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遠的古道:武平古代交通印記
- 陳廈生
- 1759字
- 2019-02-19 10:09:15
古老交通工具——“雞公車”印記
老來夢多,時常會夢見鄉村小路、田埂和山間小路上吱吱嘎嘎的獨輪車,我們家鄉人叫它“雞公車”。這種中國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或許是太熟悉了,以至于在“雞公車”日漸稀少的今天,只要看到帶有輪的物件,我的大腦里就會禁不住地浮現出“雞公車”的影子,仿佛耳邊還依稀回響著那種滄桑而深沉的轱轆聲。
雞公車在中國已有很久的歷史了。據傳,夏禹治水時,奚仲發明了“獨輪車”,后又改制成馬車,為夏禹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史稱“夏禹治水,奚仲造車”。夏朝奚仲應該是世界造車的鼻祖。
然而,在我的家鄉,人們使用“雞公車”卻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事。之前,由于家鄉地處閩贛交界的小山村,交通極其閉塞,與外界聯系的是一條蜿蜒曲折的沙石公路,祖祖輩輩都是肩挑背馱,這種農耕時代的生產方式,不可避免地導致家鄉的貧窮和落后。而“雞公車”這種半機械運輸工具的出現,大大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從而也結束了大多數人肩挑背馱的歷史。
我的老家桂坑離東留墟有30多里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前三個村(桂坑、背寨、藍畬)只有一家供銷社,那時候村里缺少交通工具,供銷社里油鹽醬醋、日用雜貨等都是由街上的王叔和梁叔用“雞公車”從東留供銷社拉回來的。趕30多華里的山路,沒有相當的體力是吃不消的。他們推車的時候,一根帆布背帶吊在肩膀上,一雙粗大的手有力地握著“雞公車”的把手,笨重的貨物穩穩地躺在車上。遇上斜坡的時候,他們吃力地向前邁動一步,“雞公車”才向前滾動一點點,稍有力氣不足,車子反而倒退回來,每每這時候他們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像是從水里撈起來的一樣。而下坡的時候更是危險,整個人要把車子拖住,不然會連人帶車翻進山谷。多少個春夏秋冬,他們推著“雞公車”風里來雨里去。夏天,光著胳膊,頭頂驕陽;深冬,穿著單褲,迎著寒風。砂石路上的溝溝坎坎,仿佛是他們的腳步和那滾滾車輪留下的痕跡。
從東留往回走的路上,一段很長的上坡路,叫“腰岌崠”,特別是推著重貨上“腰岌崠”,他們兩只手緊抓“雞公車”的兩個車把,撅著屁股,牙關緊咬,兩腳緊緊地往后蹬,這時往往是大汗如雨,額上青筋暴突,上到坡頂,人早已是氣喘吁吁,筋疲力盡。那時,我們星期六從東留放學回家,王叔、梁叔總是會在樹蔭下歇腳,等待我們幫忙拉一把。到了下坡的地方,他們也會讓我們坐在“雞公車”上,順帶捎我們一段。他們推“雞公車”時,為了便于施展力氣,同時怕衣褲被汗水濕透粘住身體,總是穿著短褲,因此,渾身被曬成了古銅色。
以前,因為車輪子是由硬木塊拼湊起來的,車輪釘上一圈鐵皮或橡膠外胎底,車軸、車架子等也都是用硬木頭做的。車輪轉動起來,木軸與車架子相互摩擦,時間略久,就會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起初斷斷續續地響,后來整個連成一曲長音,隨著路面的凹凸不平,聲音會變得抑揚頓挫,聽起來似一首美妙的樂曲,推車人會在這樂曲聲中減輕一路的勞頓。
“雞公車”的優勢在山間顛簸狹窄的小道上,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輪子,機動靈活,很窄、很難的路況都能行走,林間小道,時寬時窄,逶迤曲折。寬處不足兩米,窄處對面來人彼此需側身相讓。山上紅土壤路面濘滑。滾動的車輪留下一道深深的車轍。山上路窄,大板車無法施展身手,運不出來的木頭,只有靠“雞公車”了,有的山路崎嶇不平、蜿蜒盤旋,推著“雞公車”走真是驚心動魄,木頭稍沒裝好,一旦輪子受力過重,車就有傾覆的危險。
手推“雞公車”對勞動者來說是一種活計,也是一種享受。車子左彎右拐,走的是蛇形的路,軋出的線條似曲譜。推車人駕輕就熟,像使喚耕牛一樣順手。直到太陽下了山,周圍蒙上黑影的時候,山窩里遠處才傳來熟悉的“吱吱呀呀、嘰哩咕嚕”的聲音,聲如鄉間小曲,我一聽便知道是瑞金師傅推著獨輪車從山上回來了。
我接觸“雞公車”是在80年代末,瑞金謝師傅留了輛“雞公車”給我。以為這獨輪車好使,其實用了之后,你就覺得,這獨輪車是很難推的。推車好似不費什么勁,其實不然。推獨輪車既要有腿勁臂力,又要有技巧方能把握掌控。我曾經有幾次試著推車,結果不是車翻就是人仰,有一次還差點把輪軸蹩斷。操練了好久,才掌握了一定的決竅。“雞公車”在我的人生歲月里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跡。
老物件一樣一樣遠離了我們的生活,“雞公車”也是一樣,遠得只能到幾十年前的記憶里去找尋。我只能用文字敘說已然遠去的歲月,包括那些有恩于我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