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資合約、貨幣沖擊與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研究
- 韓雷
- 3337字
- 2019-02-01 15:58:31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研究內容
1.2.1 研究思路
本書從制度的微觀結構——合約角度和貨幣沖擊角度分析了中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演變與波動。沿著從實際數據測度—一般理論構建—理論解釋—實證檢驗—政策建議的思路展開研究。

圖1-1 本書的研究思路和總體框架
1.2.2 研究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貫穿整個研究過程。本書研究方法的基礎性工具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方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具有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都應當實事求是地去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制度分析方法將應用于本書理論基礎研究中,從制度層面研究我國收入分配出現如今格局的原因。通過分析數據研究不同階段對應的問題,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追根溯源,進而提出本書提高居民收入占比的對策——創新合約治理。
勞動要素獲得的收入占整體收入的比重通過支出倒推法獲得。許多統計數據在中國并不完善,甚至根本無從獲取。直至1993年中國的勞動收入才有官方統計數據。因此,如何得到更早期的勞動收入占比數據,是擺在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筆者認為獲得勞動收入占比數據的一個可行、可靠的方法是與居民支出相對應,居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支出來反映。
勞動收入占比變化通過理論推斷法來解釋。本書的理論推斷翔實而具體,通過理論推斷來解釋現實,與以往大框架下的理論闡述有明顯區別。首先從制度視角分析不同階段的勞動簽約模式的不同特征,而后在推導勞動要素收入在整體收入中的比重變化情況時以這些特征為基準,最后比較真實值與推斷值的擬合程度。如果擬合得較好,則證明現實變化能夠被本書的理論證實,本書的理論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本書的結論通過宏觀與微觀兩方面的實證來檢驗。在從各種渠道獲得居民收入的統計數據和其他珍貴的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從論點、論據與論證的邏輯出發,在論據準備充分后,從論證角度逐一將變量之間的作用機制及相互關系予以厘清。本書建立的計量模型既包括宏觀模型,也包括微觀模型,既有同一層次的模型,也有分層次的模型,結合計量經濟學的多項前沿研究成果對本書的理論基礎進行充分的論證,以便提供可靠的研究結果作為收入分配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資料,保證研究的嚴謹性。
1.2.3 主要研究內容
第1章:引言。
第2章:相關文獻述評。當前研究的趨勢和問題體現在以下三點。①客觀的分配格局需要進一步研究。通過統計數據、調研數據都說明我國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占比較低、收入差距較大。但沒有統一的、長期的、具體的收入分配格局數據。②長期制度研究的缺失。現有的制度研究更多是為此類研究提供了一種研究思路,還沒有系統地進行制度解釋。③缺少勞動收入占比短期波動的解釋。根據“卡爾多特征事實”勞動收入占比應該是穩定的,這與現實中過多波動不符,需要研究。這正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角度:一是客觀測算長期以來中國的勞動收入占比變化,二是從制度角度對勞動收入占比變化進行系統解釋,三是從沖擊的角度解釋勞動收入占比的短期波動。
第3章:測算要素收入在中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變化。本章得出的1952~2009年要素收入占中國國民收入分配份額的比重由支出倒推法首次測算而來。居民的各項收入來源包括自營收入、財產收入和勞動收入,消費和投資則構成支出,這是支出倒推法的測算基礎。居民的消費與投資之和減去財產收入、自營收入中屬于資本的部分、貸款資金的流入和轉移支付構成勞動收入。倒“N”形變化規律是1952~2009年中國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的總體規律,這一變化是通過核算發現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勞動收入占比較高,但后來有所回落,直至改革開放前,勞動收入占比一直較低,勞動收入迅速提高至60%是在80年代后,隨后90年代中期勞動收入占比又逐漸下行,至2000年后勞動收入份額在整體收入份額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0%。與其他核算方法對比來看,本書核算方法的優勢在于可以長期地分析勞動收入占比情況,能夠有效地避免勞動收入統計口徑變化造成的誤差。同時,勞動收入占比最高,波動較大,也是本書與其他核算方法稍有區別的地方。
第4章:勞動收入占比決定的長期因素——勞資合約。本書對新古典經濟學中要素收入占比的分析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新古典的分析工具主要是勞動供求下的均衡價格,而這一分析不能直接拿來研究各要素從整體收入份額中獲得的比例情況,對應的政策指導建議也就無從提出。各要素在整體收入份額中的收入結構應該從制度角度來研究。本書對要素收入占比展開的分析主要是基于不同的合約治理,由此推出5個可證偽的命題,本書分析的理論框架由此構建,第6章中國要素收入占比變化的制度解釋,第7章實證檢驗中國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的理論基石也由此形成。
第5章:勞動收入占比決定的短期因素——貨幣沖擊。沖擊會在較短時間內改變產出或合作剩余,改變勞資雙方的分配占比,使勞動收入占比在較短時間內就有比較大的改變。沖擊會放大制度在分配中的作用,使之更明顯地體現出來。在市場經濟下,貨幣政策是最為重要的沖擊形式,對收入分配產生了較大影響。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貨幣政策有多次“劇烈”沖擊,都明顯地改變了勞動收入占比,放大了不同制度對收入分配的作用。
第6章:從長期制度視角來解釋勞動收入占比變化。本章從勞資合約的治理模式來解釋1952~2009年勞動收入在我國國民收入整體份額中的占比變化情況。具體方法是先根據核算理論推算勞動收入的占比情況,然后將這一核算的理論值與實際值對比。研究發現歷年的勞動收入占比變化較好地由勞資合約治理的演變進行了“預測”。通過這一章,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的原因已經比較充分地由制度框架給出回答。為更加深層次地驗證本書的基礎理論,那么相對應的更高層次、更加先進的計量方法與完整的數據應當被充分利用,以期進一步驗證相關命題和推論。
第7章:制度決定中國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的實證檢驗。勞動收入占比在中國的變化可以從合約治理的角度很好地解釋。這說明勞資合約簽約后治理模式與勞動收入占比關系密切。這就需要證明勞資合約簽約后治理模式與勞動收入占比的具體關系,因果關系在兩者之間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那么有多大的解釋力?若要順利完成這一檢驗,則選擇合適的檢驗方法及選取合適的自變量和因變量極為重要。單純利用時間序列的檢驗可能并不能充分說明這一問題,這主要是由于本書所擁有的年度宏觀時間序列數據規模不大。除此之外,本書還使用上市公司的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同時也利用微觀數據對這一問題進行實證。如此一來,本書的計量分析在包含宏觀時間序列數據的同時還有微觀截面數據,模型的可靠性大大提升。
第8章:貨幣沖擊影響勞動收入占比的實證檢驗。本書利用1993~2011年的省際動態面板數據,研究了貨幣數量與整體勞動收入占比、在職職工實際工資增長率及失業率等三個勞動者福利變量的關系及出現此種關系的原因。從兩者關系來看,中國貨幣數量的增多從整體上降低了勞動收入占比,但對在職職工的工資增長率、失業率的影響方向不確定,貨幣數量的增多還很可能帶來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的分化以及勞動者內部的分化。
第9章: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從1995年開始,勞動要素在中國國民收入“蛋糕”中獲得的份額一直有降無升。中國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勞動要素獲得的收入份額不斷下降,這一形勢是相對保守滯后的制度變遷造成的,經濟發展不一定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微觀勞資合約的治理模式是制度的核心。在當前的中國,資本主導剩余控制權是主要的勞資合約治理模式,這在收益分配時必然造成勞動者的弱勢地位,以致經濟發展結出的碩果勞動者不能采摘,影響勞動者“灌溉”這棵“經濟之樹”的積極性。要使勞動者收入占比不斷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就必須著手改革制度,才能真正扭轉勞動者在簽訂勞資合約時話語權不足的情況。本章的論證分析主要是依據本書提出的勞資合約治理理論,并嘗試提出制度改革建議以緩解中國當前的收入分配現狀。勞資合約治理模式的創新是核心的政策建議。有兩點需要說明。①制度改革是在發展基礎上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如有任何制度改革偏離發展主旨,則勞動者可能因此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②筆者的想法更多的是提供一種思路。雖然本書的理論構架相對系統,也有數據的支撐和相關的調研,但提出的提高勞動者收入占比的建議,其實際可操作性還有待商榷。只有經過實踐者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制度改革才具有同等的實踐操作性。本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激發這種探索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