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型城鎮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互動研究:以長江經濟帶為例作者名: 謝德金 佘穎本章字數: 1553字更新時間: 2018-11-08 15:07:37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提出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經濟生活的擴張造成了環境、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關系,并帶來了氣候、能源危機。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各國開始重視低碳、環保、高邊際生產率的新興產業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后,世界各國更是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復蘇的引擎。2008年,日本提出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 2009年,韓國提出了“IT韓國未來戰略”,美國提出了“綠色復興計劃”,英國提出了“構筑英國的未來”;2011年,美國又提出了“美國創新戰略”。這些政策表明各國已經在逐漸改變原有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開始樹立以新興產業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決心。
近年來,由于國外出口市場日益蕭條,國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等內外壓力,我國也意識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振興經濟發展、實現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并把“強化科技創新、積極培育市場和深化國際合作”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三大任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既需要生產技術的突破,也需要新興商業模式、產業配套及支撐體系的發展和跟進,而后者是與新型城鎮化的程度密切相關的。“城鎮化”作為一項戰略最早于1980年在“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上被提出,并被列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五大發展戰略之一,經過35年的發展,2014年全國城鎮化水平達到了54.77%,城鎮化也繼續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轉向由信息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多引擎推動。然而,在資本深化、創新驅動的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存在著矛盾和局限。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預言,影響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兩件大事,其一是高科技的發展,其二就是城鎮化。可見,研究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城鎮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協調二者之間的發展對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長江經濟帶作為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經濟區域,在其范圍內研究二者的互動,對促進區域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帶動其他經濟區域,甚至全國范圍的經濟發展更具有典型意義。
在本書中,我們運用全局主成分、耦合理論及面板聯立方程組等方法,從系統演變的內在機制角度切入,研究兩大密切聯系的國家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互動機制。其目的是在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新型城鎮化互動諸現象透視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新型城鎮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耦合的內在機理與規律,以期從本質上對二者的復雜關系進行把握。同時,將這種抽象出來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區域——“長江經濟帶”,通過實證研究,對理論進行檢驗和發展,得到經驗和教訓,為長江經濟帶及其他區域以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建議。
本書將長江經濟帶作為典型研究區域,以此來研究區域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的耦合規律,其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長江經濟帶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地區,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希望通過此項研究解決這一重要區域的兩大國家戰略協調發展問題;另一方面,長江經濟帶包含中國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的東、中、西部,對它的研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探索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機制可以推廣、應用到其他區域中去。因此,本書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應和先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