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縱橫談
- 朱佳木
- 1776字
- 2019-01-04 23:54:29
(三)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又被提前完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優先發展重工業帶來的形勢壓力
如果說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是中國共產黨決定向社會主義提前過渡的根本原因的話,那么,也正是這一選擇從根本上促使這一過渡提前完成。
毛澤東最早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時,把基本完成工業化和“三大改造”的時間確定為10年到15年或者更長一些時間。以后,他在1953年9月的全國政協常委會第49次擴大會上又說,“整個過渡時期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同年底,他在審閱修改中宣部的學習宣傳提綱時,又把過渡時間改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
。不難看出,毛澤東之所以作這些改動,目的在于盡可能把時間設置得寬裕一些,做到留有余地。但由于缺乏經驗,當時對什么叫基本完成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以及需要多少時間,很大程度上參考的都是蘇聯的標準。
那時,蘇聯對工業化的標準,規定的是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70%以上。從1926年開始工業化建設算起,它達到這一標準用了8年。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標準,當時蘇聯規定的是資本主義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被完全消滅。從1924年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算起,它做到這一點用了13年。中國參考蘇聯經驗,在20世紀50年代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標準,即在數量上,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0%左右;在質量上,要有獨立的工業體系和農業協調發展。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的數量要求,我國早在1957年工業產值就已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6.7%,已經十分接近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的質量要求,“一五”計劃末期,我國也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初步基礎,并且在1980年正式宣布中國已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我國后來放棄了這個標準,而且直到今天仍然表示,要爭取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然而,中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卻是實實在在的,從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算起,只用了3年時間,即使加上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也不到7年。這不僅大大快于總路線規定的時間,也快于蘇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時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從主觀上看,主要是缺乏經驗和急躁情緒起了作用;從客觀上看,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優先發展重工業所造成的形勢壓力。
前面講到,國家為保證大規模工業化建設選擇了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需要由國家統一調配資金、物資、科技力量,勢必與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發生矛盾。尤其是在“一五”計劃實施后,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引發城市商品糧、食用油和輕紡工業的原料棉花等農產品供應的緊張,迫使國家不得不對糧、棉、油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銷售(統購統銷);同時,對于一些重要的工業原料,如鋼材、生鐵、煤炭、木材等,也開始實行計劃供應。這樣一來,私營商業,主要是批發商,就沒有了貨源;私營工業,主要是輕紡企業,獲取原材料就發生了困難。于是,公私合營步伐的加快,成了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趨勢。
另外,當時沒有參與公私合營的私人企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設備技術都很落后,國家分配任務給它,它無法承擔;硬要塞給它,做出的東西也不合乎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對較大的私營企業進行個別合營,就會使中小企業更加困難;要解決中小企業的困難,就必須打破企業的私人所有制,以便在行業內部進行改組,該合并的合并,該淘汰的淘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行企業的優化組合。于是,全行業公私合營應運而生,而這進一步加快了公私合營的速度。1955年,陳云在中央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問題的會議上說: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并不是哪個人空想出來的,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現在既然按整個行業來安排生產、實行改組,那末,整個行業的公私合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實行全行業的合營,就無法安排生產,也無法進行改組”。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在對不法資本家進行“五反”斗爭后,許多私營工廠落入了“工人不服管,職員不敢管,資本家消極,原有的代理人紛紛辭職甚至逃走,繼起無人,開支日增,浪費嚴重,生產潛力難以發揮”的窘境。這種情況也促使工人強烈要求盡快合營,以改善待遇;資本家希望盡快合營,以擺脫困境。
今天,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改造過快出現的弊病以及如何做才會避免這些弊病,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但無論怎樣,都否認不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當年在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時,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所以提前完成,根本上是為了適應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而給農業和輕工業造成的巨大壓力。
-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 秦漢士人隱逸思想研究
- 地方政府行為對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養老意愿影響研究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
- 西部地區政府主導型文化管理模式建構研究:基于國際“多元治理”模式的比較
- 轉型期城市社會治理研究
- 收入不平等與公共政策
- 新時代新發展理念要覽
- 土地開發與基層治理
- 整合與形塑:地方政務服務機構的運作機制:J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個案考察(1997~2011)
- 中國形象全球調查(倫敦卷)
-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關鍵抉擇:未來改革思路及發展目標
- “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及對策
-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