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改革與發展理念

供給側因素供給側施策

蔡昉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

一 認識減速:這次不一樣

中國經濟在減速,世界經濟也在減速,我們將它稱為新常態,其他國家將它稱為新平庸。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在發生同樣的現象,但是可能發生的原因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是中國是在一個發展階段變化的情況下,潛在增長率在下降。從2011年開始,勞動年齡人口在減少,從2017年開始,中國的經濟活動人口也會開始減少。這意味著我們的勞動力發生了短缺。勞動力短缺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不僅是勞動力短缺本身,而且有人力資本的下降、生產力的提高速度減緩,以及資本的回報率降低等,所有這些都會導致潛在增長率的下降。

我們做了一個模型,在2010年之前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在10%上下(見圖1),實際增長率大概也是這個水平。從2011年開始,也就是從“十二五”開始,中國潛在增長率就在下降,“十二五”時期平均為7.6%,我們也知道實際增長速度實現了7.8%。在“十三五”時期,潛在增長率會進一步下降到6.2%,這是在沒有其他變化的情況下,我們的供給側可能保證的增長速度。

圖1 1979~2020年潛在增長率情況

如何判斷這個問題?除了潛在增長率,還有實際增長率,實際增長率減去潛在增長率,是增長率的缺口。我國至少發生過四次比較大的實際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的情形,也就是負的增長率缺口。分別是1981年、1990年、1999年和2009年(見圖2),這個時間跨度大約就是所謂朱格拉周期的長度。假設認為中國的潛在增長率還是10%左右的話,就可以看到灰色的線是我們現在發生的增長率缺口。

圖2 1979~2015年增長率缺口

因此,就會認為我國需求不足導致了實際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因此造成增長率缺口,因此我們是在一個新的周期中,因此我們期盼著什么時候見底,什么時候實現V字形的回升。事實上,正如我們所預測的,我們的實際潛在增長率已經降下來了,從10降到了7,又降到了6,用真實的增長率減去潛在的增長率,就會看到保持穩定的曲線,也就是過去這幾年減速以后,但是我們的增長率缺口并沒有出現,我們沒有增長率缺口,也就是說不管我們多么著急,我們有一點是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周期性失業現象。因此,我們放棄以前那個周期的看法,或許可以改變一下思路,認識供給側的作用有多重要。

就像過去有很多人包括吳敬璉老師都在說,我們不要過度使用“三駕馬車”,要看全要素生產率,如果不是周期現象,那么應該關注的是增長現象。分析增長現象要看生產函數,看哪些因素會影響潛在增長率,有沒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如果你認為是周期性的問題,也許你就會去看國民收入的恒等式,去看哪些需求不足,這個需求決定不了,就會用另一種需求加大力度來保證需求。我們曾用生產函數做過一個各種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模型,這些要素實際上都發生了變化,這是潛在增長率下降的一個原因。因此,總的意思是說我們如果認識到不是周期現象,我們就要放棄“三駕馬車”的分析思路,“三駕馬車”沒有錯,但取決于是在分析周期還是在分析經濟增長。

各要素增長率貢獻情況見圖3。

圖3 各要素增長率貢獻情況

二 刺激不起來的潛在增長率

我介紹一些新的因素,它們會導致潛在增長率下降,這些因素用刺激政策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第一是勞動力短缺,過去我們說勞動力負增長,接下來還有新一輪勞動力短缺,從明年(2017年)開始經濟活動人口就開始負增長。在這之前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但是勞動參與率還在提高,這是人口結構造成的,明年(2017年)開始經濟活動人口,也就是實實在在的勞動力是負增長了。勞動力短缺,工資上漲很快,勞動生產率沒有相應地跟上,在過去幾年里我們工資的增長速度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導致單位勞動成本迅速上升。

最近也有日本人說我們主要城市的單位勞動成本已經高過日本了,美國也有研究,我們跟美國相差無幾,大概他們數據用錯了。因為他們從統計年鑒上能夠找到的是單位就業,單位就業是有勞動合同甚至享受終身制的那些人的工資水平,實際的工資水平不是這樣的,因此我們沒有那么嚴重,但是我們拿中國的單位勞動成本與其他的主要制造業大國相比,無論是德國、日本、韓國還是美國,我們相對的水平都在迅速上升(見圖4)。我們目前單位勞動成本沒有超過他們,我們還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正在迅速喪失這種比較優勢和競爭力。

圖4 2001~2013年中國單位勞動成本相對于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的情況

第二是我們的新成長勞動力在減少,這意味著我們人力資本的改善速度也在放慢。什么叫新成長勞動力呢?把各級畢業生和畢業未升學的學生加總起來就是新成長勞動力,新成長勞動力是在減少的過程中。教育結構會不會改善到抵消人數減少的作用呢?其實不能,如果說我們把每年新成長勞動力這些人折算成中國新增長的人力資本總量、受教育年限的話,我們也處在迅速下降中(參見圖5)。我們的勞動力數量不夠了,我們通常會說用質量來彌補,但是事實上數量不夠了,質量也會下降。很多學者包括白重恩都得到了這個研究結果,因為勞動力不再是無限供給的了,因此資本的邊際回報率會下降。可以看到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在迅速下降(見圖6),因此你想刺激它,它沒有投資的意愿、沒有貸款的意愿。

圖5 2011~2020年新成長勞動力和新增受教育年限情況

圖6 1978~2013年資本回報率情況

資料來源:白重恩、張瓊:《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世界經濟》2014年第10期,第3~30頁。

最后是全要素生產率,我們知道當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逐漸放慢了以后,會說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全要素生產率在過去這么多年里主要來自資源重新配置,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但是真正從農村轉移的勞動力是哪些人呢?是農村初中、高中畢業生,不是從田里轉出來的,是從學校里轉出來的。這一部分人就是16~1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對此我們預測的結果是2014年該值達到了峰值,2015年是負增長,今后將繼續負增長。按照這個判斷,農村勞動力轉移,也就是我們現在有一個指標叫作每年新增的外出農村勞動力,它的增長速度從過去那些年的4%降低到了2014年的1.3%,2015年只有0.3%、0.4%的水平。勞動力不能大規模地重新配置了,生產率提高的空間也就大大減少了,這是我們不能刺激的幾個因素。2002~2020年16~19歲農村人口及外出農民工情況見圖7。

圖7 2002~2020年16~19歲農村人口及外出農民工情況

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利

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側改革就被提上了日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就是說從經濟增長、從生產函數的角度去看看我們能夠解決什么。第一,勞動力總量不可能增長了,能夠調整的就是勞動參與率,這是一個著眼點。第二,我們未來人口可能還有一點改善的余地,調整生育政策,提高生育水平。第三就是加大教育和培訓,培育人力資本。第四還是全要素生產率這些因素,當然我列出了一個戶籍制度改革,就可以解決重要的兩條,一方面戶籍制度改革可以提高農民工的參與率,另一方面可以繼續讓他們進行資源配置,獲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過去我們強調比較多的是把新型城鎮化作為一個需求側的要點,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它在供給側可能顯得更重要。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于勞動參與率、生育率、人力資本、企業成本、全要素生產率,以提高潛在增長率。

2015~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見圖8。

圖8 2015~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

中央2015年經濟工作會議講到了,我們不追求V字形的反彈,中國的經濟增長會是一個L形的趨勢。我們在做模擬的時候也看到了,依次看這幾張圖,它們分別表示如果沒有明顯的改革紅利的話,我們未來的潛在增長率是什么樣的下降趨勢。如果按不同的改革假設模擬的話,會看到它越來越像一個L形的曲線,它一定不可能是一個V字形的。2010~2049年中國潛在增長率情況見圖9。

圖9 2010~2049年中國潛在增長率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双流县| 什邡市| 绿春县| 苍南县| 崇礼县| 望谟县| 永嘉县| 荥经县| 营口市| 铜川市| 吉林省| 新兴县| 稷山县| 隆回县| 开阳县| 镇赉县| 瑞昌市| 六枝特区| 宁蒗| 五大连池市| 乌拉特中旗| 宁明县| 于田县| 台南市| 于田县| 泾源县| 财经| 张家川| 韩城市| 集安市| 高尔夫| 天水市| 北碚区| 宜黄县| 遂昌县| 大同县| 昂仁县| 定南县| 福州市|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