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建設10步通達(第2版)
- 榮振環
- 7753字
- 2019-01-05 02:40:27
第3章 品牌的本質
“一個問題的解決總是依賴于與問題相鄰的更高的一級,即問題絕不可能在它所出現的那一層面得到解決?!?/p>
——戰略學家 魏斯曼
世界是復雜的,但復雜的東西是可以進行簡單化處理的。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關鍵,就能抓到本質性的東西。
任何事物都只有一個本質,品牌也不例外。只有抓住品牌的本質,才能更好地建設品牌、傳播品牌,不斷地為品牌注入活力,讓品牌展現企業的實力、文化和魅力。
1.什么是品牌的本質
我認為,品牌的本質就是“產品的顧客化”。簡言之,品牌的本質就是“如何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個名稱”。對于顧客而言,產品是什么、是否屬于某個領域的認知范疇,即你的產品能否轉化為他們頭腦中一種獨特的印象,這就是產品的顧客化過程。
舉例來說,市面上有數十種牙膏,你要買牙膏時會首先想到什么?你所想到的名字就是品牌,因為它已經完成了顧客化、專屬化。在終端進行選擇時,顧客看到云南白藥牙膏時,他會認為這個牙膏比較貴,且具有止血功效。既然顧客對云南白藥牙膏進行了認知范疇歸類,并產生了獨特印象——“止血”,云南白藥牙膏就完成了顧客化進程,在顧客心中留下了烙印,所以成為品牌。相反,對于新上市的一款A牙膏,消費者沒有接觸過任何傳播信息,也沒有使用經驗,僅通過外觀得知是種牙膏。此時,A牙膏僅僅是產品,并沒有轉化成品牌,即使冠名A品牌,對于顧客而言也毫無意義。
這再次說明,產品是工廠生產的東西,品牌是消費者購買的東西。品牌的擁有者不是企業,也不是企業的員工,而是顧客。畢竟,產品是基于事實的,品牌更多的是基于感受的。品牌就是消費者對某商品或服務感受的總和。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從資本到金錢是驚險的一躍。”品牌從概念到認同再到顧客化同樣是驚險的一躍。要給品牌制造100個概念不難,難的是讓品牌有一個概念讓消費者認同,在他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正如前面提到的,每個品牌中都一定有產品,但不是所有產品都可成為品牌,差別的關鍵在于產品在顧客的心中有沒有打下烙印,以使產品完成顧客化過程。
我們知道,產品的顧客化過程中,品牌最終的作用力在于人,所以品牌的本質離不開人。品牌與消費者是密不可分的。消費者的行為有其規律性與目的性,所以品牌必須順應行為規律、滿足消費者的消費目的、創造功利價值,這是品牌產生的基礎。
在功利價值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思考精神層面。產品的顧客化過程是產品上升為品牌的過程,即顧客使用產品的主觀實踐和客觀感受的過程;品牌策劃的作用則是在把握客觀環境(消費環境、營銷環境、社會環境)的基礎上,有力地推動產品的顧客化進程,鞏固和加深顧客的感受。
最終,從品牌的角度出發,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納為感知、融合、統一。
1)感知過程中,消費者對該種商品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和認知,并不斷地進行選擇、淘汰。
2)融合過程中,消費者把品牌融進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品牌在其頭腦中形成了某種記憶和標準。比如,人們會從迪士尼聯想到歡樂,想到迪士尼就會想到好玩,這就是迪士尼給顧客留下的印象。
3)統一過程中,即產品的顧客化過程中,消費者與品牌形成了某種默契,品牌也就由此形成。產品的顧客化過程并不是經營者的一廂情愿,而是消費者從感知、融合到最終統一的結果。
顧客化之后的品牌形成了一個獨特標簽,即我的品牌或者我喜愛的品牌。至于這個品牌的產地、歸屬,則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比如,西裝品牌BOSS究竟是哪個國家的,大多數顧客都分辨不清。BOSS這個品牌起源于意大利,隨后在法國上市,后來又被日本人收購,幾年之后日本人賺了錢,又將其賣給意大利公司,品牌的所有者變來變去,但并沒有影響品牌的價值,原因是品牌已經完成了顧客化過程。
這種顧客化最終的落腳點是顧客的心中。我一直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商業資產是品牌,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是最難以被復制的。
換言之,品牌率先占位的個性化聯想是最難以被復制的。一旦一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率先占據了某個認知與聯想之位,競爭品牌想要撼動已經被占位的認知與聯想幾乎是不可能的。率先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對某一品牌的認知與聯想,這無形中就會產生馬太效應,最終獨霸這一能深深觸動消費者內心世界的認知與聯想,品牌就會對消費者產生無窮的吸引力。這種優勢是競爭品牌短期內難以模仿和跟進的,對企業可持續盈利的支撐作用遠遠勝過產品改良、提升終端、加大廣告投入等一般的營銷傳播活動。
2.競爭之地的洞察
品牌的顧客化過程也改變了我們對于競爭地點的理解。我們以前認為競爭之地在于市場、在于終端,實際上品牌的競爭是心智的比拼和較量。企業必須懂得品牌的顧客化,否則只是自己了解品牌并悶頭做品牌建設是沒有意義的。
一個小故事似乎更能說明這一點。
一位馬戲團馴獸師因為犯罪要被關3年。他在獄中太閑,于是干脆教蟑螂練習特技。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終于在出獄前,他訓練出一只會表演倒立的蟑螂。出獄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沖到離監獄最近的酒吧,點了一杯酒,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地把藏好的蟑螂放在吧臺上。當蟑螂倒立在吧臺上時,馴獸師很興奮地大喊:“老板!你看!這蟑螂……”話說到一半,只聽“砰”的一聲,老板一掌打扁蟑螂,還大罵說:“死蟑螂!早上才打死幾只,現在又跑出來!”馴獸師還沒講完“會倒立”的話,立刻暈倒在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所認同的事,不代表別人會認同。要讓別人認同你的品牌,你就要先用心了解別人是如何認同品牌的。換言之,價值必須是顧客認同的價值,品牌必須完成顧客化才有意義。
同樣,管理大師彼得·圣吉講過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夜晚,一位路人看到一位中年人醉醺醺地在路燈下找東西。路人就去問他找什么。中年人說,他的鑰匙掉了。路人說:“你想想看,你的鑰匙掉到什么地方了?”中年人說:“我的鑰匙掉在家門口了?!甭啡撕芷婀?,說:“鑰匙掉到家門口了,你怎么跑到馬路的路燈下找鑰匙?”中年人說:“我的家門口沒有燈?!边@是西方版的《刻舟求劍》的故事。很多品牌其實都在犯類似的錯誤,即把競爭焦點搞錯了。
企業如果把競爭焦點理解錯了,自然也就找不到經營企業的那把鑰匙?!秾O子兵法》一書中用了很多筆墨講述如何探明競爭地點、如何理解地形地貌,其中提到“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全力而會戰”。如果我們不知道品牌顧客化的概念,不知道品牌是顧客心中的印象,一味地思考市場而不思考顧客,我們最終也很可能喪失品牌。舉例來說,諾基亞這個品牌不能說不好,但是當手機從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轉變的時候,消費者對手機的理解和認知發生了變化,諾基亞卻沒有及時轉身,最后失掉了消費者,品牌也從此衰敗。
總之,既然品牌是顧客心中的概念,那么只有依靠產品的顧客化,我們才能最終使產品完成向品牌轉變的一跳,企業從此也就可以收獲品牌的紅利:產生品牌溢價、提升無形資產、促進業務增長、培養顧客忠誠、高筑競爭壁壘,最終獲得持續發展。
工具:品牌的等號哲學
我一直認為關于品牌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等號”,即你的品牌和什么畫等號。這個等號直接決定品牌的顧客化進程。品牌的歸屬,最終取決于顧客是否會選擇你的品牌。
不懂品牌等號的原理,你就會犯一些低級錯誤,導致品牌力逐漸下降。
1.日本不懂等號的衰落
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打造品牌。打造品牌最重要的方式到底是要專業化還是多元化,業內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商業社會有這樣一種現象——沒有建立等號的品牌出現了頹勢。
比如,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對品牌的理解是要專業化。但是,作為曾經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如今為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現在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理解是相反的——它覺得品牌可以多元化。
美國企業的很多品牌都特別具體,如微軟是做軟件的、谷歌是做搜索引擎的、可口可樂是做飲料的。而綜觀日本的品牌(如東芝、索尼、日立、松下等品牌),我們要理解就很難,因為每個品牌的背后都有2萬多種產品。
開始時,我們很難分清哪種模式更好。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各主要工業領域都被日本擊敗,當時有兩個引人注目的事件。
一是1989年美國的財富象征,也是資本主義和商業的象征——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三菱公司收購。當時,美國企業家覺得很難受,媒體報道說這次是不流血的珍珠港事件,因為大家心里是在流血的。二是哥倫比亞文化傳播公司被日本索尼公司收購。哥倫比亞文化傳播公司產出的大片,一直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美國。這樣的文化價值觀的傳播機器被日本人收購,使得美國媒體出現了一系列的報道——為什么日本人行,美國人不行?有人說日本企業偷走了美國之魂。
所以,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曾說:“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松下是我的右臉?!?/span>日本的品牌曾經多么讓日本人驕傲。
但在這兩個事件之后的30年中,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剛好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軌跡。一個是美國經濟不斷高漲、向上發展,盡管有一次金融危機,但總體曲線是向上的。但日本的經濟完全相反,開始不斷地往下走,這么善于學習、人才濟濟、資源如此雄厚的民族竟然一直走下坡路,讓人很難理解。
其實,從品牌的角度看,這很好解釋:日本的諸多品牌已經很難在我們頭腦中和某一類產品畫上等號了。
美國的企業品牌是完全遵照“等號哲學”的,每個品牌都是專業化的操作。例如,美國的寶潔公司,其每個品牌都有準確的定位——海飛絲是“去頭屑”的,飄柔是“柔順頭發”的,潘婷是“營養頭發”的。但日本企業就不一樣——索尼是什么,沒有人說得清,所以索尼品牌看似響亮,實則很虛,根本原因就是它在顧客的頭腦中沒有建立一個等號方程式。
2.如何建立等號哲學
既然品牌的本質是品牌的顧客化,是消費者擁有品牌而不是企業擁有品牌,那么品牌就要建立一種連接顧客心智的通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品牌顧客化的過程中,如何找到直線路徑就變得異常重要。
最簡單的做法是聚焦并簡化路徑,即讓品牌與顧客心智直接畫等號,在顧客心智中打造心錨。從顧客認知的角度出發,這種做法能夠有效降低營銷成本、減少傳播障礙。
比如,金庸等于武俠,瓊瑤等于言情,李小龍等于功夫,格蘭仕等于微波爐,劉翔等于110米跨欄,趙本山等于小品,萬科等于房地產。這些都是通過長期聚焦于某個領域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品牌等號。
當然,很多品牌的等號并不是單一的。品牌具有豐富飽滿的核心價值,能夠與很多關鍵性的字眼建立等號關系:
百事可樂=新一代=年輕=性感=流行=受歡迎=好玩=……
可口可樂=友愛=歡樂=體驗=美國文化=全球化=暢爽=……
進一步簡化:
百事可樂=新一代可樂;
可口可樂=正宗可樂。
這種等號關系不一定嚴謹,因為是在顧客頭腦中畫等號,于是演變成了認知事實。為了促進顧客產生正確的認知,商家有必要用同一主題把不同的產品串起來,形成能夠滲透傳播的品牌核心價值,強化顧客體驗,最終沉淀成品牌個性。
在沉淀品牌個性和建立品牌等號的過程中,企業可以開展自審工作。企業通??梢詥杻蓚€問題:
1)你的品牌對消費者來說歸屬于哪個品類?
2)你的品牌具有什么獨特的品牌價值?
基于這兩個問題,構建你的品牌的等號。同時,切忌貪大求全。品牌建立太多等號,什么都是,就意味著什么都不是。
記住,受眾不可能、也不會對企業有深刻而全面的認知,他們往往會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與對企業的認知畫上等號!品牌傳播訴求太多,就會因為傳播內容的“多、散、亂”而降低傳播效果。此時,企業就要基于品牌主張,挖掘價值認同點,打造公司品牌的獨特名片。
我曾經在給客戶進行培訓時做過一個簡單的現場調研。我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不考慮價錢,你會給自己買一塊什么品牌的表?”
結果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勞力士”。
但是,勞力士是最貴的手表嗎?不是。很多表都比勞力士貴,如百達翡麗某款手表曾在美國被賣到每塊3000萬美元。那么,人們為什么會想到勞力士呢?因為勞力士是第一個推出高價手表的品牌。它通過推出高于行情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價格率先建立心錨:勞力士是最貴的表。結果,很多人為了證明自己有錢,就買勞力士,所以勞力士等于“有錢”,搶先與“最貴”建立等號,成為身份的象征。正所謂“一流人士戴表是為了給人們看身份,二流人士戴表是為了給自己看時間”。
勞力士通過率先建立等號,最終完成“貴表”“好表”的顧客化進程,成為顧客買貴表的首選品牌。
那么,如何建立并鞏固等號哲學呢?
首先,要確定一個精彩的傳播主題或傳播個性,并堅持長期宣傳。品牌必須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個性。
小米手機誕生那年,正是蘋果風頭正勁、三星奮起直追、諾基亞節節敗退、其他品牌摩拳擦掌的時機。手機領域絕對是不折不扣的紅海,僅一線品牌就有數十個,小米手機憑什么能夠脫穎而出?小米手機重點強調了“互聯網手機”這個概念,并借助一切力量發展互聯網手機的品牌個性。比如,小米的Logo是一個“MI”,是Mobile Internet的縮寫,代表小米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
其次,借鑒蘋果的成功,小米同樣聚焦單一產品,只做一款手機,而且是不計成本地做最好的產品。小米基本上都采用蘋果的供應商。譬如,它是第一個采用高通4核1.5G芯片的手機。只做單一手機,用雷軍的話講,“互聯網就是一種觀念”,“少就是多,大道至簡”。其實,從品牌定位的角度講,越聚焦、越簡單,你的品牌就越容易進入顧客的心智,成為某一品類的代名詞。
最后,小米把營銷和渠道都放在互聯網上,開創了互聯網手機惜售模式,通過模式的創新改變傳統手機的成本結構,達成了最高的性價比。同時,小米成為互聯網手機的代名詞,小米科技也成為典型的移動互聯網公司。
現在再看我們之前提到的兩個問題:品類和獨特價值。從勞力士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從品類上講,它獨占了“貴表”這個品類,幾乎成為“貴表”的代名詞;從獨特價值上看,它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和尊貴的體現。從小米手機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從品類上講,它占據了互聯網手機這個新品類,借助移動互聯的玩法一路在手機紅海中開辟了一片新藍海,成為新時代眾多米粉喜歡的發燒友手機。
總之,立足于品類和獨特價值,品牌的等號才最有價值和意義。因為品類是品牌背后的力量,消費者在選擇商品和服務時,首先想到的是品類。比如,你買車時首先會想到是普通轎車還是越野車,是三廂還是兩廂,這就是品類;然后才會想到是豐田還是本田,是奔馳還是寶馬,這才到品牌。消費者選擇品牌時是基于品類中的階梯進行決策的,即不同品牌在消費者大腦中的排序,一旦品牌做到品類的代名詞,那么選擇將會毫無懸念地發生。當然,品牌要做到成為某個品類的代名詞,一定是因為它具備獨特價值,打動了消費者,品牌與獨特價值形成了緊密捆綁關系,最終提升了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品類階梯中的位次。所以,品類和獨特價值是“等號哲學”中必須考慮的關鍵要素。
忽略了這兩個要素,就會犯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愚蠢錯誤。比如,榮昌品牌等于肛泰,因為榮昌肛泰廣告喊了很多年,已經緊密捆綁了這個品類,它的獨特價值就是它所傳遞的“貼肚臍,治痔瘡”,強調“方便、見效快”;但是,它后來延伸到了榮昌甜夢口服液這個產品上,這則注定會失敗,因為其治痔瘡藥這個品類顯然無法與口服液這個品類共享同一品牌。
另一個例子是金利來。金利來有一句響亮的口號——“金利來,男人的世界”,將金利來品牌定位表達得簡潔明了。然而,金利來不甘只做“男人”,“變性”又做了“女人”,一下子模糊了品類,其原有的為男人帶去的獨特價值自然也無法取悅女性,結局是不僅未得到女士的歡心,還削弱了原有的男子漢的陽剛之氣,最終失去了昔日男裝品類的領導者地位。這些都與品牌簡單的等號哲學相悖。
為深入探討品牌的等號哲學,我們下面來看迪士尼是如何建立其獨特的等號哲學的。
案例:迪士尼=良好的體驗
如果給迪士尼一個等號,等號后面會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會是主題公園、動畫片、快樂和良好的體驗。前兩個詞屬于品類,后兩個詞屬于獨特價值。
我們以其中一個品類——主題公園為例,看看迪士尼做了哪些工作,從而彰顯了其獨特價值,使其成為這個品類的杰出代表,最終建立了迪士尼等于“主題公園”和“良好的體驗”這種強勢認知。
其實,迪士尼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它時刻遵守一個原則——“迪士尼樂園所做的一切是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到揮之不去的快樂,即一切從快樂出發”。因此,迪士尼有一連串讓游客快樂的舉措,不斷強化游客體驗,營造快樂的氛圍。
1.免費給游客送貨
游客來游樂園玩耍,如果手里拿太多東西,他能盡興地玩嗎?迪士尼深刻洞察到這一點,所以制定了一項舉措:游客在樂園內任何一家紀念品商店買完東西,只要填寫一張送貨單,所購買的商品便會在3小時后送至樂園門口的提貨處。在這期間,游客大可兩手空空地繼續賞玩其他的游藝設備,當然也可能順帶又買了不少新的紀念品??梢?,給游客方便就是給店家自己方便。
2.員工擁有特殊技能
迪士尼的員工擁有幾個特殊的技能。一是“精通”各類照相機的操作。一位香港迪士尼員工說,樂園里的員工都必須會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照相機。為此,公司在“迪士尼大學”專門設有學照相的課程,對各種各樣的相機操作進行教授。二是要將地圖熟記于心。任何職位的香港迪士尼員工,心中都必須有一份地圖。有人要喝可樂,有人要買紀念品,游客還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每名員工都要把整個迪士尼的地圖熟記在腦子里,對迪士尼的每個方向和位置都要明確。三是扮好演員角色。迪士尼有嚴格的培訓體系,其要求每個員工都是演員,每樣東西,哪怕是掃帚,也是一個道具。所以,員工每天上班的時候就在演戲,是這個舞臺的一部分。四是會抱小孩和包尿布。孩子的媽媽可能會叫任何員工幫忙抱小孩或包尿布,如果員工不會這些“分外事”,就會增添游客的麻煩。
3.開通“快速通道”
各地迪士尼都很火爆,火爆之后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排隊現象”,而排隊現象屢次遭到游客的抱怨和投訴。為應對危及用戶體驗的問題,迪士尼樂園為游客設置了“快速通道”服務,這相當于綠色通道服務。這是個類似期權的東西。游客可以憑門票,每隔若干小時獲得一張某個項目的“快速通道”服務。利用這張“快速通道”,游客無須排隊即可快速入場。這樣可以省下不少入場時間,唯一的缺點就是入場時間由“快速通道”規定,不可早也不可晚。要充分利用“快速通道”服務,就要充分計算好時間,做個周密計劃,按時往來于需要排隊和可以快速入場的游藝項目之間?!翱焖偻ǖ馈狈湛梢苑至饔慰?,也變相提升了用戶的體驗,至少大大減少了游客的抱怨。
4.解決兒童丟失問題的好辦法
迪士尼是兒童的樂園,兒童是迪士尼樂園最主要的客人之一。在數萬人中丟失兒童是一件極可能的事情。但迪士尼樂園從不用廣播尋找丟失的兒童。內地很多游樂園都采用這種快捷的方式找尋丟失的兒童,殊不知它帶來了多大的負面作用。這樣的廣播會給其他的家長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這樣誰還敢帶孩子來玩呢?
所以,迪士尼有規定,樂園里的任何員工遇見走丟的兒童,都會將其領到特定的屋子,里面有童話般的環境,孩子們能自由地玩樂。員工們再利用一切方法辨認孩子的身份,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孩子的父母。通常情況下,媽媽們焦急地趕來時,都會看見自己的孩子正在悠閑地吃著東西、快樂地玩著游戲。這樣,迪士尼就“偷偷地”解決了丟失兒童的問題。
5.服務細節標準化
迪士尼格外重視員工的培訓。比如,跟小孩說話要蹲下,這也是全球迪士尼的一個規范。因為員工蹲下后的眼睛跟小孩的眼睛可以保持同一個高度,不會讓小孩抬著頭跟員工講話,也沒有距離感。
迪士尼通過上述的舉措,用行為強化“快樂”的等號,這才有了迪士尼強勢的品牌聯想和難以磨滅的品牌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