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增長三角的概念與實踐

1.增長三角的概念與內涵

增長三角(Growth Triangle),又稱“成長三角”, 1989年12月由時任新加坡副總理吳作棟率先倡議,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印度尼西亞的廖內群島之間的三角地帶建立經濟開發區的一種跨境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吳作棟將增長三角定義為:在政治形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三個國家(地區)以上的相鄰地帶,強化生產要素及市場的互補關系,促進貿易、投資,以達到地區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的目的而設置的多國跨境經濟合作地帶。丁斗:《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第68頁。該定義強調增長三角是政策安排的結果,是從上至下的制度安排的產物。

1992年,羅伯特·斯卡拉皮諾從冷戰結束后的國際經濟形勢出發,提出了“自然的經濟領土”這一概念。他列舉了珠江三角洲—香港之間的經濟合作以及新—柔—廖增長三角等事例,認為“自然的經濟領土”就是指跨越政治疆界的自然的經濟互補性。其中,“自然”并不意味著政府不介入,而是可以涵蓋清除障礙以實現本來就已存在的經濟互補性的政府行動。Robert A. Scalapino,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Future Prospects”, in Foreign Affirs, No.5, Winter 1991-92.1992年,T. G. MaGee與Scott Macleod從“核心—邊緣”的視角出發,通過對新—柔—廖增長三角案例的研究,提出了“擴大的都市地區”的概念,認為新加坡的周邊地區——馬來西亞的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群島,可以通過與新加坡的經濟合作而成為都市新加坡的擴大部分。Scott Macleod and T. G. MaGee, The Singapore_Johore_Riau Growth Triangle: An emerging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 in Emerging World Cities in Pacific Asia, edited by Fu-chen Lo and Yue-man Yeung,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unu.edu/unupress/unupbooks/uullee/uu11ee00.htm.可以看出,“擴大的都市地區”更強調增長三角的自發性,認為這一現象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經濟自然發展的產物。1993年2月,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簡稱亞行)和日本國際大學在亞行總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了“亞洲的增長三角”的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將羅伯特·斯卡拉皮諾、T. G. MaGee和Scott Macleod等人對增長三角的理解和定義進行了合并,明確提出增長三角又被稱為“自然的經濟領土”或者“擴大的都市地區”,是包括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的、精心界定的、地理毗鄰的跨國經濟區,通過利用成員國之間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同來促進外向型的貿易和投資的一種經濟合作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陸建人認為,增長三角是指三個或幾個地理上鄰近的國家或地區,為實現資源互補和取得比較利益而共同進行合作的跨國經濟區。陸建人:《“增長三角”——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式》,《亞太研究》1994年第1期。而經濟學家湯敏亦指出:成長三角是指由幾個地理上比較接近的國家的部分地區組成的小范圍的經濟合作形式。它通過設區各國為這一地區提供的特殊政策,充分發揮經濟上的互補性和地域上的便利,建立起以吸引外資、擴展對外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產、貿易、旅游、科技、交通運輸、能源環保、通信以及人力資源開發在內的綜合性經濟區。湯敏:《成長三角區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太平洋學報》1995年第2期。同時,經濟學者余昺雕、李秀敏指出,要成為某種形式的增長三角,至少要具備地理上的鄰近性、經濟上的互補性、政府間相互協調的可能性等。余昺雕、李秀敏:《面向21世紀的東亞經濟共同體前景分析》,《東北亞論壇》2000年第2期。

總的來說,目前學界對于增長三角尚未形成一致的定義。一般認為,地域的鄰近性是增長三角的基礎,經濟合作是增長三角的核心,政府行為是增長三角的保障,三個及其以上的國家共同參與是增長三角的題中之義。因此,可以將增長三角定義為:三個及其以上地理上相互毗鄰的國家的部分地區組成的小范圍的經濟合作形式。在增長三角的相關區域,各國為其經濟發展合作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通過充分發揮經濟上的互補性和地域上的便利性,建立起以吸引外資、擴展對外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產、貿易、旅游、科技、交通運輸、能源環保、通信以及人力資源開發在內的綜合性經濟區。

2.增長三角的理論特征

(1)空間可達性是形成增長三角的重要前提

增長三角雖然是由相鄰的區域組成的,但區域之間畢竟存在距離,因此要實現經濟互補,這些區域之間必須具備克服空間距離的可能性,即具有空間可達性。空間可達性是指一個區域(國家、地區、城市、線狀和點狀基礎設施)與其他有關區域(同樣包括國家、地區、城市、線狀和點狀基礎設施)進行物質、能量、人員交流的方便程度、便捷程度。空間可達性的高低(或大小),反映該區域與其他有關區域相接觸,從而進行社會經濟和技術交流的機會與潛力。其中,時間距離是空間可達性的主要指標,時間距離越短,則空間可達性就越強。對于增長三角來說,時間距離還包括通關時間,因此通關手續繁雜程度和通關設施水平的高低也是影響空間可達性的重要因素。

(2)經濟互補性是增長三角取得發展的物質基礎

增長三角并不是一個均質區域,而是一個異質區域,組成增長三角的各方之間要形成明確的區域分工,才能保證彼此密切聯系,共同發展。而這種區域分工必須建立在較強的經濟互補性的基礎之上。一般來說,區域之間的經濟互補性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生產要素的互補性,即區域之間因土地、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而可能形成的相互供求關系;二是產業的互補性,即區域之間因產業的差別而可能形成的產品和服務的供求關系。產業的互補性既存在于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區域之間,也存在于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區域之間。

(3)制度安排是增長三角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增長三角形成的重要標志是商品與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因此在具備了較強的空間可達性和經濟互補性的條件下,增長三角能否成為現實,主要取決于各國政府是否允許商品與生產要素在增長三角內的跨國流動及流動的自由程度。關稅與非關稅壁壘越少,越有利于增長三角內商品與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從而也更有利于增長三角的形成與發展。

3.增長三角的實踐經驗

(1)“新—柔—廖”增長三角

“新—柔—廖”增長三角也稱為東盟南部增長三角或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增長三角。1989年12月,時任新加坡副總理吳作棟倡議提出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州以及印度尼西亞的廖內群島這一三角地區形成一個經濟技術合作區。在這一小區域內,三方經濟將逐步實現一體化,聯合起來各自發揮優勢、彌補不足,求得共同發展。吳作棟總理將該經濟合作倡議稱為“增長三角”。“新—柔—廖”增長三角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很快得到了時任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哈托和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的贊同。自這一計劃開始實施以來,該地區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成為名副其實的“增長三角”。

有效的協調與合作機制是“新—柔—廖”增長三角形成發展的重要保障。1994年12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三國政府正式簽署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增長三角經濟合作多邊協議》,該協議對“新—柔—廖”增長三角的協調與合作機制做出了明確規定,政府部門在增長三角中的作用是支持、鼓勵和促進合作項目的實施,并采取相應措施促進人員、信息、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該協議同時還規定了部長會議、高官會議、工作組、工商會議和工商理事會等機構在增長三角中的地位和作用。Chia Siow Yue, The Indonesia-Malaysia-Singapore Growth Triangle: Outline of Presentation, http://www.info.gov.hk/cpu/english/papers/e-sychia.rtf.此外,不同層次的協調機構,應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會議,制訂相關政策并監督政策的實施,協商并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李秀敏、劉麗琴:《“增長三角”的形成發展機制探討》,《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1期。

在“新—柔—廖”增長三角中,新加坡通過對馬來西亞的柔佛州以及印度尼西亞的廖內群島大量的資金投入、技術轉讓并積極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獲得了直接經濟利益,同時還拓寬了原本狹小的經濟活動空間,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并擴大了它最稀缺的資源——水的使用范圍。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則獲得了技術支持,也增加了就業機會,基礎設施也得到改善,促進了本國的經濟增長。如巴淡島現已成為印度尼西亞的第三大旅游勝地,柔佛州也已開發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工業區。由此可見,增長三角的發展讓三方相互取長補短,彼此受益,舒昉、陳琳:《“增長三角”與西南對外開放》,《云南財貿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有力地推動該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兩個鄰國的關系長期以來復雜微妙,因此“新—柔—廖”增長三角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不足,其中主要體現在增長三角的利益蛋糕分配不平衡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學者認為,新加坡在增長三角中處于軸心地位,支配著增長三角,從中所獲得的利益也最大。而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在增長三角中處于從屬和被動的地位,得益較少。“新—柔—廖”增長三角的合作是建立在不平等關系基礎之上的。丁斗:《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第77頁。此外,由于目前“新—柔—廖”增長三角主要是一種雙邊合作形式,還未出現多邊合作或一體化的模型,三角三方(或多方)也尚未正式成立一個組織機構來負責這一構想的實施,因此,雖然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合作成果頗為引人注目,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合作亦在不斷推進中,但印度尼西亞的廖內群島和馬來西亞的柔佛州之間的來往卻很少,而且目前雙方似乎也沒有提出相關合作的意向。因此,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條缺邊的“三角”。

(2)東盟北部增長三角

東盟北部增長三角由泰國南部的普吉島、馬來西亞的北馬四洲(即檳城、吉打、玻璃市和霹靂),以及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的亞齊省組成。這里地處馬六甲海峽的北端,故名“北三角”。東盟北部增長三角是東盟區域內另一個新興的“增長三角”區,1993年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三國決定在馬六甲海峽北端的三國沿海地帶進行區域性經濟合作。這項合作計劃利用馬六甲海峽這個兩大洋通道的優越條件,以及各參與方現有的比較優勢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

東盟北部增長三角覆蓋地區自然資源分布的差異性為經濟合作提供了物質基礎。例如,馬來西亞土地資源稀缺,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北部的土地資源則較為豐富,這就為雙方共同開發土地資源提供了可能性;泰國豐富的水果、蔬菜商品可在印尼和馬來西亞找到市場,同時泰國自然保護區內富饒的森林資源又為其他兩國的木材產業和相關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印尼北部蘇門答臘島上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不僅可以直接銷售到泰國和馬來西亞,同時也為區內工業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能源保證;馬來西亞北部地區,特別是檳城,雖然工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也出現了勞力短缺的問題;泰國和印尼充裕的勞動力資源正可以彌補這一短缺。

“北三角”計劃提出后,得到了三國政府與民間的積極支持和參與,同時也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1993年7月,馬印泰三國召開首次部長級會議,決定成立兩個委員會負責制定開發計劃,初步確定在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進行合作。在交通運輸方面,主要是將馬來西亞的北海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地區用鐵路和輪渡連接起來,并改進檳城港,開放聯運系統。1994年7月,三國負責經濟事務的官員和專家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聚會,審議“北部增長三角”發展計劃,會議就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北部增長三角”發展計劃達成共識。相關私營部門對參與開拓東盟北部增長三角這個疆土遼闊、人口達2500萬的龐大市場也十分踴躍,并在該計劃的推進中起了重要作用。1994年12月,500名工商界人士及三國政府高級官員出席了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召開的印馬泰北三角第四次會議。會議期間,三方達成許多決議,其中包括區域通信、電力供應、農業、漁業、貿易及投資工業園等諸多方面。會議還簽署了30項諒解備忘錄,其中私營部門占了20項,價值達34億馬元。余文:《東盟的“增長三角”區》,《南洋問題研究》1995年第2期。過去所簽署的商業備忘錄也取得顯著進展,一些得到落實,一些也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這一切標志著東盟北部增長三角發展計劃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3)東盟東部增長三角

1992年10月,時任菲律賓總統拉莫斯同文萊蘇丹討論時,首次提出要建立一個東盟東部增長區(The East ASEAN Growth Area, EAGA)。丁斗:《東亞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第69~75頁。1993年1月,拉莫斯總統在出訪馬來西亞時又同時與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討論建立東盟東部增長區;同年9月,拉莫斯總統訪問印度尼西亞,時任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哈托也同意建立東盟東部增長區;同年10月,在新加坡召開的東盟經濟部長會議上,各與會人員再次討論建立EA-GA的可行性;一個月后,文萊正式同意參與東盟東部增長區。1994年3月,文萊、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四國在菲律賓達沃召開經濟部長會議,并簽署備忘錄,正式宣布東盟東部增長區建立,又稱“文—印—馬—菲增長區”(Brunei -Indonesia-Malaysia-Philippines Growth Area, BIMP-EAGA)。成立后的東盟東部增長區包括文萊,印度尼西亞的北蘇拉威西省、東西加里曼丹兩省,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沙撈越州,以及菲律賓的棉蘭老島、巴拉望島等區域,總人口約4500萬人,總面積約156萬平方公里,是東盟區域內最大的、也是最年輕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區。EAGA, The goal of EAGA is to increase trade, investment and tourism in the region, http://www.eaga.org.bn/eaga/goal.htm,2005-01-10.

除文萊以外,組成東盟東部增長區的其他幾個區域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都遠離發達繁華的都市,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自然資源豐富,且各國政府都是為了解決本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而進行的合作。因此,成立之初的東盟東部增長區就明確了發展目標,即要加速經濟發展、提高出口競爭力、增強對當地資本和外資的吸引力,最終促進增長區的貿易、投資和旅游業的大發展。1994年在東盟東部增長區成立會議上,四國經濟部長一致同意要加強區內貿易、投資、旅游、種植業、漁業、能源、交通運輸、通信以及工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合作。東盟東部增長區的建立也得到了亞洲開發銀行的大力支持。在東盟東部增長區成立的同年4月,亞洲開發銀行就表示要對增長區的人力資源開發、農業和漁業發展、運輸和通信業發展、能源和電力等四個研究項目提供資助。李皖南:《東盟東增長區的發展與引資成效》,《東南亞研究》2007年第3期。

東盟東部增長區以市場為先導,鼓勵私人部門廣泛參與。私人部門被認為是區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政府的作用就是要為私人部門活動提供指導:一為私人部門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協調好各種政策,幫助建立有效的投資機制;增加物質基礎設施,為次區域同東盟區域乃至世界市場的聯系提供渠道支持;增加商業基礎設施,如提供金融、信息、企業家培訓等服務。二是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直接鼓勵跨境私人部門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發展。為此,在1994年東盟東部增長區成立的同時,文印馬菲四國也成立了專門為私人部門服務的東東盟商務理事會(East ASEAN Business Council, EABC)。東東盟商務理事會是一個專門服務于私營部門的官方機構,主要對各種私人部門提出的各種項目進行論證并指導實施。

東盟東部增長區合作機制靈活,各成員國之間的主要協商機制就是高官會議和部長會議,這兩個會議為東盟東部增長區的發展指明方向并制定指導原則。2003年9月在菲律賓達沃舉行的第11次東盟東部增長區高官會議和部長會議上,各國部長同意重組各領域的各種工作組,將以前的13個工作組合并為11個,并在各國間進行了具體的分工。Mindanao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cil, Growth Area Concept, http://www.medco.gov.ph/medcoweb/bimp-growtharea.asp,2005-01-10.

東盟東部增長區成立以來,該增長三角取得了一定的經濟發展。但由于東盟東部增長區的參與方大都是遠離本國經濟中心的落后地區(文萊除外),有的還未開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要素互補性差,而且政府間經濟合作進展較慢,對生產要素在各區域間流動性的調節效果也不甚理想,所以導致東盟東部增長區在引資規模和投資來源地的廣泛性等方面都不如“新—柔—廖”增長三角和東盟北部增長三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深泽县| 来安县| 壤塘县| 酉阳| 临城县| 巴林左旗| 彭泽县| 肥城市| 云安县| 衡阳市| 宁阳县| 绥德县| 县级市| 固始县| 邯郸市| 楚雄市| 淅川县| 兴业县| 方正县| 衡阳市| 石渠县| 克东县| 绥宁县| 黄陵县| 阳原县| 蒙山县| 黑河市| 都江堰市| 辽中县| 获嘉县| 康马县| 林周县| 昌乐县| 玛曲县| 图片| 密山市| 明光市| 永修县| 庆安县| 阿克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