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2015~2016)
- 卜偉 李文興
- 2419字
- 2019-01-04 23:45:27
七 防范外資過度控制的思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中共中央于2010年10月通過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隨著與國際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外商直接投資(FDI)也越來越影響中國技術引進的結構和數量。外資不僅僅是一個資金的概念,它還是技術、品牌、標準、經營管理、全球生產經營和銷售網絡、信息和現代服務的載體。當代新技術革命使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引起了世界性產業結構重組。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制造業中某些國際化程度高的產業部門率先成為國際化產業,包括非電氣機械和運輸設備等。這些產業由跨國公司控制,通過采用資本輸出的方法,主導著國際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2011年3月20日表示,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應堅持進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把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他說:“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不僅不排斥外資,相反,需要發揮外資更加積極的作用。”外資在給投資方帶來巨額利潤的同時,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起著推動作用。追求雙贏固然是我們的目標,但若不根據國內各產業發展的狀況,盲目地引進外資也會削弱中國相關產業的控制力,進而對產業安全造成威脅。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內涵和外延隨著技術快速發展、應用領域加深與拓展而不斷變化,孕育著新的突破,技術融合趨勢進一步加深。這種趨勢和變化,都在催生新的投資需求,如何利用好外資以及加大內資的投資力度,必須建立引進外資的國家產業安全管理與預警機制。應在保持吸收外資合理增長的同時,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調整和優化外商投資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改善吸收外資綜合環境。尤其是合理引導外資投向,優化產業結構。根據已經確定的利用外資的重點產品和地區等目標,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避免外資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領域,引導外資投資技術含量高、節能降耗和環境友好的產品,并加大鼓勵外資實質性轉讓技術的政策支持力度。貫徹落實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等政策,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研發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節能環保產業;鼓勵外商投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嚴格限制外商投資“兩高一資”和房地產業;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產業控制理論是研究產業控制力的產業安全理論,它主要研究外資(FDI)通過對股權、技術、投資、經營權、決策權的控制,而對東道國的產業安全產生的影響及東道國的應對措施。一般認為,產業發展偏離安全狀態的因素有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外國投資、外國商品傾銷、國外反傾銷、金融全球化、科技進步等,內部因素則主要是制度環境、產業周期波動等。通過借鑒國際上的相關經驗以及聯系中國國內的實際準確地反映中國國內某些行業的產業安全狀況,一旦發現經濟運行的參數偏離“標準值”或接近“危險值”,就應及時提出預警,以備國家政府及相關調控部門能夠迅速地做出反應。另外,注重深化企業機制和體制改革,不斷提升其總體技術水平,尤其是消化吸收外資技術的能力和與其配套銜接能力,創造良好的有利于外資技術溢出的微觀基礎,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跨國公司通過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生產和營銷網絡,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核心力量。擁有一批大型的、先進的、在國內具有支柱地位、在世界市場上占有穩定份額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性大企業是一國經濟實力的體現。抓住全球跨國并購加快發展給中國承接產業轉移和創新吸收外資方式帶來的機遇,防范壟斷并購和惡意并購,保持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尤其是創造條件積極利用外資促進自主創新。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引進核心技術,推動外商投資企業在引進的基礎上做好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鼓勵研發合作,擴大技術溢出效應。由于新的全球化格局仍會繼續深入發展,重化工業不僅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更是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繼續鼓勵擴大外資流入所獲得的利益,將會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差距。
外商直接投資的早期階段,對中國制造業的投入主要分布在加工工業,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深加工工業。外商對技術密集型加工工業投資比重的上升,將對這些技術水平、經營效率和國際競爭力較低的產業以及其中的民族工業帶來較大的沖擊。但從長遠看,有利于促進包括多數民族工業在內的整個行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另外,外商對技術密集型加工工業投資比重的上升和對一般性加工工業投資比重的下降,符合中國工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要求,會對中國工業結構升級的進程起明顯的推動作用。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需要掌握好以下幾條主線。
一是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投入。統一引進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建立專門的消化創新基金。要運用財稅、信貸等經濟杠桿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
二是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機制聯合引進。企業在引進技術時,應聯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做好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可行性論證,并制定詳細的消化吸收規劃。
三是注重對軟件技術、關鍵技術的引進。要實現從重視引進硬件技術向主要引進軟件、專利、圖紙、工藝及關鍵技術轉變。
四是對各種引進技術進行集成創新。從集成創新的角度考慮,統籌安排,分散引進,突出重點。要做好產業鏈上下游集成、單項技術系統集成、國外先進技術與國內技術系統集成、相關學科系統集成等,以有效消化、吸收引進技術。
五是采用國際并購方式引進技術。跟蹤相關產業技術發展趨勢及企業重組信息,以獲取核心技術。企業的核心能力決定企業的競爭優勢,技術能力、組織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