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研究作者名: 盛繼洪 黃江松 王海 鹿春江本章字數: 2408字更新時間: 2019-01-10 16:08:33
二 精明增長視角下北京市發展現狀與差距
(一)生態空間:過多被擠占,生態服務功能減弱
1.生態用地總量持續減少
根據遙感影像及統計分析,北京城區的綠色空間總量在1989~2009年呈遞減趨勢,1989年、1999年、2009年綠色空間比例分別為41.57%、35.73%和26.89%。從空間格局來看,綠色空間的減少主要集中在城市邊緣區,這主要是由城市無序擴張所引起的。與此同時,主要受綠色奧運等政策影響,城區局部的綠色空間略有增加。
2. 2008版北京市綠地系統規劃已無法實現
近年來,由于城市綠化隔離帶被大量建設用地侵占,綠色空間鑲嵌結構遭到了較大的破壞,綠化隔離帶并未成為城市增長的邊界。《北京市綠地系統規劃(2008年版)》描繪的,中心城區青山相擁,三環環繞,十字綠軸、十條楔形綠地、公園綠地星羅棋布,由綠色通道串聯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結構已無法實現。
3.綠色空間生態服務功能被弱化
雖然近年來全市綠化覆蓋率穩步增加,但市民并沒有感受到綠色空間增多。主要由于北京城市公園類型組成不協調,大型公園比例偏大,小型、中小型公園比例偏小;而且城市中心缺乏“綠心”,局部過于分散,導致公園和城市生活無法實現自然相融,然而城市公園綠地又是城市綠色空間的主要類型,因此生態服務功能整體被弱化。
(二)生活空間:功能分布不合理,品質差且缺乏前瞻性
1.區域內居住與就業不匹配
北京城市空間存在一定程度上居住和就業空間不匹配現象。根據2014年統計部門調查數據,北京市約有330萬的常住就業人口職住分離,占全市常住就業人口的比重接近三成。具體來看,主要受不同區域功能定位影響,內城和北城就業集聚區相對較多,遠郊區和南城居住集聚區相對較多,亦莊作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有部分就業集聚區分布。由職住分離引起的交通擁堵、通勤時間增加和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趨嚴重。2014年北京居民平均通勤時間為48.5分鐘;而美國居民平均通勤時間為25.1分鐘,其中,通勤時間最長的紐約、華盛頓、波基普西三個城市,分別為34.6分鐘、33.4分鐘、32.2分鐘,耗時都少于北京。
2.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014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1.54平方米,距國家制定的小康標準33平方米仍有一定差距。北京市20世紀90年代及90年代前建成的住房套數占全市住房比重達到24%, 2001年以前建成的住房套數占全市住房比重達到51%,老舊住宅小區的更新改造任務依然繁重;棚戶區改造任務也較為艱巨。
3.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分布不均
北京市中心城區集中了全市最好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和高密度路網、軌道交通、地下管廊等基礎設施。以醫療資源為例:北京市現有72家三級醫院中有75%集中在中心城區,其中約一半集中在三環內;核心區每千人擁有的衛生人員數是通州的10倍多。
4.適老、智能設施相對缺乏
由于生育率偏低,平均預期壽命較長,加之外來人口增速放緩,北京市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加快。然而,在北京市已有住宅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中,養老機構和適老設施都相對缺乏;特別是中心城區老年人口集中,養老需求高,但養老機構相對更少。北京市智慧社區建設規模整體相對較小,尤其是融入物聯網、信息智能終端、大數據的智慧社區更為有限;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也落后于上海等城市。
(三)生產空間:規模過大,集約節約水平較低
1.建設用地效率相對偏低
近年來,北京市人均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逐年縮小,建設用地的地均產出、城鄉建設用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等指標體現的單位建設用地產生的經濟效益穩定增長,表明建設用地效率在逐年提升,但與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從人均建設用地來看,北京市人均建設用地167平方米,比深圳市和上海市分別高出78平方米和40平方米;從地均產值來看,北京市建設用地地均產出553萬元,低于深圳市的822萬元,比上海市低151萬元。即使扣除山區對北京市整體水平的影響,兩個指標與深圳、上海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見表2-1)。
表2-1 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與深圳、上海比較

《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情況通報(2012年度)》顯示,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在336個開發區中排序分別為第46、168、259名。從縱向來看,3個開發區在2010年度評價中排序分別為第31、89、162名,反映出三個開發區的綜合排名均出現下降。從橫向來看,北京市國家級開發區在土地集約利用方面與上海市同類開發區仍存在一定差距(見表2-2)。
表2-2 北京市國家級開發區土地利用效率與上海市比較

2.工業用地比重偏大,集中度偏低
從城鄉建設用地用途的結構來看,全市城鄉建設用地中居住用地規模最大,約占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的37%。排在第二位的為產業用地,約占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的32%。在產業用地中,以工業用地和村鎮企業用地為主,分別占全市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的13%和11%。日本東京市域和都心五區的工業用地比例分別為5.9%和2.4%;紐約市域和曼哈頓地區的工業用地比例分別為2.8%和1.5%,與其他國際大都市比較,北京市工業用地比重偏高(見表2-3)。
表2-3 工業用地占比的國際比較

北京市工業用地集中度整體偏低,工業用地中除了3個國家級園區、16個市級開發區外,北京工業用地還有75%分布在鄉鎮工業用地上,而中關村科技園分布在11個園區,16個市級開發區產業用地分散在28個片區內,鄉鎮工業園區各自獨立發展,用地資源難以有效整合。
3.新增產業用地已基本為零
2013年底,全市城鄉建設用地達到2887平方公里,已突破規劃目標187平方公里。為有效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北京市住宅用地規模仍將適度增加,基礎設施和特殊用地規模也將有所增加,這就意味著新增產業用地已經為零,將以盤活存量、實現二次開發為土地主要利用模式。
綜上所述,由于城市功能的空間分布不協調,導致生活、生產、生態空間沒能統籌布局,產生了中心城區首都功能過于集中、職住分離現象依然較為突出、產城融合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生態空間不斷被擠占等現象。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亟須引入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以實現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