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概念與實踐

1.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概念與內涵

隨著經濟合作程度的推進和發展水平的提高,增長三角不再局限于三個國家合作,也不再局限于地理形狀呈現三角形的區域之間的合作。因此,這種區域合作方式的名稱也被“次區域經濟合作”所替代。1993年2月,針對不斷發展的區域經濟合作現狀,亞洲開發銀行率先提出“次區域經濟合作”(Sub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概念。張文韜:《“次區域經濟合作”相關概念的辨析》,《鄭州師范教育》2013年第6期。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次區域經濟合作”是升級版的“增長三角”,因此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定義也與“增長三角”的定義相似。

“次區域”是理解“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核心內容。作為“區域”的一個相對概念,“次區域”在區位理論中早有論述,但對它的系統而綜合性的研究則始于20世紀60年代,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一方面,受歐洲經濟一體化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影響,業界普遍認為邊界效應和次區域合作本身就是一種空間現象,應由經濟地理學家承擔起責任。另一方面,新經濟地理學、行為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的發展,也為經濟地理學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使其系統而綜合性的研究成為可能。所謂“次區域”,又稱“亞區域”,是指相對于宏觀的洲際區域而言,涉及多個國家地區,因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或其他原因而聯結起來并被一致認可的較小地區。就其涵蓋的地域范圍來看,當今國際上的次區域主要有兩種組成形式:一種是由多個或一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次區域,又稱“國家與地區混合結構的次區域”;另一種是由多個地區組成的次區域,又稱“純地區結構的次區域”。前者是指參與主體中既有國家又有其他國家的一個或幾個地區,其對內對外的協定和政策是由國家和地區兩個不同層次的合作方共同完成的;后者是指由不同國家的幾個地區組成的區域合作體,其對內對外的協定和政策由內部組成的地區之間共同完成。楊愛平、呂志奎:《大湄公河“次區域”政府合作:背景與特色》,《中國行政管理》2007年第8期。“次區域經濟合作”主要以經濟聯合為發展形式,即一個大的地區內如亞太地區、歐洲、非洲等一些地理上鄰近的國家或鄰近國家的部分地區開展的多邊經濟合作。

上海社科院夏禹龍認為,“次區域經濟合作系指在一個大的地區內(如亞太地區、歐洲、非洲等)一些地理上鄰近的國家或鄰近國家的部分地區所進行的多邊經濟合作”夏禹龍、周建明:《亞太地區經濟合作與中國亞太經濟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8頁。。他們還認為,次區域經濟合作是有層次性的,較大的層次如日本海經濟圈、黃海經濟圈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等,次一級的層次包括各種增長三角等。龐效民則把經濟一體化分為全球地域范圍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范圍的經濟一體化以及相鄰國家邊界兩側邊境地區的次區域地域范圍的一體化三個層次進行分析總結,認為“次區域”是相對于“區域”而言的,如果將“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基本單位看作國家的話,則“次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基本單位是一國的一部分地區。龐效民:《區域一體化的理論概念及其發展》,《地理科學進展》1997年第2期。也就是說,這種經濟合作是不同國家的地理相鄰的一部分地區間的經濟合作。魏燕慎等則認為,目前亞太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基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較大范圍內鄰近國家地區間的經濟合作,如東盟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另一類則是較小范圍內鄰近國家或地區間的合作,即通常所稱的“增長三角”。魏燕慎主編《亞洲增長三角經濟合作區研究》,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第3~4頁。丁斗認為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具有特定的概念內涵,它是指小范圍的、被認可為一個單獨區域的跨國界或跨境的多邊經濟合作。丁斗:《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第4~5、20~21頁。李鐵立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認為次區域經濟合作是二戰以后伴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而廣泛出現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現象。它通常指不同國家邊界兩側、地理相鄰的一部分地區間的跨國界和跨境的經濟合作。李鐵立:《邊界效應與跨邊界次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第7頁。朱顯平等認為次區域經濟合作是指地理上相鄰國家間的部分地區(一般即為各國邊境地區)為實現本區域的經濟發展而相互聯合起來,共同促進跨國次區域內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具體而言,即以實現邊境區域由安全防御功能為主向經濟功能為主轉化,以跨國次區域范圍內的經濟集聚和加速邊境城市的發展為目標。朱顯平、姜永銘:《論跨國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性質》,《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總的來說,次區域經濟合作是一個相對于區域經濟合作的概念,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地理上相近或相鄰的國家或國家的跨國界部分地區(一般為各國邊境地區)為實現本區域經濟發展而相互聯合,以跨國界的地方經濟為主體,通過自然人或法人將生產領域內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有效配置和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實現區域內產業、貿易和投資等領域的相互經濟協作,促進區域內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就經濟性質而言,跨國次區域經濟合作(以下簡稱次區域合作)屬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范疇,其出現的原因、動力和機制等與傳統的區域經濟合作有許多相同或是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諸多的不同之處。

2.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相關理論

(1)邊界屏蔽效應

邊界效應是指邊界對跨邊界經濟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是與邊界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屬性聯系在一起的。李鐵立、姜懷宇:《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研究:一個邊界效應的分析框架》,《東北亞論壇》2005年第3期。瑞士區域經濟學家R. Ratti認為邊界是主權國家領土的分界線,具有法律、控制和財政功能。邊界分割了兩個經濟系統,延長了經濟行為體互動的空間和時間距離,為跨邊界經濟合作帶來困難。R. Ratti, “Spat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Frontiers: Overview of Traditional and New Approaches and Theories of Border Area Development”, Ratti and Reichma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border Cooperation, Verlag Hebing & Lichtenhahn, Basel andFrankfurtMain, 1993, pp.23-54.瑞士經濟學家安德森和多德從邊界本質的角度來研究其對跨邊界經濟合作的影響,認為邊界本質上具有復雜性。這來自邊界固有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內涵。Anderson. J and L. O'Dowd, “Borders, Border Regions and Territorially: Contradictory Meanings, Changing Significance”, Regional Studies, 1999, pp.593-604.由于跨邊界經濟合作是一個社會經濟現象,所以邊界的這些屬性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于經濟行為體。邊界對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影響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是兩個經濟地域系統的分界線,邊界是國家對外經濟貿易政策的集中體現,例如,出于保護民族工業和國內市場而設置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以及邊界兩側基礎設施的不配套,海關規制的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加之信息傳輸的障礙,使其限制了跨邊界生產要素、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阻礙了國家間的經濟聯系,降低了資源配置和市場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參與方均為邊界兩側較小地理空間的區域,邊界不但是經濟地域的分界線,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背景下,它也是國家間經濟交往的接觸面,有著更多由邊界所帶來的經濟合作的機會,這一切使邊界兩側區域經濟交往具有天然優勢。

邊界效應又分為“邊界屏蔽效應”和“邊界中介效應”。邊界屏蔽即邊界對跨境經濟合作等的阻礙作用。邊境地區由國家邊界劃分而產生,具有內部控制和防御外部威脅的功能,這意味著由于治理結構、文化、語言和種族產生的跨領土的一致性,在邊境地區突然被中斷;要素與商品的流動和市場網絡在邊境地區也被阻隔,于是沿邊境地帶變成地理上的邊緣區。〔英〕彼得·羅布森:《國際一體化經濟學》,戴炳然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第279頁。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質是邊界兩側經濟行為體在互動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參與方經濟福利增長。但由于邊界屏蔽效應的存在,這種合作的先期成本大大高于邊境區與國內其他區域經濟合作的成本投入。

制度經濟學認為,信息的缺乏以及不安全感、不信任感的存在將提高經濟交往中的交易成本。從邊界屏蔽效應來看,跨邊界信息的傳遞往往比一國內要困難得多,它阻礙了邊界一側經濟行為體對另一側信息的獲得,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對稱性。通常情況下,經濟交往中主體的數量越多,不確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就越嚴重,交易的障礙和交易成本就越高。這也是為什么在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參與的國家越多、涉及的邊界數量越多,合作的難度越大的原因之一。涉及邊界提高交易成本并引起屏蔽效應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國家邊界,因為國家邊界往往是不同語言、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的分隔線。此外,邊界的存在也使經濟交往過程中執行契約的成本大大提高。邊界的屏蔽效應增加了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交易成本,使跨邊界經濟交往的頻率明顯降低。

邊界的“中介效應”是指它具有彼此接觸和交流的空間中介功能。它通常是兩國經濟、社會、文化等交流的中介面,是兩國接觸和交往最頻繁的地帶。首先,邊界兩側山水相連,從自然地域的角度來看往往是一個整體,具有自然地理上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并同屬一個自然地理單元,具有經濟合作的便利條件和彼此的天然開放性。自然地理的連續性往往使跨境而居的民族在語言、文字、文化習俗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這無疑可以大大降低經濟合作的交易成本。其次,經濟事物相互作用理論認為,區域間相互作用的強度在空間距離和經濟互補性上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在空間上表現為: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相互作用的強度變小,即具有距離衰減規律。而相鄰區域間由于具有地理鄰近性,彼此之間作用的強度往往較大。經濟互補性規律則表現為:資源要素稟賦差異較大、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區域間相互聯系的頻率越高,即區域間相互作用的強度隨著區域間資源要素、經濟發展水平的梯度增大而增強。由此可見,次區域經濟合作參與方的地理鄰近性使它們相互作用的強度較大,彼此間具有經濟合作的基礎。此外,在資源要素、經濟發展水平上,它們往往具有梯度差異,具有經濟上的互補性。最后,邊界地區往往是兩國聯系的重要口岸,兩國經濟、社會、文化聯系通常要通過邊界地區進行交流。在當前各國經濟文化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對邊境地區的過境需求較以往明顯增大,而過境需求的增大為邊界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空前活躍的要素流動,這將促進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當然,過境需求主要來自邊界口岸的腹地區域,因此邊界區腹地范圍的大小、邊境口岸與腹地經濟聯系的強度及其經濟發展水平對邊界口岸的過境需求的影響巨大。李鐵立、姜懷宇:《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研究:一個邊界效應的分析框架》,《東北亞論壇》2005年第3期。

邊界對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屏蔽效應和中介效應總是同時存在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狀況依賴于屏蔽效應和中介效應的作用強度:當屏蔽效應居主導地位時,次區域經濟合作難度較大,當中介效應居主導時,則有利于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開展。總的來看,國家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和經濟行為體對外部市場拓展的愿望使各國邊界有由屏蔽效應向中介效應轉變的趨勢,這將促進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開展。

(2)制度創新效應

次區域經濟合作是從增長三角逐漸發展演變的一次經濟制度創新。主流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至少需要四種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和制度。某種意義上,制度要素(如經濟組織方式)界定了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因而制度本身就是生產率變化和經濟增長與否的一個方面。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諾思指出,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成長的關鍵。〔美〕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杭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5頁。制度環境是指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成員方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貿易政策、人文地理等,是各國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考慮因素。在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下,成員方的合作愿望明顯增強,反之,則成員方的合作愿望減弱,而合作愿望不足則不能形成次區域經濟合作。胡志丁:《次區域合作與邊界效應及邊界效應調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第92~93頁。因此制度環境的改善將使成員方合作行為意識加強,從而次區域經濟合作得以逐漸建立。此外,要維持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持續健康發展,還需要不斷減小合作方的交易成本。合理的合作形式和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促進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順利展開。

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具有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政治互信與邊界安全等是經濟合作的重要前提。同時,通過次區域經濟合作產生的共同利益也是次區域各國加強政治互信、鞏固邊界安全的重要舉措。次區域經濟合作制度框架的安排,使得其成員(主要指參與合作的該國邊疆地區)獲得一些在該制度框架之外不可能獲得的利益。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各主體主要是相關各國遠離本國經濟中心的落后地區。這些地區積極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制度安排,是一種成本較小、受益較大的理性行為。丁斗:《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第4~5、143~147頁。一般而言,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各國(地區)在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民族特征等方面都普遍存在差異。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必然需要進行一定的制度創新,在合理保護各國利益關切點的同時,盡可能地創造共同利益。此外,經濟合作實質上也是一種交易行為。合作雙方往往通過對受益的評價而做出是否合作以及以何種方式合作的理性選擇。

總的來說,語言、歷史、文化、習慣以及經濟合作的社會規則和經濟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次區域經濟合作參與方對該經濟合作“利益獲得”和“利益損害”的判斷,并進而決定參與方之間交易費用的高低。經濟利益和政治互信對于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順利展開有著重要意義。

3.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踐經驗

(1)圖們江次區域經濟合作

199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率先提出開發圖們江流域的倡議,計劃在20年內籌資300億美元,在圖們江流域建設一個具有全球水平的集港口、機場、鐵路為一體的交通樞紐及商貿和金融中心。1995年,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秘書處的協調下,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國簽署了《關于建立圖們江地區開發協調委員會的協定》。此后,中、俄、朝、蒙古、韓五國相繼簽署了《關于建立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及東北亞環境準則諒解備忘錄》和《關于建立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及東北亞協調委員會的協定》。2005年5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召開協調委員會,中、俄、朝、蒙古、韓五國正式將圖們江地區開發確認為“大圖們江區域合作”。經過20多年的合作開發,圖們江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成為東北亞區域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中國東北地區國際合作發展的窗口。

合作機制的不斷建立完善是圖們江次區域經濟合作取得積極進展的重要原因。1995年,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國政府代表擬簽了《關于建立圖們江地區開發協調委員會的協定》。同年12月,中國、俄羅斯、朝鮮、韓國、蒙古五國政府代表正式簽署了《關于建立東北亞和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協調委員會的協定》和《關于東北亞和圖們江經濟開發區環境準則諒解備忘錄》,并建立了“三國委員會”“三國委員會”的合作方分別是中國、俄羅斯、朝鮮。和“五國委員會”,為圖們江次區域國際經濟合作提供了指導性的制度框架。同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設立了圖們江區域開發項目秘書處,主要負責各參與國的總體協調工作。2005年,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組織召開的第八次圖們江地區國際合作項目政府間會議上,中、俄、朝、蒙古、韓五國一致同意將1995年簽署的兩個協定和一個備忘錄再延長10年(至2015年),并共同簽署了“大圖們江行動計劃”,將“圖們江區域開發”更名為“大圖們倡議”,即東北亞地區的政府間合作機制。2014年,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召開的第十五屆“大圖們倡議”部長級會議上,批準通過了一系列法律過渡方案,決定盡快商簽相關法律文件,以便完成“大圖們倡議”。參會各方一致同意在2016年之前將圖們江次區域經濟合作升級為獨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這一歷史性轉變,將為圖們江合作開發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推動圖們江合作開發向著“互利共贏”“多國合作”的目標加速邁進。《依托圖們江新機制推動長吉圖戰略實施》,《吉林日報》2014年10月21日,http://jl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4-10/21/content_138612.htm?div=-1。

但圖們江次區域經濟合作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首先東北亞地區復雜的政治經濟形勢阻礙合作開發展開。當前東北亞地區國際局勢極其復雜和敏感,朝鮮核問題以及中日、日韓、日俄、韓朝等雙邊關系的結構性矛盾,使得該區域各國協商的主要議題是區域安全,而經濟合作卻無法排入主要議程。朝鮮半島的分裂和朝鮮的未開放狀態,形成了阻擋我國與東北亞區域相連的屏障。朝鮮的未開放狀態不僅是我國與東北亞區域相連的屏障,也是我國與朝鮮諸多交流的阻力。與朝鮮接壤的我國的遼寧省和吉林省兩省因無法提高其區位價值而陷入經濟的邊緣化狀態。沒有區位價值便不可能引發投資競爭,也就不可能建立所謂現代化的產業結構,這是東北三省所面臨的重大的課題。其次,開發資金短缺。圖們江地區多年以來一直是政治敏感地區,國家投入少,基礎設施較差,綜合實力弱,參與國際合作開發所需的巨額資金也難以籌措。即使是已簽訂投資意向的項目,還涉及資金能否落實以及投資如何回報等問題。由于朝鮮是一個封閉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其國內法律制度環境并不完善,加之政策多變,因此無法確保投資安全、如期地獲得回報。此外,美國與朝鮮之間目前仍處于敵對狀態下,因此,各參與方與朝鮮方簽訂的投資合同書能否真正獲得落實并產生收益仍難以確定。再次,參與主體制約了發展速度。1995年“兩個協定”和“一個備忘錄”簽署后,成員國中除中方從國家至地方各個層面都建立了完整的組織體系和具有明顯優勢的政策支撐體系外,其他各方都未能有效地研究制定參與圖們江地區開發的區域政策,也未形成完善的體制、政策、市場和法律環境,相應的組織實體與運轉機構也尚未建立,中央與地方政策體系對接也不完善。各成員國間尚未形成以國家為主體參與的政府間合作組織。推進圖們江地區開發的主體更多是以地方政府、民間組織和企業為主。國家主體的缺失,致使雙邊和多邊合作的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不盡配套,在有關通關、通道和貿易條件改善等方面,地方政府層面的推動受到很大的限制,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制約了雙邊和多邊投資、貿易、旅游及跨境運輸便利化,致使合作項目實施相對滯緩。復次,口岸軟硬件設施建設滯后。目前,中方口岸的硬件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在軟環境建設方面仍存有缺陷,尚需進一步改善。朝鮮方面,口岸基礎設施落后,從中朝邊境口岸至羅津港的公路大多為沙石路面,有些路段甚至只有路基,通行困難。俄羅斯方面,通關時口岸通而不暢、通而不活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同時,俄方口岸還存在著查驗手續繁雜、出入境通道不足、灰色通關現象嚴重、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口岸基礎設施及通關方面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圖們江地區國際合作開發的深入發展。最后,復雜的周邊環境。圖們江區域地處中、朝、俄三國邊遠地區,該區域在冷戰期間多為軍事區,區域內人口少,經濟發展落后。朝鮮仍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尚未推行全面的對外開放,僅有的幾個對外經濟合作區也因國內政策多變等因素的影響而進展緩慢,這嚴重影響了區內經濟合作的開展。朝鮮核問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朝鮮與美、日、韓三國在朝核問題解決進程中的博弈時常導致半島局勢緊張,這對圖們江區域的多國合作也有直接的影響。吳可亮:《大圖們江次區域合作:意義、特征與問題》,《經濟視角(下)》2011年第12期。上述問題的長期存在,制約了圖們江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有效展開,致使該次區域經濟合作在貿易便利、產業規劃、互聯互通等方面,依然存在著許多現實難題。

(2)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 GMS)于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ADB)發起,涉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六個國家,即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旨在加強次區域國家的聯系(Connectivity),提高次區域的競爭力(Competitiveness),建設共同繁榮的大家庭(Community),推動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礎上,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互利合作、聯合自強的機制,也是一個通過加強經濟聯系,促進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務實的機制。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啟動以來,在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下,經過20余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領導人會議、部長級會議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的多層次合作機制,合作領域涵蓋交通、能源、農業、旅游、信息通信、環境、人力資源開發、經濟走廊建設等領域,合作項目超過260個,金額約為170億美元。徐惠喜:《深挖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潛力》,《經濟日報》2014年12月21日。在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推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次區域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進展和成效。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在建設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實踐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以交通走廊建設為先導,全面加強次區域范圍內基礎設施建設。自1992年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發起以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直受到次區域各國的高度重視,成為各國開展合作的優先領域。1998年10月通過的《第八屆大湄公河次區域部長聯合聲明》“8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on GMS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in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http://asean-cn.org/Item/606.aspx.明確將交通走廊建設定位為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三步走”戰略GMS經濟走廊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交通走廊建設階段、物流走廊建設階段、經濟走廊建設階段。中的第一步。2002年11月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首次領導人會議通過的《GMS經濟合作十年(2002-2012)戰略框架》強調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應注重基礎設施的“連通性”, 《GMS經濟合作未來十年戰略框架》,德宏州商務局口岸科,http://yunnan.mofcom.gov.cn/aarticle/sjdixiansw/200806/20080605578204.html。并將南北、東西和南部三個方向經濟走廊建設指定為GMS經濟合作的旗艦項目。2011年12月,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第四次領導人會議批準了《GMS經濟合作新十年(2012-2022)戰略框架》。新戰略框架將“繼續加強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列為次區域未來10年的八大優先合作領域之一。此外,歷屆《領導人宣言》也都對次區域范圍內以交通走廊為先導的基礎設施建設予以強調。根據大湄公河次區域交通運輸網絡的總體布局,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主要由東西、南北和南部三大經濟走廊構成。GMS各國后來又相繼提出了西部走廊(Western Corridor)、東北部走廊(Northeastern Corridor)、中部走廊(Central Corridor)、東部走廊(Eastern Corridor)等構想,作為東西、南北、南部三大GMS經濟走廊的銜接或補充。截至2012年9月,次區域六國已累計投入近150億美元用于三大經濟走廊沿線地區道路、機場、鐵路、通信、電力等項目建設,“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in Asian Development Bank, http://www.adb.org/news/infographics/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greater-mekong-subregion.有力地推動了次區域內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目前,大湄公河次區域范圍內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實現互聯互通,信息高速公路、跨境電力交易網絡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二,以實施跨境運輸便利化協定為重點,不斷提高大湄公河次區域的“軟聯通”水平。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正式提出以后,次區域各國日益認識到構建一個次區域內便利貨物和人員跨境流動的多邊協定,促進各國之間的“軟聯通”對于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性。1996年,亞洲開發銀行為中、緬、柬、老、泰、越等六個湄公河國家提供了一項技術援助,旨在界定和評估各種影響次區域各國間貿易和人員流動的障礙和壁壘。“Facilitation of The Cross-border Transport of Goods and People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RANETTRADE/Resources/WBI-Training/288464-1102456568229/SilvioCattonar_Nov4_S8slim-Notes.pdf.1999年11月,泰國、老撾、越南三國率先簽署了《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簡稱《便運協定》或CBTA)《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主要包括跨境手續、道路標志、運輸價格、海關檢查、車輛管理等涉及交通運輸領域的便利化措施。。2001年11月、2002年11月和2003年9月,柬埔寨、中國、緬甸相繼宣布加入該協定。2007年3月,經過近四年的協商和談判,大湄公河次區域六國最終簽署了《便運協定》17個技術附件和3個議定書,為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通關便利化建設進入實質性實施奠定了法律基礎。《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運輸協定進入逐步實施階段》,新華網,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7/16/content_10581042.htm。2009年6月,泰國、老撾、越南率先啟動實施過境運輸便利化協定。2013年11月,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便利運輸聯合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會議通過了《聯委會未來三年(2013-2016)運輸和貿易便利化藍圖規劃》《大湄公河次區域聯委會第四次會議提出:推動便運協定雙邊或三邊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http://www.moc.gov.cn/zhuzhan/jiaotongxinwen/xinwenredian/201311xinwen/201311/t20131122_1516893.html。,支持次區域各國下一階段《便運協定》的實施。目前,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已分別成立了國家便利運輸委員會,負責協調運輸、海關、檢疫和邊防四個分委會的工作。《六國精誠合作推進交通便利化》,《中國交通報》, http://www.zgjtb.com/content/2010-06/18/content_163884.htm。同時,次區域六國還制定了《便運協定》的《國家行動計劃》,推動《便運協定》的全面有效實施。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以通關便利化為代表的“軟聯通”工作取得了實質性成果,有力地促進了次區域范圍內人員和貨物的便捷流動,提升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跨境交通、貿易、投資、旅游等領域的合作水平。

第三,以“6-X”合作機制為抓手,靈活推進大湄公河次區域早期收獲建設。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在開展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合作機制。根據該機制的運行特點,可以將其歸納命名為“6-X”合作機制。“6-X”合作機制的原型是東盟的“N -X”合作機制,它是“東盟方式”(The ASEAN Way)的重要內容。其中,“N”代表理論上所有參加合作的行為體的總數,“X”代表在實際合作過程中對特定階段、領域或項目等缺乏合作意愿的行為體的個數。“N-X”為除去合作意愿不強的行為體后,真正參與某項合作的行為體數,“N-X”之后的數量應確保為兩個及其以上。具體到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6-X”合作機制是指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中、緬、柬、老、泰、越等六國在特定時期或階段,根據地緣經濟、政治互信水平以及經濟走廊“三縱兩橫”三縱兩橫:“三縱”主要指呈縱向分布的南北經濟走廊,“兩橫”主要指呈橫向分布的東西經濟走廊和南部經濟走廊。的線路與走向分布等因素靈活選擇合作伙伴,形成最少有兩個國家、最多有六個國家交錯參與的網狀合作機制。湄公河國家中,越南、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等五國參與了東西經濟走廊建設,相應地形成了“6-1”的合作機制。參與南北經濟走廊建設的國家根據西線、中線和東線的不同走向,分別形成了“中國—老撾—泰國”“中國—越南”,即“6-3”和“6-4”的合作機制。此外,在GMS經濟合作的過程中,還發展形成了中老緬泰“黃金四角”,中越“兩廊一圈”,云南—泰(國)北(部),云南—老(撾)北(部),中越五省(市)經濟走廊合作會議、云南與越北邊境四省聯合工作組會議等一系列“6X”合作機制。實踐證明,“6-X”合作機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已具備合作條件與合作意愿的湄公河流域國家(地區)之間在特定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項目上率先開展合作,起到早期收獲、凝聚共識等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鼎市| 深水埗区| 德兴市| 博罗县| 栖霞市| 北海市| 兴山县| 邹平县| 天门市| 上饶县| 西城区| 保亭| 藁城市| 苗栗县| 天峻县| 开江县| 莱西市| 牙克石市| 汉中市| 楚雄市| 延寿县| 筠连县| 连云港市| 综艺| 红安县| 迁西县| 凌海市| 阳西县| 新竹市| 营口市| 乌拉特后旗| 双流县| 岚皋县| 东丽区| 来宾市| 华池县| 青铜峡市| 稷山县| 朝阳区| 广汉市|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