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性林語堂及其跨文化傳播
- 劉奕華
- 8968字
- 2019-02-01 16:05:51
第一節 本書的研究基礎及現狀
林語堂的摯友徐訏曾評價林語堂說:“我相信他在中國文學史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文學史中也許是最不容易寫的一章。”確如徐訏所評,林語堂是中國現代文學一道獨特的風景,在他的生前,他引發了多次文化論戰與思想交鋒;待他身后,國內外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評價和研究狀況。在國際文壇上,林語堂的知名度很高,1975年4月他當選國際筆會總會的副會長,是該組織自成立以來第三個擔任此職務的亞洲人。林語堂旅居美國多年,在美國有很大的影響力,曾被美國文化界列為“二十世紀智慧人物”之一,當時的美國讀者最為熟悉的兩個中國人,一個是孔夫子,另一個就是林語堂。林語堂晚年定居臺灣,臺灣文壇對他評價甚高,認為林語堂是“幽默大師”“語言大師”“文學大師”“一代文豪”,他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臺灣,林語堂著作的中文版也因此得到了較為完整的整理、翻譯和出版,為今日林語堂研究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相關資料可參看施建偉的《林語堂在海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相較而言,中國大陸對林語堂的關注是滯后的,聲音是駁雜的:一開始是罵聲一片,而后是毀譽參半,如今是頌揚聲四起。
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書從時間上把國內80年來的林語堂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9年以前,這段時期國內實際上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林語堂研究。第二個階段是1979年以后至1995年,這個階段以資料發掘為主,研究重點落在林語堂的散文和思想研究上。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這段時間,林語堂研究發展最快,研究角度廣泛,可謂遍地開花,成果輩出。
(一)1979年以前
林語堂在國內寫作的作品以散文為主。1926年前后,身為“語絲派”重要一員的林語堂,曾以“打狗運動的急先鋒”這一身份蜚聲文壇,那時他是魯迅的親密戰友。但從20世紀30年代林語堂創刊《論語》雜志起,他提倡的“幽默”“性靈”“閑適”等主張收獲了主要來自左翼陣營的罵聲無數,如胡風的《林語堂論》和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寫作的一批雜文。胡風的《林語堂論》(作于1934年12月11日,發表于《文學》1935年新年特大號)全文一萬五千字,詳細地分析了林語堂思想和創作的發展變化。但該文的本旨并不是為了贊揚林語堂在《語絲》時期的“戰績”,而主要是批評他在30年代提倡的“幽默、性靈、閑適”小品文。魯迅的《從諷刺到幽默》《從幽默到正經》《二丑藝術》《幫閑法發隱》《“論語一年”》《小品文的危機》《罵殺與捧殺》《病后雜談》《隱士》《論俗人應避雅人》《“招貼即扯”》《“題未定”草(1至3)》《逃名》《雜談小品文》等;以及周木齋的《小品文雜說》、聶紺弩的《我對于小品文的意見》、洪為法的《我對于小品文的偏見》等文章,其主要內容都是批評林語堂及其倡導的幽默閑適小品文,認為他脫離嚴峻的社會現實,其幽默會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喪失抗爭精神,變得麻木順從。
魯迅雖然出于當時特殊政治形勢的需要,從文化斗爭視角批評林語堂及“論語派”,但并不因此否定身為作家的林語堂曾做出的貢獻。魯迅在斯諾提問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雜文作家”時答復說:“周作人、林語堂、周樹人(魯迅)、陳獨秀、梁啟超。”其實就是肯定了林語堂在散文創作上的成就。同樣肯定林語堂散文成就的還有阿英(即錢杏邨)和郁達夫。在阿英1934年底編校的《現代十六家小品》中,林語堂就是其中一家;阿英還在文選前撰寫了《林語堂小品序》,介紹林語堂小品創作的風格特色。郁達夫編校的《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也收錄了林語堂的作品,同時在《導言》中對林語堂的小品文也做了較為客觀的評價。二人都認為幽默既是林語堂小品的特色,同時也是他的局限;林語堂走幽默之途雖有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但林氏幽默中確實也包含了逃避、無聊、故作風雅的成分。
林語堂于1936年8月遷居美國,身居異國他鄉,國內對他的評論不多。1940年和1943年,林語堂因關心抗戰,曾兩次舉家回國,短暫逗留后又返回美國。后一次由于林語堂在大庭廣眾之下闡述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觀點,又受到左翼作家的猛烈批評。郭沫若的《啼笑皆是》、田漢的《伊卡拉斯的顛落——讀林語堂先生〈論東西文化與心理建設〉》、秦牧的《恭賀林語堂博士》等文章,代表了當時左翼文藝界對林語堂的評價。然而,從理論深度上看,這些文章并沒有超越胡風那篇《林語堂論》。
1949年以后,因為政治意識形態原因,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林語堂的著作未在國內出版,林語堂研究無人問津;在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時,林語堂的名字通常是作為反面形象出現在“魯迅對‘論語派’的批判”之中。
(二)1979~1995年
1979年以后,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得以重新貫徹執行,一些學者以其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突破了林語堂研究的禁區。首先是陳金淦在《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79年第3期發表了《評“論語派”》一文。該文選擇從散文流派研究角度突破禁區,以史實為依據,大膽否定“論語派”是“反動的文學派別”,從而推翻“林語堂是反動文人”這一定論,翻開了林語堂研究的新篇章。之后如施建偉的《試談前期的〈論語〉半月刊》(《天津社會科學》1983年第4期)、《論語派與〈論語〉的矛盾性和復雜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4年第3期)、萬平近的《老舍與林語堂及其論語派》(《新文學論叢》1984年第4期)等文章,以一分為二的態度對“論語派”的復雜性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在肯定“論語派”的同時也給了林語堂本人不同程度的肯定。其次,有部分研究者在關注魯迅的同時,漸漸把更多的目光投放到林語堂身上,從林語堂與魯迅交往的角度開啟了另一扇林語堂研究的窗子。如張梁的《林語堂論——兼論魯迅和他的交往與斗爭》(《文學評論叢刊》1980年第6期)、康詠秋的《論魯迅和林語堂》[《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曹文彬的《從〈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談到林語堂》[《重慶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秦志希的《魯迅和林語堂》(《江漢論壇》1981年第5期)、溫祖蔭的《魯迅與林語堂》[《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84年第3期]等文章,在探討魯迅與林語堂關系的同時,把《語絲》時期的林語堂從“反動文人”的標簽中解救出來。
這個階段的林語堂研究,其重點主要落在林語堂在國內創作的散文上;尤其是伴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散文體裁的不斷升溫,研究林語堂小品文風格特點的論文日漸增多,林語堂提倡的“幽默、性靈、閑適”獲得了新的評價,不斷有學者重新肯定這些主張在當下的價值。如彭立的《三十年代林語堂文藝思想論析》(《文學評論》1989年第5期),施建偉的《幽默:林語堂和魯迅的比較》(《魯迅研究動態》1989年第10期)、《論林語堂的幽默觀》(《社會科學》1989年第11期)、《林語堂幽默觀的發展軌跡》(《文藝研究》1989年第6期),閻廣林的《林語堂幽默觀論略》[《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王惠廷的《林語堂三十年代幽默文學漫議》(《福建學刊》1990年第4期),沈棲的《林語堂散文創作簡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第4期),等等。身為“幽默大師”的林語堂,他的幽默觀和幽默閑適小品一直是研究熱點,直到現在仍備受關注。
隨著關注林語堂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對林語堂史料的發掘和整理的需求就越來越大。萬平近和施建偉這兩位學者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值得重視。1984年,萬平近在《新文學史料》第3、4期連載了長達4萬字的《林語堂生活之路——兼評林語堂的〈八十自敘〉》,文章以林語堂的《八十自敘》為載體,比較系統、翔實地評介了林語堂的家庭環境、成長道路、人生經歷、思想性格、政治態度、文學成就以及功過得失,在發掘史料的基礎上努力還原真實歷史語境中的林語堂。1987年,萬平近出版專著《林語堂論》(陜西人民出版社),該書的史料價值明顯高于作者對林語堂進行的理論研究。作者對林語堂是非功過的價值判斷滲透在字里行間,但這些判斷尚未完全跳出人們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所形成的思維定式,不過較之單純的史料發掘,該書還是深入了一步,標志著林語堂研究從資料發掘層次進入資料發掘和理論思考并重的新階段。1936年8月林語堂舉家遷居美國,林語堂在國外的經歷及他的后半生是如何度過的,國人知之甚少,甚至絕大部分人根本就是一無所知。相關史料的缺乏,不僅不利于林語堂研究,還容易造成誤解,施建偉彌補了這一缺陷。1991年、1992年,施建偉的《林語堂在大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林語堂在海外》(百花文藝出版社)兩部著作相繼問世,較好地完善了林語堂的相關史料。
總的看來,1995年以前的林語堂研究雖然獲得了突破,但大體上還處于淺層次的、局部的探討階段,而且基本上忽略了對林語堂在國外創作的作品的研究。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學者陳平原、萬平近對林語堂復雜文化觀的重視和分析,如陳平原的《林語堂與東西方文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年第3期)、《林語堂的審美觀與東西文化》(《文藝研究》1986年第3期),萬平近的《從文化視角看林語堂》(《福建學刊》1988年第6期)、《林語堂論中西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這些論文、著作都極為重視東西方文化對林語堂思想、創作產生的影響,而且觀點獨到。如今,林語堂的文化觀成為當下最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
(三)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
1995年以后,林語堂研究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這個快”不僅表現為研究者數量的增多,成果迅速且大量地出現,更重要的是研究質量的提高。無論在研究面的廣度或理論的深度上,林語堂研究較前一階段都有了新的拓展。首先以中國知網(CNKI)查找的論文數據為依據進行分析(查詢時間:2014年1月3日)。以關鍵詞為檢索項,輸入中文檢索詞“林語堂”進行檢索,數據顯示自1995年以后,每年公開發表的林語堂研究論文有上百篇,而且一直呈上升趨勢;2007年之后再次上升,每年增加四五百篇;000年以后,以林語堂為研究對象的高校學子越來越多,其中碩士學位論文有377篇,博士學位論文有32篇,這都是之前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對林語堂研究論文進行分析和歸類,它們主要是從以下15個方面著手研究的。
1.“散文”主題方面:盡管以前對林語堂的散文創作褒貶不一,現下大家都認可了林語堂在中國現代散文流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林語堂“幽默、性靈、閑適”格調的小品文風格一直是研究熱點,而且基本上是正面評價。學者們不僅從美學價值、修辭藝術、社會功用、幽默感等方面進行論述,還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將林語堂與梁實秋、周作人、魯迅等散文大家進行對比以突出各自的風格特點。也有學者嘗試運用國外的新文藝理論進行解讀,如李勇的《邊緣的文化敘事——林語堂散文的解構性》(《江淮論壇》1997年第6期);還有學者從文體模式的新角度評價林語堂的作品屬于與讀者對話式的“閑談體”,是一種比較隨意性的文體,如王兆勝的《心靈的對語——論林語堂的文體模式》(《海南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隨著時代的變化,現代人評判標準的日益多樣化,該主題論文量仍將平穩發展。
2.“幽默”主題方面:對于林語堂幽默觀的研究,漸漸從散文研究中獨立出來,從審美角度上升至哲學思想、人生觀角度進行評判。身為“幽默大師”,林語堂第一次將Humor作為美學概念引入國內,是我國現代幽默文學的拓荒者,對于我國幽默理論的建設和文學多元化的發展功不可沒。鑒于此概念提出的歷史背景,有的學者認為林語堂當年提倡幽默觀的時機太過于不合時宜,但學術界基本上贊同幽默對個體精神、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該主題未來的論文量也將處于平穩發展的趨勢。
3.“人生哲學”主題方面:1995年以后,因幽默觀而關注林語堂人生哲學的研究者越來越多,如王兆勝的《緊緊貼近人生本相——林語堂的人生哲學》(《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價值意義及其缺憾》(《東岳論叢》1998年第1期)是其中的代表。林語堂的人生哲學是屬于快樂的享樂主義哲學還是具有悲劇情結的超脫人生觀,研究者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林語堂說自己是“一團矛盾”,要將他的思想進行非此即彼的歸類并非易事,也不科學。可以預計,該主題研究將持續獲得研究者的關注。
4.“文化”主題方面:林語堂復雜矛盾的思想源自他深受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影響,在陳平原、萬平近之后,更多的學者關注該主題的研究。這一主題的研究又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專注于林語堂的文化觀;另一方面專注于林語堂在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獨特貢獻。林語堂從小就接受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教育,因他能融會貫通,所以形成極具個性的文化觀。近幾年來,“文化”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點詞匯,水漲船高,研究林語堂文化觀的論文噴涌而出,但總體質量不高,未能超越之前代表性的論文。除了陳平原、萬平近的文章,值得重視的還有陳旋波、謝友祥、王兆勝、周仁政、施萍等學者的文章,如陳旋波的《尼采與林語堂的文化思想》[《華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漢學心態:林語堂文化思想透視》[《華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科學與人文:林語堂的兩個文化世界》(《江海學刊》1997年第5期),謝友祥的《林語堂論中國文化的陰柔品格》(《北方論叢》2000年第5期)、《林語堂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選擇》(《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等等論文,里面都有很精彩的論述。1996年學者廖小云撰文《林語堂與中西文化交流》[《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自此以后,越來越多的論文從這個角度評論林語堂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僅弘揚了中華文化,還促進了中西文化的整合。遺憾的是,這方面的論文泛泛而談的多,深入論述的少,后文有這方面的詳細分析。關于“文化”主題方面的研究將成為持續的熱點。
5.“宗教思想”主題方面:林語堂不僅文化觀復雜,他的宗教思想也極為復雜。林語堂早年信仰基督教;青年時代背離基督教尋求新的信仰,相信人文主義;晚年又重新皈依基督教。輾轉的信仰歷程頗值得學者研究,代表文章有王兆勝的《林語堂宗教文化思想論》(《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4期),杜玲的《林語堂宗教觀述略》(《北方論叢》2004年第6期),劉勇、楊志的《論林語堂的宗教文化思想與文學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4期)。也有學者專研林語堂的基督教思想,如陳旋波的《論林語堂的基督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華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李立平的《從基督教看林語堂的文化認同與文化選擇》(《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年第7期)、施萍的《本色化與現代化:再論林語堂的基督教思想》(《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1期)等。這一主題雖然不是熱點,但仍有值得研究的內容。
6.“小說”主題方面:1979~1995年的林語堂研究偏重于林語堂在國內寫作的散文,隨著國內出版社開始陸續出版林語堂英文著作的中文版,對林語堂小說作品的研究成為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其論文量居各主題之首。從研究范圍來看,該主題研究可再細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宏觀研究是對林語堂所有小說作品的整體研讀和評價,如文本的描寫手法、審美風格、敘事模式、文化思想及價值等內容。微觀研究是對單部作品的研究,從論文數量看,《京華煙云》是大家的研究重點,可見該作品內涵豐富、意蘊深刻,可供研究的角度較多。“小說”主題屬于成熟的主題,目前宏觀研究的成果遠遜色于單部作品的研究,估計這方面的論文量也將處于平穩的態勢。
7.“翻譯”主題方面:林語堂是中國現代作家中屈指可數的優秀中英雙語作家之一,然而一直以來,對林語堂的翻譯理論及其翻譯行為的研究卻遠遠滯后。1996年,賈文浩的一篇會議論文《文學翻譯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林語堂散文自譯和古文小品英譯對文學翻譯的啟示》算是開啟了這一主題的研究大門;1997年,陳榮東的《一篇不該忽視的譯論——從〈論翻譯〉一文看林語堂的翻譯思想》(《中國翻譯》1997年第4期)開始關注林語堂的翻譯理論。進入21世紀后,該主題越發引起重視,近幾年來成果輩出,連林語堂的審美取向、翻譯技巧、翻譯觀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在林語堂的翻譯作品中,對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的研究最多,有重復研究的弊端。利用國外翻譯理論研究林語堂譯著的論文明顯增多,可預計,該主題在未來仍是研究熱點。
8.“語言”主題方面:林語堂是“語言大師”,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在語言學方面造詣深厚。林語堂學成歸國后曾編寫多部十分暢銷的英語教材,社會影響巨大;晚年還完成《當代漢英詞典》的編著工作。目前,該主題的研究經常與“翻譯”主題糾結在一起,獨立研究的論文不多,主要著力于白話、方言、音韻學、語言文化、英語語言等方面,代表文章如陳旋波的《林語堂的文化思想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郭茂生的《談林語堂的英語語言特色》(《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陳欣欣的《論林語堂的白話文語言觀與文學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5期)等。該主題尚有值得拓展的研究空間,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9.“傳記”主題方面:林語堂的傳記作品有兩類,一類是他傳,如《蘇東坡傳》《武則天傳》;一類是自傳,如《林語堂自傳》《信仰之旅》等。對于林語堂寫作的他傳作品,《蘇東坡傳》獲得的關注度明顯高于《武則天傳》,并成為這一時期的林語堂研究不容忽視的一個關注點。由中國知網的篇名檢索數據看,1995年之前相關研究論文只有3篇,之后有29篇,近幾年發表的尤多。不少文章表達的是對傳記的讀后感,也有學者不僅研究該傳的寫作策略、翻譯策略,還借此研究林語堂的思想和寫作技巧,如潘建偉的《自我說服的曠達:對話理論視野中的蘇軾“曠達”形象問題——兼談林語堂〈蘇東坡傳〉的中西文化觀》[《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郭有婧的《從〈蘇東坡傳〉看林語堂敘述身份的丟失》(《甘肅高師學報》2013年第1期),等等。研究林語堂自傳作品的論文不多,學者基本上把他的自傳當作史料來用,單獨研究的極少,難得有兩篇論文例外,即馮羽的《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對話——論林語堂的〈信仰之旅〉》(《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和任曉軍的《文化視域與身份建構——讀〈林語堂自傳〉》(《名作欣賞》2012年第20期)。該主題未來大有可發掘的空間。
10.“女性觀”主題方面:林語堂始終處在一個女性成員環繞的家庭環境中,且有幾位女性對他的性格、人生影響深遠。在林語堂的作品里,他對女性形象的塑造頗具匠心,最早關注到這方面的是王兆勝,1998年發表了《論林語堂的女性崇拜思想》(《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1期)一文,開啟了該主題的研究視角。之后,有相當一部分學者開始關注這方面的研究,尤以女性研究者居多;同時這一主題也獲得了高校學子的偏愛,有7篇碩士學位論文專研該主題。該主題雖是小眾研究,但未來仍有可發掘之處。
11.“教育思想”主題方面:林語堂長期在高校任教,并擔任過教務主任、總秘書、校長等職務,授課之余還出版、發行過教材。林語堂曾在其文章中多次談到他的教育理念,由此觀之,他的教育思想是非常豐富的。目前研究林語堂教育思想的論文不多,內容涉及林語堂的語文教育、英語教學、教學法、家庭教育和大學教育等方面。該主題仍會有研究者關注,但數量上還是較為零星。
12.“與名人比較”主題方面:首先,林語堂與魯迅的交往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每年都會有論文涉及。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兩位交相輝映的大師級人物,他們彼此間的恩恩怨怨是后人做研究時無法回避的史實。早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兩人的“相得”和“疏離”關系,現在研究視角不斷拓寬,學者們以平等的眼光比較兩人在散文觀、幽默觀、翻譯觀、政治觀、國民性批判、編輯思想等方面的區別與聯系,大大加深了研究深度。除了魯迅,林語堂與其他名人的比較也引起了學者的研究興趣,與林語堂有聯系的古今中外的名人都被納入研究范圍。古人有老子、孔子、莊子、孟子、陶淵明、蘇東坡及以袁中郎、袁子才為代表的明清才子等;今人有梁啟超、胡適、周作人、徐志摩、梁實秋、章克標等;外國人有弗洛伊德、勞倫斯、尼采、羅素等名人。在與眾多名人的比較中,除魯迅之外,最受關注的是林語堂與周作人的比較,因為林語堂的性靈說與閑適文風皆受到了周作人的影響,但又不完全相同。該主題研究最為全面、深入的學者首推王兆勝,相關論文有15篇之多,極大地豐富了這個領域的研究內容。可以預計,該主題將持續獲得關注,比較研究仍是大家研究的熱點。
13.“史料”主題方面:隨著林語堂研究的不斷升溫,關于林語堂的傳記、評傳也多了起來。如萬平近的《林語堂傳》(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李勇的《林語堂傳》(團結出版社,1999)、施建偉的《林語堂傳》(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林太乙的《林語堂傳:我心中的父親》(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王兆勝的《林語堂大傳》(作家出版社,2006)等,這些著作不僅全面收集林語堂的生平事跡,還對林語堂的思想、行為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評價。除著作外,還有不少與林語堂交往過的人物撰寫了回憶文章,如徐訏、邵洵美、章克標、曹聚仁、葉靈鳳等;他們談及的林語堂軼事成為十分寶貴的史料。這些鮮為人知的資料漸漸被收集起來,使后人能更清楚、更全面、更具體地把握林語堂的生平、性格、愛好、活動,展現出一個更為真實、感性的林語堂形象。有關林語堂的史料仍有待進一步的發現和收集。
14.“綜述”主題方面:鑒于林語堂研究成果的極大豐富,以綜述形式總結、評價林語堂研究的相關論文成為一個新興的主題。這一方面的統計和分析工作有助于我們掌握林語堂研究的總體狀況,避免重復勞動,還能查漏補缺,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做出科學的預測。該主題的文章約有20篇,數量雖不多但分量頗重,較有價值的有吉士云的《林語堂研究概述》(《文教資料》1995年第3期),王衛平、陸梅的《世紀末的回眸與瞻望——林語堂研究60年概觀》[《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王兆勝的《林語堂研究的意義、現狀與瞻望》(《閩臺文化交流》2006年第3期),張桂興的《林語堂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08年第3期),杜運通的《林語堂研究歷史、現狀與前瞻》(《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等等。不管是對林語堂研究的宏觀把握還是分主題進行歸類、系統的論述,都為深化林語堂研究提供了資料和方法。
15.“其他”主題方面:這一方面因涉及面廣,論文以單篇形式出現較多,暫時不好單獨分類,便歸為一處。具體涉及飲食、文獻學、編輯學、圖書館、作品版本、紅學研究等方面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關注點的變化,應該還會有新的研究視點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