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以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國際產能合作不僅能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提質增效,而且有利于拓展國際競爭空間、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溝通合作。要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國際產能合作,將我國經濟充分融入全球經濟浪潮中,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 國際產能合作提出的背景

國際產能合作是我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戰略選擇,契合世界發展需求,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是全球經濟轉型升級歷史浪潮下的新思路、新契機。

一是國外具有市場需求基礎。國際產能合作可以將我國自身的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相對接,實現互利共贏,促進產業鏈的全球化。“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后,但市場潛力巨大,日益增長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且生產要素的成本比較低。這對我國企業來說是“走出去”的良好機遇,不僅有利于我國企業拓展國際發展空間,加強與國外地區的交流與合作,而且能夠幫助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當地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有力地促進較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另外,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發達國家也面臨基礎設施升級的問題,我國與發達國家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也能有效彌補當地的基礎設施缺口。

二是我國有能力進行國際產能合作。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大約是世界裝備制造業總量的1/3,鋼鐵、電力、鐵路、機械、電子、有色金屬、建材、輕工紡織等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特別體現在性價比的高競爭力。在裝備制造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建設能力等逐漸提高的背景下,我國有能力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與國際的合作與溝通。

三是國際產能合作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需求。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但我國產能利用率低,通過擴大國內投資和刺激國內需求的途徑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余地有限。為了適應、引領新常態,需要逐漸發展以優質產業輸出為主的對外直接投資,使我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扮演資本供給者的新角色。

二 國際產能合作形勢總體判斷

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以及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我國經濟與世界各國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資金、技術和設備越來越多地進入國際市場,產業優勢進一步顯現。2015年我國國際產能合作增幅強勁,對外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超額完成全年10%的增長目標,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對外工程承包亮點紛呈,大型項目顯著增加,有效促進了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對外合作互利共贏。根據商務部數據,2015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創下1180.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7%,實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3年增長,年均增幅高達33.6%。“十二五”期間,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是“十一五”的2.3倍。2015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

根據商務部數據,2016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961家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1299.2億元人民幣(折合1701.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2016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全年完成營業額10589.2億元人民幣(折合1594.2億美元,同比增長3.5%),新簽合同額16207.9億元人民幣(折合2440.1億美元,同比增長16.2%)。

2016年全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60.3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6%;完成營業額759.7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7.7%。截至2016年底,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

(一)政策疊加提供保障

隨著經濟危機逐漸緩解,國際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世界各國積極尋求各種途徑實現經濟復蘇,面對國外日益旺盛的市場需求,我國企業不僅要作為商品供應者“走出去”,更要以“資本供應者”的身份“走出去”,提高“走出去”的深度和廣度。2015年5月13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從“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提高企業 ‘走出去’能力和水平”“加強政府引導和推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建設性的指導意見,此后我國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合作規劃和配套的政策措施,為我國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另外,我國與其他國家政府間投資合作協議的簽訂和多雙邊高層合作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我國政府在政策上對國際產能合作的支持。

(二)“一帶一路”引領作用突出

2015年3月,我國政府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掀開了新的篇章。目前已經有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合作意愿,其中合作項目大多是與國際產能合作相關的加工制造類園區,30多個國家與我國簽署了合作協議,20個國家與我國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此外,我國發起的亞投行逐步開始運營,人民幣海外合作基金也逐漸設立,將為我國在國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對外承包工程建設等提供金融保障,有力促進我國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電力、鐵路、機械等優勢裝備制造業“走出去”。

(三)企業積極轉型升級

隨著我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起步的初期階段,我國企業“走出去”不僅能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勞動力或資源能源,而且可以拓展我國企業的國際發展空間,促進我國企業的轉型升級。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浪潮下,我國企業正在積極利用全球智力資源,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用戶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商業原則和國際慣例,通過并購國外企業、建立國外研發中心等途徑進行高新技術投資,促進我國先進制造業和優勢產業的輸出,從長期來看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四)營商環境持續改進

2014年9月,我國商務部發布《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確立了我國境外投資以“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模式,只針對敏感國家、敏感地區的敏感項目進行境外投資審批,并逐漸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我國政府積極搭建對外投資合作平臺,與多、雙邊國家簽署互聯互通合作協議,推進對外承包項目工程的實施,并加強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為我國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國還積極探索境外企業風險預警系統,防范和化解我國企業在境外面臨的社會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等。另外,我國通過優惠信貸、出口保險、項目融資等各種途徑,有效緩解了我國企業在境外融資難問題。

三 以五大發展理念指導國際產能合作

我國國際產能合作時間不長,經驗不足,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例如,部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仍有待提高,不論是技術裝備還是管理體制仍有待加強;部分保守觀點擔心我國優勢產業輸出會對我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難以用正確的態度來認識國際產能合作;部分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很容易只關注自身企業的發展,而忽視對方國的切身需要,沒有協調好企業發展與當地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也體現了世界先進發展理念,符合全球經濟發展潮流。國際產能合作必須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根本指導,才能走得好,走得遠,走得穩。

(一)以創新理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源源不斷的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國際產能合作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的創新。一是技術裝備創新。我國企業“走出去”在海外辦廠,絕對不是簡單地將我國現在的工廠復制過去,更不是把淘汰的落后產能轉移過去,而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運用一流的技術設備在當地生產。二是管理體制創新。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時間還不長,“走出去”的管理體制也還不完善,特別是事中事后監管制度需要跟上。發達國家在國際產能合作中的一些經驗可以借鑒,但是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涌現的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新特征、新問題,都是歷史上任何國家所未遇到的,這需要我們創新管理模式。三是合作模式創新。國際產能合作涉及面廣,需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建議各方將國際產能合作納入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的框架里共同促進,我國將發揮自己的優勢,對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中外企業予以融資便利。

(二)以協調理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國際產能合作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協調。一是國內與國外的協調,即協調好國內產能梯度轉移與國際產能合作的關系。中國沿海地區相對發達,而中西部地區仍然較為落后。在東部地區的一些產業或者產能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在國內實現梯度轉移。這就要求從全球產業鏈的角度,不局限于國內或是國外,進行合理產業布局。二是協調好發達國家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關系。國際產能合作的合作方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例如,發達國家在國際產能合作中的經驗、技術和機制都相對成熟;發展中國家有豐富的勞動、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中國企業“走出去”都可以與這些國家的企業進行合作,取長補短,以合資的形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從市場來看,發達國家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升級,發展中國家需要基礎設施的大量建設和基礎工業的發展,國際產能合作要兼顧發達國家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市場。根據美國商會估計,2013~2030年,美國的交通運輸、能源和廢水處理及飲用水(與水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8萬多億美元投資,每年約4550億美元。三是協調好遠親和近鄰的關系,既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加快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與發展,又不能忽視非洲、拉美等較遠地區,要齊頭并進,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節點做到重點突出。

(三)以綠色理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化進程,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一是所有企業在國外的投資、工程承包、并購等都要符合當地和國際的環保法律,堅持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合作與發展。二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不是轉移和淘汰落后產能,而是依托先進的技術、中高端的裝備和科學的管理體系,如智能電網、鋼鐵、核電、高鐵技術等。三是推進綠色國際產能合作,要從綠色環保產業入手,為全球提供綠色清潔產品。

(四)以開放理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一是我國國際產能合作是開放式的,不搞封鎖,也不拉幫結派,而是愿意與有共同意愿的國家一起推進全球產業的優化進程。2015年,我國首次提出與發達國家在第三方市場進行產能合作的理念,意在將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同中國性價比高的充裕產能相結合,更好地滿足廣大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幫助其加快工業化進程。我國先后與法國、歐盟、英國、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加強了聯系。二是我國的產能合作不把政治理念摻雜進來,而是從當地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按照所在國家的發展意愿和發展訴求實現共同發展。三是我國會把自身成功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向其他國家傳授。我國的優勢產能在國際合作中,并非簡單地將裝備與技術復制,而應該考慮如何結合產業輸出國特點、產業特點、產業承接國的特點,最大程度撬動資源,實現合作。例如,我國在非洲建設的許多工業園區已經是非洲工業化的孵化器和催化劑,我國可以幫助非洲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四是我國會積極推動國內改革,以更加開放的環境歡迎國外企業到我國投資,在我國進行國際產能合作。

(五)以共享理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我國的國際產能合作將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提供正能量。一是要共同開發,發揮各國和地區的比較優勢。例如,“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地區)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有的國家能源資源富集但開發力度不夠,有的國家勞動力充裕但就業崗位不足,有的國家市場空間廣闊但產業基礎薄弱,有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但資金緊缺。這就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互利共贏。二是要共享利益。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的結合,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我國都堅持共同商量、共同建設、共享利益,充分考慮產能合作對方國家的需要,考慮對方的核心關切。與其他國家的海外投資一樣,我國企業的“走出去”將給當地帶來就業崗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當地民眾生活水平。可以說,我國企業加快“走出去”,實際上是讓我國這一臺發動機更好地推動各國發展,走共同富裕、包容發展的道路。根據有關估計,2000~2012年,我國在美國的600項投資為美國本土創造了2.7萬個新職位,隨著我國企業到美國投資步伐的加快,預計到2020年我國企業將最多為美國提供100萬個就業崗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清市| 晋城| 时尚| 正定县| 集安市| 滦南县| 湄潭县| 竹溪县| 宁化县| 黄龙县| 湖口县| 车致| 仲巴县| 台前县| 屏东县| 西昌市| 池州市| 辽宁省| 巧家县| 桦南县| 宣威市| 五寨县| 阳新县| 全椒县| 新蔡县| 陕西省| 大方县| 修文县| 六枝特区| 昌江| 和顺县| 喀喇沁旗| 景德镇市| 搜索| 武川县| 宝清县| 巢湖市| 山东省| 双辽市| 甘孜|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