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生態主題

“互聯網+”時代可以說是信息技術革命變革與重構的時代,隨著信息的大量沖擊,人們被日漸帶入更為廣袤而開放的世界,隨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遠離原野、田園與自然,到達高度人工化與信息化的環境中。信息的便捷與高效,使得人與人之間在物理與心理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人與自然生命之間的隱秘連接也逐漸歸隱,對于物質世界資源的渴望超過了對于生命之源的敬畏。文化和藝術被認為是人類情感的對象化表征,當信息逐漸成為消費的主要對象,甚至成為民眾生活選擇的方式和方法時,人們更愿意沉溺于信息構筑的相對封閉的空間中。在虛幻化、碎片化的信息世界中對于包括電影在內的藝術追求逐漸被削弱,藝術電影本身應該具有的價值內涵和文化意蘊也面臨被解構。而生態意識關注人類和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關系。由此,21世紀以來的國產藝術電影中表現生態主體的文本,專注與蘊含于人類精神意識層面的反思與生態意識,在消費符號的縫隙中逐漸生長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故事敘事與結構設置影響著民眾價值觀念的變化與逆轉。

生態電影是一種在電影敘事過程中貫穿生態意識與生態理念的電影,探討人類與周圍自然環境的關系,包括大地、森林、江河、湖泊,包括一切自然界的生物,是從一種以生命為中心的視角看待世界的電影。以生態理念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問題為主題,構成了21世紀國產藝術電影的重要內容。有必要將生態意識轉換到電影的敘事結構中,并使之成為與消費文化造成的人生困境進行抗爭的重要資源,從而營造新的文化斗爭場域。《狼圖騰》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占有無可爭議的一席之地,是一部深切關注人類精神家園與靈魂的重要作品,以此為母本改編而成的電影在國產藝術電影整體格局中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作品。影像充滿了文化人類學的底色和生態中心主義的關懷,各種自然生命都成為值得尊敬的宇宙之中的見證者與演示者,電影的生態主題蘊含了極深的生態智慧。在蒼涼、遒勁而剛健的影像敘事中,電影以內在精神貫通了古老神靈與草原大地的血脈,包括人、狼、羊之間的博弈。尼布爾曾說:“在動物生命中,真正獨特的是物種而不是個體。特定的動物只是通過物質之特殊生命策略的無窮重復來表現自己的。”〔美〕尼布爾:《人的本性與命運》(上卷),成窮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第56頁。雖然電影試圖借助“狼”來建構圖騰的意象,從而闡釋基于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下不同的民族性格與華夏文明之間的內在張力,從而構建理想的文化互動觀念,發出一個古老民族信仰沉落前的回望與吶喊。遠古時期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將自然看作是有機、有靈的整體,人只是從屬于自然混沌整體的組成部分。

現代文明中工業不斷發展,科技飛速進步,人性中的占有欲、控制欲、毀滅損害了生態系統,國產電影應該更多喚醒人性中追求真善美的沖動及愛的力量,維持人類和地球能夠共同生存下去。以生態為表現主題的國產藝術電影對工業化和技術高度發展中人類心靈的異化進行了調適與提醒。《可可西里》是一部思考當代人類生存的精神性較強的電影,關于生命與信仰的心靈拷問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電影以獨特的藝術敘事方式提醒著人們久違的樸實與虔誠,是對心靈的洗禮與生命價值的思考,啟發民眾反思如何在物欲飛揚的當下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作家張煒曾經指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世界上無數法則、無數關系之中最重要的一個,如果這方面出現問題,其他所有方面的條理都顯得微不足道了。如果人類文明以地球災難作為成本與代價,這種文明最終會將世界引向死亡。《可可西里》以近乎紀實的手法描述了青藏高原無人區中藏羚羊的保護與殺戮,彰顯了國產藝術電影久違的陽剛與力量,訴說著生命存在的意義包括人與自然共處的生存法則。電影提醒人們需要對人類自身的行為和價值重新進行考量,活出應該屬于自然的人類本真。21世紀以來國產藝術電影中的生態主題,通過影像敘事作用于人類的心靈,喚起民眾內心深處和自然、生命之間存在的連接互動與生命同源意識,是對人類善意的提醒與寶貴的啟示。

21世紀國產藝術電影中的生態主題電影,是借助電影作為大眾傳媒中的重要體系組成,將生態意識轉換到電影的敘事結構中,借助電影建構的輿論空間與文化場域,某種程度上與消費文化及其所造成的困境抗衡。生態主題的藝術電影具有強烈的生態意識,探討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電影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索中,在對生命萬物的深度關切中,體現了創作者獨特的思考,也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從生命中心出發看待整個世界。生態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意識與文化理念,生態主題的電影包括以生態思想為主導的一切反思人類生存現狀為主題的電影。國產藝術電影的生態身份,其蘊含的社會文化價值在于揭示生態危機爆發的深層根源,包括工業化進程帶來的弊端和人類對于工具理性的過分依賴。生態主題電影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民族題材內容,以描述少數民族在現代文明進程中的困惑與民族根性為敘事主題,是電影以自己的文本方式對世界的一種回應。以生態為主題的藝術電影善于用生態理念回應時代與社會的需求,通過影像“講故事”的方式引導人類積極認同民族應有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基因,建構起接受者對電影故事的理解,展現21世紀人們對人類的自我本性及人與生態系統間關系的深度思考。民眾在重構記憶的過程中,往往選擇其認為合理的記憶并進行強化,作為民族區域文化傳統的代表性作品,電影《嘎達梅林》融歷史、戰爭、愛情、民族、人性于一體,以史詩般的宏大結構和流暢敘事,集中體現了民族獨特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記憶,推動其在民間記憶過程中衍化為文化記憶,在民間文化認同和族群認同中發揮重要作用。電影以恢宏熱烈的場面對美麗的草原與豪放的蒙古族游牧人參與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追溯,成為民眾價值認同體系下精心構筑的心靈圖景。《嘎達梅林》中牧民的生存與草原的生態之間存在著悖論,歷史見證了大自然遭人為破壞的惡果,而電影對生態的價值取向更多訴諸統治者、執政者手中,只有當執政者具有了真正的生態意識時,生態保護才有可能實現。集體記憶既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發生的歷史的累積性建構,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發生歷史的穿插式建構。《嘎達梅林》中描繪更多的是歷史進程中民眾的歷史記憶,民眾往往由于各自價值認同體系不同而對記憶進行了某種自由選擇,由此產生的心靈沖突更好地傳遞出絢麗壯美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電影敘事中的草原作為家園是自然和生命意識的有機聯系,家園不僅是物質堆積的空間場所,更是精神安放的詩性所在。中國在都市化與市場化發展過程中,都市文化系統的建構改變了原鄉古樸的習俗或信仰,鄉土中國的空間生態環境與精神生態也經歷著時代激變中的種種不適,而生態主題的藝術電影包含著自然的思想意識與倫理情感,同時也凝聚著實現族群與文化認同的期許。

現代工業革命以來一系列潛在的和已經發生的生態危機頻仍,人類精神家園與人類文明亟須全新的倫理精神生態來應對。對生態的價值取向和人類審美體驗,往往不在生態系統自身,而在于我們的文化系統,以生態敘事為主題的藝術電影中“詩意地棲居”理念在消費符號的縫隙中努力生長著。21世紀以來生態主題的藝術電影,其實是一種具有自覺實踐意識的電影敘事,是對自然界生命的生產與再生產,包括人類自身與生態系統之間關系的影像觀照,同時也為觀察與研究21世紀民眾的精神走向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新的批評方式。接受者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將個體經驗與影像敘事結合起來,構建出對人類本性反思的內心世界,人類只有從自我精神層面進行救贖,尊奉敬畏生命,萬物共生,不斷抗拒著被技術控制下異化的思維,彌補著被科技理性解構的生命主體意識,以期實現最終對整個生態系統的調整。生態主題的藝術電影旨在修復當代社會的倫理精神生態,重構當代人的精神家園,對生態倫理進行審視和精神價值意蘊的哲學考察,涵養天人合一、超然物外的文化精神,使得生存個體擁有高度的獨立精神和自由心靈,從而實現精神貧乏時代里電影該有的擔當——拯救大地,挽回人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昌县| 舞阳县| 钟山县| 松阳县| 会泽县| 马边| 广灵县| 新疆| 金乡县| 凤山市| 红原县| 阳朔县| 日照市| 舒城县| 香港| 雷波县| 保山市| 苏州市| 昌平区| 丰顺县| 柳林县| 宁强县| 陆河县| 久治县| 临猗县| 原阳县| 麟游县| 闸北区| 京山县| 吴旗县| 岚皋县| 黄浦区| 旬阳县| 杂多县| 阿克| 北宁市| 青田县| 扶沟县| 清涧县| 文山县|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