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丘亞語地名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qū)5億多人口中,印第安人約占8%,人口總數(shù)約為4000萬。克丘亞人(Quechua)是南美印第安人中的重要一支,也是人數(shù)最多的印第安部族,人口約有1281萬。他們主要分布在秘魯、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少數(shù)人生活于哥倫比亞、智利和阿根廷。克丘亞人原為庫斯科地區(qū)的一個小部落,后來才異軍突起,不斷發(fā)展壯大,最終形成地域廣闊的印加帝國,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印加文明。秘魯是古代印加帝國的發(fā)祥地,克丘亞人使用的克丘亞語起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秘魯?shù)目ɡ瓲枺–aral)地區(qū)。14世紀(jì),隨著印加帝國的擴(kuò)張,克丘亞語成為秘魯?shù)貐^(qū)的通用語。后來,克丘亞語又流傳到南美的很多地方。從16世紀(jì)起,隨著西班牙殖民者的到來,大批克丘亞人慘遭殺戮。然而,克丘亞人并未屈服,他們長期堅持反抗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頑強(qiáng)地堅守著自己的傳統(tǒng)和文化。在現(xiàn)今的秘魯?shù)孛校粲斜姸嗫饲饋喺Z及其他印第安語的地名。可以說,克丘亞語地名是印第安文化,特別是印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秘魯?shù)葒鴼v史和地理的真實反映。
1.源于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地名
許多克丘亞語地名源于動人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位于秘魯與玻利維亞交界處的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是克丘亞語“Titiqaqa”西班牙語化后的名字。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淡水湖,海拔3812米,面積8290平方公里,湖深302米,被譽為“圣湖”“高原明珠”。湖中有數(shù)十座島嶼,包括著名的太陽島和月亮島,上面都留存著印加時代的遺跡。自古以來,勤勞勇敢的土著印第安人就在的的喀喀湖泊周圍休養(yǎng)生息,他們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nóng)作物,在湖中乘坐用香蒲草制成的舟筏捕魚。但是,這個和當(dāng)?shù)厝嗣裆钚萜菹嚓P(guān)的大湖原名并非的的喀喀,它的名字另有一番來歷。
16世紀(jì)上半葉,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領(lǐng)遠(yuǎn)征軍入侵鼎盛一時的印加帝國。在此之前,印第安人把的的喀喀湖稱作“丘基亞博”,印第安語意為“聚寶盆”。因為在這個高原湖泊周圍蘊藏著豐富的金礦,印第安人利用冶煉出的黃金,制成各種裝飾品隨身佩帶,他們?yōu)榇蠛匕兜慕鸬V而自豪,遂把湖名定為丘基亞博。
皮薩羅占領(lǐng)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后,于1533年12月初派遣部下迭戈·德阿圭羅和佩德羅·馬丁內(nèi)斯·德莫格爾到的的喀喀湖考察。他們親眼看到了這座美麗而神奇的高原大湖,那里人口稠密,傍湖而居的印第安人過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印第安人奇異的裝束、獨特的習(xí)俗,特別是這里豐富的金礦,給這兩個西班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乘船來到湖中一座叫作太陽島的小島,島上有印第安人祭祀用的太陽神廟。他們在這里聽到了很多有關(guān)太陽島的美麗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太陽神在這個小島上造出了一男一女,他們的子孫綿延,形成了印加民族。因此,印第安人將太陽島視作圣地,常常到島上的太陽神廟頂禮膜拜,并將帶來的禮品和祭物放置在一塊叫作“的的喀喀”的巨石上。印第安人十分尊崇這塊的的喀喀巨石,每天清晨,都要往巨石上澆灑當(dāng)?shù)貗D女自制的奇查酒。
40天后,迭戈與佩德羅回到了庫斯科,他們把的的喀喀湖和太陽島上的見聞報告給了皮薩羅,太陽神廟中那塊神奇的的的喀喀巨石也很快被人們所知。不久,皮薩羅便率軍隊占領(lǐng)了這個地區(qū)。他們瘋狂掠奪當(dāng)?shù)氐慕疸y財寶,殺戮大批無辜的印第安人,給印第安人帶來了滅頂之災(zāi)。隨著時間的推移,高原大湖的原來的名字丘基亞博漸漸被人們遺忘,而太陽島上那塊巨石的名字的的喀喀卻始終讓人們銘記,后來就成了大湖的正式名稱。
關(guān)于的的喀喀湖名字來源的第二個傳說也非常動人。相傳古時候,在遼闊、深邃的太平洋海底世界,有一座巍峨壯觀的宮殿,里面住著水神的女兒伊卡卡。美麗的女神伊卡卡雖然每天吃的是珍饈佳肴,穿的是綾羅綢緞,可她覺得無比寂寞,于是便時常從海底浮出水面,登上一座島嶼,眺望碧波浩渺的大海,還時常彈起豎琴,唱起動聽的小調(diào)。
一天,伊卡卡正坐在島上欣賞海景,忽然海上起了風(fēng)暴,頓時烏云滾滾,惡浪滔滔。只見一只小船在洶涌的波濤中搖晃,不一會兒便被巨浪打翻。船上一個叫作蒂托的帥小伙子落入水中,眼看就要被海水吞噬。在這危急時刻,伊卡卡跳入水中,把小伙子救上了岸。他們一見傾心,互相愛慕,決定結(jié)為伴侶,并在島上建起了美麗的住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伊卡卡的表妹得知此事,妒性大發(fā),為了破壞這對青年的幸福,她把水神帶到了這個小島上。水神發(fā)現(xiàn)女兒嫁給了地上的凡人,頓時怒火沖天,氣急敗壞,讓風(fēng)神把這對戀人拋向空中。狂風(fēng)卷著兩個年輕人向東飄去,到伊亞布山谷后把他們摔了下去。蒂托當(dāng)即被摔死,伊卡卡則幸免于難,她孤身一人,悲痛欲絕。于是她把蒂托變成了一座山丘,把自己化成一泓清澈的湖水,從此山水相依,永不分離。人們?yōu)檫@對青年生死不渝的愛情所感動,為了紀(jì)念他們,便把蒂托(Tito)和伊卡卡(Icaca)的名字合在一起,作為湖的名字,稱為的的喀喀(Titicaca)。
關(guān)于的的喀喀湖的第三個傳說是,人們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勞作、生活,猶如在天堂一般無憂無慮。一位名叫洛斯阿普斯(Los Apus)的山神保護(hù)著他們,但不準(zhǔn)他們登上燃燒圣火的山頂。那塊肥沃土地上有個魔鬼,他不愿見到人們生活幸福。在魔鬼一次又一次地誘惑下,人們登上了山頂。山神大怒,放出美洲獅群,將人們?nèi)客淌桑挥幸粚δ贻p男女幸免于難。太陽神印蒂(Inti)看到眾人遇難的悲慘場面,不禁放聲大哭。他一直哭了40天和40夜,他的淚水匯聚成了的的喀喀湖。當(dāng)太陽神離開時,躲在船上避難的這對戀人發(fā)現(xiàn)美洲獅群變成了石頭。這個故事成為的的喀喀湖名稱的一個來源。“的的”(Titi)意為“美洲獅”,“喀喀”(kaka)意為“石頭”。
的的喀喀湖的名稱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有人認(rèn)為源于印蒂科哈爾卡島(isla Intikjarka)的名字。該名是克丘亞語和艾馬拉語組合而成,“inti”意為(太陽),“kjarka”意為(巨石),可能和上述傳說有關(guān)。
秘魯安卡什區(qū)的瓦斯卡蘭(Huascaran)山脈,地處同名國家公園內(nèi)。該山脈北峰高6650米,南峰高6768米,是世界熱帶地區(qū)的最高峰,1985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sca”(鏈)和“ran”(石頭或多巖石的山),全詞義為“山脈”。有關(guān)瓦斯卡蘭山脈的名稱也流傳著一段凄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印加時代,瓦斯卡蘭山附近有兩個部落。馬楚別楚部落入侵了其中的一個部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遭入侵部落中一個名叫瓦斯卡爾的青年首領(lǐng)派人通知了另一個部落,要他們做好防范敵人入侵的準(zhǔn)備。另一部落的首領(lǐng)非常感謝瓦斯卡爾的救命之恩,四處派人尋找他,并把他接到自己的住處大加款待。一天,瓦斯卡爾在河邊散步,忽然看見一位來提水的美若天仙的少女。原來,她是這個部落首領(lǐng)15歲的女兒萬迪(Huandy)。倆人一見鐘情,互相愛慕。萬迪在給瓦斯卡爾送飯時,相約晚上在河邊相會。當(dāng)晚,瓦斯卡爾向姑娘表白了自己的愛慕之情,萬迪欣然接受,但又非常害怕,因為她的部落禁止同其他部落的人通婚。最后,倆人決定一起逃走。少女父親得知消息后大怒,派人四處追捕。瓦斯卡爾和姑娘沒能逃出去,被帶回部落。少女父親下令將他們分別綁在河兩岸相互看得見的大樹上,直至死去。瓦斯卡爾和萬迪四目遠(yuǎn)遠(yuǎn)相望,淚如泉涌,各自的淚水都形成了湖。為了愛情,他們獻(xiàn)出了寶貴的生命。太陽神同情他們的悲慘遭遇,天空中頓時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冰雹呼嘯而至。很快,在瓦斯卡爾的尸體上出現(xiàn)了一座雪山,這就是秘魯最高的雪山瓦斯卡蘭。在瓦斯卡蘭雪山對面,在萬迪的尸體上出現(xiàn)了另一座雪山,那就是萬迪雪山。此外,也有人說是印加王瓦伊納·卡帕克(Huayna Capac)途經(jīng)此山脈時,以其長子瓦斯卡爾(Huascar)之名為該山脈命名,因此該山脈也被稱作瓦斯卡爾之山。
2.源于動植物的地名
(1)以植物命名
秘魯森林的覆蓋率為58%,面積達(dá)7710萬公頃,在南美洲僅次于巴西。境內(nèi)植物種類繁多,約有5萬種,占世界植物種類的20%。秘魯許多克丘亞語的地名來源于當(dāng)?shù)刂参锏拿帧?/p>
安卡什區(qū)城鎮(zhèn)阿伊拉(Aira)名字源于克丘亞語“airampu”,指的是一種匍匐生根的植物,可用作染料。
安卡什區(qū)城鎮(zhèn)卡爾瓦斯(Carhuaz)之名由克丘亞語“qarua”(黃色的)和詞尾“sh”(地方)組成,全詞義為“黃花繁盛之地”。
安卡什區(qū)城鎮(zhèn)卡薩伊爾卡(Cashahirc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kasha”(芒刺)和“hirca”(山),全詞義為“芒刺山”。
安卡什區(qū)云蓋州城鎮(zhèn)奇爾卡(Chilc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chilco”,是該地區(qū)生長的一種含樹脂的灌木名。
安卡什區(qū)云蓋州城鎮(zhèn)奇爾卡班巴(Chilca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由chilca(含樹脂灌木)和bamba(地方)組成,全詞義為“含樹脂灌木多之地”,當(dāng)?shù)厝擞么四揪幙稹?/p>
安卡什區(qū)博洛格內(nèi)西州村鎮(zhèn)萬薩拉(Huansal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nsa”(嫩玉米)和“l(fā)a”(我的地),全詞義為“我的嫩玉米地”。
秘魯前印加時期的萬薩凱(Huansakay)古堡(或古廟)的名字源于克丘亞語的“huansa”(嫩玉米)和“kay”(擁有),全詞義為“有嫩玉米的地方”或“有嫩玉米的先生”。
智利地形狹長,各地區(qū)氣候差異很大,植物品種很多,不少地名源于克丘亞語植物名。
智利第一大區(qū)塔拉帕卡區(qū)城鎮(zhèn)圣安德烈斯德皮卡(San Andrés de Pica)建于1540年左右。其名由“圣安德烈斯”(San Andrés)和“皮卡”(Pica)兩部分組成。“皮卡”(pica)為克丘亞語,意為“沙上之花”。
智利第三大區(qū)阿塔卡馬區(qū)卡尼亞拉爾(Cha?aral)之名源于魯納西米語(runasimi,克丘亞語的另一種稱呼)的“Cha?ar”,是當(dāng)?shù)氐囊环N樹。
(2)以動物為名
秘魯擁有豐富的動物資源,南美洲的各種動物在秘魯幾乎都可見到。秘魯?shù)脑S多地名也同動物有關(guān)。
伊卡區(qū)皮斯科州首府皮斯科(Pisco)海拔3400米,在世界海拔最高城市中排第四,它建于印加帝國故都廢墟上。其名為克丘亞語,意為“鳥”或“禽”。該地區(qū)海鳥和飛禽甚多,故古印加人以“鳥”為其命名。
胡寧區(qū)塔爾馬州城鎮(zhèn)孔多爾科查(Condorcocha)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kuntur”(禿鷹)和“qocha”(池塘或泉水),全詞義為“禿鷹的池塘”。
瓦努科區(qū)城鎮(zhèn)瓦馬列斯州(Huamalies)之名源于克丘亞語“Huaman”,意為“游隼棲息之地”。
拉利伯塔德區(qū)城鎮(zhèn)瓦馬丘科(Huamachuco)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man”(游隼)和“tsucu”(草帽),全詞義為“游隼如草帽”。
阿亞庫喬區(qū)城鎮(zhèn)瓦曼加(Huamanga),一說其名是“huaman”(游隼)和“anca”(雀鷹)兩詞的結(jié)合,意為“有游隼和雀鷹的地方”;另一說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manqaqa”,其中“huaman”意為“游隼”,“qaqa”意為“石山”,全詞義為“游隼棲息的石山”。
安卡什區(qū)的城鎮(zhèn)皮斯科瓦西(Piscohuasi)之名意為“鳥巢”;阿亞庫喬區(qū)的城鎮(zhèn)皮斯科圖納(Piscotuna)之名意為“鳥果”;阿雷基帕區(qū)的城鎮(zhèn)皮斯科潘帕(Piscopampa)之名意為“鳥的草原”;阿普里馬克區(qū)的城鎮(zhèn)皮斯科班巴(Piscobamba)之名意為“鳥的原野”。
安卡什區(qū)博洛格內(nèi)西州村鎮(zhèn)瓦揚卡(Huallanca)的名稱源于克丘亞語的“hualla”(高原)和“anca”(雀鷹),全詞義為“在高原棲息的雀鷹”。
庫斯科區(qū)烏魯班巴谷地(Urubamba),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uru”(蛇)和“bamba”(平原或草原),全詞義為“多蛇的草原”。
智利也有一些地名源于克丘亞語的動物名,如智利第五大區(qū)瓦爾帕萊索區(qū)佩托爾卡省首府拉利瓜(La Ligua)之名就源于克丘亞語,意為“分發(fā)給家庭的羊毛”。
3.源于自然景觀的地名
秘魯山川秀麗,地形復(fù)雜。西部沿海的黃沙中點綴著綠洲,中部山巒綿亙起伏,東部森林莽莽蒼蒼,交織成一幅色彩迥然有別的畫卷。許多地名成為秘魯美麗自然景觀的真實反映。
秘魯莫克瓜區(qū)首府莫克瓜(Moquegua)的地名有人推測源于克丘亞語的“Moquehua”,意為“很多人擁有的一塊肥沃土地”。有人說1120年左右印加人的部落在當(dāng)?shù)亟⒘藘蓚€村落,分別叫“Cuchuna”和“Moquehua”,并處于印加帝國統(tǒng)治下。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抵達(dá)該地,詢問該地的名稱,得到的回答是“Moquehua”。于是“Moquehua”便成為該城的名稱。后來,名字中的“h”逐漸被“g”所取代。
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一些克丘亞語地名也與自然景觀有關(guān),如阿根廷西北部省圖庫曼(Tucumán)之名可能源于克丘亞語“Tukkumano”,意為“邊疆地區(qū)”,但阿根廷歷史學(xué)家曼努埃爾·利松多·博爾達(dá)(Manuel Lizondo Borda)認(rèn)為,圖庫曼的克丘亞語意為“河流的發(fā)源地”。還有人提出意為“棉花國”。玻利維亞科查潘巴(Cocha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qocha”(池塘或泉水)和“bamba”(平原或地區(qū)),全詞義為“多池塘或泉水的平原或地區(qū)”。哥倫比亞烏伊拉省城市蒂馬納(Timana)克丘亞語意為“大筐的土地”。
(1)與平原有關(guān)的地名
秘魯圣馬丁區(qū)首府莫約班巴(Moyobamba)由胡安·佩雷斯·德格瓦拉(Juan Perez de Guevara)建于1540年,取名為八個莫約班巴谷地的圣地亞哥,簡稱莫約班巴。“莫約班巴”一詞源于克丘亞語“muyupampa”,意為“圓形的平原”。莫約班巴是西班牙人在秘魯亞馬孫地區(qū)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安卡什區(qū)城鎮(zhèn)阿科班巴(Acobamba)其名源于克丘亞語“Akobamba”,意為“多沙的平原”。
瓦努科區(qū)城鎮(zhèn)瓦卡伊班巴(Huacay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cay”(流淚)和“bamba”(平原),意為“流淚的平原”。
阿空加瓜山(Aconcagua)其名由克丘亞語“akun”或“ako”(沙)、“haku”(我們?nèi)ィ┖汀皅hawaq”(觀察)組成,全詞義為“沙地上的瞭望哨”。
玻利維亞科恰班巴省(Cocha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qucha”或“qhucha”(湖)和“pampa”(平原),全詞義為“多湖的平原”。
玻利維亞圣克魯斯省首府科馬拉帕(Comarap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con-wara”,意為“綠色的田野”,后來增加了后綴“pa”,成為“Conwarapa”,最后變?yōu)椤癈omarapa”。
(2)與草原有關(guān)的地名
秘魯瓦奴科區(qū)及首府瓦奴科(Huanuco)之名一說源于克丘亞語“Guanacu pampa”,意為“原駝的草原”。一說源于克丘亞語“Wua?uc”,意為“病入膏肓”或“死”。
安卡什區(qū)西瓜斯州村鎮(zhèn)瓦伊利亞班巴(Huaylla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wuailla”(牧草豐盛)和“bamba”(草原),全詞義為“牧草豐盛的草原”;該區(qū)另一城鎮(zhèn)阿科潘巴(Acopamp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Akopampa”或“Acobamba”,意為“多沙的草原”。
阿普里馬克區(qū)安達(dá)瓦伊拉斯州(Andahuaylas)名稱由古克丘亞語“anta”(銅)和“wuailla”(牧草豐盛的地方)組成,全詞義為“蘊藏銅的牧草豐盛的地方”。
(3)與山川有關(guān)的地名
秘魯安卡什區(qū)云蓋州瓦伊塔卡卡(Huaytacaca)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yta”(花)和“qaqa”(巨石),全詞義為“裝飾著花的巨石”,該區(qū)另一城鎮(zhèn)阿爾帕馬約(Alpamayo)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allpa”(土地)和“mayu”(河),全詞義為“在大地與河之間”。
玻利維亞科恰班巴省普納塔縣(Punata)和首府普納塔之名源于克丘亞語,意為“高處”或“高的地方”。
智利中部河流馬爾加-馬爾加河(Marga-marg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Markay-markay”,意為“容易運輸”。
4.源于克丘亞部族群體、個人和村落的地名
如今秘魯是拉美地區(qū)印第安人比例較高的國家之一,印第安人,特別是克丘亞人為秘魯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創(chuàng)造出了查文文化、蒂瓦納庫文化和印加文化等絢麗多彩的印第安文化。一些留存至今的克丘亞語地名,源于克丘亞人的名字、群體或家庭成員,從中依稀可見印第安人社會形態(tài)和生活習(xí)俗的痕跡。
(1)源于克丘亞部族的地名
安卡什(Ancash)區(qū)位于秘魯北部。1839年根據(jù)阿古斯丁·加馬拉總統(tǒng)(Agustín Gamarra)的命令,該區(qū)以1725年雪崩中消失的古安卡什人和安卡什河的名字命名。安卡什(Ancash)之名一說源于克丘亞語“Anqash”,意為“綠松石”;一說源于克丘亞語“Ancash mayu”,意為“藍(lán)色的河”、“流量較大的河”或“雀鷹光顧的河”。
安卡什區(qū)云蓋州村鎮(zhèn)利亞克塔(LLact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意為“這個地方的人們”;云蓋州另一村鎮(zhèn)馬爾卡約克(Marcayoc)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marca”(領(lǐng)土,地區(qū))和“yoc”(擁有……的人們),全詞義為“擁有土地的人們”。
洛雷托區(qū)首府伊基托斯(Iquitos)是該國亞馬孫地區(qū)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優(yōu)良河港。其名源于土著伊基托斯人的名稱。伊基托斯人現(xiàn)居住于秘魯和厄瓜多爾的馬拉尼昂河(Mara?on)、蒂格雷河(Tigre)與納納伊河(Nanay)沿岸的村落中。
阿根廷卡塔馬卡省首府圣費爾南多德爾巴列德卡塔馬卡(San Fernando del Valle de Catamarca)一名中的“卡塔馬卡”(Catamarca)源于克丘亞語的“qata”(大衣)和“marca”(人民),全詞義為“穿大衣的人們”。
(2)源于克丘亞人名的地名
玻利維亞拉巴斯省曼科卡帕克縣(Manco Kapac)建于1951年6月6日,其名是為紀(jì)念印加帝國國王曼科·卡帕克(Manco Kapac)。
智利第三大區(qū)阿塔卡馬區(qū)瓦斯科城(Huasco)建于1850年4月16日,其名是為紀(jì)念印加王瓦斯卡爾(Huáscar)。
智利北部城鎮(zhèn)科利亞瓦西(Collahuasi)之名由克丘亞語“colla”(印加王妻)和“huasi”(房子)組成,全詞義為“印加王后的房子”。
秘魯安卡什區(qū)瓦爾梅州(Huarmey)之名源于克丘亞語,意為“女人”或“妻子”。
利馬區(qū)奧永州城鎮(zhèn)丘林(Churin)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Tsurin”或“Churin”,意為“兒子”。
安卡什區(qū)云蓋州村鎮(zhèn)馬薩克(Masac)之名源于克丘亞語“Mashaq”,意為“女婿”。
安卡什區(qū)云蓋州城鎮(zhèn)和利馬省城鎮(zhèn)瓦喬(Huacho)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chu”,意為“孤兒”,或源于“Huachucu”,意為“男腰帶”或“羊毛皮帶”。
安卡什區(qū)瓦爾坎雪山(Hualcan)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Wuallcan”,意為“是她的女伴”或“是她的項鏈”。
阿根廷卡塔馬卡省城鎮(zhèn)安達(dá)爾加拉(Andalgala)之名克丘亞語意為“兔主”或“高山之主”。
(3)與地方和村落名字有關(guān)的克丘亞語地名
秘魯安卡什區(qū)許多克丘亞語的地名與所在地有關(guān),如安卡什區(qū)卡爾瓦斯州城鎮(zhèn)馬爾卡拉(Marcara)之名意為“我的鎮(zhèn)”或“我的土地”;瓦伊拉斯州(Huaylas)之名克丘亞語意為“小伙子們在打谷場脫粒的地方”;云蓋州村鎮(zhèn)馬拉普(Marap)之名源于克丘亞語“Mare pampa”,意為“多石磨的地方”;云蓋州烏伊斯卡斯(Huishcash)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shca”(鎖)和“sh”(地方),全詞義為“利安加奴谷地之鎖的地方”;云蓋州村鎮(zhèn)瓦拉基爾科(Huaraquirco)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huaraq”(拂曉)和“Irco”(馱畜),全詞義為“拂曉馱畜到達(dá)的地方”;云蓋州城鎮(zhèn)萬博(Huambo)其名源于克丘亞語“Huampu”,意為“土著人居住的地方”。
安卡什區(qū)城鎮(zhèn)卡拉斯(Caraz)由克丘亞語“qara”(禮物或皮革)和詞尾“sh”(地方)組成,全詞義為“從事皮革業(yè)的地方”。另一城鎮(zhèn)查卡斯(Chacas)源于克丘亞語的“tsaca”或“chaca”(橋)和詞尾“sh”(地方),全詞義為“有橋之地”;也有人認(rèn)為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tsaqa”(拂曉)和詞尾“sh”,全詞義為“拂曉時我們所在的地方”。安卡什區(qū)城鎮(zhèn)卡哈卡伊(Cajacay)由克丘亞語“qaqa”(大石頭)和“kay”(有)組成,意為“有大石頭的地方”;或由“qaxa”(寒冷)和“kay”(有)組成,意為“寒冷的地方”。帕斯科區(qū)城鎮(zhèn)戈伊利亞里斯基斯卡(Goyllarisquizca)源于克丘亞語的“qoyllor”(星)和“ishquishqa”(墜落),意為“星星墜落的地方”。
其他區(qū)的一些城鎮(zhèn)名字也與所在地有關(guān),如阿普里馬克(Apurimac)區(qū)地處該國南部,其名由克丘亞語“apu”(皇帝或人間神明)和“rimac”(講話者)兩詞組成,意為“印加王講話之處”;萬卡維利卡區(qū)首府萬卡維利卡(Huancavelica)源于克丘亞語“Wuankawilica”,意為“萬卡人后代居住的地方”。
玻利維亞科恰班巴省米斯克縣(Mizque)和首府米斯克之名源于克丘亞語“Misk'i”,意為“甜食”。波托西省查揚塔縣(Chayanta)首府科爾克查卡(Colquechaca)之名克丘亞語意為“銀橋”。
5.有關(guān)氣象的地名
氣候特征和氣象變化是秘魯一些克丘亞語地名的來源之一。聞其名,便可以大概了解當(dāng)?shù)氐臍夂蛱攸c,這是十分有趣的事。
安卡什區(qū)云蓋州城鎮(zhèn)阿特馬(Atma)之名意為“大風(fēng)”。該區(qū)另一城鎮(zhèn)云蓋(Yungay)由克丘亞語“yunga”(炎熱的谷地)和形容詞“y”(前往)組成,全詞義為“前往炎熱的谷地”。西班牙殖民者抵達(dá)前該地已有村鎮(zhèn),1540年8月4日,傳教士多明戈·德圣托馬斯在此建城。安卡什區(qū)云蓋州城鎮(zhèn)阿爾瓦伊(Arhuay)源于克丘亞語,意為“去寒冷的地方”或“去背陰處”。
瓦伊瓦斯山脈(Huayhuash)坐落于秘魯安卡什區(qū)和瓦奴科區(qū)之間。其名由克丘亞語的“huaywa”(寒風(fēng))和“sh”(地方)組成,意為“寒風(fēng)凜冽的地方”。
安卡什區(qū)城鎮(zhèn)卡哈馬卡(Cajamarca)之名由克丘亞語“qaxa”(寒冷)和“marca”(村鎮(zhèn)或地方)組成,意為“寒冷的地方”;或由“qaqa”(大石頭)和“marca”(村鎮(zhèn)或地方)組成,意為“有大石頭的村鎮(zhèn)”。該區(qū)城鎮(zhèn)卡斯卡帕拉(Cascapara)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由“cashca”(水澆田)和“para”(雨)組成,全詞義為“雨水澆灌之地”。位于該區(qū)的卡哈維爾卡雪山(Cajavilca)由“qaxa”(寒冷)和“willca”(孫子)組成,意為“孫子的雪山”。云蓋州利安加奴科湖(Llanganuco)之名源于克丘亞語“Janca”或“l(fā)langa”,意為“冰封之地”。云蓋州城鎮(zhèn)丘欽(Chuchin)其名源于克丘亞語,意為“干旱地區(qū)”。薩普拉拉胡山(Shapraraju)是位于秘魯安卡什區(qū)云蓋州的雪山,其名由克丘亞語的“shapra”(胡子)和“raju”(雪山)組成,全詞義為“白胡子雪山”。皮烏拉區(qū)城鎮(zhèn)查拉科(Chalaco)意為“多霧地區(qū)”。
6.源于礦產(chǎn)資源的地名
秘魯?shù)V產(chǎn)資源豐富,是世界第十二大礦產(chǎn)國,主要有銅、鉛、鋅、銀、鐵和石油等。其中,鉍、釩儲量居世界首位,銅儲量居世界第三位,銀、鋅儲量居世界第四位。秘魯?shù)囊恍┛饲饋喺Z地名也與礦藏有關(guān)。
利馬區(qū)城鎮(zhèn)安達(dá)赫斯(Andajes)之名源于古克丘亞語“Antamarca”,意為“銅之地”。安卡什區(qū)城鎮(zhèn)安塔(Ant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的“Anta”或“Anda”,意為“銅或金屬”。該區(qū)的安塔米納(Antamina)是秘魯最大的礦區(qū),其名由克丘亞語“anta”和西班牙語“mina”組合而成,“anta”之意與上同,“mina”意為“礦”,全詞義為“銅礦或金屬礦”。該區(qū)云蓋州城鎮(zhèn)科拉科略(Coracollo)之名由克丘亞語的“qori”(金或貴金屬)和“qoyllor”(星)組成,全詞義為“像金一樣閃光的星”。
帕斯科區(qū)城鎮(zhèn)科爾基希爾卡(Colquijirca)之名由克丘亞語的“colqui”(銀)和“hirca”(山)組成,全詞義為“銀山”。
智利盛產(chǎn)銅,有些地名與銅聯(lián)系在一起,如其第二大區(qū)安托法加斯塔區(qū)首府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之名源于克丘亞語,由“anta”(銅)和“pakay”(藏)組成,全詞義為“蘊藏銅之地”。第四大區(qū)科金博區(qū)城鎮(zhèn)安達(dá)科略(Andacollo)之名由克丘亞語“ana”(銅)和“coyllor”(星)組成,全詞義為“像銅一樣閃光的星”;但也有人認(rèn)為其名源于克丘亞語的“Anda Colla”,意為“印加王妻的銅”。
智利第三大區(qū)阿塔卡馬區(qū)城鎮(zhèn)瓦斯卡爾之名由克丘亞語的“huás”(金)和“car”(鏈)兩詞組成,全詞義為“金鏈”。后來受馬普切語影響,詞中最后的音節(jié)“car”變?yōu)椤癱o”,即“huáscar”變?yōu)椤癶uasco”。在馬普切語種,“co”意為“河”,所以“Huasco”又有“金河”的意思。
智利第四大區(qū)科金博區(qū)城鎮(zhèn)孔巴爾巴拉(Combarbalá)建于1789年11月30日,其名源于克丘亞語,意為“攜錘出發(fā)”,指人們帶著錘到礦區(qū)和采石場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