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資合約、貨幣沖擊與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研究
- 韓雷
- 7112字
- 2019-02-01 15:58:33
3.2 勞動收入在各階段的占比
1952年以后,中國迅速開始醫治常年戰爭帶來的創傷,社會主義改造進行得如火如荼。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總體經濟制度的確立非常艱難,制度多次進行變革,因而不同時期統計的經濟數據及同一數據的統計口徑也不一定相同,經常發生改變,不同階段的數據處理方法也隨之改變。為了最大限度地將要素收入在我國整個國民收入份額中分得的比重客觀地描述出來,筆者將核算范圍設定為以下三個分界時期:1952~1979年、1980~1990年以及1991~2009年。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本書將會詳細闡述具體的劃分原因。
3.2.11952~1979年中國的勞動收入占比
1952~1979年中國的經濟體制是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公社是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主要組織形式,絕大多數居民都位于這三種組織形式之中,此時基本沒有個體經濟。計劃經濟體制決定了此時居民的收入構成主要為勞動收入,個體業主獲得的收入微乎其微。在本就不多的資本收入中,利息收入是這一階段居民的主要非勞動收入,由于數值較小,在核算時也忽略不計。因而,忽略主要由利息構成的小額資本收入,不將其納入這一階段勞動收入占比的核算方法具有相對的科學性。
根據式(3-8)
L = l +Ml= C +I2+I3+S2+S1-k -Mk-(g -t)
其中,C 代表居民消費,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這一數據中由支出法算出GDP中居民的消費數據得到。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由I2表示,固定資本的形成總額可以由一定時期內投資的固定資產減去以折舊等各種形式處置的固定資產的總額簡單運算得出。新建住宅是居民在這一時期的主要固定資本形成。農村居民的固定資本形成屬于個人投資,而城鎮居民的固定資本形成則主要是企業和政府投資。從固定資本形成的去處來看,居民利用了這一時期的居民住宅投資,但是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住宅建設投資來源存在差異,居民收入的支出不能據此統一記錄。只有農村部分居民的投資支出才能夠記錄為居民支出。“一五”計劃以來中國住宅投資的數據由《中國統計年鑒1986》提供,這其中的有些數據是按照一個周期(五年)提供一個總量,部分數據則可以詳細到具體年份。本書采用簡單平均的辦法將五年一個周期提供的總量數據分攤到每一年中。在得到了每年的住宅投資數據后,還要將其中屬于農民住宅投資的部分剝離開來。農村居民的住宅投資支出的剝離建立在以下兩個假設的基礎上:一是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固定資本形成時間一致,二是居民消費支出與住宅投資的額度成正比變動。

其中,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由Cf表示,這一支出等于農村人口與農村人均消費水平的乘積;城鎮人口和城鎮人均消費水平的乘積由Cw表示,即中國居民的消費支出;H1代表住宅投資。
I3為非實體投資的數值。居民在這一時期基本沒有進行類似國債買賣的非實體性質的投資。因而,本書將這一時期的I3設為0。
S2代表存貨增加,原材料、燃料和儲備物資等存貨的購進和撥入都包含在內,其他存貨,如半成品、在制品及常住單位處于生產中的產成品等均包含在內。居民部門的存貨一般比較穩定,甚至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比較合理的設定是S2=0注1。
注1S2取零的設定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居民的收入,但并不會對結果造成實質影響。S2主要表示存貨的增加,在這一時期主要是指農民余糧的增加。在計劃經濟時期,糧食實行的政策更類似于供給制,余糧非常少。
居民凈儲蓄由S1表示。本書中的S1為新增儲蓄凈額度。居民貸款在這一時期非常少,因此,本書在此只考慮新增儲蓄總額,并未考慮金融機構對居民的貸款。《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的城鄉儲蓄余額經過粗略的運算就可以得到相關數據。
財產收入由k表示。存款利息是改革開放前居民的主要財產收入,而且總量非常少。可以設定k = 0,此時存款額度本身不大,基本可以忽略利息收入,對核算結果影響不大。
屬于資本所得部分的經營收入由Mk表示。個體經濟在這一段時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本沒有轉手買賣情況,大部分屬于自己生產自己銷售;二是很少出現雇傭工人的情況,生產規模不大;三是零售行業是個體經濟的構成主體。基于這一時期個體經濟的上述三大特征,本書推算Mk使用以下公式:

其中,個體零售行業的增加值由H表示。若個體零售行業的個體戶擁有較強的生產技能,且生產規模較小,則雇傭情形可能不會出現,此時業主占有全部個體戶的增加值,資本收入在剝離出勞動收入之后就可算出。H的數值并沒有直接包含在現有統計資料中。H可以看作個體零售行業銷售額(F1)的一部分,產品的最終價值由銷售額代表。H的數值可以利用第三產業增加值(F2)占GDP的比重乘以銷售額近似算出。

個體從業者由n表示,整個行業的基本工資即個體勞動者的平均銷售收入由w表示。通過上式計算的結果并沒有接近資本收入,而是更加接近營業盈余。這一階段個體戶只是進行簡單的勞動生產,自產自銷是產品的主要出路,因而雇工人數很少,這一點需要著重說明,因此資本收入可以看作扣除勞動收入之后的部分。從《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可以得到F1的數據,其中1966~1974年缺失的數據可以根據1965年和1975年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平均插值法得到。通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可以得到F2的數據。
《中國統計年鑒1986》里面有大部分n的數據,即使缺失也可由線性推算來得出。由于w的數據不能夠通過現有統計資料直接獲得,而若根據集體企業職工工資和國有企業的職工工資來確定w的話,則會存在對個體勞動收入夸大的現象。本書中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由人均消費支出來替代。1952年以后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可以由《中國統計年鑒1986》提供,w由此獲得
。
本書在核算時區分了兩種勞動收入數據:一種勞動收入的數據剔除了個體業主營業盈余中資本收入的份額,另一種勞動收入的數據并未剔除資本收入份額。這樣做主要是出于以下兩個目的:一是保證核算的科學性。個體業主資本收入的數據如果不剔除,則表示相對較大的勞動收入統計口徑,反之則表示較小的統計口徑,因為個體業務資本收入的數據都是根據推算得來的,兩種口徑的計算使得描述更加客觀。二是與其他研究方法方便比較。現有的對勞動收入的描述均采用未剔除的方法,如統計年鑒中的統計數據及白重恩、錢震杰(2009a)的研究,本書剔除之后對勞動收入的描述將與前文研究形成對比,便于學界繼續深化研究勞動收入的占比情況。
t為撫恤和社會福利支出,屬于政府對居民的二次分配。《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的財政支出數據包含了這一部分,可以直接獲得。
T代表生產稅凈額。中國政府稅收在1952~1979年基本上以間接稅為主,因此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可以直接替代T。
表3-1 1952~1979年中國GDP、居民支出、勞動收入和政府收入

注:對于1974~1976年Mk出現負值的情況,可能是由于當年的營業盈余不能夠保證基本的生活支出。L1表示的勞動收入中未包含個體業主的資本收入,L2表示的勞動收入里面還包含了個體業主的收入。
根據表3-1的結果,可以將中國要素收入在1952~1979年的占比迅速算出。如表3-2所示。
表3-2 1952~1979年中國要素收入占比

注:LS1中個體業主的資本收入未包含在勞動收入內,LS2表示的勞動收入中個體業主的收入全部歸為勞動收入。KS1和KS2為相應的資本收入份額。
3.2.21980~1990年中國的勞動收入占比
1979年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穩步推進,中國的經濟體制變化非常顯著。連帶著發生重大變化的還有居民的收入結構。這一時期居民的收入結構與計劃經濟體制存在顯著差異,個體業主發展迅速,農民余糧迅速增加,居民的投資結構也發生重大變化,財產收入也有增無減。這一時期的勞動收入占比要單獨核算,因為這一時期中國統計資料公布的數據相對1991年后的數據而言更加簡單。故而,需要對這一階段的要素收入進行更加細致的核算,因為這一階段居民的收入來源更加豐富。但總體核算思路還是沿用式(3-8)保持不變,需要逐一核算各個指標。
L = l +Ml= C +I2+I3+S2+S1-k -Mk-(g -t)
其中,居民消費用C表示。通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中關于GDP的支出法核算可以獲得消費數據。
居民投資由I2表示。這一時期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i2)是I2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可以很輕松地獲得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這個數據中沒有包含居民購買新建住房(i3)的投資,包含的投資數據是城鄉居民住房建設數據。在此需要補充核算i3。1987年以來的實際銷售住宅面積可以從《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獲得,但是這一數據沒有提供住宅的銷售額,提供的是全部商品房屋的銷售額
。因此,1987年以后的住宅銷售額可以通過商品房屋銷售額乘以個體購買商品住宅面積占實際銷售面積的比例來計算得出。廣州的“東湖新村”1979年開始出現,1980年逐漸鋪開,這是中國最早的商品住宅。本書基于以下假設對1980~1986年的數據進行補充和完整:商品住宅的增長幅度從1979年開始每年保持相同的比例,從0增長到1987年的數值。
I3為非實體投資。這一時期的主要非實體投資是國債,數額較小,仍設置為0。
居民存貨的增加由S2表示。這一時期只提供了歷年存貨增加的總額,而居民的存貨增加額(包括農民的余糧增加)的數據并沒有提供。假設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購房投資)和存貨規模保持相同變化趨勢。因此,居民的存貨增加額可以根據個體的固定資產形成總額占整個固定資產的比例來獲得。
居民存款凈額的增量由S1表示,將新增貸款余額從新增存款余額中扣除就可得到這一數據。《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公布了新增存款余額的數據。《中國統計年鑒1986》和《中國統計年鑒1991》可以獲得新增貸款余額的數據,但是需要找到其中的國家信貸資金平衡表(資金運用),其中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貸款余額中的農戶貸款余額、城鎮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額即為所需。城鎮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貸款額并沒有在統計年鑒中區分,為了不夸大居民貸款的額度,筆者對這一數據進行了分離。筆者首先將各項貸款相加總,包括個體工商戶貸款、城鎮集體企業貸款、農戶貸款及農村集體貸款,加總后得到包括居民單位和集體企業單位的貸款總額和新增總貸款余額。
對新增貸款余額進行剝離時選擇兩者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居民投資取I2的值),居民的新增貸款余額由此獲得。最后居民存款凈額的增量可以由新增貸款余額獲得。
財產性收入由k表示。這一時期居民財產收入的來源變得多種多樣,因為此時中國已經進入商品經濟時代。財產收入從1979年的零收入逐漸進入一個財產收入較多的階段中。不幸的是這方面的數據長期以來并沒有在中國的統計資料中出現蹤影,這一部分的比例在中國官方相關的抽樣調查數據中也沒有給出。本書采用以下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資金流量表1992年就開始提供居民財產收入的數據,雖然這一數據質量相對不高,記錄也比較簡單,但可以利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勞動收入和財產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若假設居民的財產收入和勞動收入的比例從1980年開始保持相同增幅直至1992年的水平,那么1980~1990年度居民的財產收入就可由此推導得出。
居民營業盈余中歸于資本的部分由Mk表示。歷年從業者的平均工資可以從統計資料中得到,個體經濟的勞動收入就等于個體從業人數乘以該平均工資數。假設社會資本收入相同,個體工資總額除以后兩者的和,就等于社會總勞動收入比上GDP減去生產稅凈額的差。就生產結構而言,這一方法將居民的營業盈余中歸于資本的部分高估了,因為個體部門的經營中資本含量較低
。但這一方法可以看作勞動收入占比的下限。本書在核算上一個時間周期時,個體業者的勞動收入描述為生活費用支出。與上一周期相比,勞動力的流動相對自由是這一時期的本質,在各行業之間個體業者的收入與上一周期相比的話更加平均,尤其是對個體雇傭工的收入而言,勞動收入是平均的。因此,本書將個體勞動人員的勞動收入由社會平均工資代替。以下是計算公式。


T代表生產稅凈額。間接稅統計數據并不能從中國的統計資料中直接獲得。1985年開征的企業所得稅是1980~1990年的主要間接稅種。生產稅凈額首先可以由稅收總額減去企業所得稅得到生產稅總額,然后再從中扣掉企業虧損補貼得到。但真正真實的生產稅凈額還需要加上預算調節基金收入、教育附加費、交通基金收入和其他收入才能得到。但這一核算方法仍然可能高估生產稅凈額,因為極少的直接稅仍包含在減去企業所得稅之后的余額當中,這一點需要明確。同時這一核算方法也可能低估生產稅凈額,因為統計年鑒中并沒有體現出非稅收入,這部分收入也是由政府對企業征收的且帶有生產稅的性質。
(g -t)代表凈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尚未在這一時期全面開征。政府對居民的轉移支付是凈所得稅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的要素收入占比情況可以由以上變量的核算統計獲得。如表3-3、表3-4所示。
表3-3 1980~1990年中國GDP、居民支出、勞動收入和政府收入

注:個體業主的資本收入未包含在以L 1表示的勞動收入中,L 2表示的勞動收入中包含了個體業主的全部收入。
表3-4 1980~1990年中國要素收入占比

注:個體業主的資本收入未包含在以LS1表示的勞動收入中,LS2表示的勞動收入中個體業主的收入全部歸為勞動收入。KS1和KS2為相應的資本收入份額。
3.2.31991~2009年中國的勞動收入占比
中國的統計資料在步入20世紀90年代后就顯得相對詳盡了,尤其是利息收入、個人住宅銷售額等。但收入結構也在這一階段發生了重大變化,居民的收入結構變得更加錯綜復雜,因為市場經濟無時無刻不處在發展之中。簡單線性增長的推算方法在推導某些未知數據時的實用性受到極大的限制。市場經濟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發展得更加日新月異,居民的收入自主權相對以前更加充分,這一時期的數據核算顯得更加復雜。本書依然根據式(3-8)的描述,逐一核算這一階段的各個變量。
L = l +Ml= C +I2+I3+S2+S1-k -Mk-(g -t)
同樣,居民消費由C表示。由《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中關于GDP的支出核算法可以獲得1991~2004年的居民消費數據,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可以直接獲得2005~2009年的居民消費數據。
居民的投資由I2表示。這一時期居民的投資數據統計得更加詳細、完整。統計資料明確記錄了城鎮住宅房地產的銷售數據和個體經濟的投資數據(包含農戶投資)。住宅商品房的銷售額與固定資產投資之和就等于I2。2005年統計年鑒公布的個體私營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相比2004年增長了40 %,這是一個突變式的上升過程。但此時住戶部門的凈存款余額反而大幅攀升,貸款額度反而有所拉低。這可能是由于2005年2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意見》中很多地區的這一范疇還包含了不屬于個體私營經濟的投資。本書認為這一數據的科學性有待提高,需要采取其他方法對這一數據進行調整。假設全社會整體投資的增長速度與個體經濟的投資增長速度保持同步,則2005年的個體投資水平就可以把整個社會投資的增長速度作為參考,對其做出修正。
I3為非實體投資的值。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時期的投資,還包括數額較大的非實體投資。一般來說非實體投資主要包含存貸款、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在前面的分析中,本書只注重了存貸款的分析,但隨著中國1990年底股市的掛牌運營,需要加上這一部分數據。需要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證券投資和其他金融投資的數據。1991年后的數據可以從歷年的資金流量表中獲得,1991年的數據我們取1990年和1992年的中間值,也就是1992年數值的1/2。
居民新增凈儲蓄為 S1。新增存款余額減去新增貸款余額即為 S1。《中國統計年鑒2011》中可以直接獲得1991~2010年的新增存款余額,1992~2009年的資金流量表中的金融交易部分可以獲得1992~2009年的新增貸款余額,而沿用1980~1990年度的核算方法則可以獲得1991年的居民新增凈儲蓄數據。
居民的存貨由S2表示。這一時期依然沒有提供居民存貨的準確數據。將上一期使用的數據獲取方法繼續沿用,S2的值可以通過社會固定投資額中個體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占比進行剝離來獲得。
居民的財產收入為k。1992~2008年的資金流量表可以獲得相應年份的k值。財產收入的凈值是這里所指的財產收入,即居民支付給其他部門的財產支出要從中扣除。采用上一時期的核算方法可以獲得1991年居民的財產收入數據。2008年財產收入占勞動收入的比重是推算2009年居民財產收入的基礎,因為目前尚未編制2009年的資金流量表。
居民自營收入中的資本所得為Mk。這一時期依然沒有關于個體戶和農戶自營收入的統計數據,筆者繼續沿用上一周期的核算辦法。統計資料提供了歷年的從業者平均工資,利用該工資乘以個體從業人數,獲得個體經濟的勞動收入。假如社會資本收益相同,社會總勞動收入比上GDP減去生產稅凈額的差,就等于個體部門工資總額比上工資總額加上資本收入之和。這一周期市場經濟已經慢慢完善,個體從業者在不同職業之間的選擇更加自由,采用平均工資作為個體從業者的勞動收入更加具有說服性。
生產稅凈額以T表示。收入法GDP核算從1993年開始在中國使用,生產稅凈額的數據也包含在內。與勞動收入數據相比,生產稅凈額的數據質量更高,數據更加公開。本書使用收入法GDP核算的數據來獲得1993~2007年、2009年生產稅凈額的數據。至于1991年的數據,則繼續沿用上一時間段的核算方法。通過資金流量表則可以獲得2008年和1992年生產稅凈額的數據。
凈所得稅由(g - t)表示。居民的凈所得稅可以通過個人所得稅減去政府的社會保障支出獲得,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有后兩者的數據。
國內生產總值以GDP表示。國家統計局根據2004年和2008年的經濟普查數據,修正了之前的GDP數據。《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2004》可以獲得1991~2003年絕大部分年限的GDP數據,本書使用其中修正的GDP數據。至于2005年以后的GDP數據,本書并沒有選取修正的值,而是從歷年統計年鑒中直接獲取。
1991~2009年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在中國的情況通過上述核算方法就可以完全得到。如表3-5、表3-6所示。
表3-5 1991~2009年中國GDP、居民支出、勞動收入和政府收入

注:個體業主的資本收入未包含在以L 1表示的勞動收入中,L 2表示的勞動收入中個體業主的收入全部歸為勞動收入。
表3-6 1991~2009年中國要素收入占比

注:LS1中個體業主的資本收入未包含在勞動收入內,LS2表示的勞動收入中個體業主的收入全部歸為勞動收入。KS1和KS2為相應的資本收入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