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守成之君 唐高宗

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坐江山容易坐成敗家子。然而,唐高宗李治卻是個例外。他不但守住了李氏家族得來不易的江山,而且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唐高宗李治繼承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位,很好地延續了貞觀時期的政策,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持續繁榮。唐高宗在位期間,雖然統治階層政治斗爭頗多,但是內政、外交都在穩步前進,可以說唐高宗是一位“守成之君”。

1.太子之位:夫為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歷朝歷代的皇位之爭,有些按制度繼承,有些是手足相殘,有些是使陰謀手段,有些是靠建功立業,不一而足。然而,唐高宗李治的皇位得來,卻是在意料之外。

李治,小名“雉奴”,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在東宮麗正殿出生。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633年),遙授并州都督。李治小時候性情比較溫和,表現出很乖很聽大人話的樣子,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比較喜愛他。李治小時候剛開始學習《孝經》,唐太宗就提問他有關書中的要義,李治回答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唐太宗十分滿意,夸獎他說:“能夠做到這一點,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從那時起,唐太宗李世民便認為九子李治具“寬仁孝友”的品德。

唐太宗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排行第九的李治都是長孫皇后所生。按照皇位繼承制度,嫡長子具有特殊的優越性,加上李承乾從小就聰明伶俐,唐太宗特別喜歡他。唐太宗剛即位時,便將李承乾立為太子,當時他年僅8歲。李承乾初被立為太子時積極上進,頗識大體,得到了唐太宗及滿朝大臣的好評。但后來他的生活漸漸荒唐頹廢起來,唐太宗見他這個樣子就動了廢除太子之心。李承乾感覺到自己太子的地位已有危險,就暗地里聯絡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企圖發動政變。不料事情很快泄露出去,李承乾被唐太宗貶為庶人,魏王李泰似乎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李泰恃寵驕橫,早有想取代長兄之心,因而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滿。李泰得知父親有意觀察他的行為之后,便每天到宮中小心侍候,討唐太宗歡心。唐太宗見他懂事曾當面表示要立他為太子,但朝中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卻主張立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一時拿不定主意。面對這種阻力,李泰為了盡快成為太子,便企圖使手段脅迫軟弱的李治退出這場競爭。唐太宗得知后,心里很不高興,又擔心李泰也有如李承乾那樣的政變動機,就決定不立他,而立李治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唐太宗在兩儀殿的朝會結束后,單獨留下了長孫無忌及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勣和褚遂良等人,旁邊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晉王李治,長孫無忌請求唐太宗將心事賜示。唐太宗回答道:“我欲立晉王。”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是李治的親舅舅,他聽唐太宗說到這話,正合他的意,就毫不猶豫地說:“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唐太宗對晉王說:“你的舅舅應許擁立你了,還不快快拜謝。”李治于是急忙跪拜。唐太宗又對長孫無忌等人說:“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會有什么議論?”長孫無忌回答到:“晉王仁孝,天下歸心久矣。乞望陛下試召問百官,必無異辭。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負陛下,罪當萬死。”唐太宗聽他這樣說,也就不再猶豫。于是召集百官上太極殿,詢問諸子之中誰最適合被立為嗣君,眾人異口同聲回答:“晉王仁孝,當為嗣!”唐太宗見李治眾望所歸,一時龍顏大悅。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七日,唐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最終被立為皇太子,以至于后來繼承大統,的確是件不簡單的事情。

唐太宗在廢除太子李承乾以后,不立魏王李泰,是因為他并不希望后世子孫看到儲君之位可以依賴你爭我奪、苦心鉆營得到。唐太宗為防止李泰鬧事,派人將他囚禁起來。一方面,李承乾和李泰相爭,兩敗俱傷,可以說在此間李治坐收了漁翁之利;另一方面,李治能夠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又是因為他的“仁孝”與不爭。自古以來,自傲冒進,欺辱別人,都是毀壞名聲的捷徑,這一點,于魏王李泰的品行中可見一斑。謙卑退讓甘處下風,是成就良行美名的坦途,李治又正應了這一點。李治的行為不超越法度,思想不違犯法規,對內勤于修身自勉以受益,對外謙虛禮讓以示敬畏。他這樣做,朝中大臣們對他便沒有非難怨恨之類的事情。最終,眾望所歸,得到了太子之位,榮華福祿因此長久。

唐太宗確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又為他日后做皇帝做了各方面的準備。為穩固下一任皇帝的統治,唐太宗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等幾位重臣,統一他們的步調,使他們能夠在新君登基之后,死心塌地忠于李治。為了能讓李治盡快成熟起來,成為一個合格的儲君,唐太宗把大量心血傾注到了太子的教育上。每逢在朝上議事時,唐太宗常常讓太子李治陪侍身邊,聽取朝政,或令他參議,使他得到實質的鍛煉。為樹立李治的威信,唐太宗又下令全國的軍隊都要服從太子的調遣,太子有權力處分大將軍以下的官員。唐太宗經常讓李治陪同自己朝見群臣,觀摩對日常政務的處理,并常聽他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以此來培養他的治國能力。在生活中,唐太宗看見李治吃飯,就說:“你要知道稼穡的艱難,不奪取農時,才會常有飯吃。”見李治騎馬,就說:“你要知道不盡其力,才會常有馬騎。”見李治乘船,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見李治在樹陰下休息時,就說:“木要以墨繩為準才能正直,君要能夠接受勸諫才會圣明。”李治每次聽到唐太宗的教誨,都會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后非常感激,表示一定“永志不忘”“銘記于心”。唐太宗晚年還親自寫《帝范》十二篇總結自己做皇帝的治國經驗,對李治循循善誘,要他懂得修身治國安危興廢的帝王之道。唐太宗清洗了李承乾和李泰的余黨,消滅了顛覆李治皇權的隱患,并讓當時有權勢的大臣們兼東宮官職,表面是讓他們教育太子,其實在培養他們與未來皇帝之間的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危。在臨死前,他把積極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托以后事。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一代英主長逝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六月一日,22歲的太子李治即位,為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對于他的皇帝生涯來說,“子承父業”可以稱之為不幸。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當人們提及唐高宗時,往往首先看到的是他父親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奪目光環。不僅如此,在他身后又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這兩位英主之間,唐高宗的處境未免有些尷尬。然而,李治又是幸運的,他繼承了唐太宗的輝煌基業,平穩地做了三十五年的皇帝。在唐朝所有皇帝中,除了唐玄宗以外,他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2.平高陽謀反:當仁不讓,該出手時即出手

在封建社會,當皇帝的權利受到威脅的時候,就連自己的至親骨肉也不會放過。為了鞏固皇位,為了李家江山的安危,唐高宗李治將謀反的妹妹高陽公主、巴陵公主等均賜死。

李治性格寬容仁厚,極重感情,在對宗室皇親的待遇上從不吝嗇,但對于他們放縱不法的行為,也不姑息縱容。唐高祖李淵有二十二個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這些皇室成員往往仗勢欺人,橫行不法,欺凌百姓,胡作非為。李淵的小兒子滕王元嬰與唐太宗的七子蔣王李惲都是出了名的搜刮民財的高手,民憤極大。唐高宗聽說以后,借一次普賜諸王的機會在大家面前說:“滕王叔叔和蔣王哥哥都善于自己經營,我看就不必賜給財物,只賞給他們兩車麻,讓他們回去做串銅錢的繩子吧。”唐高宗這一席話使兩人的惡行當場亮相,大失臉面,這比嚴厲地懲罰他們更加難受,唐高宗此舉也算得上是賞罰分明了。

唐高宗被唐太宗選為繼承人,雖是長孫無忌力爭之下的結果,但同時,唐太宗也是考慮到若李承乾或李泰中的一人即位,另一人必不能活。選李治當皇帝就是因為他性情寬厚,必會保全手足兄弟。但實際上,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在其他的宗室成員企圖謀反的過程中,他也大開殺戒。唐高宗雖有“仁孝”口碑,在外人看來怯弱可欺,但是,他在處置危及皇位穩固與涉及皇帝權威的事件上,從沒有表現出縮手縮腳的樣子。

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的第十七個女兒,她性格活潑,在唐太宗的眾多女兒中最得寵愛。唐太宗將高陽公主許配給大功臣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房遺愛空有一身蠻力,自幼討厭學問,他借著父親的威勢,又是高陽公主的丈夫,被封為右衛將軍,得到了比其他駙馬都優厚許多的待遇。在儒教風行的當時,房遺愛屬不學無術之人。高陽公主對他根本不感興趣,可對父皇決定的事情,她不喜歡也不能反對。高陽公主氣憤之余,從結婚那天起就不接納丈夫。婚后不久,公主到郊外的領地打獵,結識了被選為《大唐西域記》撰寫人的辯機和尚。辯機長相英俊又飽有學識,當時只有二十一二歲左右,公主大約是十五六歲,兩人即產生了密切的關系,而且持續八九年之久。唐太宗得知以后,怒發沖冠,立刻下詔將辯機處以腰斬的極刑。辯機被處死后,唐太宗表面上沒有處罰公主,卻無限期地禁止她入宮,高陽公主心中由此充滿了對父皇的憎恨。高陽公主徹底變了,她雖然從對辯機的追念中走了出來,卻徹底墮落了。她與僧人智勖、僧人惠弘、道士李晃等人日夜狎戲,對此,房遺愛不但不聞不問,反而和高陽公主的這些情夫們結為弟兄。

唐高宗即位以后,高陽公主與房遺愛勾結掖廷令陳玄運,窺探朝中動靜,唐太宗的女兒巴陵公主的丈夫柴令武、吳王李恪、太祖李淵的女兒丹陽公主的丈夫薛萬徹、太祖李淵的六子荊王李元景等人也滿腹牢騷,他們便勾結在一起,聯合起來形成一股反對唐高宗李治的勢力,陰謀發動政變,推翻唐高宗的統治。永徽四年(653年),高陽公主等人謀反的事泄露,被唐高宗一網打盡。長孫無忌審理此案后,唐高宗下令: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斬首;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巴陵公主等均賜死。同時,吳王李恪之弟被廢為庶人、房遺愛之弟遭貶、薛萬徹之弟被流放,株連很廣。宗室名王李道宗,已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告老退休。長孫無忌、褚遂良素與李道宗不合,便利用高陽公主叛亂之事對其加以陷害,致使他被流放象州,死于途中。唐高宗打擊了異己勢力之后,帝位從此得到鞏固。

3.起用罪臣:恩威并重,以求忠君之士

為了李家江山的安穩,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二人配合默契。一方面是唐太宗李世民對大臣治罪,另一方面則是唐高宗李治對大臣重用施恩。父子二人可謂絞盡腦汁,用心良苦。

唐高宗李治非常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唐太宗在位后期,一般是每三天朝見一次百官,處理日常政務。唐高宗卻堅持每天上朝,及時解決各種隨時遇到的問題。

唐高宗即位之初,便鼓勵大臣們對有關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多提意見,并且每天召見十個刺史詢問情況,將其作為一項制度執行下來。唐高宗在執政期間,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也沒有表現出特殊的治國才能,但由于他繼承了唐太宗的治國路線,本人也比較謹慎,所以政局基本穩定,經濟仍保持持續繁榮的勢頭,人口也在不斷增加。唐高宗能接受正確意見,善于納諫是他的重要措施。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詢問減輕百姓負擔的辦法,有大臣指出,不必要的勞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負擔,出工則延誤農時,出錢又需花費很多,建議免除一切不緊迫的徭役征發,唐高宗虛心采納。唐高宗的善于納諫成為了彌補他天賦不足的重要措施。

唐高宗即位后,嚴格遵照唐太宗遺訓,在唐太宗多年的苦心培養下,掌握了一些治國本領,特別是唐太宗的言傳身教,給了他很大的影響。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寧等都是貞觀時代的重要謀臣,對治國都有一套經驗。唐高宗初做皇帝的幾年被后世譽為有貞觀遺風。唐高宗重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長孫無忌辭去了知尚書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有人誣告長孫無忌有謀反意圖,唐高宗沒做任何調查,便下令把誣告者處死了。長孫無忌等人忠實執行唐太宗的遺訓,繼續推行貞觀政治:貫徹均田令,社會經濟進一步繁榮發展;貫徹以詩賦取士,增加進士科人選,擴大統治基礎;長孫無忌親自組織編寫《唐律疏義》,并頒行全國,進一步完善了貞觀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亂,有力地維護了大唐王朝的統一;特別是恢復執行唐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斷了的休養生息政策,終結了長期對高句麗的戰爭,順民情,得民心。

唐高宗除了重用輔臣長孫無忌等人外,還調用了唐太宗死前被貶的李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唯恐李勣功高震主,不臣服于繼任新君,貶他為疊州都督,又囑咐太子李治繼位后對李勣加以重任,以獲得他對嗣君的忠誠。唐高宗即位后,按照唐太宗遺訓很快召回李勣,拜李勣為尚書左仆射,李勣接到調令,二話不說,立刻趕往疊州,連家都沒回。永徽四年(653年),又冊拜司空。李勣可以說是位重要大臣,雖不是皇親國戚,但他為人深沉謹慎,處處小心,對于皇帝家事一概不過問,唐高宗對他非常滿意與信任。

近賢臣而遠小人,使天子成為明君,唐高宗初登大寶,建樹無多,只有依賴于朝中重臣輔佐,使其帝位穩固。長孫無忌自不必說,他是唐高宗的親舅父,利益所驅,甥舅必為一個共同體。起用李勣,使他感恩于新君,必誓死效忠,使唐高宗在重用前朝老臣的基礎上,又為自己培養了新的統治集團成員。

4.以廢后立威信:皇權初試,君臨天下

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有時候也需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可是,唐高宗李治不遵唐太宗的遺訓,以廢后來立自己的威信,君臨天下第一步就走錯,此舉直接導致了后來李家江山的改姓易主。

唐高宗在永徽元年(650年)立妃子王氏為皇后,王皇后的叔祖母是同安長公主,美中不足的是王皇后不能生育。

唐高宗剛做上太子時,他的妃子劉氏就為他生了長子燕王李忠。李忠也是唐太宗的長孫,所以他出生時,唐太宗大擺宴筵,遍賜群臣,整整一天才盡興而歸。唐高宗共有八個兒子,武則天生了四個(唐中宗、唐睿宗及李弘、李賢),鄭氏生子原王李孝,楊氏生子澤王李上金,蕭淑妃生子許王李素節。在母以子貴的宮廷準則下,王皇后不能生養自然是滿腹惆悵。唐高宗即位以后,王皇后漸漸失寵,永徽二年,蕭淑妃得寵。為了鞏固皇后的地位,王皇后在舅舅中書令柳奭的勸說下企圖立燕王李忠為皇太子,因李忠之母劉氏地位低賤,希望他被立以后能夠與皇后親近,從而鞏固王皇后地位。為了達到目的,中書令柳奭去請求太尉長孫無忌和左仆射于志寧等人。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同意了他的提議,并向皇帝提出了這一建議。唐高宗答應下來并在永徽三年(652年)立10歲的長子李忠為皇太子。以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為首的大臣在唐太宗生前“受遺令輔政”。唐高宗即位后,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同心輔政,初登大寶的唐高宗對他們頗為尊重,“恭己以聽”,君臣之間能夠同舟共濟,一起度過一段平靜的日子。時間一長,唐高宗對處處以前朝老臣、輔政大臣自居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漸生不滿,與他們時隱時現地產生了一些沖突。唐高宗在永徽六年間決定廢后一事上,毅然與顧命大臣們決裂。

王皇后為保住自己的地位,不甘心蕭淑妃得寵,于是將武則天弄到唐高宗身邊,卻不料弄巧成拙。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結識是在唐太宗晚年病重時,唐太宗在他的寢殿側安置了一處院落,讓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寢宮外陪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和同樣侍奉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有了私情。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駕崩,武則天因沒有為唐太宗生育后人,與其他諸如此種狀況的宮人一起,被送進感業寺,削發為尼。永徽元年(650年)唐太宗周年忌日,唐高宗李治來到感業寺進香,二人相見,舊情復萌。王皇后知情后,為了打擊蕭淑妃,她鼓動唐高宗將武則天納入宮中。武則天進宮后,為報答王皇后,對她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王皇后十分高興,于是,一有機會便在唐高宗面前稱贊武氏的種種好處,使唐高宗越來越喜歡武氏,很快便封她為昭儀。隨著武則天的日漸受寵,王皇后達到了排擠蕭淑妃的目的,但武則天卻又使她惶恐起來。于是,王皇后又把矛頭指向了武則天,武則天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永徽五年(654年)初,武則天生了一位小公主,很討人喜歡,王皇后也依禮前去看望。她走后,武則天殘忍地掐死自己的女兒,輕輕蓋好被子,以待陷害王皇后。唐高宗來看女兒,武則天裝出很高興的樣子,帶他來到床前,掀開被子,一見女兒死狀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唐高宗十分震驚,趕忙追查。聽宮女說王皇后剛來過,唐高宗大怒,武則天又趁機大進讒言,王皇后有口難辯,加上她久未生育,唐高宗于是下定了廢后改立之心。

唐高宗要廢立皇后之事已為百官共知,在朝廷內部,圍繞皇后廢立,分為兩大陣營。李義府、許唐敬宗、袁公瑜、崔義玄等人成為唐高宗廢立皇后的支持者;而作為另一派的輔政大臣們卻非常反對。長孫無忌等人認為王皇后出身名門,忠厚賢淑,不應輕廢;武則天出身寒微,又曾侍奉過唐太宗,立為皇后不合禮儀。然而,唐高宗卻不愿采納長孫無忌的諫言,褚遂良見勸諫無效,叩頭流血,氣惱地提出辭官歸田。就在唐高宗左右為難之時,李勣對唐高宗說,皇后廢立是皇上的家事,不必去征求別人的意見。在李勣的支持下,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唐高宗下詔,以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的罪名,將二人廢為庶人。王皇后和蕭淑妃被廢之后,關在別院內,處境悲慘,唐高宗事后偶然發現她們,萌發了同情之心,武則天得知此事,立即令人將二人殘殺。唐高宗身體不好,性格上也顯得懦弱,這給武則天創造了機會,對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慘死,他也無可奈何。王皇后的母親及兄弟被除職為民,遠流嶺南,事隔一周之后,唐高宗下達了立武則天為皇后的詔書。經過皇后廢立事件,貞觀時代留下來的元老派大臣除李勣外,其他大部分被罷免或疏遠,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均遭貶斥,后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死于武則天之手。而支持武則天做皇后的李義府、許唐敬宗等人則組成了新的統治集團。

唐高宗在廢后一事上,可謂是大做文章。他初做皇帝時,在各方面多依靠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但隨著已近而立之年,唐高宗已不想再被他們左右,必然要組織自己的新的統治集團,那些支持者必然會借機得勢,而像長孫無忌等大臣不能認清形勢,不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意圖永久牽制天子,最后只能落得個顛沛流離甚至身首異處的結局。

5.武后手段:為樹威信,謀殺重臣

為謀求皇位,武則天打擊陷害異己。懦弱昏庸的唐高宗李治聽信讒言,使開國元勛長孫無忌蒙冤,李家江山在政治風雨中開始飄搖。

唐高宗登基后,長孫無忌進拜太尉,知尚書及門下二省事,長孫無忌再三辭謝,唐高宗仍令他以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悉習輔政,數進良策,唐高宗也尊禮二人,虛心納諫。“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正當君臣同心、政通人和之時,武則天回到了宮中。武則天是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回宮后,就嫁禍王皇后,使唐高宗被激怒后廢黜王氏,立她為皇后。

唐高宗深知廢立皇后乃朝廷大事,必然會招致大臣的反對。經過仔細斟酌,唐高宗決定首先爭取權高望重的舅舅長孫無忌的支持。不久,唐高宗攜武則天親拜了長孫無忌的府第。長孫無忌見圣駕光臨,深感榮幸,連忙設宴款待,席間唐高宗欣然任命長孫無忌寵姬所生的三個兒子為朝散大夫,并將隨身帶來的十車金銀珠寶和綾羅綿緞賜予長孫無忌。借著酒意,唐高宗幾次提到王皇后沒有兒子,暗示長孫無忌支持自己廢后另立。長孫無忌終于明白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此行的真正目的,在長孫無忌看來,武則天曾經侍奉過先帝,萬萬不可立其為后,褻瀆王室。況且,王皇后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親自選定的,更不可隨意廢除。但他不便明確表態,便佯裝糊涂,頻頻轉移話題,唐高宗和武則天見狀,只得怏怏而歸。武則天又讓母親楊氏出面向長孫無忌求情,也被長孫無忌婉言拒絕。與此同時,善于政治投機的禮部尚書許唐敬宗為向武則天獻媚,多次游說長孫無忌,均遭到長孫無忌的嚴厲斥責,使得許唐敬宗十分難堪。永徽六年,唐高宗不顧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朝廷重臣的強烈反對,斷然將武則天立為皇后。

武則天對長孫無忌等人在易后之事上的強硬表現懷恨在心。她考慮到長孫無忌是唐高宗的舅舅,又有佐命大功,一時扳不倒他,便先將與長孫無忌志同道合的褚遂良貶為譚州都督,后又降職為愛州刺史。不久,褚遂良在愛州(今越南清化一帶)憂憤而終。曾經反對唐高宗冊封武則天為宸妃的侍中韓瑗,被誣陷與褚遂良潛謀不軌,貶為振州刺史,終身不準入京朝拜,不久,便卒于貶地。王皇后的舅舅原吏部尚書柳奭也從榮州刺史再貶為象州刺史。接著,武則天暗中命令許唐敬宗尋找機會陷害長孫無忌,以泄私憤。

顯慶四年(659年),洛陽人李奉節告發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御史李巢交通朝貴、朋比為奸。唐高宗命中書令許唐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他們拘捕審訊。陰險狠毒的許唐敬宗趁機濫用酷刑,逼迫韋季方供出長孫無忌。韋季方不愿誣陷忠臣,自殺未遂。許唐敬宗便誣奏韋季方與長孫無忌企圖謀反,使朝廷大權歸于長孫無忌,由于事情敗露才驚恐自殺。唐高宗聽后吃驚地說:“舅舅受小人挑撥,或許會產生一些隔閡,何至于要謀反呢?”許唐敬宗回答道:“我對此事進行了周密調查,長孫無忌謀反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倘若陛下還持懷疑態度,恐怕會給國家帶來災難。”唐高宗不禁落淚道:“朕家門不幸,親戚間屢有異志。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現在舅舅又圖謀不軌,使朕愧對天下之人。”許唐敬宗見唐高宗已經心動,趕緊火上加油:“遺愛乳臭小兒,與一女子謀反,勢單力薄,成不了大氣候。長孫無忌可就不同了,他助先帝謀取天下,眾人佩服其智慧;任宰相三十余年,眾人敬畏其權戚。萬一事情爆發,陛下派誰去阻止他呢?現在我們及時查出這個奸賊,真是件值得慶幸的好事。我擔心長孫無忌知道韋季方自殺,窘急而謀反,振臂一呼,同惡云集響應,勢必危及社稷大業。”接著,許唐敬宗又舉出隋朝重臣宇文化及舉兵叛亂,傾覆隋室的歷史事實,說得天性懦弱的唐高宗不寒而栗,遂下令許唐敬宗進一步仔細審察。當晚,許唐敬宗并沒有進行復審,而是秉承武則天的旨意,精心編造了一套謊言。

第二天入朝,許唐敬宗上奏欺騙唐高宗說:“昨夜韋季方已經對勾結長孫無忌謀反之事供認不諱。我問韋季方:‘無忌乃至親,累朝寵任,為何謀反?’韋季方回答說:‘無忌曾經參與請立梁王忠為太子的事件,梁王被廢后,無忌深感不安,遂蓄意謀反。’我參驗辭狀,咸相符合,請陛下速將長孫無忌收捕正法。”唐高宗聞言含淚道:“即使舅舅謀反證據確鑿,朕也決不忍心殺他,否則天下之人會怎樣議論朕,后世之人又會怎樣評說朕呢?”許唐敬宗見唐高宗仍然猶豫不決,就進一步煽動說:“薄昭是漢文帝的舅舅,也是畏佐文帝的有功之臣。薄昭不過犯了殺人罪,文帝就令文武百官身穿素衣為薄昭哭喪,然后令其自殺。至今天下之人仍稱贊文帝為賢明的君主。先帝與陛下對長孫無忌可謂恩重如山,他卻忘恩負義,陰謀叛逆,其罪行與薄昭不可同日而語。幸而奸行暴露,逆黨服法,陛下為何瞻前顧后,遲遲不作決定?古人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長孫無忌乃今日之奸雄,可謂王莽、司馬懿之流,陛下若再優柔寡斷,我實在擔心變生肘腋,那時可就追悔莫及了。”唐高宗本來就是個沒有主見的平庸之主,此時聽許唐敬宗引經據典,言辭又頗懇切,便對長孫無忌謀反之事信以為真,竟不再親自提審長孫無忌,便下詔削去長孫無忌太尉的官職和封邑,出為揚州都督,并遣使發州次府兵援送往黔州(今四川彭水縣)安置。許唐敬宗又奏稱:“長孫無忌謀反,由褚遂良、柳奭、韓瑗等構扇而成。”于是唐高宗下令追削褚遂良官爵、韓瑗除名。褚遂良兒子彥甫、彥沖于流放愛州途中被殺。長孫無忌之子秘書監附馬都尉長孫沖除名流放嶺表。

武則天不滿足于唐高宗對長孫無忌等人的懲處,又在唐高宗面前造謠誹謗,挑撥離間。昏庸的唐高宗便令許唐敬宗等重新審核長孫無忌謀反之事。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許唐敬宗等暗中派其親信中書舍人袁公瑜趕到黜州,逼令長孫無忌自縊,可憐開國元勛就這樣含冤而死。許唐敬宗捏造供狀還奏唐高宗,唐高宗見供狀中牽連多人,不禁大怒,遂下令將韓瑗于貶所斬決,韓瑗已經去世,被開官戮尸。

武則天借此冤獄,又黜斥長孫無忌一派的官員二十余人,清除了平時不肯依附自己的朝廷大臣。從此,朝政大權一步步落入她的手中。

6.司法與邊事:文治武功,逞父遺風

皇帝兩件事:一是為百姓辦事,以安民心;二是維護皇權的穩定。威脅皇權的因素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唐高宗時代,國泰民安,武則天是威脅皇權的內部因素中的一個潛在因素,還沒有對皇權構成直接的威脅。當時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高宗開始了對外的征伐,結果消除了威脅皇權的外部因素,使李氏家族的政權得到了很好的鞏固。

唐高宗與唐太宗相比,有他突出的一面。唐太宗晚年迷戀金丹,而唐高宗對長生之術則持非常冷靜的態度,他從不迷信胡僧的長生藥。唐高宗曾說:“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與此相反的是,唐高宗對醫學非常的信任。唐高宗身體狀況一直不好,他對于御醫的治療積極配合,即使是在他的頭上扎針流血也不介意;他還命令宰相組織名醫修訂了《唐本草》一書。

唐高宗的虛心采納,可以說是唐太宗的政治作風的再現。唐高宗即位伊始,立即停止了對遼東(高句麗)的戰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唐太宗時的“政事堂”在唐高宗時以“平章事”“同三品”等行宰相事,參加政事堂議決軍國大政,他們品位不高,易于控制。唐高宗繼承了貞觀時期的疏闊的法律。唐高宗向大理寺卿唐臨了解,現在監獄中關有多少犯人?唐臨回答說有50多個,只有2人需要處死。唐高宗對囚犯如此之少、死罪率低的情況表示滿意。唐高宗又去視察監獄,發現里面很平靜,沒有囚犯乘皇帝視察之機喊冤求救。他感到很奇怪,便問囚犯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朝廷的處置都非常恰當,我們并不感到冤枉。”這一犯罪率較低的情況與貞觀時期相比是一脈相承的。唐高宗時期對于法律建設也十分重視,唐高宗時的永徽律在武德律和貞觀律的基礎上形成,也是最后的唐律。著名的《唐律疏議》,即在唐高宗永徽四年由長孫無忌等大臣修訂而成的。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也是公平公正的。

只要有國家存在就一定有法律存在,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一個國家的政權要靠法律才能得以實施。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論調,限于法律是由統治階層所制定的,必定有為其服務的優越性。皇帝是封建王朝中整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權力至高無上,皇帝的統治意志是通過法律來實現的,又以臣僚作為他執行法令的工具。為了確保皇帝的權力及其人身的絕對安全,李唐王朝在法律上作了嚴格規定,凡屬違反“君為臣綱”危害皇帝的犯罪,包括謀反、忤逆、大不敬等在內,都屬于罪大惡極,必將被處以最嚴厲的刑罰。所以,唐高宗時期所制訂的唐律也只是一部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法律,它始終貫穿著以禮為主、禮法結合的精神。它按照禮法的原則,將人分為若干等級,每個等級的人按照其地位遵守不同的法律,被統治階級賦予了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其中當然有很多內容都是維護等級特權的。但無論如何,制定了法律之后,便有了處分壞人、處理辦事的依據。唐高宗時期的《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同時,它也是中國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華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與價值。

唐高宗時,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影響很大。全國人口從貞觀時期的不滿300萬戶到永徽三年(652年)已增加到380萬戶。永徽五年(654年),糧食大面積豐收;國家疆域在拓展,疆土面積達到最大;增強國力,改善了民族關系。

由于國力持續強盛,在唐高宗統治時期,進行了一些對外戰爭。戰爭擴大了疆域版圖,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促進了中外的經濟交往與文化交流。

西域是唐朝苦心經營之地貞觀四年(630年)后的大約五十年中(630—682年),東突厥國臣屬于唐。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作為先鋒,在西域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正式開始了對西域的經營。在伊吾(今哈密)、鄯善等國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貞觀十四年(640年)消滅了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接著,又陸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二十幾個西域小國,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安西四鎮在當時是指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護府則坐落在龜茲鎮。

唐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派遣大將程知節領兵攻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即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西突厥亡。唐將整個西域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下,在中亞碎葉川以東至昆陵都護府,以西至蒙池都護府,都隸屬于安西都護府。原臣服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等中亞諸國也紛紛歸附唐朝,唐朝的直接統治已經延伸到帕米爾地區。唐的版圖在唐高宗時達到最大。

唐朝對西域的管理不僅是屯墾戍邊,而是實實在在的開發和統治。首先,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軍政管理機構,以都護府為最高行政機關,下轄軍事和行政兩大管理系統,官有定員,職有專人。其次,著眼于綜合開發,使各方面建設相輔相成。因地制宜,既推行屯田制,又在東疆地區引進內地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對招募的屯民實行租佃制和分成制;軍事上推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使駐軍部隊擔負起屯墾戍邊的雙重職責。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權益,不搞民族歧視。任命其本民族的首領管理其內部事務,各少數民族不必向中央政府繳賦稅。這些政策使以安西四鎮為中心的西域地區繁榮興旺起來。

與李唐王朝同時興起的還有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帝國。吐蕃興起后,對安西四鎮的興旺覬覦了很久,并于咸亨元年(670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與唐朝爭奪西域的序幕。唐朝與吐蕃的爭奪使安西四鎮數度易手。武周長壽元年(692年),唐武威軍總管王孝杰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使安西四鎮的爭奪戰暫時告一段落。從唐高宗到武則天時期的六十二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于將唐太宗時期打下的基業保住了。吐蕃受挫后,也承認唐朝的實力,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不再進犯。

唐高宗時期最大的軍事舉獵當屬討伐高句麗。當時朝鮮半島分成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權臣(官號美支)蓋蘇文病死,其子男生繼掌國事,他的另外兩個兒子驅逐男生。男生懇求唐朝發兵相助。唐高宗任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軍東征高句麗。

李勣作為軍事統帥,立下了赫赫戰功。總章元年(668年),李勣大軍渡遼水,一路連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營,一月有余,攻克平壤。高句麗王高藏投降。唐朝共獲167城,697000戶。至此高句麗國滅,屬地置九個都督府,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地。自隋文帝以來,屢伐高句麗,無一成功。唐太宗御駕親征,也因天寒少糧而無功罷兵。唐高宗此番命李勣老將出馬,乘高句麗內亂,加之指揮有方,一舉討滅了東邊這個多年難拔的“釘子”。從征伐高句麗的戰果來看,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方、李勣、劉仁軌、薛仁貴經營遼東,最后兵圍平壤,凱旋班師,并在遼東設立九個都督府。后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唐高宗完成了唐太宗沒有實現的夢想。

唐高宗時期軍事上取得的勝利及文化上的強盛,被周邊一些小國稱之為“文化大國”,在他們心目中,李唐王朝擁有著顯赫的地位。唐朝一展大國雄風,使邊境穩定,統治政權也得到了很好的鞏固。

7.委政武后:君子不與命爭

在維護李家江山的安全方面,唐高宗李治可以說是一錯再錯。以廢后立威信是其第一錯;委政于武后則是其第二錯。武則天插手朝政并逐漸架空了唐高宗,當唐高宗醒悟過來后,拋出了“禪讓”這一殺手锏,但為時已晚,“禪讓”失敗。最后,唐高宗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顯,總算“保住了”李家的江山。但是,這只不過是表面現象罷了。

武則天在剛開始做皇后的一段時間里,對唐高宗百依百順。她生性聰慧,又有很好的文史修養,當她的皇后地位鞏固并拉攏了一批心腹之后,她便開始插手朝政。通過直接處理政務,武則天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她的處理往往也能使唐高宗感到滿意。漸漸地,她開始控制唐高宗,甚至唐高宗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她的監視。顯慶五年(660年)冬,李治開始生病,頭痛眩暈,兩眼模糊,難以主持日常政務,上朝時往往委托武則天代為處理。唐高宗把政事委托給武則天,一是由于他的身體狀況不佳,“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處理國政不能不有所依靠;二是由于武則天自身素質高,與他在政事處理上有很多的共同點。武則天“處事皆稱旨”,是她能夠得到唐高宗信任并最終委政于她的主要原因。武則天做了皇后就是“母儀天下”,能夠得到很多的政治便利。在唐朝世風開放,女性參政的障礙相對較弱的情況下,皇后也能夠參與國家政務,因此,可以說,武則天參與朝政也是出于唐高宗的意愿。從麟德元年(664年)底唐高宗每逢上朝,武則天都“垂簾于后”,無論政事大小,唐高宗都會與她商議,朝野內外都恭稱“二圣”。從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起,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這樣一個帝后同尊、并稱“二圣”時代的開始,始于唐高宗撒手人寰前的十年。

武則天當上皇后并不滿足,她廢掉了舊太子李忠,將自己的親生子李弘立為太子。李弘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子,但由于他為人寬厚,曾替蕭淑妃的女兒求情,引起了武則天的不滿,又在許多事情上與武氏政見存在分歧,所以,武則天并不喜歡他。上元二年李弘暴死,成了千古之謎。之后,武則天的次子李賢被立為太子,李賢喜武,資質聰穎,唐高宗非常喜歡他。武則天對權力的無限愿望,使她感到太子李賢是自己的一個障礙,同時又擔心李賢有朝一日登上大統之后,對自己不利,于是,她找借口將李賢貶出京城,后又將其賜死。最終,武則天一個庸懦的兒子李顯繼了太子之位。

唐高宗委托政事于武則天,雖然心甘情愿,但也不是完全放任。唐高宗病情加重之時,他讓太子李顯監國,代他處理國政,而不是完全地依賴武則天一個人。在唐高宗的帝王生涯中,他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一直親自處理國政。他不僅在永徽年間勤勉國事,每日上朝,而且,即使到了永淳二年(683年)三月,也就是臨死前的幾個月,他仍然關注朝廷宰相的任職狀況。不久,唐高宗病死,李顯在靈前即位。唐高宗臨終遺言,讓宰相裴炎輔政,凡軍國大事有疑難處,可聽從天后(武則天)處置。唐高宗死時56歲,埋葬在今陜西乾縣乾陵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阳市| 大渡口区| 东至县| 西城区| 宣化县| 扶风县| 郁南县| 永城市| 车致| 岳西县| 基隆市| 万源市| 安图县| 温泉县| 抚松县| 贵阳市| 财经| 社旗县| 平果县| 抚顺县| 仙桃市| 博客| 呼伦贝尔市| 英超| 荣昌县| 弥渡县| 泾源县| 平乡县| 德清县| 赣榆县| 明水县| 睢宁县| 宁武县| 阜新市| 桃园县| 昌都县| 博兴县| 深水埗区| 南木林县| 应城市| 社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