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目前關于林語堂的研究已進入了穩步發展期,如何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關鍵在于研究視角和研究理論的更新。前文闡述的學術創新,主要就是從研究視角著手的;而本書的研究方法則采用傳統的文本細讀法,以此為基礎,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來達到研究目的,如傳播學、歷史文化學、人格心理學、創作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以及“中心—邊緣”理論、認同理論、敘事話語理論、比較方法、統計學方法等。近年來,從翻譯角度研究林語堂的英文創作和翻譯的論文呈井噴之勢。盡管也有少部分論文涉及文化傳播的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語言學的翻譯研究背景之下。傳播學這門學科本身是一門邊緣學科,經過多年發展,它已有自己的相關理論體系,研究林語堂的文化傳播應以這些理論為基礎,再兼及其他具體的學科理論。通過整合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把林語堂作為一個文化傳播的成功個案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為避免重復研究,本書在文本材料的選擇上偏重于林語堂創作的作品而非單純翻譯的譯作,并且以中譯本為主,英文原著為輔。

林語堂這一個案,本身的人格魅力在文化傳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而,在傳播理論的基礎上,把理論重點偏向于林語堂的人格研究,不僅對于林語堂研究本身,對于拓展文化傳播理論的研究都有著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本書的思維框架是在跨文化傳播的新學科研究背景下,在東西方文化融合、文化全球化的視野中,在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提供的理論前提下,探究林語堂作為個體,在復雜的歷史、人文環境中,詩性人格的形成過程和具體表現;進而探究其獨特人格與其創作間的相互影響;希望能夠還原林語堂的本真及其作品的魅力,重新評判他在當下的價值和意義。

本書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緒論,主要介紹本書的選題來源及價值,敘述研究基礎及現狀,闡明本書的學術創新點,概述其思維框架與研究內容、方法、意義等。

第二章主要分析林語堂詩性人格的特點及其文化源泉。本書先從理論上界定人格、詩性的含義,再詳細闡述林語堂的詩性人格具體表現為率性自由的性格、自然真摯的情感、溫和閑適的氣質、矛盾和諧的思維。林語堂的詩性人格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在分析其文化源泉時不僅分析了西方人文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及基督教對他的影響;還剖析了林語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邊緣人”心態、“漢學”視角及對中國人文主義思想的體認,強調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詩性特征的把握。

第三章重點說明為何從人格角度去研究林語堂的創作,并以此帶動對林語堂文化傳播的研究。獨特的詩性人格影響到林語堂的實際創作,具體表現為自由化的寫作和潛移默化的文化融合。林語堂創作的作品深受國外讀者的喜愛,從跨文化傳播的特點看,林語堂以詩性演繹為主,表達上體現出明顯的散文化風格,既有面的概述又有針對性的專論,達到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內容上側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由、和諧、審美的詩性部分,既有哲學層面又有日常生活部分,兼顧了高雅與通俗,做到了雅俗共賞。同時,林語堂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著文化融合的工作,體現出一個多元文化人良好的包容性,并以全球化心態從事跨文化傳播,體現出強大的變通性。

第四章以文化著作《孔子的智慧》及小說《朱門》為重點分析對象,探討林語堂在跨文化傳播中是如何詩性演繹儒家思想文化的。通過具體分析林語堂對孔子思想特點的認識,對近情的孔子形象的塑造,對《孔子的智慧》的成書體例和寫作策略的精心設計;以及受近情思想影響,在《朱門》中格外偏重對真摯愛情的追求,可見林語堂的文化傳播極具主觀性和感性魅力。

第五章以文化著作《老子的智慧》及小說《京華煙云》為主要文本分析對象,探討林語堂在跨文化傳播中是如何詩性演繹道家思想文化的。通過具體分析林語堂對道家思想價值的認識,對老莊傳承關系的研究,對《老子的智慧》的成書體例和翻譯策略獨具匠心的安排;以及受道家思想影響,在《京華煙云》中實現對現實悲劇的詩性超越與塑造出多彩動人的女性形象,可見林語堂獨具個人特色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評判標準業已成型,他以一種詩性演繹的方式向外傳播著中國傳統文化。

第六章圍繞著林語堂的日常生活哲學進行深入研究。《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用英語解析中國詩性文化及閑適性生活方式的一部力作,通過文本分析可知,受林語堂自身詩性人格、文化偏好、明清士子情懷以及讀者需求等因素的影響,林語堂側重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性部分,倡導以詩性的審美情感和藝術化方式建構日常生活的人生哲學。為了增強說服力,林語堂在《京華煙云》中渲染了這種家庭日常生活的閑適之美,同時還凸顯了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七章梳理了林語堂在跨文化傳播中,其思想變化和文化融合的過程。為了較完整、清晰地展現整個變化、融合的過程,本書選取了林語堂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作品進行綜合分析。首先,以自傳《從異教徒到基督徒》為主要分析對象,剖析了林語堂一生中兩次重要的思想變化:由基督徒到異教徒(即人文主義者),再由異教徒到基督徒,以此說明林語堂宗教信仰的變化與不同文化對他的影響密切相關。同時,還分析了小說《風聲鶴唳》,該小說人物塑造雖然不太成功,但在傳播中國文化的佛禪精神方面還是具有其肯定價值的。其次,通過分析文化著作《吾國與吾民》、“移民文學”《唐人街》、幻想小說《奇島》、女性成長小說《紅牡丹》、自傳體小說《賴柏英》等作品,探討林語堂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其文化融合思想的變化歷程。這個過程表現為:早期偏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期先是向西方文化靠近;之后因對西方現實失望,在小說里構建了文化融合的理想國;隨后又將視點轉回到中國傳統文化,但加入了更多的西方現代意識;晚期修正文化融合思想,因鄉土情結而重建“高地人生觀”,并側重傳播閩南文化。林語堂一如既往地、以藝術化創作的形式演繹著中國傳統文化,更嘗試在小說作品中以塑造的人物形象來詮釋中西文化結合的可能性。

第八章是結語,對全書進行總結,歸納從詩性人格角度研究林語堂的跨文化傳播可以取得哪些新的認識;小結林語堂在當下的價值和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口县| 武宣县| 平阳县| 张家界市| 宜昌市| 遵化市| 庆云县| 平凉市| 扬州市| 江油市| 邢台市| 黄山市| 怀化市| 库尔勒市| 萨嘎县| 湖州市| 抚远县| 花莲县| 新疆| 巴林左旗| 高邮市| 二连浩特市| 北碚区| 韶关市| 寿宁县| 灵武市| 金昌市| 开平市| 舒兰市| 宁强县| 专栏| 基隆市| 乳源| 博白县| 阳信县| 和静县| 民权县| 静乐县| 金塔县| 昆山市| 湘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