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家形象建構
- 李娟
- 2631字
- 2019-02-19 10:11:49
第五節 主流電影敘事與國家形象建構
電影其實也是一種公眾文化空間,觀眾與電影在重要的交流與互動中逐漸形成公眾輿論和價值共識,由此將民族啟蒙意識逐漸發展為具有反思向度和能力的自覺意識,并由民族意識逐漸凝結為新時代的民族精神。電影同時也是民族文化與價值觀念輸出的重要媒介,也是國家形象建構與傳播的重要載體,積極建構與傳播中國電影蘊含的人生內涵、理想價值、人文情懷,尤其是針對民族集體記憶、民族文化主體形象與民族精神,成為中國電影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主流電影需要體現特定的民族意識與發展意識,更加善于將民族精神與核心價值觀等宏大命題進行整合,以民眾普遍認同的影像敘事話語進行呈現。賈磊磊提出:“我們應當建構一種以經典電影的敘事模式為原型、以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為主旨、以兼容主義的電影美學理念為取向的中國主流電影,使中國傳統的主旋律電影走向商業化的制片體制,同時使中國的商業電影體現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主旋律精神。我們主流的商業電影現在存在著一種顛覆夢幻的敘事模式,形成了一種與經典的敘事成規相對峙的惡無惡報、善無善報的敘事邏輯,這種價值取向不僅在心理上粉碎了觀眾對于電影抱有的夢幻想象,而且也在精神上搖撼了觀眾對于社會公正與歷史正義的集體認同。”主流電影是建構民族集體記憶的結構性力量,對國家形象的建構擔負了特殊的文化職能,需要個體從虛幻的影像敘事情節中,借助情感記憶接受并建立起相應的文化邏輯,進而逐漸建構起整體性與抽象性并存的國家形象。
首先,實現影像話語中宏大命題與多元敘事主題的縫合。主流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公共文化空間,雖然在建構與傳播社會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但也往往由于過分強調主流話語體系而導致敘事的單一化與程序化。電影《集結號》的成功之處,在于其改變過于直白的宏大敘事模式,采用淡化意識形態的多元敘事主題視角,將英雄形象進行平民化處理,凸顯了不俗的藝術感染力與表現力。社會轉型時期,影像敘事話語需要在去政治化的基礎上,與民眾社會生活形態與個體生命體驗進行一定縫合,在尋找更多不同敘事主題中,體現厚重的人文關懷。電影的敘事話語要將對信仰與生命本源等形而上終極命題的追問,與多元的社會文化語境進行文本移植并相互介入,與普通民眾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經驗建立聯系,需要具備全球視野和空間意識的話語實踐,也更加迫切需要在主流價值等宏大敘事與故事情節設置、視聽畫面產生的情感力量等諸多因素之間,尋找合適的敘事支點。主流電影話語需要在敘事方式個性化、敘事內容人文化、敘事空間真實化等方面進行變革,敘事內容要更加注重故事的客觀紀實性與主觀表現性,將人物的心理空間、情感空間和思維運動全方位體現出來,更好地實現電影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
其次,實現影像話語中價值主旨與建構國家形象的融合。“形象”其實是信息傳遞過程的產物。社會轉型是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轉變的動態過程,民眾價值觀念的調整成為中國現代轉型的時代語境,影像話語在倡導自身價值主旨的話語場域中,需要呈現民族視閾下的庶民倫理價值,從而完成民眾形象與國家形象的自塑與他塑。電影《十月圍城》對英雄群體進行的是日常化書寫,帶有濃重的民間世俗文化的烙印,選擇普通人之間的友誼、血緣親情與倫理道德,彰顯中國人的民族大義與革命氣節,從而較好地塑造與傳遞了國家形象。主流電影要避免高蹈的道德說教,將特殊歷史時期社會文化心理、精神生態與價值構建等問題放置于影像話語框架之下,以調動觀眾情感體驗來使其接受隱含在電影情節中的文化邏輯,完成人類共有的美好理想、價值準則與生命情感等恒定的文化價值認同,并在此過程中讓國家形象建構的主旨潛移默化,日用而不知。主流電影塑造國家形象,成為大眾選擇的民主化過程,更是電影話語的內部對話,是一種重要的文藝實踐。在國際電影的全球化生態中,中國電影正在日益顯示出自己的特性與優勢,尤其是民族電影的文化身份、文化政治與文化戰略等問題,正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與現實意義,逐漸受到國際電影舞臺的關注與重視。現代性在現代世界觀念秩序中表現出對自我認同與異己分化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塑造了現代世界的各種霸權觀念秩序,也塑造了現代世界的現實秩序。
再次,實現影像話語中故事資源與多維訴求的整合。主流電影需要擺脫意識形態色彩痕跡明顯的表述,需要借助好的故事有效傳播主流價值觀,在民族化和平民化的向度上,實現國家話語、資本市場、大眾趣味、影像邏輯等多維訴求。電影《一九四二》講述了一段逐漸被遺忘的歷史故事,影像獨有的視聽語言為歷史災難進行了較為原型化的描述,影像話語以節制的情感傳達了命運的悲愴及庶民的掙扎與不屈,在促使民眾對歷史集體記憶認同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也完成了對社會轉型時期民眾心理的引導。主流電影需要選取能夠將個體命運與歷史格局相整合的故事資源,表現民族自我精神的成熟,要不斷探索與大眾文化、文化市場相契合的電影生產模式,避免凸顯主流話語強勢介入的痕跡,以文化資本的運用包裝大眾文化,以生動的故事打造符合主流價值取向,并不斷融合商業電影技巧的電影形態,從而不斷構建與完善民眾需要的文化生活。
最后,實現影像話語中集體記憶與個體經驗的結合。電影話語以其強烈的敘事話語功能,重構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全程參與著民族對自我與他者的艱難認知。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民族的集體記憶是被影像話語建構出來的,主流電影敘事話語中的文化景觀表征與傳播了國家形象,對民族意識的想象成為民族主體進行文化建構的過程,需要精神生產者對民眾的個體經驗與主流話語進行提煉。《唐山大地震》以“個體化”的苦難記憶喚醒了民眾的集體記憶,將主流價值觀與普通個體的生活經驗進行較好結合,著力表現了人物的情感與人物命運,實現了以喚醒內心對主流審美意識召喚的定位。主流電影需要將民族的集體記憶進行辨析,將普通個體的經歷放置在歷史空間中,并使其成為歷史事件的真正在場者,以主體最真實的經驗與情感促使觀者深入思考,在影像的光影與話語中實現對于當下社會性的建構,從而以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主流價值觀和審美觀,引導民眾在意識層面不斷尋找生命的力量感、尊嚴與神圣感。置身于全球化復雜語境中的民族文化形象與民族記憶,需要反思慣有的傳播理念與傳播模式,不斷完善民族文化的表達權與話語權。中國電影已歷經了與進口大片進行博弈、國內各種類型片爭分天下的生存挑戰,需要傳播本民族的人文性格與文化精神,在探索與揭示民族心理發展歷程的同時確認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
- 社會建設論
- 改革開放40年:上海100項首創案例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綜述
- 治理與戰略論文集(3):區域與國別卷
- 新常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探索:四川省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研會2015年年會暨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 轉折與追求(2003—2015)(精裝)
-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認知與國家治理研究
- 中國革命的現代變奏:毛澤東革命思想研究
- 城市突發公共事件風險治理及其實現機制研究
- 農民的新命(修訂版)
- 新時代現代化強國建設研究
- 行動中的政治人:中國公民政治參與實證研究
- 治國之鏡:詩詞鏡鑒歷代改革家
- 現代國家建構:20世紀2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及論爭
- 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改革與社會治理(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獲獎論文集(2015·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