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形象:歷史演進及跨文化傳播路徑
- 孫祥飛
- 845字
- 2019-01-10 16:23:18
導言 作為問題的國家形象
在德國大哲人的慧眼中,中國的形象曾被推崇為處于哲人治理之下的“模范社會”,為何又被視作“一具涂了防腐香料的木乃伊”?曾被頌揚為“理性的完美體現”的文化何以又被貶損為“守舊落后的化身”?
——〔德〕夏瑞春:《德國思想家論中國》
自20世紀末及21世紀初,中國學者已經意識到一類問題,即中國的身份在世界上總是猶如“變色龍”般的存在,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色彩:舊時代的中國,有時候在西方媒體及學者的眼中是一個神奇、遙遠、文明且讓人向往的國度,但有時候又搖身一變成為落后、腐朽和未開化的代名詞;當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轉身為一個獨立自主、改革開放的國家之后,中國在世界上的身份也依然免不了尷尬的處境,當你沉默的時候,西方國家評價你是“弱小”,當你崛起的時候,西方國家認為你是“威脅”。要想判斷西方的媒體和學者在何種情況下會以積極的態度評價中國,又在何種情況下贊揚中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更為困難的是如何找到問題的根源,真正扭轉中國身份任由異域公眾評說的局面。這是許多學人在不斷探索的嚴肅命題。
實際上,以周寧等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已經給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西方現代性自我批判與自我確認的兩個維度及西方國家長久以來的意識形態謀略,導致了中國形象在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兩個層面徘徊。如若只是找到這個問題的癥結卻并不能給出清晰的扭轉“他塑”為主局面的策略,則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在此,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不再是“為何中國的身份會在世界舞臺上飄忽不定”,而是“應該如何打破這種他塑為主的局面,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作為被媒體和各類文本所建構的產物,國家形象從來都不應該成為一個任由異域空間的媒體或政治人物用以撈取資本的“應然之物”,而應該以豐富的姿態展現某種無限接近于事實真相的“實然”。或者,通俗點講,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建構與傳播,應以中國的在場和主動發聲為前提,不應任憑異域媒體或公眾根據其訴求進行塑造。為此,中國作為已經“崛起”的大國,作為“中國形象”所指向的主體,應該積極地做點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