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2030:中國減貧與全球貧困治理
- 王小林 張曉穎
- 3717字
- 2019-02-01 15:57:11
三 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
中國的減貧經驗對全球減貧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
(一)理論貢獻
從理論層面看,進入21世紀,國際經濟、國際關系風云變幻,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發生改變,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國際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的減貧實踐為各領域的研究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各類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國際關系學、外交學、發展學等的研究人員和機構也因為中國的發展故事改變了之前的知識體系。
1.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中國的減貧首要經驗就是“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責任”。這對傳統的發展理論提出了挑戰,挑戰之一來自在扶貧項目中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傳統的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認為,貧困地區的經濟之所以落后,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因此,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向發展中國家推廣“華盛頓共識”。但發展的事實表現為,如果完全依賴市場,只能擴大貧富差距,侵蝕減貧的基礎。
中國“政府主導”的減貧模式,也不同于“舊”結構經濟學強調的政府對市場的計劃與干預。中國在其發展“經濟特區”、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全球化和市場機制,使自己的資源稟賦得到了很好的配置和利用,因此倡導一種更尊重市場和政府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它既不像傳統的結構經濟學倡導的那樣過度依賴政府干預,也不是“華盛頓共識”所倡導的那樣,把所有的任務都交給市場。政府的干預應該體現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甄別”和“因勢利導”上。
在新中國的減貧史上,政府始終處于核心位置。中國政府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定位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政府承擔減貧的主導作用,但這種政府主導減貧的模式,并不是政府完全負責,而是通過明確的減貧戰略、規劃和政策體系,逐步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作用的“大扶貧”格局。政府在減貧中的主要職責是制定減貧戰略,不斷創新和完善減貧政策體系,使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等相關政策更具包容性,更加有利于貧困人口。政府不斷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政府始終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首位,不斷夯實減貧的基礎。政府不斷營造有利于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市場環境,拓展貧困人口的增收門路。此外,政府不斷完善社會保護政策,對減貧形成“兜底”性的制度安排。這種以政府為主導的減貧模式也獲得了國際學者的認可。
2.積極推動減貧國際發展合作
從前文中關于發達國家在MDGs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看出,傳統的發展援助國雖然積極參與MDGs的相關倡議,但在承諾兌現過程中行動遲緩,出現了援助疲軟現象。MDGs變成了“富國出錢、窮國動手”的游戲。
中國的減貧經歷不同于接受大量國際發展援助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國際發展援助在中國的發展融資中,只占很小比例。而恰恰是中國充分利用了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的市場融資機制,有效促進了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發展的資本匱乏。中國作為一個受援國,積極爭取國際發展援助,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加強管理方式、農業技術、監測評估等方面的學習。以世界銀行對中國的扶貧項目為例,中國最大的收獲不是項目本身產生的農產品,而是從中學習了世界銀行的項目管理經驗,并成功地制定和完善了本國的項目管理方法。
王小林和劉倩倩認為,中國這種減貧模式的理論依據在于:援助,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投資和貿易,則鼓勵私人領域發揮作用,讓投資進入受援國,提高當地生產力;同時加強國際貿易,打通受援國國內市場與國際經濟鏈條的關系。這種模式,有利于提升本國的能力。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減貧歸根到底來源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在這種發展理念的影響下,中非合作促進了非洲的發展和減貧。傳統的發展援助以國家民主作為援助的條件,最需要幫助的國家往往是那些民主化程度較弱的國家,因此這種援助困境造成了援助的流失和浪費。中非同屬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宏觀上,中國通過援助的形式幫助非洲發展道路、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為非洲的經濟發展創造外部條件;微觀上,通過中國“走出去”企業的投資和貿易行為,激發當地市場活力,給青年提供大量低門檻的就業機會,授人以漁。這種“增長驅動型”的中非合作模式改變了OECD-DAC國家的“過程驅動型”援助模式,為南南合作提供了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模式。
3.積極參與全球貧困治理
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就積極倡導促進全球自由貿易。中國不斷強調建立合作共贏、互惠共利的發展伙伴關系。中國在國際社會中,不斷強調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呼吁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彰顯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觀。實質上,中國的這種理念是基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全球化進程中,通過發展合作消除貧困的成功實踐。這是中國減貧道路對完善全球治理的貢獻。
MDGs在設計之初將實現目標的主體,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作為獨立且對立的兩大陣營是不符合國際關系發展現狀的。從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誕生歷程可以發現,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兩極世界劃分受到了新的挑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再是依附關系,轉而發展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蛛網關系”,在這種蛛網關系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嵌套、互相影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也不應該是援助國與受援國的關系,而應變為合作與共贏的關系。全球發展的主體應該更加多元、包容,應該增加企業、非政府組織與民眾參與全球發展的渠道。充分發揮各行動主體的能動性,加強合作,著力構建新型伙伴關系。因此SDGs從一出臺,就將“全球行動起來”作為行動口號。中國自身的發展經驗,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是“全球行動起來”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二)實踐貢獻
1.促進世界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
中國的減貧成績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和全球人類發展指數的穩步提升。按照世界銀行每天1.25美元(2005年的購買力平價)的貧困標準,1990年全球貧困人口為19.26億人,到2015年減少到8.36億人,全球貧困人口減少10.90億人。同期,中國的貧困人口由6.9億人減少到0.55億人,貧困人口減少6.35億人。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有58.25%來自中國。1981~2015年,全球減貧成就有70%來自中國。
中國的減貧成績促進全球人類發展指數提升。人類發展指數的主要指標包含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平均壽命等,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提升迅速,從1990年的0.502上升到2015年的0.727,指數上升高達44.8%。而同期全球人類發展指數平均值從0.597上升到0.711,指數僅增加19.1%。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減貧成績高度認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海倫·克拉克2011年10月24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稱:“中國的決策和行動,從未像今天這樣對全球經濟增長、千年目標進程以及可持續發展產生如此關鍵的影響。聯合國必須同中國合作,一道推進我們共同的目標,在中國和全球范圍內實現減貧、推進綠色包容性發展、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img alt="海倫·克拉克:《分享中國的減貧經驗》,《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10月24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2EA10/11228680404606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022950-mY4Rc792hKdI8X4SwVPszychlauAuHzD-0-af18419dc712f8551441f121052ce0b6">
2.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借鑒的模式
中國的減貧模式不可復制,但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轉型和消除貧困提供可借鑒的經驗。2007年12月,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總裁倫納特·博格在羅馬總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得益于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中國過去30年里在農業等領域成就驚人,中國在農業發展和扶貧開發等方面的成就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2012年中國—發展援助委員會研究小組發布《經濟轉型與減貧:中國的經驗和對非洲發展的啟示(政策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經驗再度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的強大領導層出現,聚焦于發展的業績而不是根深蒂固的政策和利益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能夠在貧困國家發生。在這一背景下,在一代人之內實現經濟轉型的國家目標,能激勵和動員全國人民一致行動。非洲可以借鑒中國在經濟過程中的很多經驗教訓。
3.促進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政策變革
中國的減貧經驗已經激勵了一部分有行動力的國家開展新的減貧實驗,例如經濟特區實驗。經濟特區主要分三類:自由貿易區(FTZ)、出口加工區(EPZ)和多功能區(MPZ)。經濟特區對減貧的影響包括直接減貧——創造就業機會和間接減貧——外商直接投資對各相關行業的相關減貧效應兩方面。
絕大多數非洲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前十年設立經濟特區,許多國家的經濟特區,如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加納等的經濟特區主要是建立在本國具有國際經濟競爭的產業基礎上,如服裝加工、紡織和農產品等。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上,中國承諾將與非洲國家分享其利用經濟特區促進投資和管理的經驗。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三屆部長級會議期間,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在非洲建立3~5個經濟特區。此后,贊比亞、埃及、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和毛里求斯先后設立經濟特區。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研究顯示,中國在經濟特區建設方面的經驗能夠幫助非洲國家建立適應本國國情需要的經濟特區,應該避免將經濟特區陷入一個行業,鼓勵多個行業到特區投資,逐漸形成有利于本國經濟發展的產業鏈。
非洲國家政府應該盡力整合資源,為前來投資的企業提供安全便捷的基礎設施,在海關、稅收、用工制度等方面提供特惠政策,以開放、包容的政策吸引企業來非洲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