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開盛世天朝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社會大唐王朝李氏家族中最耀眼、最顯赫的人物,是李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一直被后世稱為“明君”“英主”。李唐王朝建國之初,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征戰南北,不僅推翻了隋朝的統治,還剿滅了各地藩鎮割據并打擊了農民起義軍,最終取得了全國的統一。李世民在位時期勤于政務、廣泛納諫,得到了朝臣與百姓的擁戴。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施政綱領,使唐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發展,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1.悲歌玄武門:與其坐以待斃,弗如先發制人

一個山頭只能有一只老虎,一個家族只能有一個領導人,權力只有集中在一個人手中,顯示出它至高無上的本色,才能讓人不顧一切的追求。面對最高權力,為了自己的利益,手足、父子之間的情份就不重要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與竇氏的次子,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出生在今陜西武功的李家舊宅。李世民不愧為將門之后,從小就受到家庭崇尚武功的熏陶,練就了騎馬、射箭等精湛的技藝。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閱讀兵書戰策,少年時便熟讀《孫子兵法》,父親李淵經常與他談論用兵布陣的策略,使他受益匪淺。在唐朝建國的戰爭中,李世民南征北討,軍功顯赫,威望極高??梢哉f,大唐的江山有一大半是他打出來的。盡管如此,李淵稱帝后卻不得不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宮廷禮法和繼承制度,立長子李建成為東宮太子,對此,李世民作為次子也無話可說。他一如既往地為李唐王朝的大一統而披荊斬棘,戎馬奔波,完成了歷時四年多的艱苦卓絕的統一戰爭。

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李世民統一全國的卓著功績,使他的威望日益增加,權力也逐漸擴大,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長。李世民不僅掌握著大量軍隊,還擔任尚書令的職務,位居宰相之職,被封為秦王。這使得他在唐王朝的上層統治集團中,特別是在李氏兄弟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李世民的顯赫軍事地位和政治地位,使他的親哥哥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同時也引起了李建成的妒忌。為了維護自己的皇位繼承權,太子李建成大力網羅人馬,擴充自己的勢力,同時還把弟弟齊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兩人合謀對付李世民。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淵的第四子,兄弟三人的生母都是竇氏。李元吉勇猛過人,立過戰功,但他驕淫放縱,口碑很差。盡管如此,李元吉內心深處也想著要奪取皇位的繼承權,他不止一次地分析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實力狀況,以便確定自己投靠哪一方。經過周密考慮,李元吉認為,如果他跟隨李世民,顯然不能實現自己謀取帝位的野心;如果投靠李建成,或許還有得到帝位的希望,只要先除掉李世民,再干掉李建成就易如反掌,到那時,太子的位置唾手可得。出于這樣的打算,當李建成拉攏李元吉時,李元吉就立即站到了李建成一邊。東宮長林門屯駐著長林兵2000人,加上李元吉的齊王府與之呼應,李建成的東宮集團可以說比李世民略有優勢。為了給唐高祖李淵一個好印象,李建成又積極爭取后宮的支持。因唐高祖原配竇氏已去世,后宮嬪妃中張婕妤和尹德妃兩人最受唐高祖的寵愛,李建成便和二人拉上了關系,不時地給她們送點小禮物,讓她們在唐高祖面前說自己的好話,講李世民的壞話。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卻恰好相反,他不僅沒有去拉攏得寵的兩位后妃,還曾在無意中得罪過她們。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打下洛陽以后,李淵派嬪妃們去選閱宮人和府庫珍寶,嬪妃們乘機向李世民索取財物,為自己的親戚謀求官職等。當時,李世民已經把寶物和官職分給了自己的下屬,沒能滿足嬪妃們的要求,她們便對李世民產生了怨恨。

李世民還得罪了張婕妤。李世民在做陜東道行臺時,唐高祖李淵詔示他有權處理管轄內事務。當時,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李世民便賞賜給他幾十頃好地。后來,張婕妤的父親看中了這些地,讓張婕妤私下向唐高祖奏請把這些地賜給他。唐高祖就寫了一個手詔,讓地方官把地賞給張婕妤的父親,張婕妤父親便拿著唐高祖的手詔,去向李神通要地。李神通以秦王李世民的賜令在前,對張婕妤父親的要求和唐高祖的手詔不加理睬,這就惹惱了張婕妤。她在一次陪侍唐高祖時說:“您賞給我父親的土地,被秦王奪去給了李神通?!碧聘咦媛犃舜笈诙毂阏僖娎钍烂?,斥責說:“我的手詔不管事,你的指令下面州縣就能執行,這成什么體統?”李世民只得賠罪。

李世民又曾得罪過尹德妃。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仗著女兒在后宮的勢力橫行霸道,很多人都痛恨他。一天,李世民的手下杜如晦經過尹阿鼠家門前沒有下馬,尹阿鼠的奴仆便把杜如晦從馬上拉下來,拳腳相加地把杜如晦痛打個夠,嘴里還不住地罵道:“你是什么人,敢經過我們府前不下馬?”尹阿鼠知道被打的人是秦王府的杜如晦之后,怕這件事唐高祖知道后會怪罪下來,便采取了惡人先告狀的辦法。他讓尹德妃奏明唐高祖:“秦王左右的人非常兇暴,他們竟敢欺負我年邁的父親。”唐高祖聽后大怒,也不進行調查,就把李世民召進宮中訓斥:“你的屬下竟敢欺負我嬪妃的父親,對一般百姓,就更不知有多厲害呢!成何體統?”李世民站在一旁,幾次想申述事實,都沒有機會開口。這樣一來,得寵的二位嬪妃都與李世民有了積怨,又加之李建成的利誘,后宮的勢力自然倒向了李建成一邊。后宮的嬪妃們經常在唐高祖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使唐高祖對李世民越來越疏遠和淡漠,對李建成、李元吉則越來越寵愛。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爭權活動也逐漸由暗斗轉向明爭,魏徵當時是太子的謀士,他力勸李建成早點動手,除掉秦王。朝中大臣們的勢力也都傾向于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加緊了對李世民的陷害。

有一次,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跟隨唐高祖外出打獵,唐高祖命他們騎馬。李建成故意讓李世民騎一匹很難馴服的烈馬,李世民反復三次才把那匹馬馴服。又有一次,李建成和李元吉請李世民到東宮赴宴,想乘機用藥酒毒死他。李世民沒有防備,飲酒之后一小會兒,他突然感到胸口疼得厲害,接著大口大口地吐血。幸好淮安王李神通在場,他急忙把李世民扶回府中,經過緊急的治療,李世民才得以脫離危險。事后,唐高祖探望李世民時,知道了他們喝酒之事,他對李建成說:“秦王不能喝酒,以后不準在夜間聚飲。”使得李建成加害李世民的企圖沒有得逞。武德九年(626年),突厥進犯中原,李建成又使詭計,他向唐高祖建議讓李元吉領兵御敵,唐高祖應允。李元吉提出要將秦王李世民手下的猛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三人歸他指揮,并調集秦王府的精兵充實自己的部隊,企圖借此剝奪李世民的兵權,然后再借機將李世民殺掉。事情被秦王府的人得知后,人心不安。房玄齡與長孫無忌密商大計,勸秦王李世民鏟除太子。李世民念及“骨肉相殘”,恐為后人所不齒,但無奈下屬的態度都非常堅決,他才下定決心先發制人。經眾人商定后,李世民進宮向唐高祖揭發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與張婕妤和尹德妃二人關系曖昧。這一下觸到了李淵的痛處,他大驚說:“他們竟敢做出這種事?”李世民又向唐高祖陳述說:“兒臣于兄弟之間沒有半點兒負心,可太子和齊王總想謀害我。如果他們的陰謀得逞,那我就永遠見不到父皇了?!碧聘咦媛牶蟠篌@,即刻表示第二天上朝處理此事。張婕妤探聽了李世民的活動,立刻派人報告李建成,李建成隨即找李元吉商量對策。李元吉提出:“要趕快布置兵馬,同時稱病不上朝,觀察一下動靜再說。”李建成卻認為:“怕什么,這里都是我們的軍隊守衛,他們能怎么樣?”第二天,李建成與李元吉應召從玄武門入宮。

進入內宮的必經之地是長安宮城的北門玄武門,宮廷衛軍總部便設在此地。這里有堅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控制了玄武門就可以控制整個皇宮,甚至控制京師,可見玄武門地位的重要。玄武門的守將常何原是李建成的部屬,所以李建成認為玄武門是他的勢力范圍,沒什么可以擔心的。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常何已被李世民暗中收買。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十員大將埋伏在玄武門內,見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策馬而來。二人走到殿前,突感情況異常,便想調轉馬頭。李世民縱馬向前,大聲喊道:“太子、齊王,為何不去上朝?”李建成聽到聲音抬頭張望。李世民乘機抽箭射中李建成的喉嚨,李建成當即從馬上掉下來身亡。李元吉看到這一情景,嚇得一怔,剛想逃跑,尉遲敬德率領七十余名騎兵趕到,射中了李元吉的坐騎,李元吉掉下馬來。不料,李世民的馬也受了驚嚇跑開了,李世民被摔在地。李元吉趁勢向李世民撲來,李世民手中只有一張長弓,忙舉起格斗。在這生死關頭,尉遲敬德及時趕到,躍馬大喝,李元吉只得快步向武德殿奔去,他想逃到唐高祖身邊尋求保護。尉遲敬德卻在后面緊追不舍,后一箭將李元吉射死,又催馬向前,揮起寶劍,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腦袋割了下來。這時候,東宮、齊王府的人聽說李建成、李元吉被困玄武門,2000人馬蜂涌殺來。李世民手下的800精兵,苦苦抵抗十分吃力,東宮的人揚言攻打秦王府,局勢對李世民非常不利。玄武門外,開始了一場激烈的拼搏戰,人聲嘈雜,刀槍輝映,戰馬嘶鳴。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后,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到唐高祖身邊“宿衛”。唐高祖此時正在宮內湖中泛舟,見尉遲敬德全副武裝前來,大驚失色。尉遲敬德向唐高祖奏道:“秦王因為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怕驚動陛下,特意遣臣宿衛?!碧聘咦骟@慌失措,但事已至此,說什么也晚了。他強忍住內心的喪子之痛,下令內外諸軍都受秦王指揮。尉遲敬德得命后,提著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首級登上城樓。太子集團的人見主子已死,霎時意志崩潰,一哄而散。李世民派尉遲敬德等人分別沖進東宮、齊王府,將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及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斬首,事后又一律從皇家譜牒中剔除。

玄武門之變后三天,唐高祖李淵正式下詔,冊封秦王李世民為太子,并令其處理國家一切政務,事無巨細一律奏報太子裁決。李世民將府邸遷入東宮,登上了太子之位。這年八月,李世民在東宮顯志殿正式即皇位,為唐太宗。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兵變對于新建的李唐王朝的鞏固與發展有著重大的決定性作用,它的勝利屬于李世民。玄武門兵變對唐代政治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唐代宮廷之內,對皇位的繼承,常發生明爭暗斗的事件,而被封為太子的人不一定能安穩地繼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穩定造成了皇位繼承權的激烈爭奪,甚至影響到朝臣的結黨和宦官的分派,不能不說根源要歸結為唐太宗??梢?,玄武門兵變雖說很快結束了,但遺患卻非常深遠。

2.文官武將: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打天下和治理天下都需要大批的人才。唐太宗“唯才是舉,任人唯賢”是對歷史的繼承和發展。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使李氏家族的統治基礎變得更加廣泛,統治力量變得更加強大,為盛世“貞觀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視人才,這一點使李氏家族的政權從根本上得到了鞏固。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之后,需要撥亂反正,面對的是百廢待興的局面,這就急需大批優秀人才共同治理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以寬闊的胸懷、過人的氣魄和膽識,即位后知人善任,選擇、提拔和破格任用了各類人才為李唐王朝服務。所入選的有識之士,大都發揮了他們的智慧,對唐初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們與唐太宗一同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穩定局勢,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最高決策層。李世民在晉陽起兵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收羅了大批謀臣猛將,逐漸組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唐太宗征戰南北所依靠的骨干力量是他作為秦王時府上的那些舊屬,他登上皇帝寶座后自然還要依靠這些力量以鞏固其政治地位。因此,在上層統治集團中,秦王幕僚占有一定的數量。但如果他還完全依賴秦府原有班底,就不能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勢必會影響新政權的安定和鞏固。為此,處理好各方面的問題,成為李世民能否穩定和鞏固全國最高統治權的關鍵。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中雖然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但東宮和齊王府集團的殘余勢力還分散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山東地區,他們有著較強的勢力,這成為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東宮集團的黨羽及其武裝力量,也有逃散在長安周圍四處活動的。秦王府將領中有些人主張乘勝殺盡,并抄沒他們的家。于是,秦王府中有許多人四處搜尋東宮集團的成員和兵將,爭相捕殺邀功,這使東宮集團的人惶惶不安。李世民在尉遲敬德的提醒下,及時地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他采取寬大安撫和任用東宮屬僚的政策,消除了東宮集團余黨的對抗情緒,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李世民一方面下令禁止秦王府人員濫捕濫殺,一方面以唐高祖的名義下詔大赦天下,稱“兇逆之罪”只是李建成、李元吉兩個人,其余的人一率不予追究。赦令一公布,果然起到了很大的安撫效果。唐太宗李世民公開提出,東宮舊屬是在為主子效命,都是忠義之士,并當眾釋放了散亡在長安附近的東宮兵勇??吹嚼钍烂袢绱藢挻筇幚恚芏嗳朔畔挛淦髦鲃酉虺⑼墩\,有些人則躲起來不再參與政治活動了,長安附近的隱患隨之迅速消除。玄武門兵變后,東宮集團想謀害唐太宗李世民的有數百人,都被他引置左右為近侍,此舉深得輿論的贊揚。他們中最杰出的人才如王珪、魏徵、韋挺等,后來都成為了唐太宗時期的樞要大臣。由于唐太宗的寬宏大量、真誠信任,魏徵盡心竭力,敢犯龍顏,坦蕩直言,成為貞觀時期最有作為的大臣之一。唐太宗選拔人才“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他的標準就是“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凡是有才之士,他都不計較資歷地位和親疏恩怨,兼收并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對于自己的舊屬和親信,唐太宗也不濫加任用,而是量才授予官職。原秦王府有些舊屬,對唐太宗的這種以德報怨、化敵為友的做法并不理解。

如何處理武德時朝廷的宰相,特別是支持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的大臣,成為唐太宗李世民面臨的又一個難題。李世民親政以后,要實施自己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和使用武德時期的宰相們——唐高祖李淵統治的中樞核心集團,他們協助李淵進行最高的決策,并將其施政方針推行到全國。唐太宗必須對這個集團進行調整和改造,逐步建立起以自己為中心的核心集團。調整中樞核心集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玄武門兵變剛剛結束,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也剛剛平息,如果將舊臣大批裁掉,進行大規模的調整,恐怕會引起政局的動蕩,因此必須采取逐步解決的方法。李世民被立為太子時就已敏銳地意識到了中樞機構的重要,李世民命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敬德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洗馬,并任魏徵為詹事主簿。這樣就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太子官屬。這套班子以原來秦王府屬為主要成員,也任用了原東官集團的人物,如魏徵。當時,唐高祖李淵已經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币簿褪钦f李世民已經掌握了軍國大政的實際權力,那么此時的太子官實際上就成了李世民處理軍國政務的決策集團。組建這個決策層就成為李世民整頓和改造唐高祖李淵中樞核心集團的第一步。身為太子的李世民于七月初加緊了對中樞機構人員的調整。七月六日以太子左庶子高士廉為侍中,右庶子房玄齡為中書令,尚書右仆射蕭瑀為尚書左仆射,太子左庶子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右庶子杜如晦為兵部尚書,罷免楊恭仁相位。七月七日又以太子詹事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尚書右仆射;裴寂仍為尚書左仆射加司空;陳叔達仍為侍中。

唐太宗時期的宰相構成通過對中樞機構人員進行調整后形成了有別于唐高祖時期的特色,貞觀時期的宰相班子與武德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高祖李淵的門第觀念很重,他看不起布衣出身的朝臣,深為自己的貴族出身而得意。因此,唐高祖時期中樞層的人員基本上都出身于關隴貴族。比如裴寂、裴矩、蕭瑀、封德彝、楊恭仁、陳叔達、竇威、竇抗、宇文士及等,只有劉文靜一人出身庶族。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也有門第觀念,但他在青少年時期便了解到人民的疾苦,又經歷過長期的戰爭,這使他接觸并熟悉了下層社會并善于與各種人物交往,于是在他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各個階層的人才。這些杰出人才,既有世族出身的也有庶族出身的,如房玄齡、魏徵等為庶族出身,長孫無忌、杜如晦等為世族出身。李世民所營造的這樣一個中樞班子,能夠廣泛地團結地主階級等各個階層,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

唐太宗本著“唯才是舉”的原則,只要能有才干為其所用者,他都兼收并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使他們在治理國家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張玄素原出身于流外小官刑曹令史,被唐太宗任為太子左庶子等要職。張亮出身農家,貞觀時官至刑部尚書,參與朝政。唐朝初年,承襲魏晉以來崇武輕儒的風氣,官吏大都由武將充任。這些人雖是有功之臣,卻缺乏處理政務的能力。唐太宗李世民認為,要實現天下大治,就必須選拔大批真正懂得治政方法的人才,充實各級政權機構。因此,他處處留心訪求有才之士,一旦發現就會破格提拔重用。而對那些推薦人才不積極的大臣,則加以嚴厲批評。唐太宗用人在地域方面基本上克服了“關中思想”。本來,唐太宗出身于關隴軍事貴族,不能不受西魏以來“關中本位”思想的影響,但整個貞觀時期居相位者二十五人,不是關隴出生的共十八人,占總數7/10還要多。其中,山東的寒族地主出身的人占多數,如魏徵、戴胄、侯君集、馬周、張亮、李世勛等,他們多數卷入過隋末農民大起義的洪流,在山東有廣泛的社會聯系,對這一地區復雜的社會問題有較深刻的認識,政治上富于革新精神,敢于當面指出和糾正唐太宗的錯誤。江南地區的寒族地主,如劉洎、褚遂良等,也是敢于直諫廷諍的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坐擁天下,作為一個優秀的帝王,他深諳用人之道。他知道,想要管理好國家,安撫好百姓,不是要親自去做各種各樣具體的事情,而是要將合適的人選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使他發揮作用。這便是領導者之道,李世民正是把握了這一點,才有了被后人稱道的“貞觀之治”的出現。

3.吏制改革:集思廣益,避免專權

唐太宗借鑒歷史,對吏制進行改革,他采取了集思廣益的方法,不但避免了權臣專權的現象,而且有利于加強皇權,更有利于鞏固和加強李氏家族的統治。

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時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政治制度進行了改革。唐朝建立之后,唐高祖李淵便在隋制的基礎上使各項制度得到發展,到了貞觀時期,政治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在中央和地方的機構改革方面,更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改善了國家機器的職能,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皇權。

唐承隋制,中央實行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制。尚書省主管行政,長官稱尚書令,總領百官,儀刑端揆;下統六尚書,凡庶務,都聚在一起商議決定,設左、右仆射一人,是尚書令的副職。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省不是決策機構,但擁有很大的決策權。中書省掌軍國政令,輔佐皇帝而執大政;長官稱中書令,下設中書侍郎,是中書令的副職。門下省,掌管出納王命,總典吏職,輔佐皇帝而統大政;長官為侍中,門下侍郎,是侍中的副職。唐朝初年尚書令、侍中、中書令同為宰相。在這其中又以尚書令的地位最高,權力也最大。唐太宗時期,三省長官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一些變化。當時唐太宗起用一些資歷較淺、品位較低的官員來參與朝政,不常設,人數也不做限制,名目也沒有統一,也沒有形成制度。此后,以其他官職任宰相的名稱逐漸趨于一致。貞觀八年(634年),任尚書仆射的李靖因病辭職,唐太宗下詔令命李靖病情如果稍有好轉就兩三日到“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隔兩三日去中書門下執行宰相職權,參與朝政決策?!捌秸率隆钡拿謴倪@里就叫開了。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又詔令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中書令、侍中官居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說與中書令侍中一樣參與朝政?!巴贰敝惨虼硕虚_了。之后,“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便成為用其他官職任宰相的固定名稱了。唐太宗采取這樣的措施委任朝官有三點好處:第一,原有三省長官的人數有限,以各種名目增多了參政決策的人數以后,在議政時可以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第二,任用一些品位低的官員同三省長官一起決策,這些人地位低,勢力弱,便于駕馭和控制,既有利于任,也有利于罷;第三,參與決策的人員增加,使宰相之間互相牽制、互相制約,這樣就可以避免產生權臣專權的現象,有利于加強皇權。

隨著唐太宗這一任官措施的實施,尚書、左、右仆射的獨尊地位自貞觀末年起便開始動搖。為了達到兼聽博采的目的,充分發揮各級官員的作用,唐太宗還改革了許多制度。他詔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省值班,以便自己隨時召見;軍國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都要先由宰相討論議決,然后由皇帝批準執行;在一般政事的處理上,要求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要充分發揮互相檢查的作用;凡軍國大事,負責起草文告的中書舍人要各抒己見,詔旨寫成后,要經中書侍郎、中書令審查,再送交門下省審定,有不合適的地方都要據理力爭,不能馬虎從事。這些措施避免了權臣專權和皇帝獨斷現象的發生,保證了各項政策法令制定的正確和恰當,有利于李氏家族統治地位的穩固。

唐太宗用人既注重才能,也十分重視德行。特別是地方官的選拔,尤其重視德才兼備。他認為這些人是親民之官,掌握著百姓的安樂。唐太宗下詔規定,縣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官推薦,刺史則由他自己親自選任。為做好選任刺史的工作,唐太宗把全國各州刺史的姓名寫在臥室內的屏風上,隨時記下他們的善惡事跡,以備遷和賞罰。同時還規定,地方官每年年終要進京匯報一次工作,由吏部負責考評,依據政績來論定品級、決定升降。

唐太宗通過對吏制的改革,使朝政清明,國事順利,這些都有利于政令上傳下達的貫徹執行。吏制清廉,百姓安居樂業,李唐江山出現了為后世所稱道的盛世景象。

4.修《氏族志》:綜觀天下,唯李氏獨尊

為鞏固中央集權,加強統治,李世民不得不為提高自己及其家族的社會地位而動腦筋,煞費苦心地去修了一部《氏族志》!

李唐王朝的建立依靠關隴貴族為骨干力量,同時也得到了山東士族、江南士族和部分庶族地主力量的支持。貞觀初年,隨著對各地大規模軍事征服的結束,國家統一局面的形成以及政治統治逐步走上正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穩定統治秩序,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唐太宗采取修訂《氏族志》的措施來加強其統治力度及提高朝中新貴的社會地位?!妒献逯尽返男抻喎结槻痪心嘤谝酝鶜v朝的貴族特權,而是“崇重今朝冠冕”。這樣一來,原有士族地主作為貴族在政治上受到了打擊,而庶族出身位及高官的人,則可以譜中有名,并能夠與過去的高門著姓在譜中平起平坐,由此,帶來了士、庶階層力量對比的新變化。這種政治上的重大變革,引起了門第觀念的變化。唐律規定五品之家,可以終身免除徭役,五品以上官員才享有政治、經濟上的特權,所以原有的門閥貴族要想取得種種特權,都要通過科舉制度入仕這條道路。

氏族就是士族,即通常意義上的貴族。唐朝初年,社會上所認定的士族都是南北朝時期遺留下來的舊士族。東漢時期豪強大地主隨著經濟勢力的發展,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也逐漸加強,被稱作士族。東漢后期,門第成為做官的先決條件,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累世公卿的局面。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從國家法律上確立了士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世襲特權,這標志著門閥制度的形成和鞏固。隨著這個集團的形成,地主階級內部的財產及權力的再次分配,都是以門第為主要標準。門閥士族地主以外的地主稱為庶族、寒門,士族與寒門之間不僅政治地位不同,社會地位也是非常懸殊的。他們之間不僅不通婚,生活習俗也有嚴格限制。士族為了保護自己的特權,防止門第混淆,特別重視譜學。這樣一來,譜學便成為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的附屬品和反光鏡。

東晉政權是以北方大族為主體,聯合南方大族共同執政的政權。在東晉政權的保護之下,門閥勢力達到鼎盛,門閥制度則更為鞏固。南朝時期士族地主衰敗,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地位卻逐漸上升。在中央政權中,寒族地主充當中書省的通事舍人,參與機密,出納王命,權勢更為顯赫。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項便是重訂士族門閥,目的是讓鮮卑貴族門閥化,使他們和漢族士族處于同等地位。北魏末年,漢化的鮮卑士族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隋政權建立之后,最高統治權掌握在關隴貴族手中,隋文帝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免的制度,取消了士族地主世襲做官、世代控制地方行政的特權。

隋朝以科舉制取替了九品中正制,這標志著士族特權制度化的終結,但是士族門閥制度的崩潰并不等于士族的徹底消失。及至唐朝初年,士族雖已失去優勢地位,卻仍然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望,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在唐朝初年的實際政務處理中,山東士族和江南貴族還起著重要的作用。唐朝建國之后,入主關中,所面臨的東部形勢是復雜的。那里不僅是山東士族的根據地,而且也是農民起義的中心地區。要想對山東地區進行有效的控制,必須任用山東士族去解決山東問題。因此,山東士族在唐高祖時期中央政府中便占據一定的地位。之后,山東庶族地主迅速崛起,并逐漸成為一種對政局具有重大影響的力量。唐太宗即位后,在重用的大臣中,山東庶族出身的人占有很大的比例。唐太宗時期任用的二十八位宰相中,除唐高祖時的舊相外,唐太宗自己任用了二十二人,其中山東人占了一半,他們是:高士廉、房玄齡、魏徵、溫彥博、戴胄、李勣、張亮、馬周、高季輔、張行成、崔仁師等,其中絕大多數出身于庶族。處于政治核心地位的關隴貴族,包括李唐皇室在內,雖然在政治上有著絕對的優勢,但就其社會地位而論,還不足以與山東舊貴族相抗衡。

山東與江南士族的文化底蘊較之李唐家族要高出很多,那時看重的是文化傳統。關隴集團的貴門,包括李唐皇室在內,都不具備這個條件,因此,他們仍然不被文化顯族所重視(這種情形直到唐末也沒有改變過來)。在門閥制度下,社會地位是以婚配來體現的?;橐鰡栴},在封建社會里歷來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在士族制度的鼎盛時期,婚姻與官宦不僅是高門士族的大事,也是區別士族與庶族、高門與寒門的重要標志。山東舊族就是以“尚婚婭”而著名,這種婚姻主要是在舊族之間相互進行。他們以自己的舊門第而自覺高人一等,甚至在通婚上并不把李唐皇室放在眼中,山東士族靠著自己的社會影響,吸引了李唐王朝的“新官之輩”與之通婚。唐太宗對山東士族的這種做法非常不滿,唐太宗不僅對山東舊士族崔、盧、李、鄭大加貶斥,對唐朝的新官之輩出高價向山東舊族買婚姻的做法也感到異常氣憤。李唐新貴們雖然位居高官,有很大的政治權勢,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卻如此之低,在婚姻問題上還要向舊士族屈膝低頭,這無疑是對李氏家族的極大諷刺。這種狀況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不能容忍的。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便下令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人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撰寫《氏族志》。

唐太宗對修訂《氏族志》提出了幾點要求:第一,刊正姓氏。即“普責天下譜牒,兼據憑史、傳,剪其浮華,定其真偽”。唐初,舊士族及新官之輩在政治上已發生了升降、浮沉的變化,使譜牒交錯紛雜,因而,“刊正姓氏”“普責天下譜牒”就成為修訂《氏族志》的起始工作?!凹羝涓∪A,定其真偽”是“刊正姓氏”的內容之一。唐太宗責令全國各地的士族要進獻譜牒。為抬高自己家的地位,難免有冒牌士族乘機偽造假譜牒。為了剔除這些假冒貨,就要普遍搜集全國譜牒,真的留存下來,假的將其廢黜。這樣做,實際上是對魏晉以來的士族地主的門閥地位給予了承認,剔除其偽,就是為了防止混淆士、庶,保持士族之間的婚姻及其血統的純正,也充分反映了唐太宗本人也有著森嚴的士、庶等級觀念。第二,“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所謂“忠賢”“悖逆”是一條政治標準,主要是看其對李氏政權的態度來斷定。如果說“刊正姓氏”是從歷史的角度考辨氏族,那么“褒忠黜逆”則是著眼于現實。綜合這兩條,貞觀氏族志的編定,其基本目的就是重新編定封建等級,建立起一個忠于李唐政權的新的統治集團。

修訂《氏族志》的真實目的是“欲崇樹今朝冠冕”,而“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則是修訂氏族志的基本原則。貞觀十二年(638年)修成《氏族志》一百卷,“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為第三”共293姓,1651家,頒于天下,并藏為永久性文件。唐太宗時期修撰的《氏族志》的最大特點是,只承認和保護當朝權貴。這同北魏孝文帝定族姓有所不同,北魏既承認當時的權貴,也承認過去的“膏粱”“華腴”,只要父祖曾為高官即可列入士族。還有一點不同,北魏以來,只要列入士族者,就可以享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可以因門第之高而得到高貴的官職;而唐卻不能夠依門第而入仕,雖然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可以因門蔭入仕,但卻不能世襲,這就取消了舊族世代享有高官厚祿的特權。同時,唐代的政治、經濟特權以官品為本,各級品官都可以享有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但官品的高低不同,所享有的特權也不同。由此可見,沒有官職,僅靠門第是不會獲得政治、經濟特權的。

唐太宗定族姓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抑制山東舊士族,倒不如說是為了抬高當朝特權階層的社會地位。他擴大了士族的范圍,有些非士族出身的新貴也由此而進入士流,更進一步地使山東舊士族貶值。《氏族志》把崔民干列為第三等,這實際上是對舊士族的一種妥協。唐太宗抑制山東舊士族的目的并沒有完全達到。唐太宗意欲修訂氏族志來改變山東舊士族的賣婚陋習,這種通過政權手段來干預幾百年來由舊士族延續下來的社會傳統,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人們的普遍觀念中,山東舊士族仍然是高貴的,有些新官之輩,雖已名列《氏族志》之中,卻依然羨慕舊士族的社會地位,而且把能與舊族聯姻當成一種榮耀。如房玄齡、魏徵、李勣等都與舊士族取得了婚姻上的聯系。這些舊士族也就“故望不減”,甚至在唐高宗之后,山東舊士族仍然有較深的社會影響。不過,李唐家族的地位通過修志這一舉措而有了極大提高。

5.貞觀之治:得民心者得以穩坐高位

在某種意義上,皇帝應該是百姓的代言人?;实壑挥袨榘傩辙k事,才具備做百姓代言人的資格,百姓也才會讓他坐上皇帝寶座。唐太宗李世民可謂一個明君,他借鑒了歷史,為百姓辦事,所以才坐穩了皇帝寶座。

唐太宗李世民清楚地認識到,體恤黎民百姓的疾苦是使天下安定的根本。他即位后就主張偃武修文、節制貪欲和輕徭薄賦。以文治國的最終目的當然是實現李氏王朝的長治久安。唐太宗即位第二年改元貞觀,在他統治下的二十三年中,中國呈現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剛即位時,由于長期戰爭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國家經濟蕭條、民戶凋殘。面對這種困境,唐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崇簡,節省開支;另一方面又積極地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農民得以逐步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小農經濟十分脆弱,經不起風浪的襲擊,然而,只要統治者的政策恰當,小農經濟也是很容易復蘇的。唐朝的社會經濟逐步走上復蘇的道路,不能不與唐太宗所主張的“不奪農時”有極大關聯,唐太宗的惠農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人民的衣食問題得到解決,從而實現了“安人寧國”的政治愿望。為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并增加勞動力,唐太宗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釋放宮女,前后兩次共釋放五千人左右,婦人被放出宮去嫁人生子,不但能節省政府的費用,減輕百姓的負擔,而且也適合人的本性;二是贖回外流至突厥等塞外的人口,一共200萬人;三是鼓勵結婚生育,貞觀初年,全國勞動力普遍缺乏,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詔規定民間男20歲、女15歲結婚,以繁衍人口,并把婚姻和戶口的增加列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標準。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全國戶數增加到380萬戶,比唐高祖時增加了180萬戶。

唐太宗李世民極力提倡戒奢崇簡,并能夠以身作則。他即位以后所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建造的,早已破舊。一般情況下,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的宮殿,但唐太宗為了節省開支,在貞觀初年一直不允許修作。唐太宗還嚴厲禁止厚葬,并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員和勛親貴族都要遵照執行。對于官員們的奢侈行為,唐太宗也嚴格禁止。因此,貞觀初年,逐漸形成了一種崇尚節儉的風氣,出現了一大批以節儉聞名的大臣。唐太宗的名臣魏徵為官一生,家里卻連個正堂屋都沒有。這種節儉風氣的盛行,對減輕國家和人民的負擔,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發展生產、提倡戒奢崇簡的同時,唐太宗又積極地推行他的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以促進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他在位期間,前后十三次減免農民賦役。為了增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他還大力倡導興修水利。貞觀初期,關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都相繼修復,并新修了大量的排水和引水工程。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對防旱排澇、盡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發展的積極措施,社會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從貞觀三年開始,全國連續大豐收,糧價由原來一匹絹換一斗糧食,下跌到一匹絹換數十斗糧食。社會秩序迅速安定,看不見以往成群結隊的災民,人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到貞觀中期,社會發展迅速達到了昌盛階段,出現了牛馬遍野、豐衣足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終于在天下大亂之后達到了大治,成為被歷代稱道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做到了“百業待興廢,唯有民生重”,他愛恤百姓、體察民情。他時刻以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來作為自己執政的反面教材,把它當作一面鏡子來告誡自己“皇帝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載船,也能夠把船打翻”的道理。唐太宗李世民顧及民生,使民心不失,得民心者得天下,從而得以穩坐高位。

6.貶佛抑道崇儒:因勢利導,為我所用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除了籠絡天下百姓之外,還借用儒學來教化百姓,可謂煞費苦心!

道教在唐代以前雖然也盛行,但其勢力一直趕不上佛教。武德三年(620年),有一晉州人向李淵報告說,他在浮山縣羊角山見到一位白衣老者,老者對他說:“為吾語唐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無賊,天下太平。”聽到此言,李淵順水推舟,利用道教為自己的統治服務。他宣稱老子為唐先祖,遣使去往羊角山立廟致祭,并將浮山縣改為神山縣。武德七年十月,李淵又到了終南山拜謁老子廟。次年,又親往國子監宣布道教第一,儒家第二,佛教最后。道、佛二教盛行造成了社會弊端:寺院道觀占據了大量土地,聚斂了大量財富,許多人為了逃避賦徭,紛紛出家當和尚或者道士;上層僧侶、道士可以隨意出入宮廷,與內宮和大官僚們廣泛交結,肆意活動;他們為造寺院道觀,刻像寫經,更是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一些有識之士都紛紛呼吁要求革除這一弊端。

唐太宗李世民與唐高祖李淵對于道教的看法一脈相承,他也將老子尊為唐皇室先祖,將道教地位擺在佛教之上。他曾說:“老子是朕祖宗,名位稱號,宜在佛先?!碧铺谥貜土颂聘咦娴囊恍┐胧环矫娼璐颂Ц呃钐苹适业募沂?;一方面借機抑制佛教勢力。但實際上,在他看來道教與佛教都是一樣的,如果放任其發展起來,都不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心目中,需要效法的既不是佛、道,也不全是黃老無為之術,而是儒家思想。

魏晉南北朝儒、佛、道并行,隨著庶族地主的興起,在中下層地主階級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文人。至隋唐,儒學的地位又逐步上升。唐太宗一面批評佛、道的禍國害民,一面再三對大臣們宣稱:“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他在重新確立儒學的尊崇地位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唐太宗沒有做皇帝以前,便喜歡與士大夫結交朋友。即位之初,他在弘文殿聚四部書二十余萬卷,又將原弘文館搬到正殿之左;還精選天下文儒,充學士,“給以五品珍膳,更日宿值”,聽朝之后,即引入內殿,“討論墳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唐太宗打天下最先依靠的是驍武之士,到天下穩定后,便轉而重視士大夫的作用,而注重文治。弘文館學士大多為東南儒生。唐太宗深深懂得,守天下除了要有武功之外,還需要大量依靠地主知識分子階層。為了培養更多通曉儒學的士大夫,唐太宗大力興辦學校。規定京師學校直接隸屬于國子監,稱為國學。貞觀六年,在隋時所設國子、太學、四門、書學、算學等五學的基礎上,又增設了律學,擴大為六學。為了充實國學的師資力量,唐太宗又廣泛招集儒士,賜給經費,令他們到京師治學。又于國學增筑學舍1200間,增加生員3260員。國學的興盛,還吸引了高句麗及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地貴族的子弟入學。唐太宗也十分重視地方州、縣興辦學校一事。在唐太宗這一思想指導之下,各地紛紛建立孔子廟。后來,還根據官員的建議在州縣設立三獻官,專門管理祭奠孔子一事。

在興辦學校的過程中,私學與國學并存。國學、州(縣)學,都是官辦的學校,明文規定主要招收大小官僚子弟。而這些子弟家世貴寵,并不以學業為重,真正深造成才的,少之又少。因此,官辦的學校往往有名無實,白白的成為貴族子弟獵取官祿的途徑。與之相反,民間私學則主要招收庶民子弟,隨著庶族地主經濟力量的發展,私學也興盛起來。隋唐之際的著名人物如李密、楊玄感、竇威、王世充等皆入過私學。唐太宗的大臣如虞世南、張行成等也是私學門生,顏師古、王恭等人則興辦過私學。私學注重實用,講授內容并不完全限于經學,兼及文、史及其他,文學如《昭明文選》,史學如《史記》《漢書》,特別是講《漢書》的很多。這正是庶族地主及新興士大夫階層在學術上的特點。私學的興盛,為唐代培養了大批有作為的地主知識分子,這給唐代儒學及其學風的變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當時學術上學派各異,空氣是活躍的,可以說,這與私學的興盛有極大的關系。

從今天看來,唐太宗李世民既不信仰道教也不崇拜佛教,唯獨尊崇儒學,在尊崇儒學時又不拘泥于經學及其章句之學,而是廣采博收,兼收并蓄,鼓勵各種學術、學派的發展,這種特點正反映了他在政治上講究實用、勵精圖治的風貌。

7.從諫如流:兼聽明,偏信暗

封建社會是君主個人獨裁與專斷的世界,如果一個暴虐與昏庸的人當上皇帝,就會造成國家政治上的不穩定甚至整個王朝的覆滅。歷代王朝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長久,不得不尋找進諫與納諫的手段,人們普遍把進諫與納諫作為鑒別君主是否賢明的一個標志。唐太宗被稱為“英主”,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能夠虛心納諫。貞觀時期,唐太宗虛心納諫,臣下則敢于直諫,當時納諫蔚然成風,成為中國封建政治史上最光彩的一頁。

唐太宗為了達到求諫的目的,采取了相關措施:一是詔令宰相入閣商議軍國大事時,必須讓諫官和史官列席;二是重賞敢于進諫的官吏。同時,唐太宗還要求大臣們從各個方面直言進諫,不要放過任何小事。在唐太宗時期納諫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魏徵,他是以直言極諫而著稱的大臣,據說,魏徵在貞觀時期進諫達二百多次。隋末天下大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的時候,魏徵出家當了道士。之后他投入瓦崗軍李密麾下,卻一直未得重用。后入唐輔佐太子李建成,在太子與時為秦王的李世民爭奪皇位過程中,他曾數次向太子建議早些除掉秦王,以絕后患。玄武門兵變李世民得勢后,曾質問魏徵:“你為什么要挑撥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很坦然地回答:“人各為其主,我忠于我的主人,有什么錯呢?”唐太宗李世民早知道魏徵的才華,聽見他回答得如此直爽便原諒了他,并任命他為管事主簿(掌管太子文書的官吏)。魏徵不是唐太宗的親信,開始時唐太宗對他存有戒心。但由于魏徵有膽有識,敢于直諫唐太宗的過錯,不計較個人的安危,逐步取得了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不記舊恨,鼓勵魏徵有什么意見就直說,并且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魏徵的正直對唐太宗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唐太宗非常贊同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說法。魏徵的進諫大多被唐太宗采納,這對貞觀前期的政治起到了重要的影響。魏徵為人正直,敢于直言,凡是正確的意見,不但要說,而且要堅持到底,即使唐太宗大發雷霆,魏徵也神色不移,毫不退縮。

唐太宗把魏徵看作是最好的諫臣,魏徵也的確起到了重要的監督作用。唐太宗雖然樂于諫諍,但到具體的事情上,魏徵反對他的意見時,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愉快地接受。唐太宗晚年,由于國家的經濟情況已經好轉,他開始變得傲慢起來。魏徵連續四次上《論時政疏》,給唐太宗敲警鐘,希望他能夠善始善終,把貞觀初年納諫如流的風氣保存下來。后來,唐太宗日漸奢縱,魏徵又以著名的《諫唐太宗十思疏》,從十個方面指出了唐太宗的變化,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忠告。唐太宗把魏徵的奏章抄送史官,以便傳給后世,他自己也將其貼在屏風上,隨時可以看到。唐太宗既喜歡魏徵又害怕他。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64歲的魏徵病逝,唐太宗認為自己痛失一鏡。他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用人做鏡子,可以了解得失?!彼盐横缈醋魇橇私庾约旱檬У淖詈玫囊幻骁R子。由于唐太宗虛心納諫的開明作風,朝中涌現了一大批敢于直諫的大臣,貞觀前期有魏徵、王珪、杜如晦、房玄齡等;后期有馬周、劉洎、褚遂良等。這些人對當時的政治形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和影響。

8.賢后長孫:相夫教子,母儀天下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賢內助,皇帝也不例外。長孫皇后從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處處為唐太宗著想,從不干政,堪稱是一位遠見卓識的女政治家。

唐太宗在位時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能夠被后世稱為“明君”“英主”,其中也有他的賢內助長孫皇后的功勞。從太原起兵到玄武門兵變,長孫氏與李世民患難與共,風雨同舟,夫妻之間情深意篤。李世民即位后,長孫氏被封為皇后,母儀天下,掌管后宮。為吸取前朝歷代后妃、外戚干政,禍亂國家的教訓,她對自己及其兄弟子侄要求極為嚴格,充分顯示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女政治家的風范。長孫皇后天性節儉,她喜歡讀書,不論寒暑都不中斷,唐太宗遇到疑難不能決斷的軍國大事,總要征詢長孫皇后的意見。

唐太宗李世民正值16歲翩翩少年時娶13歲妙齡的長孫氏為妻。長孫氏家住長安永興坊,祖上在北魏時功勞極大,世襲大人之號,是宗室中之長,后來改姓長孫,家世是名門望族,父親長孫晟得隋朝倚重,母親是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隋朝大業中期官至治禮郎。長孫氏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受到熏染,養成了喜愛讀書的習慣。長大后,舅父高士廉便為她選中了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貞觀年間,長孫氏以克己奉公、陰柔明哲的品性,默默地影響著壯年天子唐太宗,在幕后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正是這種賢良的品格,使她能夠遵循法度,處理事情永不超越禮法的界限。長孫氏當上皇后時,也深諳母儀天下的道理。她以古時皇后恃權干政,政出多門,從而造成政治衰敗的教訓為鑒,不愿干預政事而影響唐太宗的決策。綜觀中國古代史,有如此心胸的皇后實不多見。長孫氏從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處處為唐太宗著想,并且無越禮之事,甘愿做個配角,與唐太宗志同道合,感情和睦,因而一直受到唐太宗的尊重。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非常尊重,茶余飯后,床前燈下,常常與她論及天下大事,尤其是朝廷中的賞罰和人事安排。當唐太宗想聽聽她的見解時,她只聞不答,無論唐太宗怎樣懇請,她就是閉口不言,決不參與政事。實際上,長孫皇后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皇帝的一言一行,她往往以獨特的方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向唐太宗提出勸諫。長孫皇后不干政,并非所有政事一律不聞不問,一旦遇到事關大局的事,她便挺身而出,以影響唐太宗。有一次,魏徵在朝上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唐太宗發那么大的火,就問他:“不知道陛下想殺哪個人?”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回到自己的內室,穿上朝服,立于殿庭,莊重地向唐太宗祝賀。她的舉動使唐太宗非常驚奇,便問道:“你這是干什么?”長孫皇后說:“我聽說天子英明才有大臣的正直敢諫?,F在魏徵這樣正直敢冒著生命危險與皇上爭執,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所以我才特地向陛下祝賀呀。”這一番話把唐太宗的滿腔怒火熄滅了。長孫皇后明里是頌揚唐太宗的英明,實際是救魏徵于危難之中,她的仁智由此可見一斑。還有一次,房玄齡因小事遭到唐太宗譴責,解職歸家。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說:“房玄齡跟隨陛下時間最長,他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錯,請您千萬不要離棄他?!边@體現了她對貞觀重臣的關切之情。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講究方法,在唐太宗憤怒時,先順著他的性子,等唐太宗余怒盡息,然后再妥善處理,不讓朝臣受到冤屈,刑法也不枉濫。

長孫皇后對待子女,更是嚴加訓教。一向崇尚節儉的長孫皇后,平日訓導諸子,常常是謙儉為先,讓他們生活節儉,行為舉止謙遜循禮,不做有傷大體的蠢事。長孫皇后不允許子女越禮、奢華,這也是她維護唐太宗政權的另一面。唐太宗特別喜愛的女兒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違反舊制,下令將嫁妝加倍,比唐高祖李淵的女兒長公主永嘉公主還要多。按唐制,皇帝姊妹、女兒待遇理應一樣,唐太宗由于偏愛女兒,女兒的妝奩比妹妹的多是不符合規矩的。在魏徵的竭力規勸下,唐太宗終于放棄了這個念頭。長孫皇后得知后感嘆道:“妾聞陛下倚重魏徵,不知其中的原因。今日看到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才知道他真是社稷之臣?!笔潞螅L孫皇后特意賞賜了魏徵,并對他說:“早就聽說你忠誠正直,通過這件事情我真正看到了,所以以此相賞,希望你一如既往,輔佐天子。”長孫皇后對親生兒子也不加溺愛,“常以謙儉為先”教育太子。太子李承乾是長孫皇后的長子,他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向長孫皇后請求增加太子宮中用度,長孫皇后都不答應。長孫皇后對非親生子女也一視同仁。唐太宗有一女豫章公主,是其他妃嬪所生,她的母親不幸早早去世了,長孫皇后將她看作自己親生的一樣。在封建社會,后妃之間往往爭寵相斗,好像仇人一般,常由此導致互相殘害的悲劇。但是長孫皇后卻不同,長孫皇后把宮里的事情處理得很好,她從來不在宮內耍威風,對手下的嬪妃宮人,總是以禮相待。雖對自己要求很嚴,但作為后宮之主,長孫皇后對妃嬪們卻是極其寬厚仁慈,從不濫生冤獄,妃嬪有病時親自看望,宮人無不愛戴她。貞觀時,后宮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這充分體現了長孫皇后的胸懷與氣魄。正是長孫皇后的表率作用,貞觀時期的法令、制度才能夠較好地貫徹執行,這是貞觀之治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孫皇后對外戚干政深惡痛絕,一般來說,外戚干政是宮廷后妃制度的產物。外戚是通過婚姻與皇室結成外姓姻親,實際上是一種依附于皇后的裙帶關系而形成的政治集團勢力。這一政治勢力往往隨著皇后實際權勢的高低而消長,有時隨著皇后干政,外戚集團也得以掌握朝中大權,掌握軍政大權,甚至凌駕于皇帝之上。大體上說,在歷史上外戚專權起到的多是消極作用。外戚之禍往往由后宮女主引起,因而又有“女禍”之稱。很多外戚集團在與正統勢力的政治斗爭中失敗,而慘遭殺戮,以至于身敗名裂。當時,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太原起兵,他出生入死,戰功卓著,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勸唐太宗“先發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無忌更是打了頭陣,因而深得唐太宗信任,出入臥內,委以腹心。長孫無忌自幼好學,是唐初一位頗有政治才能的人物。唐太宗即位后,曾幾次想任命他為宰相,執輔朝政,都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長孫皇后一看到兄長被重用便心懷忐忑,她多次對唐太宗進言,認為這樣做不可,每乘機上奏不要任命她的兄長為宰相一職。但是,唐太宗并沒有采納長孫皇后的意見。長孫皇后的這一做法,雖有保全家族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為防止外戚威脅李唐政權,以永葆大唐的長治久安。唐太宗對長孫無忌不僅任用,并且信之不疑。盡管如此,長孫皇后仍然密諫長孫無忌向唐太宗懇辭宰輔之任。長孫無忌精通歷史,深知外戚之禍的危害,所以向唐太宗提出辭職。長孫皇后又為他陳請,唐太宗不得已,于是拜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解除其尚書右仆射之職。開府儀同三司,號為一品,但卻是文散官,沒有實際權力,這就可以避免出現外戚干政的局面。長孫無忌及其家人,也始終表現得謙虛謹慎,從不仗勢傲物,目空一切。在中國封建社會,皇后之家因女而滿門光彩,因女受寵而成為權勢顯赫之家,是每一位皇后求之不得的。而長孫皇后卻嚴于律己,保證了貞觀時期的政治絲毫沒有受到外戚的干擾,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進,終于迎來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這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實在是難能可貴!

唐太宗曾對貞觀重臣的品格作過品評,其中說長孫無忌“善避嫌疑”。由此可知,長孫無忌雖地位上處于外戚身份,但在防止出現外戚專權的問題上,與其妹長孫皇后的觀點是一致的。

貞觀十年(636年)七月,長孫皇后在長安大內的立政殿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心中的哀傷,放聲痛哭起來。那哭聲悲痛至極,長孫氏在與唐太宗共同生活的二十三年中,實在是起到了外人無法代替的作用,那一切不能不令唐太宗銘心刻骨。長孫皇后留給后世并為歷代所稱道的文章是她采古代婦人事跡著成的《女訓》十篇,該文旁征博引,很有借鑒意義。長孫皇后病逝后,唐太宗拿著這本書潸然淚下:“這本書將用來懷念皇后,我失去了一個多么好的良佐呀!”為了協助唐太宗治理國家,長孫皇后以身作則,從不因一己之私而破壞國法,可謂一代賢后。

9.凌煙閣上: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一個人登上皇帝寶座之后才被稱為皇帝,從皇帝寶座上下來之后就不是皇帝了。唐太宗李世民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懷念,是其最本真的人性的流露。

唐朝皇宮三清殿旁的一座小樓名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起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命當時著名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唐太宗經常去那里,懷念當年與他金戈鐵馬、崢嶸歲月、文治武功共建大唐的臣子們。自唐太宗時期始,“登上凌煙閣”便成為封侯拜相的代名詞。

趙國公長孫無忌位列第一,他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后長孫無忌投靠時為秦王的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中,長孫無忌起到了主謀作用,他終身被李世民信任。唐太宗陷入彌留狀態時曾召長孫無忌、褚遂良到含風殿,對他們說:“太子是很仁義孝順的,你們要很好地教導輔佐他!”二人答應了,唐太宗舒了一口氣,對時為太子的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你就不用擔心天下的事了?!彼謬诟礼宜炝迹骸盁o忌對我十分忠誠,我奪取天下,他出了很大的力氣,我死后不要讓壞人挑撥離間你們的關系?!笨上чL孫無忌與褚遂良后來被武則天陷害而死。

趙郡王李孝恭位列其次,他的父親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唐高祖李淵起兵后,李孝恭負責經略巴蜀,滅輔公祐,平蕭銑,統領長江以南。在李唐宗室中他軍功最為卓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他退出權力中心,修身養性,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萊國公杜如晦位列第三位,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幕僚。唐高祖李淵攻克長安時他投靠了李世民,是當時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參與了李世民主事的歷次戰役。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配合默契,人稱“房謀杜斷”。可惜英年早逝,于貞觀四年(630年)病故,年僅46歲。

鄭國公魏徵列第四位,他原是瓦崗寨李密的謀士,后隨李密投降李唐,為唐朝招降了李勣。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后他又重回李唐王朝。玄武門兵變后由太子李建成處歸到李世民屬下。因感唐太宗李世民知遇之恩,敢于犯顏進諫,終生都深受李世民的信任,貞觀十七年(643年)病故。

梁國公房玄齡列第五位。他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幕僚,善于謀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論功行賞,曾稱贊他可與漢朝的蕭何相比。貞觀年間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不遺余力處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故。

申國公高士廉位列第六位。他是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長孫兄妹的父親早亡,二人由高士廉撫養長大。高士廉當時對少年李世民極為器重,主動將長孫氏許配給他。高士廉因得罪了隋煬帝而被發配到嶺南。此后,隨著中原戰事的不斷擴大,被隔絕在外,直到唐朝大將李靖滅蕭銑南巡時他才得以回歸故土。高士廉為人謹慎縝密,做事顧全大局,是李世民的心腹,參與了玄武門兵變的策劃,唐太宗時期任他為尚書右仆射。

鄂國公尉遲敬德位列第七位。他原是劉武周的手下,劉武周滅亡后投降李世民,跟隨李世民參與了數次戰役。玄武門兵變時,尉遲敬德救李世民于危難中,親手殺掉了齊王李元吉,又威逼唐高祖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儲君,有一等擁立之功。晚年的尉遲敬德崇信道教閉門不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去世,終年74歲,得享天年。

衛國公李靖排在第八位。他曾因企圖揭發唐高祖李淵謀反之事幾乎被處死,后為李世民所救。之后,他協助李孝恭管理巴蜀,拒絕李世民的拉攏。但后來唐太宗對他非常重用,貞觀年間李靖負責抵御突厥,成功地消滅了突厥政權和吐谷渾勢力,他的戰功無人能比。最終因軍事能力過強遭小人疑忌,為避免嫌疑而閉門不出,直到終老。

宋國公蕭瑀排在第九位。他是隋煬帝蕭皇后的弟弟,是隋煬帝重臣,當時因反對煬帝出征高句麗而被貶為河池郡守。唐高祖李淵起兵后,蕭瑀歸附李唐,終生為李淵重用。蕭瑀為人正直,不畏權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蕭瑀因與房、杜二相不睦,又多次得罪唐太宗,仕途幾度沉浮。后來,唐太宗李世民評價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褒國公段志玄排在第十位。他參加了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唐太宗李世民兄弟相爭時,他忠于唐太宗,參加了玄武門兵變。他治軍嚴謹,被唐太宗稱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642年)病逝,唐太宗贈其輔國大將軍,后陪葬于昭陵。

夔國公劉弘基位列第十一位。他在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李淵處,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他與長孫順德一起負責招募勇士。攻克長安后被評一等戰功,進攻薛舉時他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后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自己僥幸逃回,隨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唐朝與突厥交惡時,劉弘基常年駐守北邊抵御突厥。貞觀年間曾隨唐太宗征高句麗。唐高宗時劉弘基病故,臨終前將家產盡散給鄉鄰,為人之豪爽不言而喻。

蔣國公屈突通列第十二位。他原為隋朝大將,戰功赫赫。唐高祖李淵起兵進攻長安后,屈突通率部下以死相抗,兵敗后自殺未成,最后被唐高祖李淵招降,封為兵部尚書。之后,跟隨李世民討伐薛舉和王世充,屢立戰功。貞觀二年(628年)病故,終年72歲。

鄖國公殷開山排在第十三位。他是李淵太原起兵時前來依附的,參與了攻打長安的戰斗,后又參加唐太宗李世民的歷次戰役。武德五年(622年)他在攻打劉黑闥時因病去世,是唐太宗所封凌煙閣眾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人。

譙國公柴紹排在第十四位。他是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的丈夫。唐高祖李淵起兵時他在長安,后僥幸逃往太原。參與了攻打長安、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幾個重要戰役。貞觀十二年(638年)病故。

邳國公長孫順德列第十五位。他是長孫皇后的叔叔,隋煬帝出兵高句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當時便與李家父子友善。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長孫順德與劉弘基一起負責招募勇士。貞觀年間,他卻因多次貪污而遭彈劾,唐太宗李世民因其有大功而不忍治罪,只將其貶官。

鄖國公張亮排在第十六位。他原是瓦崗寨李密的部下,直接隸屬徐世勣(即李勣),跟隨徐世勣一起投降李唐。李世民兄弟相爭時,被派往洛陽招募私黨。貞觀年間,因善于管理政事而深得唐太宗信任,后又揭發侯君集謀反之事,隨唐太宗出征高句麗又立功。貞觀二十年(646年)被告謀反,受誅殺。

陳國公侯君集位列第十七位。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常年擔任唐太宗幕僚,是玄武門兵變的主要策劃人之一。貞觀年間,曾擔任李靖的副將打敗了吐谷渾,又任主將率部出擊消滅高昌。在唐太宗李世民立儲時,諸子相爭的風波中,侯君集依附太子李承乾,企圖謀殺李世民而擁立李承乾,事情泄露后被殺害。

郯國公張公謹列第十八位。他原為王世充的部下,后投降李唐,追隨李世民,是玄武門兵變的主要參與者。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將他任命為李靖的副將去抵御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而屢立戰功。之后,年僅38歲即病故。

盧國公程知節位列第十九位。他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李密手下的一員勇將,李密兵敗后他投降了王世充,后因不滿王世充的為人,與秦叔寶一起投降李唐,歸屬李世民,跟隨李世民一起參加了歷次戰役。程知節在每次戰爭中皆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有猛將美譽。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于家中善終。

永興縣子虞世南排在二十位。他是隋朝奸臣虞世基的弟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后依附竇建德,竇建德死后又歸李世民。此后,他盡心輔佐唐太宗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以81歲高齡于貞觀十二年(638年)壽終。

渝國公劉政會列第二十一位。他是唐高祖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跟隨李淵太原起兵,之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太原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635年)病故。

莒國公唐儉列第二十二位。他參與了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稱得上首義功臣。在唐太宗時期任民部尚書,因很難勤于政事而遭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國公李勣位列第二十三位。他原名徐世勣,原是李密瓦崗軍的大將,少年跟從翟讓起兵,翟讓死后追隨李密。歸李唐后,因功被唐高祖李淵賜“李”姓,之后又為避唐太宗諱改叫“李勣”。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貞觀年間李勣與李靖一起滅突厥,此后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十六年之久,多次擊敗薛延陀部的對抗勢力。又跟隨李世民攻打高句麗。唐太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重任,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句麗,最終使高句麗滅亡。滅高句麗次年76歲的李勣去世,唐高宗極度傷心,特為他輟朝七日,哀榮備極。李勣是赫赫有名的戰將,又位居宰相。有一次李勣暴病,醫方上說以胡須的灰燼為引,可以治療此癥。唐太宗便剪下自己的胡須,讓李勣燃灰入藥。后來,酒席宴間,唐太宗又曾親切地對李勣說:“朕想在群臣中選一個可以將太子托付給他的人,遍觀眾人,無人能與卿相比,卿過去不負李密,現在又怎么會有負于朕呢?”李勣大為感動,流下了熱淚,他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以示效忠,以謝君恩。李勣喝醉倒地后,唐太宗親自將自己的袍子解下,給他蓋在身上。唐太宗病危時曾把太子李治召到床前,讓左右退去,嚴肅地對李治說:“李勣才智過人,但是你對他并沒有恩情。我今天罷黜他的官職,等到我死后,你可以用他為仆射,但一定要親自任命他。假若下令后他徘徊觀望,就不要猶豫,馬上殺了他!”唐太宗這樣對待李勣,都是為了穩住兒子李治的皇位。

胡國公秦叔寶位列第二十四位。他本是李密的手下,是瓦崗軍的一名大將。李密失敗后他投降王世充,因與程咬金一樣不滿王世充的為人,二人一起投降李唐,參加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歷次戰役。貞觀十二年(638年)病故。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大多數是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的手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與這些舊臣老友言談中常常稱“我”而不稱“朕”,可以想見其君臣之間情義之重,古今少有。唐太宗李世民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時,其中已有數位功臣與世長辭,在世的人也大多已經老邁,凌煙閣內所描繪功臣的圖像,都是如真人的大小,唐太宗時常去看望以托懷念之情。當時唐太宗李世民也已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看著那些舊部眾人的畫像,再念起曾經的戎馬生涯,是何等的雄心萬丈,氣吞山河。唐太宗每念及此常于不自覺間,潸然淚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畫像是他對當年往事的懷念,更是一種真情流露。

10.侯君集謀反:唐太宗忍痛除之

為了爭奪皇權,唐太宗李世民連自己的長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都殺,為了維護李家江山的安全,一個不姓李的侯君集哪能不殺?

貞觀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切斷西域通商之路,唐太宗征召他入朝,他謊稱染病在床而拒絕應召。唐太宗于是命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征討麴文泰。侯君集率軍西行數千里,歷盡艱辛,終破高昌。

侯君集攻破高昌后,不向唐太宗上奏戰況及請旨行動,而是擅自處治無罪之人,并且私取高昌王的寶物據為己有。部下將士得知后,競相前去高昌王宮盜竊寶貝,侯君集怕自己的事被人告發,也就不敢去制止部下的不法行為?;氐骄┏呛?,主管辦案的官員奏請唐太宗,要求懲治侯君集的罪行,唐太宗降旨,下令將侯君集拘捕入獄。中書侍郎岑文本認為對功臣大將不能輕易治罪,于是上奏章請求唐太宗寬恕侯君集。唐太宗采納了岑文本的意見,命人將侯君集釋放。

侯君集自認為在西域立有大功,卻因為貪財而被囚禁,心中憤憤不平。當時,太子李承乾惟恐唐太宗行廢立太子之事,他知道侯君集深懷怨憤之心,就和侯君集通謀。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當時任東宮千牛,李承乾幾次讓賀蘭楚石將侯君集引入東宮,詢問保全太子在位的方法。侯君集知道李承乾是個懦弱不中用的人,但想利用他乘機圖謀報仇。于是,他幫助太子李承乾出謀劃策,準備帶兵攻入西宮,殺魏王李泰,奪取皇位。

后來,李承乾密謀造反之事被人告發,唐太宗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共同審理,李承乾謀反的情節被證實。侯君集因參與謀反,也被拘捕入獄,他的女婿賀蘭楚石又親自入皇宮,向唐太宗報告侯君集的反叛之情。

唐太宗親臨府衙審問案情。唐太宗說:“我不愿意讓刀筆吏羞辱您,所以來親自審理?!焙罹療o言以對。唐太宗對百官說:“往昔,國家尚未安全,侯君集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不忍心依法治他。我請求饒他一命,公卿們能不能答應我的請求呢?”眾臣道:“侯君集的罪行,為天地所不容,請處死他以維護國家法律和尊嚴。”于是,唐太宗對侯君集說:“我要與您永別了,從今以后,只能見到您的遺像了!”說完覷欷流淚。審問完畢,將侯君集在街市上斬首,并將其家產全部抄沒。

追隨已久的忠臣猛將,一旦有叛逆之心,就威脅了皇權。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當然非常清楚,所以,即使他表面上有舍不得之意,最終也還是不會手軟的。

11.遠交近攻:揚李唐國威,四海皆臣服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君臨天下,威震四海,在大唐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形勢下,李世民又開始了邊疆地區的統一戰爭。李世民妥善地處理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為建立強盛的多民族的李唐王朝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對唐朝邊境造成威脅的是東突厥國,它是北方最大的一個少數民族勢力。唐朝建立初期,東突厥就支持北方各派割據勢力,阻撓唐朝統一,并經常南下對唐邊境區域進行騷擾,搶掠人口,破壞百姓的生產,甚至威脅京師長安的安全。唐太宗李世民剛即位時,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認為其統治還不穩固,便親率20萬騎兵進逼長安對唐太宗進行威脅和訛詐。唐太宗李世民正確地分析了頡利入侵的目的,他命令唐軍迅速布陣,擊退其大軍。后唐太宗李世民借東突厥內亂勢力削弱的機會,于貞觀四年(630年)派李靖、李勣率大軍深入邊疆俘獲了頡利可汗。貞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侯君集率軍平定了吐谷渾(位于今青海地區)。貞觀十三年(640年),唐太宗又派侯君集出兵攻打交河(今新疆吐魯番),第二年占高昌,后又擒獲龜茲王,平定了西域大部分地區,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今新疆庫車),重新打通了溝通中西陸路交通的“絲綢之路”。唐朝在東到大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的廣袤疆域內設立州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國。

唐太宗李世民認為“中國既安,四夷皆服”,他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從消滅東突厥國開始,西北各部首領都主動來長安朝見唐太宗,并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翱珊埂痹俏鞅备鞑繉︻^領的稱呼,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就是認可唐太宗是他們共同的君主。唐朝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采取了任命各民族上層頭領擔任地方長官,并尊重原有民族習慣與生活習慣的方式。少數民族地方長官職務世襲,代表中央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到唐太宗晚年,漠北地區各部又相繼歸附。為了方便來長安朝拜唐太宗皇帝,各少數民族首領又在大漠南北專門開辟了一條大道,稱為“參天可汗道”。沿途設置的驛站多達六十八處,里面備有馬匹和食物供應各地往來的使者。唐太宗李世民把各地少數民族與自己的子民同樣看待,各少數民族人民也把唐太宗當成了自己最愛戴的可汗。

唐朝與吐蕃還有了通婚的歷史。吐蕃是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的古老民族,是現今藏族的祖先。松贊干布是吐蕃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做贊普的時候,基本上統一了雪域高原的各部,并定都邏些城(今拉薩)。在松贊干布多次求婚的強烈要求下,唐太宗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唐朝許婚的消息傳來,吐蕃人民歡呼雀躍。松贊干布非常興奮,他仿照唐朝的建筑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宮室。之后,又親自前往青海迎接,并以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見唐朝的護婚特使李道宗。據說,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兒,李道宗不僅是屢立戰功的名將,在唐與吐蕃的此次聯姻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行過迎親禮后,文成公主被迎入邏些城。李道宗告別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回朝復命。在邏些城,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舉行了盛大婚禮。文成公主入藏后,為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女性。文成公主將許多工藝品、谷物、菜籽、藥材、茶葉以及歷法、生產技術與各種書籍帶往吐蕃,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唐蕃密切交往的基礎。后來,松贊干布又接受唐朝授予他的西海郡王的爵位和駙馬都尉之職。唐朝從634年到846年的二百多年間,與吐蕃之間的使臣往來非常頻繁。

貞觀時期,由于邊境地區的統一和安定,大大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餉。同時,唐朝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也越來越頻繁。亞洲、非洲地區許多國家的使者、商賈、學者、藝術家、僧侶等不斷來唐朝訪問,長安城不僅是當時國內各民族的大都會,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會。唐太宗對中外交往采取了積極友好的態度,專門設立鴻臚寺接待各國使者,設立商館以招待外商,那時和唐朝交往的國家達到七十多個。大批外國商人從陸路或海路來到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大城市,唐政府允許他們長期居住,還可以和中國人通婚。通過廣泛的交流,許多植物品種如胡椒、菠菜、郁金香、天竺干姜等相繼從波斯(今伊朗)和印度傳到了中國。此外,佛教經典也大量傳到中國,并被譯成漢文。

貞觀時期,高度先進的封建文化對亞洲各國甚至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紙張等商品大量銷往波斯等亞洲國家,又通過他們銷往西方。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貞觀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的,又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和非洲,對西方文化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唐文化對朝鮮、日本的影響更大,貞觀四年(630年),日本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國來學習。之后,各種遣唐使和留學僧人不斷到來,人數越來越多。貞觀十九年(645年)日本吸收了唐代的均田制、租庸調制、官制、府兵制以及刑律等,開始了廢除氏族制度的政治革新,他們在這場具有革命性的社會變革中建立起了完備的國家機構和制度,大大促進了其封建化進程。貞觀時期,強盛的李唐王朝在當時的國際上獲得了很高的聲望。中國使者、僧侶和商人的足跡,遍布亞洲各國。直到今天,西方國家中還有以“唐人”稱呼中國人的習慣,還有的外國城市把有較多中國人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

12.金丹毀身:功大于過,瑕不掩瑜

為維護李氏家族的統治,唐太宗李世民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因此,他不惜借用金丹和仙術來保全自己。而正是這些金丹,要了他的性命。

唐太宗從貞觀十七年開始,漸漸進入了晚年狀態。他晚年時期的思想與早年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唐太宗于貞觀初年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國方針,此間他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使李唐王朝迅速達到了大治,呈現出社會定安、生產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的局面。而他作為天子也形成了兼聽納諫、廣任賢良的作風。朝臣們敢于發表和堅持自己的意見,敢于與皇帝辯論的政治風氣,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因此,唐太宗成為封建王朝皇帝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可以說,唐太宗于貞觀初年能夠虛心納諫,是與長孫皇后的協助分不開的。長孫皇后在世時,唐太宗每當逞帝王威風不能虛心聽諫時,她便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規勸,使唐太宗能夠繼續保持虛懷納諫的好作風。后來,長孫皇后去世了,加上貞觀盛世的成功,唐太宗自認為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超過了古人,驕傲和自滿的情緒開始滋長,其思想和行為逐漸發生了變化,以“隋亡為戒”的歷史教訓逐漸被他淡忘了,他身上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了封建帝王的貪欲和專制本性。

唐太宗晚年,在任用大臣上,不再像貞觀初期那樣唯才是舉,以德行學識為標準了,朝廷中充斥著諸多的勛親子弟。唐太宗在兼聽納諫方面變得漸惡直言,有時雖然勉強聽諫,內心里也不情愿接受。在貞觀中后期,唐太宗與大臣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他開始不信任大臣,尤其在統治后期,他的疑忌心理越來越嚴重,動不動就會對大臣問罪,輕則貶黜,重則殺戮,甚至連尉遲敬德、房玄齡這樣的功臣,也不能幸免。

貞觀中后期,唐太宗的生活開始走向奢侈,他的行幸游獵活動也頻繁起來,也逐漸熱衷于宮殿的營造?;实凵莩蘧捅囟〞虬傩照鞫悾虼?,百姓的徭役負擔不斷加重,服役的人民不堪重負,加之唐太宗又開始了頻繁的征伐戰爭,使原有的社會狀況受到了打擊。唐太宗晚年,連續發動了兩次討伐高句麗的戰爭,戰爭最后以失敗告終。討伐戰爭的本意是想徹底肅清邊疆隱患,結果卻是徒勞無功,甚至導致了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

唐太宗李世民不信佛不信道,年輕時曾經譏笑過秦始皇吃金丹神藥而企求長生不死之事,但到了晚年,唐太宗卻蹈秦始皇覆轍。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之后,因受失利的情緒影響而導致毒火攻心,返回長安靜養。唐太宗雖為一代英主,但由于疾病纏身,久治不愈,生發了吃丹藥而乞求長生不老的迷信思想,并迷戀上了方士煉制的金石丹藥。但這不僅沒有將他送到長生不老的境界,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的腳步。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服用過多的金石丹藥以致體內中毒,于翠微宮含風殿駕崩。一代明君正值壯年卻因誤食丹藥而死,讓多少后人扼腕不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远县| 鄂温| 马山县| 湘潭县| 青铜峡市| 唐河县| 宕昌县| 繁峙县| 万载县| 绥宁县| 北流市| 曲靖市| 额敏县| 阿克| 商洛市| 屏东县| 衡山县| 繁昌县| 万州区| 江孜县| 鱼台县| 三门县| 泽普县| 旺苍县| 嘉善县| 哈巴河县| 郸城县| 米脂县| 廊坊市| 克什克腾旗| 和政县| 读书| 日土县| 永清县| 荃湾区| 高台县| 荆州市| 浦县| 抚州市| 新乐市|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