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本書的學術創新

由前文的研究綜述可知,目前林語堂研究的成果已極大豐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人們關注點的增加和改變,林語堂研究也會出現新的生長點,并由此開拓出新的研究領域。正如前文所提及,由于“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林語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在當下,關涉文化傳播的研究是一個熱點,而這方面的林語堂研究不能不說仍留有較大的空缺。真正從傳播學的角度,以林語堂的文化傳播作為研究對象的,還是少之又少,可見這一研究角度是被忽視了的。

以中國知網(CNKI)查找的論文數據為證(截至2016年10月14日)。在檢索項中,以“篇名”為檢索項,輸入中文檢索詞“林語堂”進行檢索,在結果里再以“傳播”為檢索詞進行二次檢索,1979~2016年的文獻中,與本選題相關論文記錄共有32篇。最早的是2003年陳才憶的《腳踏東西文化 評說宇宙文章——林語堂的中西文化觀及其在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傳播》(《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一文,該論文概述性地介紹了林語堂幾部主要的作品,提及林語堂慣用對比的手法來介紹中國文化。而著力最多、成果最有價值的是學者馮智強,他在這一領域發表了五篇論文,其中一篇是博士學位論文《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2009),另外四篇論文的觀點可參見該博士學位論文。這32篇論文中還有一篇是關于該博士學位論文著作的書評。馮著最大的價值是以新穎多維的研究視角剖析了林語堂絕大部分的英文原著,點評林語堂對外傳播的是中國特有的智慧:是含有儒家智慧“血統”的“半半哲學”和包含道家智慧“基因”的“抒情哲學”;論者還從語言學的角度詳細分析了林語堂的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小結了林語堂著作的傳播效果,可謂是該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其他的論文,除了溫儒敏的《傳播中國文化不妨學學林語堂》是刊載在報紙上的一篇介紹性文章;覃忠勝的《不同的定位 相同的人格——試論林語堂和余秋雨的文化傳播方式》也是一篇簡略的評介性論文,沒什么參考價值;其余論文主要從三大方面展開關于林語堂文化傳播的研究。

第一方面主要是從文化和倫理思想角度談林語堂的英文作品。從傳播學角度看,這是對傳者主體的研究,直接影響到傳者對傳播內容的選擇和表述,確實是至關重要的。關于林語堂的文化觀,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也比較成熟,已形成較為穩定的看法,如陳平原、陳旋波、謝友祥、王兆勝、施萍等學者都有獨到的見解。總的說來,因為成長環境的特殊性,林語堂從小就接受了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教育,形成獨特而有個性的文化觀,具體表現為非功利、幽默、性靈和閑適這四個思想支點,并借助于道家文化而結為一體。在這一文化觀的形成中,西方美學家克羅齊,中國古代先哲莊子、文評家袁中郎,以及同代人周作人等,他們的文藝思想對林語堂都有所啟發,成為林語堂整合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連接點。然而,大家在關注外在因素對林語堂的影響時,忽視了林語堂主體性自我選擇的動因分析。這正是本書的切入點,擬從人格分析角度探討林語堂詩性人格的成因,闡釋他對浪漫主義的“情感表現說”的偏愛,因而關注克羅齊、袁中郎等,實現了西方“表現論”與中國“性靈論”的美學整合,使由周作人提倡并由林語堂推動的“性靈文學”運動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雙重闡釋,亦使由周作人提出并由林語堂繼承的“人的文學”的文藝理論批評體系更加豐富和完整。在此前提下,林語堂才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國民性、中國現代性等問題形成較為獨特的理解,才在對外塑造中國形象上有異于他人的表現。而邱志武的《淺談林語堂英文小說中中國形象文化傳播特質》[《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馮智強的《林語堂中國文化觀的建構與超越——從傳統文化的批判到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11期)、陳才憶的《腳踏東西文化 評說宇宙文章——林語堂的中西文化觀及其在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傳播》等論文只談到了林語堂在小說中塑造中國形象的方法和一些具體的表現,缺少對來龍去脈的分析,不夠完善。

第二方面是從語言學理論角度或具體翻譯理論、策略角度分析林語堂的譯著。從傳播學角度看,這是對傳播手段的研究,直接影響到傳播效果,關注的學者較多,成果也多。首先是從語言學理論上梳理林語堂的語言學理論淵源,如曾德萬的《小論林語堂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傳播》(《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主要從歷史語言學和描寫語言學的角度,論述了林語堂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對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吸收和傳播。作為一個語言大師,林語堂在語言學理論上是有所建樹的,可惜研究者較少,也未能與具體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傳播結合起來,這篇論文的局限就在于此。其次,借用已有的理論去研究林語堂某一翻譯作品所采用的具體策略,這方面的文章很多,經常提到的就是互文性角度、異化和歸化策略,專研的通常是《浮生六記》,有重復研究之嫌。然而,筆者質疑的是,林語堂的英文作品中,譯著僅占很少的部分,更多的是文學創作;目前有很多研究者僅從文學翻譯的角度去考量林語堂的譯著,是否有所偏頗?筆者認為,應該更多地從文學創作角度去考慮林語堂的所有作品。

第三方面是真正從傳播學的角度論及林語堂是如何對外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如沈藝虹的《異質文化語境下的文化傳播——試論林語堂的文化傳播策略》[《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吳慧堅的《文化傳播與策略選擇——從林語堂著〈生活的藝術〉說起》[《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9期]、陳煜斕的《林語堂的文化經濟學理念與文化傳播策略》(《東南學術》2014年第4期),肖魁偉的碩士學位論文《林語堂文化傳播研究》(2011)、李岑岑的碩士學位論文《林語堂新聞傳播觀研究》(2014),還有馮智強的博士學位論文。沈藝虹和吳慧堅的兩篇論文雖然還保留從翻譯策略談傳播的痕跡,但難能可貴地把視野擴大到傳者的優勢、傳播媒介和傳播效果的分析上。陳煜斕的論文最富有時代氣息,從當前熱點“文化經濟學”角度切入,結合林語堂所處時代出版業的特點,論述林語堂寫作與出版的關系,對于時下寫作者和傳播媒介都有啟發和借鑒意義。肖魁偉的碩士學位論文只有一章文字涉及傳播,主要是從文化傳播優勢、途徑、選題三方面論述,可惜在內容上與沈藝虹、吳慧堅的兩篇論文相比并沒有多少創新。李岑岑的碩士學位論文主要是對林語堂在國內從事編輯及散文寫作時期的新聞思想進行研究,例如分析林語堂對于言論自由、新聞法制、公共空間、市場意識等方面的觀點,未曾涉及林語堂在國外進行的跨文化傳播。馮智強的博士學位論文較為偏向語言學的分析,并不重視林語堂特殊的生活教育背景和其獨特的人格特點,論文論述面雖廣,但對文本的具體分析仍較為薄弱。

由此看來,雖然有研究者涉及了林語堂文化傳播的研究,但目前主要以林語堂某一作品為分析對象的研究仍過于簡單、片面。與林語堂的巨大成就相比,尚有深入研究的巨大空間,這遠不是單篇小論文或幾篇博士學位論文就能完成的。如何進一步做更為理論化、系統化的研究,正是今人努力的方向。要想在林語堂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要么有新的視角,要么有新的研究方法。盡管對于林語堂文化傳播的研究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但這已不屬于嶄新的研究領域,僅僅做些查漏補缺的工作是不夠的,必須在其中找到新的生長點。以此考量本書,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本書是從人格角度切入研究。林語堂曾稱自己是“一團矛盾”,他的作品卻是中外文化兼容并包。林語堂身處中國文化的巨變期,他身上有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共性,更有因其先天稟賦,后天家庭、教育、信仰、學識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獨特的人格和魅力。知識分子的人格研究,已是近年來的顯學,林語堂的人格更具有其他作家無可比擬的獨特性和復雜性,極為遺憾的是,該角度的研究卻鮮有人涉足。以中國知網(CNKI)查找的論文數據為證(截至2016年10月14日)。在檢索項中,以“篇名”為檢索項,輸入中文檢索詞“林語堂”進行檢索,在結果里再以“人格”為檢索詞進行二次檢索,1979~2016年的文獻中,與本選題相關的論文記錄僅10篇,而且主要還是以林語堂作品里的人物為研究對象。例如最早一篇是閻開振的《理想人格追求中的生命形態——論林語堂小說創作的人物構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第2期),另有謝友祥的《道家哲學的闡釋和道家人格的建構——論林語堂〈瞬息京華〉的文化意蘊》(《嘉應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施萍的《快樂天才:林語堂對蘇東坡人格的現代演繹》(《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6期)、肖百容的《“放浪者”:林語堂的人格烏托邦》(《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3期)等,無不如此。真正具體地研究林語堂本人人格的,僅有施萍一人,她的博士學位論文《林語堂:文化轉型的人格符號》(2004)在林語堂人格研究上具有開拓之功。但她的視角仍停留于當時大家關注的知識分子文化人格問題上,更多強調了林語堂人格的現代性。本書有別于施萍的視角,在兼及林語堂人格的現代性之余,更偏重于林語堂人格與東西方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另外,王卓亮、曾天德、黃李靜雯合著的小論文《林語堂人格的心理傳記學分析》(《教育評論》2014年第6期)以問卷調查的方法,從讀者的角度去歸納林語堂的人格特點,研究方法新穎,可惜未能深入,并未研究林語堂人格與其作品及其跨文化傳播之間的關系。

第二,本書緊緊圍繞林語堂人格的主要特點——詩性,大做文章。相較于當下文化市場上的造星運動,文學作品的格式化使得大家、大師級人物和經典作品的誕生成為遙不可及的遠景。鑒于創作者及其作品都類型化,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文化名人日漸稀少,而林語堂的詩性人格不僅在他那個時代,即便在當下也實屬罕見。林語堂的詩性人格有與生俱來的基因影響,更有對東西方傳統文化中詩性部分的認可和傳承,他的人格因此具備了強大的包容性和變通性,這一點正是林語堂得以較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先決條件。從該角度看,林語堂的詩性人格重視的是“延續”,而非夸大“變遷”。研究林語堂人格的論文極少,關注到林語堂人格的詩性特點的,本書當屬首例。

第三,本書以林語堂詩性人格的研究帶動其文化傳播的研究??缥幕瘋鞑パ芯渴墙陙淼难芯繜狳c,而林語堂最大的貢獻正在于此。古往今來,在文化傳播中有所建樹的,不止林語堂一人;但在東學西漸中,影響如林語堂之大的,卻尚未有第二人。英語表達或可通過強化訓練提高,翻譯技巧、傳播策略也可學習仿照,但至今未有第二個林語堂。時代變化是一個原因,最關鍵的還是林語堂獨特的、不可復制的詩性人格。詩性不僅是林語堂的人格特點,而且是他選擇、吸收、闡釋東西方文化的標準和原則。鑒于該領域的研究尚不完整、系統和深入,本書以林語堂獨特的詩性人格為切入點,以文化傳播為核心,剖析兩者之間的特殊聯系,嘗試在目前眾多關于林語堂的研究中打開一個新的視角。

第四,本書總結出林語堂跨文化傳播的兩大特點:一是詩性演繹,二是文化融合。林語堂的人格是獨特的,他的文化傳播也是獨具特色、自成一統。無論是在國內倡導“幽默、性靈、閑適”的小品文,還是在國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林語堂對東西方文化的吸收和解讀都帶有極為明顯的主觀性。林語堂偏重于吸收東西方傳統文化中頗具詩性的部分,在文化演繹的過程中,無論采取哪種體裁形式都飽含詩意、親切可人。這一特點使得他的作品個人印記十分明顯,也獲得了讀者的接受和喜愛。作為跨越東西文化的傳播者,林語堂一邊進行著文化傳播工作,一邊嘗試著文化融合。文化融合不僅影響著林語堂的思想、文化觀,也影響著他的創作,不同時期的作品會流露出他不同階段的思想痕跡,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一部林語堂的文化融合思想史。林語堂秉持“以長補長”的原則,即融合不同文化的優長處來面對、處理東西方文化,此過程艱難而漫長,這正是林語堂“一團矛盾”的根源,也是林語堂別具魅力之所在。

第五,通過對林語堂這一跨文化傳播成功個案的深入分析,發現感性在文化傳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林語堂的詩性人格、文化傳播中的詩性演繹以及不同文化間的融會貫通,其實都與感性息息相關。感性的文化傳播更為親切感人、平易近人。此外,本書還發現一些被研究者所忽略的方面,予以了一定的補充研究。比如林語堂在小說創作中對成長小說模式的偏愛;在傳記文學方面,不僅提攜新人、大力推動該文學體裁的發展,更親自撰寫了好幾部傳記作品。諸如此類,都值得后人關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县| 清徐县| 运城市| 分宜县| 辽宁省| 汾西县| 镇坪县| 肥西县| 北流市| 苏尼特左旗| 青神县| 金门县| 泰顺县| 城步| 鹿邑县| 景东| 唐河县| 芒康县| 邢台市| 寻乌县| 通海县| 吉木萨尔县| 泗阳县| 阆中市| 易门县| 从江县| 莱阳市| 望奎县| 溆浦县| 潮安县| 简阳市| 南城县| 安丘市| 黄龙县| 拉萨市| 宜君县| 潜江市| 正定县| 徐水县| 孝感市|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