,在幼蟲的絲腺里,我根本沒有找到一丁點紫色液體的痕跡;這種顏色只存在于消化道里,消化道里滿脹著莧紅色的精髓,下面我們還會在繭的糞便塞上見到這種顏色。除了這種莧紅外,其他都是白色或者微帶黃色的。幼蟲用它的糞便殘余來涂刷它的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堅信這粉刷漿是消化道的產物,同時我猜測它用嘴排出胃里的莧紅色精髓,然后用它做清漆涂料。可這只是我的猜測,無法確定,因為手腳笨拙的我錯失了好幾次證實這個問題的好機會。它只在最后一道工序結束后,才把消化的殘余物揉成一團排出去。幼蟲之所以作出這一令人反感的舉動,非把糞便留在住所里不可,就是這個原因。
無論如何,清漆層的用途是毋庸置疑的;它完全不透水,能保護幼蟲不受潮濕,而幼蟲母親為它挖的隱蔽所很不牢固,極易受潮。我們知道,幼蟲是埋在敞露的沙土底下不足幾法寸深的地方的。為了弄清這涂著清漆的繭的抗潮力有多大,我把繭在水中放了好幾天,結果它的內部一點兒也沒濕潤。黃翅飛蝗泥蜂繭的這種多層次構造和巧妙布置,能夠保護搖搖欲墜的巢里的幼蟲。節腹泥蜂的繭則不同,是埋在半米深以下的、干燥的砂巖層隱蔽所下的。
它的繭的形狀就像一個很長的梨,被切掉了較細的一端,只剩一個絲質的外套,十分纖薄、細膩,以至于透過外套可以看到里面的幼蟲。在我所進行的這么多次昆蟲學觀察中,我發現幼蟲的本領與母親的本領總是互補的。如果洞穴隱藏得夠深,遮擋得夠好,繭就用輕盈的材料制造;如果洞穴很淺,飽受風吹雨打,繭的結構就會非常結實。
9 個月過去了,在此期間,繭內的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我不知道幼蟲的變態是如何進行的,因此只能越過這個階段等待成蛹的階段,于是我從 9 月末一直等到第二年的 7 月初。這時,幼蟲剛把褪了色的皮蛻掉;蛹是個過渡階段,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已完成變態但尚在襁褓中的昆蟲,正在安靜地等待著一個月后的蘇醒。它的腿、觸角、嘴和那沒有長成的翅膀,就像液態的水晶一樣光亮剔透,并有規則地攤在胸部和腹部下面。它身體的其余部分呈現出濁白色,就是白色中帶著一些淡淡的黃色;腹部中間的四個節段,每邊都有狹窄而圓鈍的伸出部分。最后一節末端上,有類似于圓扇面的膨脹疊片,下面有兩個并排著的錐形乳突,這一切組成了一個分布在腹部周圍的附屬器官。這就是那個柔弱的生物的特征,它為了蛻變成黃翅飛蝗泥蜂,必須穿著半黑半紅的服裝,然后再把緊緊包裹著它的薄皮蛻掉。
我曾經日復一日地等待著蛹的出現,觀察著它顏色的變化,并進行實驗,想驗證太陽這個大自然萬事萬物的光源寶庫、這個色彩斑斕的調色板,是否會影響它的變化。為此,我把一些蛹從繭里取出放到玻璃瓶里。然后,把一些瓶子放在昏暗的地方,讓蛹處于自然條件下,以便將來進行對比;另一些瓶子則懸掛在一面白墻上,讓它們天天接受太陽光的強烈照射。在這樣截然不同的條件下,兩組蛹的顏色變化是相同的;或者說,即使有某些輕微的不同,也是接受陽光照射的那些蛹的顏色變化較小。因此,與植物的情況完全不同,陽光的照射不會影響或加速昆蟲顏色的變化。事實就是如此,在色彩最斑斕絢麗的昆蟲世界中,比如吉丁和步甲,人們可能以為它們那美輪美奐的顏色是從陽光那兒采來的,但事實上,它們是在漆黑的地下,或在那被蟲蛀的百年老樹的樹干深處調制出來的。
第一個顏色變化出現在眼睛上,眼睛上最先有了一個帶顏色的線條,然后角質的復眼相繼從白色變成淡黃褐色,又變成深灰色,最后變成黑色。前額頂部的單眼的顏色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時蛹身的其余部分還保持著原來的白色,絲毫沒有改變。必須指出,在動物界中,眼睛這個最纖細的器官最早成熟是普遍現象。不久后,中胸和后胸之間那條溝上出現了一道煙黑色,24 小時后,整個中胸的背部都變成黑色了。與此同時,前胸的那一片顏色逐漸模糊了;后胸上部的中央部分出現了一個黑點,大顎被一層鐵色覆蓋。胸部兩端的胸節顏色逐漸加深,直至蔓延到頭部和臀部。只需要一天時間,頭和胸部兩端的胸節就會從煙黑色變成深黑色了。這時,腹部的顏色變化越來越快:前部腹節的邊沿染上了金黃色,而后部腹節鑲了一道灰黑色的邊兒。最后,觸角和腿的顏色越來越深,最后變成了黑色,腹底完全成了橘紅色,末端是黑色。此時,除了跗節和嘴是透明的棕紅色以及還未長成的翅膀是灰黑色以外,它的一身華麗彩服就已搭配成功了。再過 24 小時,蛹就要徹底掙脫束縛了。
只要六七天,蛹的顏色就基本固定下來了,只有眼睛的變色是早在半個月以前就開始的。通過這些概括性的描述,就可以很容易掌握顏色變化規律了。我們看到,除了復眼和單眼像所有的高級動物那樣提前完成變色外,其他部位的顏色都是從中央部位—胸部開始的,從那里開始,向四周擴散,先是蔓延至胸部的其他部位,然后是頭部和腹部,最后推及至附屬器官、觸角和腿。跗節和嘴的變色更晚些,翅膀則是出了匣子之后才開始有顏色的。現在黃翅飛蝗泥蜂已經穿著打扮完畢,只等待脫掉繭殼了。那是一件精美絕倫的緊身薄膜,把它身體構造的每個細節都一覽無余地凸現出來,成蟲的形狀和顏色幾乎都沒能遮蓋住。在完成蛻變的最后一個動作之前,黃翅飛蝗泥蜂突然從昏睡中蘇醒過來,猛烈地亂動著,似乎要換回那麻木已久的肢體的生命活力。它的腹部一伸一縮,腿猛地伸開后又彎曲起來,接著又伸開,想用力地把各個關節都伸得直直的。昆蟲用頭和腹尖支撐身體,肚子朝上,使勁地抖動了很多次,把頸關節以及連接腹部與胸部的腿關節撐開。它的努力終于沒有白費,這樣艱難的體操大概進行了一刻鐘后,緊身薄膜終于在四面八方的拉扯下,從脖子處、腿關節周圍、靠近腹部肉莖的地方,總之在身體各個劇烈活動的部位所波及的地方,都破裂開了。
包裹在身上的外衣支離破碎了,成了不規則的碎片,其中以包在腹部及背部那一塊最完整,這也是曾經包裹著翅膀的外套。第二塊包著頭。最后,每條腿都有自己獨特的罩子,底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就這樣,最大的那塊外衣碎片在腹部一伸一縮的交替運動下脫掉了。在這一原理作用下,外衣慢慢被褪到了尾部,最終形成一個小團,由幾條斷絲連在腹部一段時間。這時,黃翅飛蝗泥蜂又陷入了昏睡狀態,它的蛻變結束了。可是它的頭、觸角、腿上還或多或少地包裹著一些碎片。顯然,因為它的身上,特別是腿上包裹著參差不齊的碎膜,或者說有很多刺,所以一時之間蛻皮無法徹底完成。最終,這些碎膜就是在昆蟲身上變干,然后在腿的摩擦下脫落下去的。飛蝗泥蜂要在自己足夠強壯的時候,才用腿梳理剔刷掉全身的碎膜,完成最后的蛻皮。
在蛻皮過程中,尤以翅膀從匣子里伸出的方式最引人注意。這些翅膀在長成之前,直直地折疊著并且收縮得很緊。在翅膀以正常程序伸出來之前,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們從匣子里拔出來,可這樣一來,翅膀就永遠不能張開而只能一直蜷縮著了。相反,當那塊大碎片(翅膀的匣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腹部的運動下褪到后面時,我們會看到,翅膀慢慢地從匣子里伸了出來。它們一旦能夠自由活動,就會立刻伸展開,這個空間與它們那擁擠狹窄的囚牢相比,真是廣闊無邊。
此時,生命所需的液體會大量地涌到翅膀上來,把它們鼓起、撐開。
也許正是因為液體引起了翅膀的膨脹,才迫使翅膀從匣子里伸出來。
剛剛伸展開的翅膀十分沉重,呈現出淡淡的草黃色,內部充溢著液體。
如果液體流得不規則,就會在翅膀末端積聚一粒黃滴,像鑲嵌在兩張膜片之間似的。
飛蝗泥蜂掙脫了腹部的套子,套子又牽動著包在翅膀外面的匣子,接下來,飛蝗泥蜂又有大約三天的時間一動不動了。在這期間,翅膀的顏色逐漸固定,跗節有了顏色,原本張開的嘴也閉合了。蛹的狀態持續了 24 天,在此之后,一個終于發育完全的昆蟲出現了。它撕開束縛它的繭,打開一條通道,穿過沙土,在某個清晨出現在陽光之下。雖然陽光對它來說是十分陌生的,但它并沒有被照得頭昏眼花。
黃翅飛蝗泥蜂沐浴在陽光下,梳刷著觸角和翅膀,用腿撫摸著腹部,像貓似的,用前跗節蘸著口水洗了洗眼睛,梳洗完畢,興高采烈地飛走了。它的生命足足有兩個月呢。
在一個鋪著一層沙的筆盒里,一只漂亮的黃翅飛蝗泥蜂孵化出來了,我親眼目睹了這個過程。此后我用一份份糧食親手喂養你們長大,密切地注視你們每一個轉化和變態的過程。有時,我會在夜里突然驚醒,只怕錯過了蛹破繭而出和翅膀從匣子里伸展開來的寶貴時刻,你們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卻沒有什么可以教給你們的,因為一切需要了解的東西,你們都早已無師自通了;哦,我那美麗的飛蝗泥蜂啊!在這夏蟬最愛的陽光之下,不必畏懼,從我的管子里、盒子里、瓶子里,從我所有的容器里飛走吧;走吧,留意那修女螳螂,它正在矢車菊那綴滿花朵的枝頭籌劃著怎么把你們吃掉;小心那蜥蜴,它正在灑滿陽光的斜坡上監視著你們的一舉一動;一路平安地走吧,挖掘洞穴、刺死蟋蟀、繁衍后代吧。但愿有一天,你們也能把教給我的東西教給別人:這是我一生中多么難得的幸福時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