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2015~2016)
- 卜偉 李文興
- 18012字
- 2019-01-04 23:45:27
六 中國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一)第一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第一產業雖然所利用的外資絕對量非常少,但增長比較快。自1999年以來,農、林、牧、漁業利用外資的合同項目數和金額都有較快的增長,其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翻了一番,從1999年的7.10億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15.22億美元。但是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在全國利用外資總額中的比例一直都在2%以下,并從2002年開始這個比例一直在下降,2006年跌到1%以下,只有0.95%,之后雖有恢復,到2014年也只達到1.27%。第一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在中國利用外資總額中所占的比例雖然比較小,但縱向來看,外資對第一產業的投入總體上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近年來有上升趨勢,2010~2012年的增長率分別為33.82%、5.07%和2.65%,遠遠高于利用外資項目的增長率,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的單個項目的資金規模在不斷增大,并且第一產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在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整體上較前幾年有所上升。可見,外資企業看好中國第一產業的發展前景,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在利用外資方面還有著巨大的潛力。但在2013年和2014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開始下降,2013年下降了12.71%,2014年下降了15.43%。
1997~2001年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呈下降趨勢,2002年及以后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整體呈上升趨勢,上升原因可能為2003年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將農、林、牧、漁服務業從原第三產業劃歸到第一產業。1997~2014年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的平均值為26.38%,處于較高水平,近年來維持在31%左右。2014年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為38.07%。預測可知,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整體呈上升趨勢,2015~2017年第一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的預測值分別為36.30%、37.13%和37.90%。在外資投入的企業當中,大多數是外資獨資和通過并購方式獲得控制權的企業,并且近年來外資所并購的企業都是行業中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盈利能力和技術水平在行業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較高。目前,在農、林、牧、漁業及其服務業中,外資企業的并購步伐還在加快,積極參股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和大型農業企業,以期由關鍵企業開始,逐步向上游、下游企業滲透,控制整個產業鏈和市場。
從2002年以來,中國對第一產業的研發費用投入逐年遞增,外資對研發的投入經歷了連續5年的增長后,于2007出現下降,下降幅度為14.09%。2008年繼續下滑,同比下降達到了19.84%。近年來外資研發費用投入有所回升,2011年外資研發費用大幅增長至5942萬美元,2014年為5639萬美元。從外資研發費用所占比例來看,第一產業中外資企業的技術控制度一直很低,處于0.4%~1.6%。2007年為1.00%,接下來三年比例繼續降低,2013年和2014年,第一產業外資技術控制度分別為0.75%和0.47%。從總體上來說,外資企業對中國第一產業的技術控制度不高。預測可知,2015年第一產業外資技術控制度的預測值為0.57%,比2014年增加0.10個百分點;2016年和2017年第一產業外資技術控制度的預測值分別為0.57%和0.58%,將繼續小幅上升。
第一產業所包含的五個行業中,農業外資技術控制度基本維持在1%上下,相對穩定,2013年和2014年農業外資技術控制度分別為1.07%和0.63%,經預測,2015~2017年該行業的外資技術控制度分別為0.76%、0.75%和0.73%。林業外資技術控制度在2003年達到最高值6.65%,但也沒有超過7%,并且從2003年開始逐年下降,2010年和2011年林業外資技術控制度分別為0.46%和0.17%,2012年開始回升,2014年外資技術控制度為0.60%。畜牧業和漁業外資技術控制度均呈下降趨勢,但在2014年出現上升,2014年兩個細分行業外資技術控制度分別為0.06%和0.04%。農、林、牧、漁服務業外資技術控制度也基本維持在1%上下,相對穩定,2012~2014年其外資技術控制度分別為0.18%、0.30%和0.26%,經預測,2015~2017年該行業的外資技術控制度分別為0.23%、0.18%和0.14%。
中國第一產業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呈逐年下降趨勢,由2004年的3.98%下降到2010年的1.14%。由于統計項目的改變,2011年外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為110.22億元和6819.19億元,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為1.62%。2013年外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為147.3億元和14574億元,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為1.01%。可見外資對中國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不高。
從細分行業來看,外資對于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也較低,都在8%以下,2004年以來這個比例還在緩慢下降。第一產業所包含的五個產業中,農業,林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并且每年的變化不大;2004年畜牧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比較高,接近16%,但是此后有大幅度的下降。可見,外資對中國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投資的控制度很低。2014年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分別為1.00%、0.72%、1.36%、0.82%和0.73%,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固定資產控制度由2013年的0.28%上升至2014年的0.73%,相對變化較大。
(二)第二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1996~2005年,外資對中國工業的市場控制程度穩步上升,到2007年開始逐年下降,且1999~2011年都超過了國際慣例警戒線25%的標準,2014年外資市場控制度為22.82%,比2013年下降了0.64個百分點。2012年至今,外資市場控制度一直處于下降趨勢,未達到25%的警戒線,但仍然比較接近。
在工業的三個細分行業中,外資對采礦業的市場控制度最低,1995~2000年采礦業外資市場控制度為0.5%~2.2%,2001年及以后整體呈波動中上升的趨勢,由2001年的2.76%上升至2014年的4.96%,為近年來的最高值。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采礦業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4.75%、4.80%和4.84%,呈小幅上升趨勢。外資對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市場控制程度也較低。2005年外資對該行業的市場控制度達到最大值11.42%,隨后呈現下降的趨勢。2012年外資對該行業的市場控制度為7.78%,比2011年下降約0.74個百分點,達到了自2005年以來的最低值。2013年和2014年略有上升,但均未超過2011年。2014年外資對該行業的市場控制度為8.24%。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7.92%、7.79%和7.68%,將延續其下降趨勢。外資對制造業市場控制度基本在20%以上,2000~2010年均高于30%,2005~2007年更是為35%以上。1996~2006年,外資對制造業的市場控制度基本呈現上升的態勢,由1996年的19.83%上升至2006年的35.49%,盡管2007年及以后略有下降,但2010年外資對該行業的市場控制度仍高達30.14%,超過了一般行業市場控制度的警戒線。2013年和2014年制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連續下降,2014年制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已降至24.96%。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制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25.69%、25.29%和24.94%,會呈現小幅下降趨勢。
外資對中國工業的股權控制度在1995~2007年穩步上升,到2007年外資股權控制度達到最大值27.49%,隨后呈現下降趨勢,2012年和2013年分別為23.23%和22.72%。2014年工業外資股權控制度為21.58%,比2013年下降了1.14個百分點。
從外資對中國工業三個細分行業的股權控制情況來看,外資對采礦業的股權控制度最低。1995~1999年呈下降趨勢,1999~2008年呈波動性上升趨勢,但其控制度均保持在5%以下,2008年采礦業外資股權控制度為4.16%,2009~2014年采礦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分別為2.91%、3.09%、2.93%、2.76%、2.99%和2.81%,處于小幅波動狀態。經預測,該行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外資股權控制度分別為2.97%、2.97%和2.97%,變化較平穩。在1995~1998年和2000~2004年兩個時期內,外資對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控制度有小幅上升趨勢,從1995年的11.75%上升至1998年的12.35%,從2000年的11.25%上升至近年來的最大值14.05%,隨后下降至2006年的10.26%;近年來該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呈波動中上升趨勢,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較2011年略有下降,2014年外資對該行業的控制度為10.86%,達到近年來最低值。經預測,該行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外資股權控制度分別為11.21%、11.16%和11.10%,保持基本穩定。
近年來,外資對制造業股權控制度均在22%以上,2003年及以后都超過了30%,并在2006年達到最高值34.57%。1996~2006年,外資對制造業的股權控制度基本呈現上升的態勢,到2007年開始略有下降,基本維持在30%上下。近年來,制造業外資股權控制度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逐漸偏離30%。2013年和2014年制造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分別為26.87%和25.39%。經預測,該行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外資股權控制度分別為26.73%、26.37%和26.05%。
自1999年以來,外資對中國工業擁有發明專利的控制度呈上升趨勢,2007年外資對中國工業擁有發明專利的控制度已達到32.29%,2008年略有下降。從外資對中國工業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三個細分行業各自擁有的專利控制情況看,外資對采礦業擁有發明專利的控制度最低,但從2006年開始其控制度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增加幅度較大,在2008年達到6.51%,盡管該控制度不大,但其增加趨勢值得關注。外資對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也極低。外資對制造業擁有發明專利的控制度1999年以來呈波動性上升趨勢,2007年已達到33.16%,到2008年有所下降,為26.92%。外資對制造業擁有發明專利的控制度較大,這將對中國制造業產業安全造成威脅,因此,中國應當加大力度促進內資企業投資專利發明。
自2003年以來,外資對中國工業的研發費用控制度呈現波動性上升的趨勢,從2003年的22.68%已上升到2007年的29.12%,到2008年有所下降,為26.80%。在工業的三個細分行業中,外資對采礦業的研發費用控制度最低,2003~2008年分別為0.01%、0.17%、0.57%、0.05%、0.60%和3.22%,可以說,在2007年及以前,外資對中國采礦業的研發費用幾乎沒有控制力,2008年,外資對中國采礦業研發費用的控制度為3.22%,比2007年增加2.62個百分點,增加幅度較大。外資對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研發費用控制度較低,2003~2008年呈現波動變化趨勢,拐點分別在2004年、2006年和2007年,控制度保持在3%~10%。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最高的門類是制造業,自2003年以來,除2005年略有下降外,各年均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控制度為24%~31%。
自1999年以來,外資對中國工業的新產品產值控制度較高,為31%~42%,并且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除2002年、2005年和2008年略有下降外)。從外資對中國工業細分行業的新產品產值控制情況來看,外資對采礦業的新產品產值控制度最低,1999~2007年,其控制度幾乎為0,但在2008年出現了大幅度增加,其控制度高達39.76%。2008年外資對中國采礦業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出現異常,需要相關部門引起警惕。外資對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新產品產值控制度較低,1999~2006年一直為0~9%,2007年直線上升至31.75%,2008年回落到10%左右。1999~2008年制造業外資對新產品產值的控制度呈波動性上升趨勢,數值保持在30%~42%。總之,外資對中國制造業的技術控制度很高,這與外資長期以來以技術占據中國市場的策略是分不開的。中國若要擺脫外資對中國工業的技術控制,必須大力發展中國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
自1996年以來,整體上外資對中國工業的總資產控制度呈現上升趨勢,到2007年達到近年來的最大值,為27.30%,隨后緩慢下降,2013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降至21.67%。2014年仍延續此前的下降趨勢,工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為20.71%。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分別為21.69%、21.44%和21.21%。
在工業的三個細分行業中,采礦業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最低,1995~2000年呈下降趨勢,由1995年的1.57%下降至2000年的0.33%,2000~2014年呈現波動性上升趨勢,并且保持在5%以下,2013年和2014年采礦業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分別為3.92%和4.14%。到目前為止,2014年為最大值。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分別為4.18%、4.23%和4.2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也較低,基本維持在11%上下,2014年外資對該行業的總資產控制度為8.34%,是近年來的最小值。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分別為8.66%、8.54%和8.42%。1995~2014年,制造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的變化趨勢與外資對工業總資產控制度的變化趨勢一致,從1995年的18.98%上升2007年的33.48%,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2014年略有下降,2011年外資對該行業的總資產控制度為29.32%,是近年來制造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首次低于30%,之后不斷下降。2014年外資對該行業的總資產控制度為24.98%。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分別為26.32%、26.00%和25.70%,基本處于穩定狀態。
1999~2007年,外資對中國工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呈上升趨勢,從1999年的19.68%上升至2007年的25.08%,2008~2014年開始下降。2014年中國工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達到近年來最低水平,為17.67%。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工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分別為17.99%、17.48%和17.01%。
在工業的三個細分行業中,外資對采礦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最低,1999~2014年呈現波動性上升趨勢,并且保持在5%以下,2014年外資對采礦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為3.02%。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分別為3.46%、3.44%和3.43%。外資對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也較低且呈下降趨勢,由1999年14.68%降至2014年的7.69%。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分別為7.72%、7.46%和7.22%。1999~2010年,制造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的變化趨勢與外資對工業總資產控制度的變化趨勢一致,從1999年的23.38%上升2007年的34.16%,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2010年略有下降,分別為33.31%、30.77%和30.43%,2011年該控制度首次低于30%,為28.47%,2011~2014年持續下降,2014年制造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為23.60%。經預測,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該行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分別為23.96%、23.22%和22.54%。
(三)第三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2005~2014年實際使用的外資直接投資金額占外商直接投資總金額來看,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等是第三產業外商重點投資領域。而且,第三產業總體實際使用外資的金額也有逐年走高的趨勢,其占中國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的比例由2004年的23.17%提升至2014年的61.97%。這表明,中國第三產業正日漸成為外資投資的熱點產業。在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的細分行業中,房地產業所占的比重較大,2014年該值為28.96%,而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所占的比重極低,2014年的數據均小于0.1%。外資在第三產業的競爭模式由以投資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服務為主轉變為對品牌、技術標準等無形資產的競爭,利用知識產權方面的核心優勢拓展市場,并且通過對供應鏈的整合和占領市場制高點來增強市場影響力甚至影響主導產業的發展。
外資對中國第三產業正在逐步強化控制,除了電信、傳媒、保險、醫療等有著較為嚴格的政策限制領域外,外資對其他開放的營利性較高的領域的控制逐漸加強。2005年與2006年外資對中國第三產業市場控制度均在10%以下,2007年也僅為10.29%,2008開始有所提高,2010年達到11.98%,而2011年下降為8.56%,2013年和2014年中國第三產業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12.08%和12.72%。從總體水平來看,外資市場控制度并不高。
從細分行業來看,外資企業對批發和零售業、餐飲業以及房地產業的市場控制度較高,尤其是餐飲業,2005~2014年平均外資市場控制度基本在27%左右,只有2008年和2012年,餐飲業市場控制度分別下降至24.61%和24.85%。外資在批發和零售業的市場擴張十分迅速,2011年外資在批發和零售業的市場控制度較2005年增加了4.22個百分點,達到12.66%,之后保持在12%左右。2007~2010年,房地產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呈下降趨勢,2014年則下降為11.30%。
2005~2010年,外資企業對中國第三產業的股權控制度一直保持在17%左右。2011年有所下降,跟其他指標一樣,下降趨勢最明顯的是房地產行業,這跟中國對房地產業的相關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從總體上看比例不高,但外資控股或入股的均是中國第三產業各行業內的優質企業或龍頭企業,因此,外資對中國第三產業的實際影響力不容小覷。批發和零售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在2005~2010年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由2005年的8.56%上升至2010年的14.19%,2011~2014年為14%~16%,2014年為15.92%;而餐飲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從2005年至2014年波動下降,2008年外資股權控制度有較大幅度的下降,2013年和2014年分別為17.06%和18.19%;銀行業從總體上來說外資股權控制度變化比較平穩,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由于數據空缺,無法具體描述近年來銀行業外資股權控制情況;外資在房地產開發領域股權控制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5~2010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但變化平緩,2011年出現了快速的下降,這跟中國出臺的相關房地產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總資產控制度的發展變化看,2004~2010年,第三產業外資企業總資產控制度保持在15%左右,2011年由于房地產業的資產明顯下降,總資產控制度僅為6.54%,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有所回升,分別為12.86%、12.45%和12.93%。中國的批發和零售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逐年提高,從2004年的6.09%增長至2010年的12.41%,2011年略有下降,為9.29%,2012年回升至13.05%,2013年為13.13%,2014年增至15.76%。就餐飲業來看,2005~2007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一直處于溫和上升態勢,2008~2014年波動下降,到2013年下降趨勢更加明顯,總資產控制度僅為15.92%,是自2004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退去,外資對中國餐飲業的總資產控制度也有所回升,但由于國內企業的崛起,近年來外資對中國餐飲業的總資產控制度還是低于之前程度。2004~2007年外資對房地產業的總資產控制度持續下降,2011年最為明顯,表明近幾年來境內房地產業擴張較迅速,其勢頭蓋過了外資企業,2013年和2014年外資對房地產業的總資產控制度分別為12.10%和11.57%。
2004~2010年城鎮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變化較小,始終維持在11%~12%,控制度并不高。2009年,控制度下降,跌至9.03%,并且2010年繼續下降至8.56%,2011年跌至4.91%,隨后2012年、2013年及2014年分別僅為7.13%、6.52%和6.38%。2004~2008年,外資對住宿和餐飲業及房地產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較高,都達到了10%以上,對于批發和零售業以及金融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稍低,維持在7%以下,主要原因在于這兩個行業主要以其他流動性資產為主,固定資產占比本身較低。但是受經濟危機的持續影響,除住宿和餐飲業外的另外三大行業的外資企業城鎮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在2008~2013年這幾年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汽車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從外資市場控制的總體情況來看,2002年外資的市場控制度最低,為25.99%,2002~2006年,外資企業在中國汽車工業的市場控制度總體呈上升趨勢,自2007年開始,外資市場控制度有所下降,再次趨向30%。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外資市場控制度與2007年相比下降了5.8個百分點。2009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繼續,外資的市場控制度有小幅度的上升。2010年,汽車產業外資市場控制度恢復到33.21%,2011年上升到37.57%,從2012年開始逐年下降,2014年跌至28.63%,預計2015~2017年將維持在30%左右。從中國汽車產業的細分行業(包括汽車、改裝汽車、摩托車、車用發動機、汽車與摩托車配件五類)來看,改裝汽車的外資市場控制度變化相對平穩,除2006年和2007年控制度較高接近20%外,其他年份外資市場控制度一般不超過10%,數據走勢比較平穩。摩托車行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也不是很高,大體保持在20%左右,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僅為6.08%,2010年下降到17.76%,2011年出現小幅度增長,為18.67%,2013年大幅度增加至25.70%。在汽車和車用發動機這兩個細分行業中,外資市場控制度較高,大體呈逐年遞增趨勢。汽車與摩托車配件的外資市場控制度在2006年達到49.88%,從2008年開始出現波動下降,2014年已降至19.76%,預計2015~2017年會有小幅上升,維持在20%左右。
2000~2008年,外資對中國汽車產業股權控制度總體呈上升趨勢,2008年外資股權控制度有所下降,但仍為41.01%。細分行業的汽車市場,無論是整車還是配件行業,外資的股權控制度也呈總體上升趨勢。改裝汽車的外資股權控制度維持在20%以下,摩托車的外資股權控制度也維持在20%左右,其他細分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都比較高。尤其是車用發動機的外資股權控制度,2006年和2007年分別達到78.26%和77.23%。汽車以及汽車與摩托車配件的外資股權控制度維持在40%左右,控制度較高。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五個細分行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從總體上來看,外資企業對整個汽車產業的研發費用控制度逐年上升,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略有下降,2010年下降到23.30%,2011年回升到27.29%,但2012~2013年又出現下降,預計2016年將略微下降到23.80%。從細分行業來看,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的汽車與摩托車配件產業,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最高,車用發動機的外資控制度緊隨其后,同時,增長速度最快的也是車用發動機行業。外資對車用發動機行業的研發費用控制度在逐年上漲,2011年上升到近十年的最高值38.78%,2013年又降至27.72%,預計2015~2017年會維持在35%左右。
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呈現總體上升態勢,2008年略有下降,2009年后又呈現上升的趨勢,2011年達到27.29%,2014年又下降至25.24%,預計2015~2017年會維持在25%上下。在五個細分行業中,摩托車行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變化比較頻繁,但基本維持在15%左右,2009~2014年先下降后上升,2014年為22.90%。其他行業的總資產控制度總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外資總資產的控制度略有下降。相比之下,在車用發動機和汽車與摩托車配件行業,外資對其總資產的控制度較高。
2000~2006年外資對中國汽車產業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呈總體上升趨勢,且在2006年達到最大值31.95%,此后控制度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19%~31%;2013年,控制度為26.09%,預計2015~2017年將繼續下降,2016年預計為21.95%。外資對改裝汽車行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基本維持在20%以下,2011~2012年控制度超過20%,但2013年又降至4.83%。車用發動機行業控制度較高,2008年達到最高值57.91%,在2009年,外資對這三個行業的控制度都有所下降,但2013年又回升至51.72%。外資對汽車與摩托車配件行業的固定資產凈值的控制度一直穩定在30%~50%,2007年達到最大值后,外資控制度逐年下降,2011年再次上升到43.49%,2012年開始下降,2014年下降至20.08%,預計2015~2017年會有小幅度回升,但不會超過25%。外資對摩托車行業固定資產凈值的控制度變化比較平穩,均維持在20%以下,2009年、2010年有所上升,2011年下降到13.72%,2013年又增至19.17%。
(五)鋼鐵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外資對鋼鐵產業的市場控制度相對較低,1995~2004年維持在9%以內,2005年上升較快,到2006年達到最高,為13.32%,其后逐漸下降,2014年為9.04%,通過多項式預測,預計2015~2017年外資對鋼鐵產業的市場控制度將稍有上升,但變化不大。外資投入增加會擠出一定數量的內資市場份額,外資市場控制度的逐步上升說明內資的市場份額在下降,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控制度是比較低的。在鋼鐵行業的兩個大類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較低,2004年之前其市場控制度幾乎都在1%以下,2005~2013年外資市場控制度上升到2%以上,2014年達到了3%,這說明近年來外資逐漸加入中國的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中,但是外資市場控制程度仍然較低。與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相比,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外資控制度則較高,2004年以前一直控制在9%以內,2005~2011年比較穩定,維持在12%~14%,2006年最高,達到13.91%,2012年起有所下降,2014年降至9.79%。通過多項式預測,2015~2017年變化不大。自2005年來,外資對中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市場控制度在逐步增加,總體來看,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市場控制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并且外資的市場控制度相對較低。
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但總體來說,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相對較低。除2005~2008年股權控制度超過了10%外,其余年份均維持在10%以內,鋼鐵行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自1995年以來呈上升趨勢,2006年最高,達到了10.60%,其后雖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根據多項式預測,2015~2017年外資的股權控制度還將維持在10%以內。在鋼鐵行業兩大細分行業中,外資都具有一定的股權控制度,但是鋼鐵行業的外資股權控制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1995~2005年,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一直都在1%以下,2006年以后,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超過1%,且保持相當高的增長速度,2009年達到最高值,為3.74%,2010年又下降到2.55%,此后都維持在3%~3.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外資股權控制程度在2004年及以前一直維持在10%以內,且2005年以來一直較為穩定,維持在10%~12%,2008年達到最高值,為11.44%,其后稍有下降,2011~2013年均在10%~11%,2014年降至9.99%。根據多項式預測,2015~2017年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將維持在11%以內。總體來說,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也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且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各細分行業的股權控制度是比較低的。
1999~2000年、2003~2004年外資技術控制度大幅度上升,2004~2007年則呈現下降的趨勢,而2008年外資技術控制度出現大幅度上升,達到10.80%。這說明從擁有發明專利數量來看,外資對中國的鋼鐵行業的控制程度是比較低的。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擁有專利發明數量比較少,技術控制度也很低,而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擁有專利發明數量則相對較多,技術控制度也相對較高。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技術控制度是比較低的。
2006年以前,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數量為0項,2007年和2008年數量為1項,外資控制度分別為2.6%和2.8%。2004年以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數量較少,外資控制度2000年僅為2.4%。2004年以后,隨著該行業擁有發明專利數量的增加,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數量也在逐步上升,并且增加的幅度較大,外資控制度從2003年的0.6%上升到2004年的6.3%,雖然2007年鋼鐵行業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為1747項,但外資控制度為3.7%。到2008年,鋼鐵行業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下降為1398項,外資控制度大幅度上漲,為10.8%。外資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技術控制度基本上與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技術控制度重合,這表明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技術控制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但是控制度較低。
1996~2006年,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總資產控制度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并且在2006年達到了11.70%,從2007年開始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總資產控制度有所回落,到2014年降至7.92%,這說明2007年開始外資對中國鋼鐵產業總資產的投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外資對中國鋼鐵行業的總資產控制度是比較低的。從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來看,1995~2004年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都保持在1%以下,2006年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值5.18%,2007年開始有所回落,2009年回落到3.26%,2014年為2.59%。根據多項式預測,2015~2017年將稍有回升,但變化幅度不大。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較小,但是近年來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這說明近年來外資加大了在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總資產方面的投資力度。從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總資產控制度來看,外資總資產的控制度一直都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隨著國家的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這一比例近年來一直呈現上升的狀態,并且在2006年達到了最高值11.87%,2007年開始波動下降,雖然2009年出現小幅上升,但隨后下降趨勢明顯,2014年跌至8.75%。
外資對中國鋼鐵產業固定資產凈值的控制度,1999~2006年一直保持著上升的趨勢,并且在2006年達到近年來的最大值11.35%,2007~2009年出現波動下降,2011~2013年有所回升,但均維持在為10%~11%,2014年降至8.54%。根據多項式預測,2015~2017年將維持在9%左右,所以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總體來說是比較低的。一個行業的固定資產凈值的大小標志著該行業經營情況的好壞,外資的固定資產凈值的控制程度較大,說明外資在該行業的經營情況較好。從總體上來看,外資對中國鋼鐵產業固定資產凈值的控制度是比較低的。與上述幾個指標一樣,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較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高。在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保持著相對較低的比例,1999~2004年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一直保持在1%以下,2005年以后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2008年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值3.44%,2009~2014年一直維持在3%左右。根據多項式預測,2015~2017年其將繼續維持在3%左右。從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來看,外資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相對較高,總體呈上升的趨勢,2006年這一比例達到了11.81%,為近年來的最大值,2009年大幅降至10.33%,之后又回升到11%以上,2013年為11.01%,2014年再次經歷大幅下降,為9.16%。相對于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來說,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凈值的外資控制度一直較高,并且增長速度也較快。
(六)裝備制造業外資控制概況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GDP增長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裝備制造業總產值也增長迅速。2009年起,中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超過美國,連年穩居世界第一,汽車、船舶、機床、發電設備、工程機械等主要產業生產規模均位居世界前列。2013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占全球裝備制造業的比重超過1/3,多數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蘇波,2014)。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國內全部工業增加值227991億元,比2013年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2014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2013年增長12.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6%;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4%。2015年2月國家發改委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額達2.1萬億元,占全部產品出口收入的17%,其中鐵路機車出口額近4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0%。中國裝備正步步為營走出去,服務全世界。
外資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在2000~2011年都超過了40%。1995~2005年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5年以后呈下降趨勢,2014年大幅度降至37.52%,比2005年的最高控制度53.82%下降了近16.30個百分點。根據多項式預測,2015~2017年裝備制造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與2014年相比將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最高,除1995~1999年外資市場控制度在70%以內外,其余年份均超過了70%,2004~2008年甚至超過了80%,2008年開始下降,但仍為75%,2012年大幅增至83.14%,但2013年又降至71.92%;排在第二位的是儀器儀表制造業,1995~2004年其控制度逐年上升,在2004年達到最高值,為72.33%,2005~2014年逐年下降,2014年降至29.32%;除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這三個行業外,其余四個細分行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變化幅度較小,并且所有細分行業在2008年都有下降趨勢,這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有一定的關系,2009~2014年各項指標都趨于穩定。根據多項式預測,裝備制造業各個細分行業2015~2017年外資市場控制度趨于平穩,變化不大。
外資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總的股權控制度在1996~2006年呈上升趨勢,2006年達到最高,為46.72%,2007年開始下降,2014年其外資股權控制度為32.74%,比2006年下降13.98個百分點。根據多項式預測,2015~2017年裝備制造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將繼續維持在35%左右。七大細分行業自2002年以來外資股權控制度全部超過20%,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外資股權控制度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7年甚至達到了69.4%,2011~2014年有所下降,但還是在50%以上;儀器儀表制造業在2003~2006年外資股權控制度也超過50%,但2005~2014年逐年下降,2014年降至29.91%。一般來講,單個企業外資股權份額超過20%即達到對企業的相對控制,超過50%即達到對企業的絕對控制(何維達、何昌,2002)。由此可見,自2002年以來,外資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七大細分行業已達到了相對控制的程度,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一直處于外資的絕對控制中,外資在2003~2006年對儀器儀表制造業也達到了絕對控制的程度。
裝備制造業的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是浮動上升的,2007年達到近十年的最高水平,為41.39%。盡管2008年有所下降,但其控制度仍接近30%。裝備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極不穩定,近年來其變化幅度都超過了30%。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別達到了55.23%和56.3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在2005年也高達51.41%,外資對這兩個行業達到了絕對控制,這兩個行業產業安全性較低。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在2007年及以前均低于20%,但自2007年以來一直呈上升趨勢,且上升幅度較大,在2008年達到21.73%。2008年除專用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制造業外,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都有所下降,分別為24.28%、17.04%、14.41%、35.92%和38.92%。
裝備制造業的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整體也是呈現浮動上升的態勢,2007年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最高,達到了38.39%,2008年其控制度下降了5.45個百分點。金屬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制造業是變化幅度較大的三個行業,十年內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變化幅度均超過了15%。金屬制品業的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在2004年之前基本上是呈上升趨勢的,在2004年突然降到了20%左右;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在2003年突然上升到30%以上,其后五年一直維持在30%以上,在2007年達到最高,為38.19%;而儀器儀表制造業在2001年以前呈下降態勢,在2001年之后就呈現波動式變化趨勢;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最低,在2007年達到21.29%,其余年份都低于20%,2008年為17.68%。
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是呈現波動性上升趨勢的,2004年達到最高,為51.50%,2008年其控制度較2007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為2.95個百分點。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在七個分行業中是最高的,控制度均在55%以上。金屬制品業和儀器儀表制造業的波動相對較大,在2003年,金屬制品業的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降到20%以下,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從50%以上降到40%左右,可見這一年是一個拐點。在2003年之后,這兩個細分行業的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又出現上升趨勢,但在2008年都有大幅度下降。另外四個行業變化都比較平穩,專用設備制造業的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在2007年達到最高,為19.64%,其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在20%以內;通用設備制造業的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在2007年高達31.10%,2008年下降了4.3個百分點;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新產品產值控制度的平均水平也是比較高的,2007年高達55.82%,在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控制度也均超過了5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新產品產值控制度也都保持在30%以內。
外資對裝備制造業的總資產控制度自1995年以來,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2007年達到最高,為44.38%,2008~2011年其控制度有所下降。外資企業資產在七個行業的總資產中所占比重在2005~2011年全部達到20%以上。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總資產是受外資控制程度最高的,2005~2007年控制度都在70%以上,1995~2002年,金屬制品業總資產受外資控制度排在第二,之后在2003~2010年,儀器儀表制造業排在了第二。而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這三個行業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自1996年開始一直持續上升,到2007年趨于穩定,在2008年及以后稍微有所下降。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幾乎也是持續上升的,到2009年趨于穩定,在2010~2014年稍有下降。
裝備制造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浮動上升,除1999~2002年裝備制造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在40%以內外,其余年份均高于40%。2007年達到最高,為50.44%,2008年及以后又逐年下降,2011年為40.04%,2011年其控制度較2007年的最高水平下降了10.40個百分點,雖然2012~2013年略有回升,但多項式預測結果顯示,2015~2017年裝備制造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將小幅上升。裝備制造業全部細分行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自2005年開始均高于20%,到2007年大部分呈現下降趨勢。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除1999年外,其余各年份均高于60%,2007年達到最高值,為81.41%。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自2003年開始高達50%。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逐年上升,到2008年達到最高,為46.18%,之后呈現下降趨勢。金屬制品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在2003年及以前高于40%,之后呈下降趨勢。
(七)有色金屬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中國有色金屬產業外資市場控制度較低,始終為16%以下,但是保持著小幅增長的態勢。2004年以后,外資市場控制度有了較快的增長,2008年增長到了1999年以來的最高值14.58%,2009年開始回落,2014年降到9.81%。從有色金屬產業的細分行業看,外資對有色金屬采礦業的控制度較低,在2005年之前沒有超過2%,在2007年以后,出現了大幅度的波動,但是始終沒有超過10%。外資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控制度一直比較穩定,2004年以前,為12%~14%,沒有大幅度的波動。
中國有色金屬產業外資股權控制度整體不高但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在2008年之前基本保持在16%以下,且股權控制度的上升趨勢也比較穩定,除2001年控制度為8.86%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10%以上。2008年開始股權控制度超過了16%,比2007年上漲了3.05個百分點,2009年達到了峰值16.71%,2010年開始回落,2014年降至12.71%,約為2009年的3/4。總體來看,外資股權控制度不高。1999~2013年外資對中國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平均控制度為4.11%,但是這一控制度在不斷地提高,外資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平均控制度為14.62%;外資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平均控制度明顯高于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外資對中國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的股權控制度則比外資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股權控制度變化劇烈。例如,2009年外資對中國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的股權控制度比2004年增加了159.6%,而2009年外資對中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控制度比2004年僅增加了9.8%。2014年兩個細分行業的股權控制度分別為5%和14.24%。
2000年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為4.7%,2003年大幅度上升,達到了19.80%,2008年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為14.46%,與2007年相比增加了4.37個百分點。其他年份的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也有所波動,但整體的波動幅度不大,平均值為7.8%,且均未超過10%。
1999~2002年,有色金屬產業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持續上升,一度接近25%。2002年開始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到2003年降到8.80%,與2001年相比下降17.41個百分點。雖然2004年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2005年之后,下降的趨勢更加明顯,2007年達到最低4.10%。2008年又有所回升,增長至13.52%。
1999~2004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從2005年開始,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出現上升的趨勢,2005年升至16.53%,比2004年上升了5.81個百分點。2009年達到了最高值16.37%,2011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降低為13.79%,2012~2014年均維持在13%左右。外資對中國有色金屬業兩個細分行業的控制度均呈上升趨勢。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在1999~2004年基本維持在1%左右,2005年外資對該行業的控制度上升至10.05%,比2004年增長了8.90個百分點,2006年回落至3.08%,2008年出現近年來的最大值13.42%,接近同期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2011年大幅度下降到3.08%,近年來一直維持在5%左右。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09年達到最大值,為16.96%,2010~2013年該指標出現小幅度波動。此外,有色金屬產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變化趨勢與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外資總資產控制度相類似,且略低于后者。
有色金屬產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呈上升的趨勢,1999~2004年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保持在10%左右,2005年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上升了2.84個百分點,達到了13.17%。2005~2009年外資對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一直上升,2009年達到最高值16.96%,是控制度最低的2001年的2倍。2010年有色金屬產業外資固定資產凈值的控制度開始下降,2014年降至11.47%。中國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外資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有很大的波動性。1999~2004年該指標一直保持在1%以下,但到2005年外資對中國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迅速上升,從2004年的0.61%上升到2005年的7.00%,在2006年又大幅下降至2.69%,2007年又呈現上升的趨勢,2008年達到近年來的最大值,2009~2014年該指標波動很大。1999~2010年中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固定資產凈值控制度總體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由1999年的11.48%上升至2010年的17.28%,2011年開始緩慢下降,2014年降至12.26%。
(八)電子信息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外資市場控制度1995~2007年穩步上升,2007年控制度達到峰值83.58%,2014年下降至67.32%。2004~2008年,外資市場控制度均為80%以上,而在2009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外資市場控制度下降到80%以下,這一下降結果不排除受金融危機的影響。
1995~2014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外資平均股權控制度為59.4%。2005~2010年,外資股權控制度均高于60%,這是一個偏高的不安全的狀態。2009年,外資股權控制度降低到65%以下,說明金融危機使外國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投資額有所減少,進而影響外資對中國該產業的股權控制情況。但是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2010年外資股權控制度又攀升到65%以上,2011~2013年外資股權控制度下降到60%以下。
1999~2008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平均達到38.91%;除了1999年之外,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維持在40%~52%;外資新產品產值平均控制度為71.24%。這從側面反映了內資電子信息產業技術開發能力不強,國內電子信息企業多數在為惠普、戴爾等國際巨頭代工,在國際分工中仍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附加值較低,產業利潤水平較低。
2005~2007年,外資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總資產控制度維持在70%左右。雖然2008年以來外資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總資產控制度有所降低,但仍在65%以上,2011~2014年呈現下降趨勢,2014年達到55.52%。
1999~2012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凈資產平均值為5270.06億元,其中外資企業的相應數值為3856.43億元。除了1999年以外,外資企業凈資產對該產業凈資產的比重始終處于60%以上。這也較好地說明了在本產業中,外資企業相較內資企業而言,其強大的資金實力、技術研發能力等鮮明優勢,使得我們自身的產業控制能力受到較大的挑戰。
(九)高技術產業外資控制概況
自1995年以來,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外資平均市場控制度已經超過了50%的絕對控制警戒線。外資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的控制度從1995年開始上升,2007年開始有較大幅度的下滑,2014年下滑到53.41%,預計今后將持續震蕩,至2017年將達到54.49%。在五個細分行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是受外資市場控制最高的兩個行業,年均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68.70%和87.59%。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13年及2014年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61.81%和57.77%,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2013年及2014年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89.96%和88.13%。其次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年均外資市場控制度為37.48%,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外資市場控制度都已經超過了國際上對競爭性行業50%的警戒線標準,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也達到了較高的外資控制標準,所以這三個產業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其余產業年均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醫藥制造業為22.92%,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為11.64%。醫藥制造業2013年及2014年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22.16%和21.64%,航空航天器制造業2013年及2014年外資市場控制度分別為17.11%和19.31%。從這些數據可以發現,高技術產業的市場受外資控制的程度普遍偏高。
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總體上低于外資市場控制度,1998~2014年有10年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低于30%,最高為48.27%,低于外資市場控制度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見,中國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有所提高,國家支持教育科研的政策間接發揮作用,從而導致中國高技術產業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雖然增長趨勢較為明顯,但也存在顯而易見的波動。五個細分行業中擁有發明專利受外資控制程度平均水平最高的是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平均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分別為61.54%和28.85%。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擁有發明專利的控制度均為20%以上,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擁有發明專利的控制度一直為2%上下。2015~2017年總行業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26.60%、26.39%和26.21%。其中,醫藥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20.30%、20.16%和20.05%;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79.93%、79.75%和79.59;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21.37%、21.26%和21.16%;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擁有發明專利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21.09%、21.10%和21.10%。
中國高技術產業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整體自2007年起開始逐年下降。2007年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達到44.47%,隨后幾年持續回落,2014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下降至29.75%,說明中國針對高技術產業的扶持和發展起到了實質性的效果。高技術產業五個細分行業中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平均水平最高的是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平均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分別為66.66%和38.52%。其余產業平均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比較高的還有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為25.72%和23.57%。其中,醫藥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25.93%、25.80%和25.69%;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64.31%、63.15%和62.04%;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33.24%、32.63%和32.10%;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研發費用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26.61%、26.58%和26.55%。
自1998年以來,中國高技術產業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整體較高,2001~2014年以來只有6年在60%以下,并且于2007年達到峰值69.99%。高技術產業五個細分行業中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平均水平最高的是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平均控制度為84.97%,其次是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平均控制度為62.32%。其他產業平均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比較高的還有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分別為21.72%和27.41%。預計2015~2017年中國高技術產業五個細分行業的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將略有回落,但是依舊符合平均水平的發展態勢。其中外資對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控制度依然很高,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控制度在將來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醫藥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24.35%、24.34%和24.32%;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87.89%、87.74%和87.60%;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新產品產值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53.30%、52.85%和52.45%。
1998~2007年,中國外資總資產控制度一直呈上升趨勢,在2007年達到最高值68.91%,之后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出現連續回落,2014年進一步下降到31.68%,2015~2017年將持續震蕩上行,預計分別達到38.24%、36.38%和34.78%。中國高技術產業中受外資總資產控制度比較大的兩個細分行業是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自1998年以來它們的年均外資總資產控制度分別為74.70%和65.26%,都超過了50%的絕對控制警戒線。另外,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外資總資產控制度也都在20%左右。醫藥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11.79%、11.37%和11.03%;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52.29%、50.84%和49.53%;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79.60%、75.89%和72.66%;航空航天器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10.16%、10.14%和10.11%;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2015~2017年外資總資產控制度預測值分別為16.34%、15.49%和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