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上船不知道”
我國的互聯網歷史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后,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就開始日趨白熱化,在某一個小方面出現了問題都會葬送掉全局的優勢,即使是處在領先地位的企業也不能掉以輕心。比爾·蓋茨經常會要求所有的微軟員工都要有“微軟公司還有3個月就要倒閉!”的意識,作為世界互聯網企業之中的巨擘,微軟可以說是眾多互聯網企業追趕仿效的對象。但比爾·蓋茨卻要求所有員工都要保有憂患意識,可見憂患意識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每一個人都會有輝煌的時刻,而決定這一時刻能否長久延續的除了個人的實力外,更多的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憂患意識。人無完人,成功的人也存在弱點,如果不能時刻保持警惕,面對小小的成功就沾沾自喜,那么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對手所超越。作為一個企業更是如此,企業要比個人復雜得多,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會讓正處于巔峰時期的企業跌入谷底,缺乏憂患意識的企業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死于安樂”。
在我國的互聯網市場之中,擁有著許多互聯網公司,它們不斷地地爭奪著互聯網的市場份額。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憑借微信一馬當先,將眾多競爭對手甩在了身后。微信的出現讓騰訊順利渡過了時代轉型期的危機,拿到了通往新時代的門票。這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對于馬化騰而言,微信的出現除了給騰訊帶來了新生,還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雖然現在這種危機還沒有爆發,但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微信危機終將顛覆掉整個騰訊。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的舊有產品漸漸地開始不再適應新時代的用戶需求,而微信的出現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但是馬化騰認為現在并不能說騰訊已經成功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雖然微信可以作為一張入場門票,但真正“能不能上船”還是個未知數,馬化騰對此有著深深的擔憂,在他看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必須考慮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一個方面是騰訊以往的運營風格十分沉重,主要依靠高黏性和高活躍的用戶,而正是這些用戶使得騰訊必須依靠復雜的方式來運營,也使得騰訊的業務無法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快、輕、碎的節奏。相對于小步快跑的發展節奏,騰訊更擅長將用戶放置在自己的業務體系的中心,這樣騰訊便能夠在用戶的周圍不斷添加新的業務功能,來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從而增加用戶的黏性。
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不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守在電腦之前,只要通過手機就可以使用網絡,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將大片的時間打碎。微信的出現成功地滿足了用戶的這一需求,更加簡單更加輕快,在成功拉攏到用戶的同時,也將騰訊的手機QQ業務徹底顛覆。在馬化騰看來雖然現在微信的發展還是良性的,但卻并不能保證其日后不會發生“暴走”。
其次一個方面在于微信雖然拿到了入場的門票,卻并不一定可以將騰訊帶入場內。因為這時的微信僅僅只是一個用戶模型而非收入模型,可以說在市場之中,微信是叫好而不叫座的。即使微信的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3億,但卻并不能讓馬化騰安心,因為擁有3億多用戶的微信并不能為騰訊帶來實際的營收。
對于馬化騰而言,現在微信所拿到的門票只是一張站臺票,并不能夠確保騰訊能順利上車,只有找到一個可靠的收入模型,微信才能夠真正地成為騰訊敲開移動互聯網時代大門的門票。
最后一個方面則在于,僅僅這一張門票并不能夠確保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的地位。正如騰訊在互聯網時代之中一樣,馬化騰希望能夠有一個產品將其他產品全部串聯起來,一個業務帶動另一個業務,從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形成一套完整的業務體系。
顯然剛剛誕生的微信是無法完成這樣的重任的,所以對于微信必須繼續深入地探索下去,在防止它“暴走”的同時,還要讓它順利地生長下去。
微信的出現在互聯網市場中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劃時代的產品,它緊緊抓住了新時代的用戶特征,結合新時代下智能手機的普及,完成了對于即時通訊市場的占領。可以說在外界眼中,微信將成為騰訊的主力產品,它將為騰訊在新時代的發展中鋪平道路。但在馬化騰看來,微信的出現值得慶幸,但也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態度,看清楚其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今時代,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憂患意識是十分可貴的。往往在一個企業最為輝煌的時刻,危機便已經產生的。能夠及早認識到這種榮光之下隱藏的危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具備的能力。面對危機,臨時采取行動往往是沒有用的,只有提前做好準備,將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才能夠保證企業更加長遠地發展。
在我國古代,就有著許多關于憂患意識的記載。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魏征的“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都說明了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因為沒有人能夠預測到未來的禍福吉兇,所以提前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即使是危機到來之時,我們也可以從容應對,渡過難關。
面對一時的成功,可以保持喜悅,但卻不能一味地樂觀。危機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即使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雖然看上去完美無瑕,但只有透過外表了解到本質之后,才能真正認清這一事物的本來面目。
騰訊便簽:
不局限于眼前,將眼光放長遠,善于發現身邊存在的危機,及早對未來做好準備,這是企業想要取得長久發展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