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痛點突破,華為手機異軍突起

短短的5年時間,華為手機抓住用戶痛點,并以產品質量為突破口,成長為國產手機出貨量中的第一。根據2017年5月發布的IDC數據,華為以3420萬臺出貨量位居榜首,其中,中國市場的出貨量為2080萬臺。

目前,華為手機的主要競爭對手為OPPO和vivo,二者增速在國產手機品牌中排名前兩位,2017年一季度分別為81%和60%,同期華為手機僅為25%。

以清晰準確的市場語言,向用戶傳達信息。這是華為手機異軍突起的關鍵制勝之道,其全球出貨量和中國銷售量一直移居前列具體如下表所示。

華為手機在其成長歷程中,超越了老牌技術型企業HTC、同類企業中興,戰勝了以社會化營銷見長的魅族,也超越了更懂用戶且擁有技術實力的小米等競爭對手。在相對全新的面向消費者的領域建立起知名度和產品壁壘。其中,產品運營功不可沒,我們總結其核心理念就是痛點突破。

手機行業上演過幾次異軍突起的奇跡。從短期爆發力來看,小米曾十分出色。從“長跑選手”角度來看,華為表現最為優異。如果觀察小米和華為的產品定位,就能發現,盡管有互聯網思維,且長于新媒體營銷,但小米手機宣傳詞并不穩定,有的能切中用戶痛點,有的主要還是傾向于對黑科技的描述。但黑科技偏離了用戶痛點,陷入一種自我陶醉的場景中。好在小米的其他運營能力彌補了這一點。小米的宣傳詞對于過去贏得的忠粉還是頗具吸引力的,但對于新用戶而言,其宣傳語言的吸引力比不上華為。而華為的每代產品卻招招精準擊中用戶痛點,并通過重復強化的宣傳,強調自己在該點上的優勢,并不斷借助合作品牌提升產品的調性。產品經營策略的不同和產品開發焦點的不同,是二者拉開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下圖所示是各年齡段用戶使用終端品牌的分布比例。

調查顯示,在安卓手機陣營中,華為已經是國民最愛的手機品牌,尤其在30歲以上的用戶群中占比第一,如下圖所示。

從市場保有率來看,華為與蘋果的差距也在縮小,具體如下圖所示。

1.華為如何確定產品運營思路

經過市場分析,華為提煉出手機用戶的三大主要痛點,并采用持續的產品迭代和聚焦的市場宣傳來直擊這些痛點,以此樹立和強化華為在用戶心目中的產品形象。

華為持續宣傳的三大用戶痛點,如下圖所示。

2.華為如何針對用戶痛點打造相應的產品關鍵詞

只有直擊用戶痛點進行突破,才是手機產品運營成功的王者之道。回顧一下華為從P2起,就迅速確立了直擊用戶痛點的產品運營理念,并確立了關鍵詞。而與此同時,小米手機則拋棄了早期更為精準的宣傳詞,開始偏離這一策略。而更令人遺憾的是,在用詞方面,小米產品的調性也在逐漸下降。

(1)華為P1,描述內容很普通,這時華為初入消費者市場,還沒有找到太多感覺,如下圖所示。

(2)華為P2,全球最快的4G智能手機。可以看出,這時華為已經清晰地確立了痛點聚焦的運營思維,并清晰明快地表達了出來。華為在對手機行業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迅速找到了產品運營的感覺。P2推出時間為2013年2月,當時蘋果手機以相對明顯的優勢領跑拍照性能領域,于是華為找準安卓用戶另一個最大的痛點——卡頓。將痛點詮釋為產品語言,進行集中宣傳,如下圖所示。

小米也曾用“快”作為宣傳語,但可以看出,遺憾的是,盡管最初小米有著清晰的痛點突破思維,并在市場上收效良好,但隨后拋棄了這一想法。后來有一段時間小米在產品運營上強調“黑科技”,并且在迭代思路上,模糊了用戶畫像,也沒有提煉出自身產品的精髓,導致2016年市場占有率下降,隨著雷軍重整供應鏈,強調產品特性,2017年又恢復了以往的強勁增長勢頭。

小米Note作為第一代產品,其關鍵詞是“大”和“雙”。而“大”和“雙”只能是錦上添花,但不是讓用戶痛到不能忍受、渴望改變的要素。

小米Note2S,關鍵詞是怪獸。盡管定位沒有跑偏,但對于新用戶而言,仍不能簡潔明晰地讓其了解產品和產生購買欲望,如下圖所示。

為什么華為選擇并固化的痛點突破能夠奏效呢?原因在于,手機行業是個非常典型的同質化行業。不僅功能同質化,連外形都搞同質化。現在如果你把一個手機的Logo遮起來,90%的用戶根本猜不出這個手機是什么牌子。可見,已經是“千機一面”,這給用戶造成了嚴重的選擇困難。因此,如果你不聚焦用戶需求,就難以擊中用戶內心。

華為當時沒有做過面向消費者業務,也沒有電商和零售資源,社會化營銷的招數又被小米和魅族用了,2012年,蘋果手機已經賣到了第5代。那么如此情形之下,留給華為產品運營人的,還有什么招數呢?集中優勢兵力打個狙擊戰,這是以往華為就擅長和知名的市場招數,也是華為手機確立“痛點突破”的淵源。正是依靠痛點突破的產品運營,華為戰勝了已經擁有多年技術積累、強大的線下零售+運營商+電商全覆蓋銷售渠道的聯想和HTC,也戰勝了擁有出色的社會化營銷渠道的小米和魅族。

3.如何實現“痛點突破”的運營理念

要確立產品運營思路,還需要圍繞自身的資源做文章,取長補短,實現運營理念。

華為手機業務部成立于2003年。2004年,華為研發了第一款WCDMA手機,參加了法國戛納3GSM大會。最初,華為在手機領域,為運營商定制貼牌機,在市場上,也投放了一些中低端定位的手機。2012年,華為手機發布了首個高端品牌P1,在國際電子消費展(2012CES)上正式現身。

華為入場手機行業時,帶來三大資源:技術積累、渠道優勢和生產優勢。

· 技術積累:華為1987年成立,深耕通信領域,為世界各地通信運營商及專業網絡擁有者提供硬件設備、軟件、服務和解決方案,擁有眾多的通信領域高科技人才。

· 渠道優勢: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全球170多個國家,服務于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覆蓋全球1/3的人口。

· 生產優勢:華為地處深圳,其是全球著名的手機零配件生產地。

在手機領域,華為有優勢也有劣勢:

首先,華為強大的技術優勢在該領域并沒有多少發揮的空間。手機的品牌雖然眾多,但核心配件均來自一些主要的原配件廠商,比如芯片主要來自高通和聯發科,液晶屏則來自夏普、JDI、三星及LG,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千機一面”的根源。

而相比競爭對手,華為還有個明顯的劣勢,華為過去的產品都是面向企業客戶而不是個人客戶的,這在商業運營上有著極大的不同。前者稱為B,后者稱為C。B和C用戶定位不同,購買習慣不同,銷售渠道和產品策略也不同。

雖然面向的用戶群體定義和群體特性截然不同,華為的產品運營實力卻是響當當的,思路也令人贊嘆。從華為的產品運營可以看出,華為在產品布局上能夠深諳用戶心理,準確把握用戶需求,并找出借以突破的用戶痛點,一擊即中。

在產品運營中,華為在采用集中研發優勢、針對用戶痛點推出新品策略的同時,其他功能也維持在較為優異的水平,定價策略則采用中高定價。不同系列精確鎖定細分目標用戶群,每款新品主打幾個突破點。我們看一看華為的產品是如何迭代的,大家可以倒推出華為的產品運營理念,如下表所示。

還有一點是華為獨具優勢的地方:擁有出色的軟件研發能力,這在手機操作系統上發揮了優勢。對于許多手機廠商來說,手機操作系統是一門比較高深的學問,既然有谷歌開發的安卓系統作為開源軟件可以用,如此許多廠商也就忽略了對手機操作軟件的二次開發。

事實上,安卓手機最大的用戶痛點就是操作系統,安卓作為開源軟件,底層不夠精致,頂層就更加發散。而蘋果手機雄踞手機霸主地位多年,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蘋果的OS系統是由喬布斯親自監督撰寫,用戶體驗十分出色。

華為手機最初在安卓手機中,能吸引客戶拋棄原有品牌,其二次精心開發的操作系統應該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其功能設計也合理方便。

但軟件作為賣點,是使用戶留存的技能,要吸引新客戶,還需要其他手段。為了讓P1有競爭力,華為當時提煉出“更薄”作為切中用戶痛點、滿足用戶需求的突破口,在內部斃掉了很多方案,付出了大量的研發成本。盡管“更薄”就像“更大”一樣,對用戶來說并不算核心痛點,但這樣的產品運營思維,卻是后來華為手機成功的關鍵。

P6是當時華為手機總經理余承東心中的一座里程碑。P6進入了100多個國家的市場,銷量超過400萬臺,獲得了最佳手機、最佳設計等多項大獎,并徹底樹立了華為中高端品牌的形象。P6采用了全球最薄、瑞士名表工藝的金屬機身,為用戶帶來了巔峰體驗。從此,華為延續了與類似瑞士名表、徠卡相機等高端品牌的合作,打造自己“精工細作”的品牌內涵。華為P6廣告如下圖所示。

針對用戶痛點,華為不斷推出新產品,同時強化原有的功能優勢,從功能上碾壓同類產品,最終成功打造了“技術最強”“制造精良”“功能最優”“時尚新潮”等品牌關鍵詞。如果沒有對用戶痛點的聚焦和不斷重復的場景化宣傳,用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到其他品牌上去,微弱的優勢很難在用戶心智中強化。

事實上,手機使用者有極強的慣性,一旦使用了某個品牌,便產生了用戶習慣且很難改變,因此大多數人不到無法忍受之時還是會優先選擇之前使用的品牌,此時華為的用戶留存技能就顯得十分奏效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富顺县| 岳池县| 皮山县| 西安市| 惠州市| 长丰县| 博湖县| 邻水| 繁峙县| 聂拉木县| 峨眉山市| 北宁市| 景洪市| 巴彦淖尔市| 山东| 温州市| 清苑县| 都昌县| 玉溪市| 日喀则市| 商都县| 屯留县| 繁昌县| 大兴区| 景谷| 南通市| 万年县| 双峰县| 武威市| 长治县| 扶风县| 蓬溪县| 河池市| 全州县| 武陟县| 江西省| 淮南市| 札达县| 安仁县|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