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的方式令人不悅
讀前思考
回想一下,你上次提問讓對方怒目相向是什么時候?詢問的是什么內容?提問的語氣怎樣?請再回想一下,最近有沒有人提出讓你感到非常惱火的問題?他(她)最讓你生氣的地方在哪里?
有時,人們被拒絕并不是因為提問的內容本身有什么惡意,更多是詢問的方式令對方不舒服。盡管有些修養高深或者假裝修養高深的人總是說“我只聽他說什么,并不在意他怎么說”,但事實證明,能完全不計較詢問方式的高人真的是鳳毛麟角。因為,詢問方式本身也是一種有價值的信息。
俗話說得好,“話不投機半句多”。只要對方一開口,所有人幾乎都能通過短短兩句話分辨出彼此是否聊得下去。
假如有個提問者稱呼對方為“老女人”“死老頭”“臭小子”“娘娘腔”“傻大個”“笨蛋”,無論他的問題本身多么正常,都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因為,這種不禮貌的稱謂貶損了回答者的人格。
假如有個提問者還沒跟你打招呼就問七問八,直接刺探你的隱私,肚量再大的人也會謝絕回答,只不過拒絕方式可能更巧妙些。
原因很簡單,一個人提的問題可以反映他的認識水平,提問的方式則能暴露其修養好壞。特別是后者,一旦處理不當,就很容易點燃溝通對象的負面情緒??傮w而言,令人不快的詢問方式往往都有濫用情緒化表述的毛病。
情緒化表述與積極的表述
同樣的指代意思用不一樣的語句來表達,效果有天壤之別。下表所示是詢問中幾個常見的情緒化表述及對應的積極的表述方式。
情緒化表述與積極的表述

對比這兩組表述方式,顯然左邊的情緒化表述更容易讓對方感到被指斥,從而產生防備心理,使交流欲望降低。這是因為情緒化表述有暗示對方缺乏能力或品行不端的嫌疑。雖然積極的表述也迂回表達了批評的含義,但是對方不會覺得自己被冒犯。因為這種表述方式用的都是正面的詞語,不會讓人覺得自己已經成為誤入歧途的笑柄,而是依然在正確的方向上,只是做得不夠到位。
仔細體會一下,這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心情。人們可以接受自己做得不完美,但很難承認自己做錯了。這種“面子問題”在交流中起著重要而微妙的作用,不可不察。優秀的詢問師總是用積極的表述方式來問話,所以不會令人感到不舒服。很多提問者做不到這點,主要還是心態沒擺正。
提問者應有的正確心態
什么是得體的詢問方式?沒有固定的章法,只有基本原則。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能讓回答者感受到熱情、積極、開心。凡是能達到這個標準的,都是得體的詢問方式;假如讓回答者的心情變得冰冷、消極、難過,就是不恰當的詢問方式。
提問者之所以會用令人不舒服的方式進行提問,歸根結底是由于對回答者抱有負面印象,認為他們不如自己或者不是好人,總之是覺得交談對象不值得尊敬。美國溝通專家科里·帕特森認為,改變這種惡習的關鍵在于從內心深處“把大反派當成正常人”。
假如你察覺自己在對話中把對方看成無恥小人,對他們肆意攻訐,你就應當問自己一個問題:一個理智而正常的人為什么要做出這樣陰暗的行為呢?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提問者把交談對象看成與自己同樣的普通人。在反思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問者的負面情緒會逐漸淡化,用同理心取代苛刻的負面評價,提醒自己不要用粗暴的方式對待他人。這將讓提問者摒棄淺薄的自我辯白習慣,進一步提高個人責任感。
科里·帕特森說:“詢問這樣一個問題,目的并不是要為對方的錯誤行為尋找借口。如果他們的確有錯,我們可以在今后找機會解決。”當提問者不再抱著挑毛病的心態去詢問時,就不會濫用消極的詞匯,而是用積極的表述方式向回答者展現足夠的尊重。這樣的詢問,又怎會讓對方討厭呢?
自我檢查
閱讀下表中的內容,選擇你認為符合自身情況的描述,在前面的括號里打鉤,每空1分??偡肿罡?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說明你需要改進的細節越多,反之則說明你有較好的詢問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