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2030:中國減貧與全球貧困治理
- 王小林 張曉穎
- 2592字
- 2019-02-01 15:57:10
二 中國MDGs減貧目標進展
(一)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村居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中國的減貧成績舉世矚目,是全球第一個實現MDGs減貧目標的國家。按照1.25美元/天(2005年PPP)國際貧困線計算,貧困發生率由1990年的74%下降到2015年的4%。自1981年以來,中國累計減少7億多極端貧困人口(見圖1-3)。MDGs目標1中“貧困人口比例減半”和“饑餓人口比例減半”目標均超額完成任務(見表1-3)。

圖1-3 中國的減貧人數及貧困發生率
說明:Num of Poor(mil.)為貧困人口數量(百萬人); HCR為貧困人口比例。
表1-3 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進展情況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聯合國駐華系統:《中國實施千年發展目標報告(2000~2015年)》, 2015。
中國的減貧成績為全球減貧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由于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進展,東亞地區的極端貧困率從1990年的61%下降到2015年的4%,這是全球各個地區下降最明顯的區域。在全球的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包括中國,極端貧困率從1990年的41%下降到2015年的18%,下降的幅度是57%;如果把中國統計進去,極端貧困率則從1990年的47%下降到2015年的14%,下降的幅度達到69%,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整個減貧進程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15年間,中國持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糧食及各種農副產品的數量穩步增長,從2004年起實現了糧食產量11年連增,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45公斤。按照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公布的《2015全球饑餓指數》計算,中國的饑餓指數(Global Hunger Index, GHI)從1990年的25.1%下降到2015年的8.6%,全國營養不良人口比例、五歲以下消瘦(按照身高體重比較輕)兒童比例、五歲以下發育遲緩(低于同齡標準身高)兒童比例和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均大幅下降(見圖1-4)。

圖1-4 中國的營養情況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2015 Global Hunger Index”數據整理繪制。
(二)各項利貧政策拉動貧困人口收入增加
中國的減貧成績是各項政策協同作用的結果。貧困發生率的降低主要來自貧困地區收入水平的增長和國家專項扶貧政策。沒有宏觀的經濟增長就沒有居民收入的增加。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土地、財政、金融、投資、貿易、人口、社會管理等政策改革,積極利用國際發展援助資金、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擴大國際貿易,在投資、消費和貿易“三駕馬車”的拉動下,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2000~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2000年的10.0萬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67.8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經濟增長支撐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2015年,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1195元和10772元(見圖1-5)。按照可比價計算,2015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2000年的3.6倍和3.1倍。2001~2015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速度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圖1-5 中國居民收入(2001~2015年)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5年全國農村貧困監測調查主要結果》;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2016年中國住戶調查主要數據》。
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國家專項扶貧開發是中國成功減貧的另一個重要手段。為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中國專門設置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各部門和社會組織的扶貧工作。并設置國務院扶貧辦,作為全國性專業扶貧開發機構。中國有專門的跨政府部門減貧機構,負責確定扶貧標準、明確扶貧對象、設立專項資金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進行專項扶持。中國政府持續加大專項扶貧資金的投入,先后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全國性的減貧戰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扶貧小額貸款、生態補償等扶貧政策。通過這些專項扶貧開發政策,實現了對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加大了對貧困地區人力資本的開發,讓貧困人口有條件、有能力通過自力更生改變貧困的生活狀態。
(三)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千年發展目標實施以來,中國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和改善。
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5年,貧困地區通電自然村的比例達99.7%,通電話自然村97.6%,通寬帶自然村56.3%,主干道路面經過硬化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73.0%,通客運班車的自然村比例達47.8%。
生活質量的提升也十分明顯。貧困地區農村住戶主要耐用品普及率不斷提高,2015年,每百戶農戶擁有汽車8.3輛,洗衣機75.6臺,電冰箱67.9臺,移動電話208.9部,計算機13.2臺。使用照明電的農戶占99.8%,使用管道供水的農戶占61.5%,飲水無困難的農戶占85.3%,獨用廁所的農戶占93.6%。
(四)貧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斷增加
在基礎教育方面,2014年貧困地區農村7~12歲兒童中,在校就讀的比重為97.3%; 13~15歲兒童中,在校就讀的比重為97.6%; 3~6歲兒童中,在幼兒園的比重為72.5%。16歲以下兒童中,中途輟學的比例為0.3%。在中途輟學兒童中,小學階段輟學的兒童占21.8%,初中階段占63.5%,高中階段占14.7%。在義務教育階段,女童受教育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2014年,貧困地區農村7~12歲女童在校率為97.4%, 13~15歲女童在校率為97.7%,相同年齡段男童在校率分別為97.1%和97.5%。
發展職業教育成為改善貧困家庭人力資本、阻斷貧困代價傳遞的重要手段。為幫助貧困家庭的青年就業,自2004年起,國務院扶貧辦與財政部積極推動“雨露計劃”。雨露計劃是以提高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就業為核心,以政府財政扶貧資金扶持為主,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通過資助、引導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和各類技能培訓,培養貧困村產業發展帶頭人等途徑,扶持和幫助貧困人口增加就業發展機會和提高勞動收入的專項扶貧措施。
(五)貧困地區的社會保障網不斷加強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貧困地區的社會安全網建設,建立并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社會救治制度,完善了五保供養辦法,保障了無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城市低保對象957.4萬戶1701.1萬人,農村低保對象2846.2萬戶4903.6萬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社會保護安全網的重要作用。
貧困地區醫療條件不斷改善,農村三級醫院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有衛生室的行政村的比重從2000年的89.8%增加到2014年的94.1%。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病之后,能及時就醫的比例在2014年達到94.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在今天的中國農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貧困人口的預期壽命穩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