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十三五”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
- 蔡昉 李揚
- 3126字
- 2019-02-25 16:22:28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效率提升
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排除干擾,心無旁騖,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重大原則。
一是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任何束縛和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言行都背離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必須堅決反對。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主動研究發展規律,不斷推進科學發展,持續改善人民生活。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生產力能否解放好、發展好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則性問題。對于政府作用,強調“更好發揮”,不是“更多發揮”,要集中精力抓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三是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必須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經驗。當前,要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企業家營造寬松環境,用透明的法治環境穩定預期,給他們吃定心丸。要為創新人才建立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其積極性。對各級干部,要堅持激勵和約束并舉,既堅持黨紀國法的“高壓線”,也要重視正面激勵,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給那些嘔心瀝血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
總之,我們要學好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
(一)供給側: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結構優化(見圖1)

圖1 供給側: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結構優化
(二)結構性改革,推動知識生產部門發展(見圖2)

圖2 結構性改革,推動知識生產部門發展
(三)提高創新貢獻是根本
基于結構性減速的:
(1)勞動力投入增長率預計為:-0.9%;
(2)資本投入增長率預計為9.5%,與投資回報和城市化率高度相關;
(3)TFP的貢獻份額預計為30.65%,現在只有12.27%,決定潛在增長率高低;
(4)資本產出彈性下降,資本貢獻份額預計為76.61%;
(5)創新靠人力資本、放松管制和市場化改革。
表1是各生產函數分解及趨勢預測。
表1 各生產函數分解及趨勢預測

注:資本投入增長率的估計根據城市化率與投資增長率的倒U形關系計算。
(四)知識生產部門(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滿足知識消費需求,提升整體經濟效率
知識生產部門相關因素關系見圖3。

圖3 知識生產部門相關因素關系
說明:國際消費分類:①食品飲料;②酒精、煙草、麻醉品;③服裝、鞋類;④住房、水電、燃料;⑤家具及住房維護;⑥健康;⑦交通;⑧通信;⑨文化娛樂;⑩教育;?餐飲住宿;?雜項。分類來源于UNDATA。
(五)知識生產部門需要人力資本累積才能崛起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知識生產部門的發展才能形成突破的新引擎,世界銀行定義了50年,Felipe等定義了42年,中國2006年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其核心就是要轉變增長方式,需要知識創新部門的崛起,同時有效地解決外部沖擊和社會穩定。
我們從Erumban等的數據庫中得到了各國勞動份額、全社會總勞動時間、各教育水平勞動者占勞動總報酬比例、各教育水平勞動者占總勞動時間的比例,我們在求出高等教育勞動者勞動時間之后,假定高等教育首先按照高中教育勞動者的水平領取勞動工資,則剩余的部分就是技能溢價,將這個技能溢價總額與總增加值進行比較,即可得到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我們按照這一方法對中國和美國進行計算,發現中國這一份額幾乎為0。按CLDS 2015年的調研,中國勞動力2014年教育年限為9.28年,大學學歷的占5.17%,中專和大專學歷的為6.41%,高技能勞動力比重低,模擬美國進程,中國知識要素報酬占比需要到2045年才能達到10%左右,知識創新產業才能形成。根據我們的分析,日本和韓國20~34歲年齡人群中受大學教育人群在40%以上,再經過10~15年的工作經驗積累,才具備整體創新的可能性。
依據美國推測知識部門的份額,到1995年知識部門在要素分配中的份額達到了10%(見圖4,圖中為人力資本份額),資本份額保持穩定,一般普通勞動力的份額下降。

圖4 1995~2009年美國各部門要素所占份額
根據美國的份額估計法模擬中國2015~2050年的情景,中國需要較大的努力大致在2045年達到7%的知識生產分配份額(見圖5,圖中為人力資本份額),達到創新驅動的門檻值。

圖5 2015~2050年中國各部門要素所占份額(估算)
(六)讓更多的居民享受提高人力資本的消費和服務比重
從國際趕超的角度看,一國“廣義提高人力資本”的消費比重,特別是科教文衛體、信息、金融的比重應該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一般服務和物質消費比重不斷下降。從成功的發達國家如美國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韓國看,提高人力資本的消費份額上升快。而墨西哥則停滯不前,中國也停滯,究其原因多為管制過多強化了政府為“普遍服務”發生的支出,市場化供給缺乏,消費升級難以完成。美國、韓國、墨西哥科教文衛等,衣食住、家居支出所占比重情況如圖6所示。


圖6 美國、韓國、墨西哥科教文衛等,衣食住、家居支出所占比重
中國知識生產消費、一般消費情況如圖7所示。

圖7 中國知識生產消費、一般消費情況
二 全要素生產率效率提升途徑與政策選擇
(一)解放生產力
(1)開空間補短板,讓科教文衛體和公共基礎設施等現代和基礎服務業向市場開放,提升供給,并形成現代服務業的市場化高效率供給,滿足需求。
(2)提高要素質量,核心是人力資本的大幅度提高,提高“與廣義人力資本提升”的消費比重是轉變發展模式的重要方面,特別是大學普及,改變勞動力教育結構,推動創新;這里同樣包括資本存量和質量的雙提升。
(3)增加新生產要素供給,所謂新生產要素就是能促使更多人共享產生規模報酬遞增的要素,這些新要素包括信息(互聯網)、教育、創意(即非編碼知識)、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環境、企業家精神等。
(4)改革核算,將創新納入新體系。2008年世界銀行SNA改革,音樂、小說和數字化版權、R&D、勘探等五類活動被計算到GDP中,鼓勵了創新核算。
(二)市場化改革,政府縱向干預轉向橫向服務
(1)市場化改革激勵創新發展的關鍵在于放松管制和國企改革,特別是改革政府行政干預,優化資源配置。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轉變政府縱向干預,強化政府在知識網絡建設、疏通和新要素培育方面的橫向服務功能。
(2)發揮市場化清潔功能,淘汰落后產能,清理“僵尸企業”。
(3)保護創新,建立新的市場秩序,遵守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定義的“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