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不知道:左右你行為的動機心理學
- 成正心
- 2464字
- 2019-01-05 03:18:17
3.有些態度源于酸葡萄心理動機觀察:布萊姆糖果實驗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葡萄
一只狐貍餓極了,看到樹架上掛著一串串飽滿誘人的葡萄,饞得直流口水。它跳起來摘,但始終夠不著。最后,它放棄了,臨走時還自言自語地說:“哼,這葡萄一定是酸的!”
這是一則非常有名的寓言故事,寓言中狐貍的行為現象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非常普遍,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酸葡萄現象。
2009年,網絡上一位署名為“湖北80后民工萬小刀”的網友多次在博客中發表頗有爭議的文章,“炮轟”他心里的“城里人”。萬小刀發表的文章有:《堅決不娶城市女》《做市民不如做農民》《農村學生千萬別讀大學》《農村人比城市人對妻子更好》。在這幾篇文章中,萬小刀用語極端,表明了城市的各種不好,以及農村什么都好的觀點,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甚至發生了爭執。
很多人認為,萬小刀的觀點過于偏激、缺乏理性,極有可能是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因為在城市生活得不如意,所以形成一種“城市不好,農村好”的觀點。
心理學家認為,酸葡萄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個體想要解除內心不安,以及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產生的挫折感。而研究態度改變的心理學家認為,利用“給”的這種心理動機,可以促使個體改變自己的態度。對此,有一位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可以驗證其正確性。
★動機實驗:吃不到的糖果
1957年,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他發表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認知失調理論。
費斯廷格認為,只有當個體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之間保持協調一致的狀態,個體才會感覺到舒適,否則就會產生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會驅使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態度及行為進行相應的改變,重新達到協調平衡的狀態。
認知失調理論是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重要理論,是動機心理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觀點。
認知失調理論被廣泛地用來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許多心理學家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對個體態度的改變進行了實驗研究。
心理學家布萊姆曾以一群孩子作為被試者,進行了一個實驗。
首先,實驗者將被試者帶進一個房間。然后,實驗者拿出一些糖果,并告訴被試者這些糖果是拿給他們吃的,他們可以在兩種糖果中任選其一。
實驗者說完后,并沒有給被試者糖果,而是急匆匆地離開了。然后,實驗者的助手進入了房間。這名助手替代實驗者給被試者發糖果,但是,他并沒有像實驗者所說的那樣做(讓被試者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糖果),而是任意地將一種糖果發給每一個被試者。
糖果發送過程結束后,實驗者再次進入房間。實驗者和被試者進行談話,詢問他們對糖果的喜愛程度。從談話中,實驗者發現,當被試者被助手強行塞給某種糖果之后,改變了原本對糖果的評價,認為原來自己喜歡的糖果不好看或不好吃了,而拿到手的糖果相對更好。
實驗者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本來孩子們預期自己可以選擇喜歡的糖果,但他們發現實際上并非如此,因此他們感到自己被加上了一種額外的束縛,這種束縛導致他們對本來喜歡的東西也不喜歡了。
從實驗結果,實驗者得出以下實驗結論:事情的結果會對個體的態度產生影響,讓個體改變自己的態度。
除了布萊姆對自己的實驗進行了一番解釋之外,其他心理學家也對上述實驗中的現象進行了解釋。
有的心理學家從認知失調的角度對布萊姆的實驗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被試者最終得到的糖果與他們一開始想要的糖果不一樣,這導致個體內心失調,繼而驅動他們改變了自己最初的看法。
★管理策略:正確看待酸葡萄心理,利用行為結果改變個體態度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酸葡萄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個體存在追求心理協調的動機。
當個體的真正需求沒有被滿足時,行為結果和需求失調,這種失調讓我們感到挫敗、不安和緊張。而個體追求心理平衡與舒適,所以驅除這種失調帶來的不舒適感成了驅動個體改變自己態度(吃不到的葡萄是酸葡萄)的動機。由此,我們可獲得以下啟示。
(1)正確看待自己的酸葡萄心理。
我們有很多需求,但這些需求大部分都無法得到滿足。比如,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很多財富,但事實上擁有足夠財富的人只有少數。因此,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酸葡萄現象。
比如,很多人的仇富心理就是這樣的原因。這些人對有錢人存在一些這樣的看法:有錢人態度高傲、不好相處、不識民間疾苦。而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沒多少錢的人。他們的這些看法是因為他們對財富求而不得。
除了仇富心理外,其他很多片面看法的形成也是因為酸葡萄心理。這些片面的看法有時候對我們影響頗大。比如,大多時候,這些片面的看法對于個人發展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它無法與某一類型的人友好相處,就算這些人有利于我們的發展也無濟于事。
所以,對于自己的某些看法,我們需要客觀看待,判斷其是不是一種酸葡萄心理,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改正。
(2)利用內心失調感改變他人的態度及行為。
上述實驗驗證了認知失調理論的正確性,證明內心的失調感確實是內在動機的一種。由此,我們獲得啟示:合理利用對方的失調感,可以改變對方的行為或態度。認知失調理論中,構建個體心理平衡的三個心理要素是:認知、行為和態度。因此,假如我們想要個體產生某種態度,就可以通過改變對方的行為和認知入手。
從認知上入手就是讓對方產生某種認識。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想改變一個吸煙者對吸煙的態度,可以給他看一些關于“吸煙有害身體健康”的材料,如視頻、書籍等。通過改變對方對吸煙的認識,來改變他的態度及行為。
從行為上入手,即想辦法讓對方產生某種行為或行為結果,然后使個體改變自己的態度。
比如,某人有這么一種看法:無論我怎么做,大家都不會喜歡我。想要改變他這種看法,可以先改善這個人的形象及對待他人的方式,然后讓他與別人相處一段時間。一段時間后,讓他周圍的人對他進行評價。當這種評價很好時,他的行為結果與本來的態度就出現了失調,在失調感的驅動下,他自然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利用認知失調改變個體態度的方法,還被很多管理者用在管理上。管理者們先巧妙地通過某種方法,“強迫”員工“服從”某種行為。然后,當員工不重復進行這種行為時,員工不知不覺地對這種行為產生某種看法。而這種看法,就是正是管理者想要的看法。

選擇,并不是只有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