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交通運輸服務研究框架

第一節 中國交通運輸服務的多樣性

一 路網可靠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將加快交通運輸發展作為戰略目標,實現了交通基礎設施規模總量的快速增長。交通運輸設施網絡里程從1978年的123.5萬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879萬公里(見表2-1)。

表2-1 我國5種運輸方式線路長度

二 鐵路網絡規模擴大、結構優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了對鐵路建設的投資。2013年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0.3萬公里,居世界第2位。其中復線里程4.83萬公里,復線率達46.8%;電氣化里程5.47萬公里,電氣化率達54.1%。目前,鐵路已經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和主要城市。鐵路網規模進一步擴大,路網結構得到優化,運輸限制明顯減少,主要運輸通道能力大大增強,基本打破了長期以來鐵路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

三 公路通車里程迅猛增長,高速公路建設飛速發展,農村公路覆蓋面明顯擴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不斷加強公路網的建設,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在完善國道、省道干線公路的同時,加快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的步伐,整個運輸網絡的功能日趨完善,整體效率不斷提高。30多年來,我國公路建設投資數量之大、開工項目之多,舉世矚目。1988年以來,國家積極推進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高速公路發展尤為迅猛。1988年滬嘉公路建成通車,我國高速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1988年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僅為147公里,到1999年突破1萬公里,到2002年突破2萬公里。高速公路的飛速發展,改變了我國的路網結構和通行條件。目前我國公路總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2位。

四 港口基礎設施規模明顯擴大,專業化碼頭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斷建設和發展,我國港口的基礎設施規模明顯擴大。1978~2013年,全國主要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從735個增加到31760個。其中,萬噸級深水泊位數從133個增加到2001個(見表2-2)。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包括主要港口、地區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三個層次的港口體系,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區域形成了規模龐大并相對集中的港口群。內河主要港口面貌也有較大改觀。在長江、西江干線、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建成了一批集裝箱、大宗散貨和汽車滾裝等專業化泊位。30多年來我國港口在國內外經濟、貿易、科技發展的環境下,逐步發展壯大,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和效益同步發展階段。

表2-2 我國主要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

五 航空運輸發展迅速,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航空運輸業基本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民航的投資,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航空運輸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民航僅有162條短程航線、70個機場,國際航線里程為55342公里。2013年,國內登記的航線航班許可數量已占總許可數量的88.3%,管理局管理的航線航班許可數量占75.2%。涉及京、滬、穗三大城市的63條航線,每天均擁有至少12個往返航班,實現了“空中快線”。同期,國內旅客運輸量排在前20位的航線平均承運數量已達6.35人,該類航線的競爭程度進一步加深,以此指標與美國相比,我國該類航線的競爭度更高,形成了一個國內四通八達、干線與支線相結合以及聯結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航空運輸網絡。

六 管道運輸事業有了較大發展,長輸管道建設粗具規模

2013年末,全國輸油(氣)管道里程為9.85萬公里,是1978年的11.8倍。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東北、華北、中原、華東和西北廣大地區四通八達、輸配有序的石油、天然氣管網運輸體系。全國100%的天然氣、90%以上的石油通過長輸管道源源不斷地輸向煉油廠、化工廠及海運碼頭。“十二五”以來,我國的長輸管道建設有了新突破,相繼建成了一批長輸管道,東北、華北、華東管網進一步完善。長輸管道建設不僅在陸地上有所發展,而且也向海洋、沙漠延伸。

西氣東輸工程于2002年7月4日開工建設,2004年12月30日全線供氣,全長約4000公里。該工程是目前我國管徑最大、管壁最厚、壓力等級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創造了世界管道建設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運營,開通了橫貫東西的一條能源大動脈,標志著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昭苏县| 科技| 怀远县| 荆州市| 广水市| 通州市| 福海县| 比如县| 大竹县| 武夷山市| 镶黄旗| 荔波县| 南召县| 紫云| 青川县| 双城市| 专栏| 乌兰察布市| 收藏| 道孚县| 甘洛县| 视频| 库伦旗| 剑阁县| 台南市| 福建省| 珠海市| 拜城县| 抚远县| 登封市| 城市| 连江县| 哈密市| 福海县| 奎屯市| 准格尔旗| 高州市| 新兴县| 上饶市|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