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2030:中國減貧與全球貧困治理
- 王小林 張曉穎
- 2224字
- 2019-02-01 15:57:12
二 如何認識和評價一切形式的貧困
(一)如何認識“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
“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是人類社會認識貧困的一次本質性飛躍。過去,世界各國以及國際組織,通常是用收入或消費指標測量貧困。把“一籃子”商品和服務作為維持生存的基本需要,按照當前的市場價格折算為用貨幣表示的貧困線。當人們沒有足夠的貨幣滿足這些基本需要時,被確定為貧困人口。以收入(或消費)表示的貧困標準確實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但與貧困人口自己的感受以及真實的貧困世界卻相去甚遠?!侗瘧K世界》中的冉·阿讓,雖然身揣一百零九個法郎十五個蘇,卻經受著饑餓和寒冷,因其“身份”而找不到一個棲身之處,受到了社會排斥??梢?,貧困不僅僅是個收入問題。我們有理由認為,“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既包括收入不能滿足基本需要的“貧”,也包括不能獲得基本的教育、醫療衛生服務、住房、就業等帶來的“困”。我們需要從以下幾點來理解一切形式的貧困。第一,窮人所受的剝奪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個方面都很重要。第二,任何單一維度的貧困測量與貧困的多維度本身是不匹配的。例如,對印度和秘魯的研究表明,許多在教育、健康等方面能力貧困的人口并不是收入貧困。第三,雖然收入是多維貧困的一個很好的代理變量,但是僅僅用收入不足以反映其他方面的剝奪和社會排斥。第四,多維度測量貧困,能夠使公共政策找到優先干預的領域。第五,多維貧困測量是對收入貧困測量的一個重要補充,而不是代替。中文“貧困”一詞比英文“poverty”對貧困內涵的表達更加深刻而準確。收入可以測量“貧”,而非收入的其他維度可以捕獲“困”。
(二)如何測量一切形式的貧困
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形成的過程中,當“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這一目標提出后,圍繞如何衡量一切形式的貧困,引起很大爭論。其中,薩比娜·阿爾基爾(Sabina Alkire)領導的全球多維貧困同行網絡(MPPN)立即組織同行網絡專家學者,在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邊會、統計邊會上進行廣泛的游說。多維貧困同行網絡認為,用每天1.25美元的收入(消費貧困)標準難以捕獲真實的貧困,多維貧困指數(MPI)是一個最適合反映人們經歷的多個維度貧困的工具。而且,SDGs關于饑餓、營養、健康、教育等大多涉及人類發展的指標都可以用多維貧困指數測量。
但SDGs減貧目標的5個具體子目標,最終還是沒有明確采用多維貧困指數衡量一切形式的貧困,而是用目標1.1“到2030年時,在全世界所有人口中消除極端貧困,極端貧困目前是指每人每日生活費不到1.25美元”來評價全球消除極端貧困的標準,用目標1.2“到2030年時,各國按其標準界定的陷入各種形式貧困的不同年齡段男女和兒童人數至少減半”來評價一切形式的貧困。到底各國“一切形式的貧困”如何定義和測量,把這一政策空間留給了各國政府自己制定。恰恰是各國自己制定的“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標準,將成為2030年能否真正推進全球消除一切形式貧困的關鍵。因此,提升對貧困測量的認識,推動多維貧困指數付諸各國減貧實踐至關重要。
(三)基本需要與基本能力相結合衡量一切形式的貧困
目前,世界上對貧困的定義和測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基本需要(basic needs)為理論基礎,即貧困是收入或財富不足以滿足基本需要的一種福利被剝奪現象。因而,定義極端貧困就轉化為如何定義基本需要?;拘枰ㄊ澄锘拘枰头鞘澄锘拘枰M足兩部分基本需要的貨幣量,定義為收入或消費貧困。世界銀行正是基于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理論,根據15個低收入國家的貧困線中位數確定世界極端貧困標準為每人每天消費低于1.25美元(2005年購買力平價)。
另一類是以基本能力(basic capabilities)為理論依據。阿馬蒂亞·森提出,我們有很好的理由認為貧困是一種基本能力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基本能力剝奪可以表現為過早的死亡、明顯的營養不良(特別對于兒童)、持續的發病、普遍的文盲以及其他不足。阿爾基爾(Alkire)和福斯特(Foster)根據基本能力理論,提出用AF方法測算多維貧困指數(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評價多維貧困狀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采納了阿爾基爾和福斯特用AF方法測算的全球多維貧困結果,并于2010年開始,在每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公布全球多維貧困狀況。全球多維貧困指數,包括教育、健康、生活水平3個貧困維度,共10個指標。全球多維貧困指數與世界銀行的收入(或消費)貧困標準形成互補。為了實現“到2030年時,各國按其標準界定的陷入各種形式貧困的不同年齡段男女和兒童人數至少減半”目標,筆者認為,各國需制定衡量“各種形式貧困”的多維貧困指標體系。
為了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需要融合現有的貧困測量理論,把基于基本需要理論的收入貧困線與基于基本能力理論的多維貧困指數相結合,既測量收入方面的“貧”,也捕獲非收入方面的“困”,才是有力的工具。經濟學家通常認為,測量收入貧困線的基本需要清單(shopping basket),包括食物基本需要和非食物基本需要,二者都可以用貨幣衡量。但事實上,在很多的貧困山村,因沒有小學,貧困兒童上學就十分困難。沒有診所,貧困人口就醫也十分困難。這些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不是個體消費者可以簡單用貨幣購買的。我國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減貧目標,就是多維貧困標準。2016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明確貧困人口退出以戶為單位,主要衡量標準是該戶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就是根據本國國情制定的多維貧困標準,可以理解為到2020年我國消除一切形式貧困的評價標準,該標準既包括收入,也包括“兩不愁、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