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 研究對象、方法和數據來源

3.1.1 研究對象

各生產要素從國民收入這塊“蛋糕”中分別獲取的比例是本書的研究對象。生產要素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同的劃分屬性又可分為各種狹義的要素組成。勞動、土地和資本是最為簡單和傳統的要素劃分辦法。而將參與生產的全部要素都定義為生產的資本則是相對復雜的區分,但不同的劃分表征了不同含義。由于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的投入產出理論,以及被普遍接受的新古典經濟學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將資本和勞動力視作兩種生產要素已經成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事實。考慮到研究的普遍接受性和簡便性,這種劃分方法也被本書沿用,資本(K)和勞動(L)是本書研究的兩種生產要素。由國民收入的收入核算法可知,國民收入由勞動和資本收入構成。但是以生產稅凈額形式存在的政府部分(G)也是國民收入除開要素收入以外的部分,這是現實經濟中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要體現國民收入分配的完整性,則應該將政府納入收入分配的范圍。

初次分配是國民收入分配的核心所在。國民收入分配普遍定義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初次分配,第二層次是二次分配。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是初次分配的主要目標,保障生活是二次分配的目的,兩次分配的作用各有分工。生產分配中占據更為主導地位的是初次分配,主要用于激勵不同要素的行為。初次分配中的不合理是收入分配在中國存在的首要問題。初次分配是本書的研究定位,這樣不僅可以使研究簡化,更重要的是更加鮮明地突出研究重點。但本書的研究也沒有完全被初次分配所局限,并非忽視二次分配的影響力,而是在研究中國收入分配,甚至經濟制度的特點時以初次分配作為主要視角。勞動收入、資本收入和政府收入在中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變化是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從1952年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到2009年市場經濟不斷完善是本書研究的主要時間跨度核算始于1952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從1952年開始中國有了較為相對規范的統計數據。

3.1.2 研究方法

核算各種要素如何分配國民收入總體份額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核算法是以資金流量表提供的數據為依據。從1992年開始的部門收入都可以由修正后的資金流量表提供,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可以從這些部門收入中推導得出。這一方法主要以經濟普查年份(2004)的勞動報酬總額為基數,再使用基于抽樣調研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長率,計算出之前年份的勞動報酬,因而這一數據的質量有待考量筆者認為資金流量表的這一編制推算方法帶有較大偏差。白重恩、錢震杰(2009a)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但筆者認為資金流量表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資金流量表單純追求和統計數據總量的一致,忽視了數據統計中的問題。。甚至可以說,資金流量表中的勞動報酬總額,只是一種粗略的估算,并未體現出資金流量應有的含義和價值。第二種核算方法是利用收入法核算GDP。1993年至今的收入法核算GDP的統計數據是此種方法利用的數據源,這種方法還對各要素獲得的收入進行了直接的調查統計,核算方法相對科學。但這一核算法的缺陷是非經濟普查年份與經濟普查年份的核算口徑的比較有難度,尤其是2004年實行了全新的統計口徑,以這一年為分界點,前后年份核算的數據很難進行直觀的比較。時間跨度較短,不能有效說明趨勢的長期變化是這兩類方法共同存在的缺陷。故而若以這兩種方法為基礎進行研究,很可能在研究時出現很多疑問,可能不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兩種方法都要基于經濟普查年份的調查數據。在中國當期稅收和社保制度下,有必要質疑對企業直接調研的勞動收入統計數。這就直接動搖了這兩種方法的基礎。在布朗芬布倫納(2010)的《收入分配理論》一書的第二章中指出收入分配的統計之謎:相對其他調查數據,關于收入的直接調查數據更不可信。

鑒于以上兩種方法的不足,本書將運用支出來反推收入,即利用支出倒推法核算出各要素獲得國民收入份額的比重。國民經濟部門的資金流動角度記賬是支出倒推法的主要原理通常來看,居民收入分為三部分:勞動收入、財產收入和經營收入。在經營收入可分割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只有兩種:勞動收入和財產收入。根據統計年鑒的收入法進行勞動收入核算,來源于對企業或其他單位薪酬發放的直接統計。由于中國企業薪酬發放的靈活性和隱蔽性,會帶來勞動收入統計小于真實值的情況。本書認為這一影響是較大的,甚至直接造成核算的不準確,造成誤判。本書的方法是從收入的支出效果出發的,通過核算居民支出達到的程度來倒推出收入。支出數據測度相對容易,特別是從整體來講支出數據是長期連貫的。但如果把居民收入分成勞動收入、財產收入和經營收入,就必須把財產收入從居民收入中剝離出來。財產收入不可避免地要進行直接核算,這可能又會低估財產收入,高估勞動收入。鑒于當前中國財產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例較小,這種方法的成本也是相對較小的。從準確程度上來講,本書的方法優于勞動收入的直接統計法。消費和投資的程度不僅受收入的影響,還受到居民財富的影響。當前,中國居民的主要財富是存款和住房。存款的財富效應較小,主要是住房的財富效應。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單純的財富效應增大,引起消費和投資變化會帶來凈存款的變化,這會在本書的核算中得到體現。。這種方法主要有三大優點:其一,消費和投資數據從屬支出數據,在中國的支出統計資料中還區分了不同部門的消費和投資,因此數據更加詳細、完整。而勞動要素獲得的收入只有在住戶部門中才涉及,因此可以將勞動收入通過交叉計算得出。其二,政府收入(生產稅凈額)數據相對而言基本沒有異議,而且這一數據的統計相對充分、連貫、時間周期長。其三,資本收入是國民收入在分配完勞動收入和政府收入之后的部分,資本收入可由GDP減去生產稅凈額和勞動收入獲得。綜合這三點,住戶的勞動收入核算是其中的關鍵。下列各式列出了具體的核算方法。

其中,收入由y表示,支出由Y表示。

其中,居民(住戶)收入由y1表示,勞動收入由l表示,財產收入由k表示,營業收入由M表示,政府對居民的凈轉移支付則由G表示,數值表現為從轉移支付(g)中扣除所得稅(t)即可得到。k屬于資本收入的范疇,而M帶有混合收入的含義,需要具體劃分為勞動營業收入和資本營業收入。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本書將按照不同階段調整M,分為營業盈余中的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這里把農戶的收入全部歸為了勞動收入,這可能帶來勞動收入的高估。現有的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也把這一收入全部歸為了勞動收入。

其中,居民支出由Y1表示,消費支出由C表示,投資支出由I表示;一般而言,居民的投資并不純粹意味著購買產品或資產,也包含居民儲蓄這里的儲蓄應該還包括居民手中的現金。如果假設居民歷年保存的現金不變,這一現金值就可以忽略。本書在核算過程中認為這一假設條件成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手中的現金會緩慢增長,這種假設可能會低估勞動收入。

其中,非儲蓄性投資由I1表示,凈儲蓄增加由S1表示,將新增貸款從新增存款中扣除即可得;資本形成總額(I2)、存貨(S2)和非實體投資(I3)可以由I1進一步細分。

其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由I2表示,存貨增加額由S2表示。勞動要素獲得的收入可以通過以上各式的混合運算得到。

在生產稅凈額T已知,勞動收入L算出的基礎上,資本收入K可以通過下式得到。

本書核算方法的優點在于:①更高的可信度,支出倒推法避免了直接統計中關于收入問題的調研誤差,因為這是從支出倒推收入;②在中國統計數據中公布的關于消費和投資的數據統計口徑基本一致,口徑相對固定,不會因統計口徑的變動而前后數據不連貫,導致核算結果不科學只要消費和投資的數據是相對準確的,那么就可以對居民的資金運用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雖然對居民財產收入和具體投資額度的核算會相對降低數據質量,但總的范圍是客觀的,具有代表性。;③本核算方法更加簡單而且精確,因為本方法未單獨仔細核算資本收入,尤其是不需要核算企業折舊和盈余,而這一部分的數據相對難以搜集。但本書的核算方法也有如下缺陷:①需要將營業盈余區分為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需要對住戶的財產收入(k)和營業盈余進行核算;②存貨數據和固定資本總額數據的真實性可能有待提高,如統計年鑒一般不會公布小額投資數據(如50萬元以下的投資額),因此,這部分數據是由筆者推算出來的;③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的高低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是由投資數據和居民營業盈余數據的質量問題導致的,因而需要對數據的真實性作進一步的微調處理中國的統計資料相對匱乏,特別是改革開放前的30年。這就造成了對這一問題研究的非完全客觀性。本書提供的方法是相對簡單的,主要貢獻不在于提供了精準的要素收入占比數據,而在于對這一問題不同角度的嘗試性探索。筆者希望本書對這一問題的邊際行為,最終能帶來要素收入分配問題的整體解決。

3.1.3 研究數據來源

中國的宏觀統計年鑒類資料是本書使用的主要數據來源。包括以下具體來源:《中國經濟普查年鑒》《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資金流量表歷史資料:1992~2004》《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中國統計年鑒:1986》及2005~2011年的《中國統計年鑒》1996年后的統計年鑒可以在國家統計局網站獲得,1995年以前的統計年鑒可以逐年查錄相關紙質數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锡市| 土默特右旗| 栾川县| 浑源县| 桦川县| 临泉县| 福贡县| 罗平县| 平安县| 武山县| 彩票| 彩票| 延吉市| 邹平县| 安徽省| 老河口市| 乃东县| 阿勒泰市| 区。| 青海省| 盖州市| 宁晋县| 灵寿县| 镇巴县| 惠来县| 双辽市| 布拖县| 庆元县| 伊吾县| 华安县| 基隆市| 方城县| 塔城市| 祁东县| 屏东市| 皋兰县| 昆山市| 宁明县| 综艺| 舞钢市|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