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支出、居民消費與財政政策選擇
- 牛倩
- 4256字
- 2018-11-08 14:50:30
一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一)選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整體經濟結構在經過持續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出現了較大的變動,基本結束了“短缺經濟”時代,經濟增長模式已從供給約束型轉向需求約束型,消費、投資和出口這三大因素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然而,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存在著很大差異。自1990年以來,中國出口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對帶動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與此同時,出口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經濟逐步遠離“出口拉動模式”。2007年之前,中國凈出口對GDP漲幅的貢獻率最高達到2.5%左右。受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近三年來這一貢獻度接近于0。歐洲、美國和日本等中國產品主要出口地區的市場需求急劇下降,致使出口這一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出現大幅下降。外需的減少導致中國2008年、2009年經濟增長率下滑,終止了中國經濟連續多年所呈現的兩位數的增長態勢,由此也表明了依靠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能持久的,擴大國內需求才是保持中國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擴內需、調結構、促增長”成為中國在應對經濟危機后的重要發展目標。投資和消費是內需的兩大組成部分,其中,投資作為一種中間需求,實質上是消費的一種引致需求,而消費則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衡量一個經濟體投資和消費的指標是“終端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是“消費拉動型增長”的黃金時期,投資對經濟的貢獻波動幅度較大,直到21世紀才成為穩定的增長來源。2000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消費和投資之比呈現下降趨勢。
在眾多發達國家中,消費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政府在執行宏觀經濟政策時一般都特別強調居民消費在總需求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推動力量,卻是政府和企業輪番興起的投資熱潮,居民消費并未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00~2010年,中國居民消費率和最終消費率處于連年下降趨勢,僅在之后的2011年和2012年開始出現小幅回升。2010年,中國居民消費率和最終消費率同時降到歷史最低水平,分別為34.94%和48.19%, 2012年居民消費率和最終消費率在經過小幅回升之后分別為35.98%和49.47%,仍低于眾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例如,在發達國家方面,2011年德國的居民消費率是57.4%, 2010年美國的居民消費率是70.9%, 2011年英國的居民消費率為75%, 2011年意大利的居民消費率為61.3%;在發展中國家方面,2011年印度的居民消費率為56.0%, 2011年俄羅斯的居民消費率為48.9%,等等。
作為最終需求,消費和廣大民眾的福利水平息息相關。居民消費率過低將會成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國的基本國情為:處于工業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市場經濟體制面臨轉軌、產業結構亟待重大調整,同時經濟面臨全球化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居民消費率過低必然會引發各種社會矛盾。為此需要政府出臺相關宏觀調控政策,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調節作用,達到擴大內需的目的。近年來,在宏觀調控政策的使用上,中國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并借鑒其他國家宏觀調控經驗,選擇了財政政策作為最重要的調節工具之一,于1998年和2008年先后兩次出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即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實施為阻止中國經濟下滑和保持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財政政策工具的選擇方面,1998年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采用的主要財政政策工具是國債和財政支出,2008年在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時使用的主要財政政策工具是財政支出和結構性減稅。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如果政府在調控經濟的過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財政支出、稅收和國債等財政政策工具,將會有利于宏觀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并有助于優化經濟運行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
各種財政政策工具在調節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是有很大差異的。具體來說,稅收政策方面,稅收可以較好地反映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方向,但是卻無法準確反映財政政策擴張或者緊縮的程度;國債政策方面,根據李嘉圖等價定理,國債相當于延遲的稅收,二者雖然以不同方式取得了財政收入,但是對完全理性消費者所產生的影響是相似的;財政支出政策則直接反映了政府財政政策緊縮或擴張的程度,政府可以根據經濟形勢具體安排財政資金,合理控制財政支出的乘數效應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事實上,在國內外關于財政政策的研究文獻中,學者們一般將財政支出視為財政政策的代理變量(陳建寶、戴平生,2008: 26~32)。鑒于財政支出在財政政策運行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財政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方面,本書選取了財政支出這一重要的財政政策工具作為研究對象。國內外學者的眾多研究,在分析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方面,一般將財政支出進行分解:一種是按照財政支出的用途分類,即分為基本建設支出、科教文衛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國防支出等;一種是按照經濟性質將財政支出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等。
2008年以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中國經濟出現了回暖,逐漸從萎靡不振中走了出來。消費領域隨著經濟的企穩向好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觀念不斷更新、消費環境不斷提升、消費政策不斷完善等。但是,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較為復雜。國外方面,歐債危機使各國損失較大,美國政府經歷了財政懸崖和政府關門危機,印尼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經濟低迷現象;國內方面,房地產市場泡沫嚴重,以4萬億元為代表的政府投資飽受詬病,稅制改革進入關鍵時期等。一系列現象表明,對于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的中國來說,當務之急是盡快優化經濟發展結構,積極擴大內需,利用內需帶動經濟繼續增長,由此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就成為中國下一步的發展目標。2013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要堅定不移地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擴大內需的難點和重點在消費,潛力也在消費。為了持續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政府應選擇的切入點包括增強消費意愿、提高消費能力和穩定消費預期等多個方面(政府工作報告,2013)。為此,應盡快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充分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職能,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二)選題意義
1.理論意義
生產決定消費,是消費的基礎;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是生產的目的和生產進一步擴大的動力。馬克思消費理論認為,社會生產包括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個環節構成了社會生產的全部過程,缺一不可。其中,生產是整個過程的決定因素,是整個生產過程的起點,而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是社會生產過程的終點。生產出來的產品,經過分配和交換,最終來到消費環節。而消費需求的增加將進一步創造生產新產品的需要,可以在很大規模上拓寬市場,擴大生產的規模,生產和消費的反復循環必然要求流通擴大和市場擴大。由此可見,消費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關于財政支出影響居民消費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于完善中國的財政支出理論。
財政政策促進居民消費的研究存在著較多的爭論。影響較大的學派之間的爭論存在于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之間,兩者爭論的核心是政府增加財政支出或者降低稅負對居民消費所產生的效應,即擠入效應和擠出效應的爭論。事實上,眾多學者目前已經利用多種理論模型和不同國家的宏觀經濟數據證明了自己的觀點,盡管這些觀點大相徑庭,但眾多學者指出,凱恩斯主義所主張的利用增支減稅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并不總是有效的,在部分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政府出現巨額的財政赤字或難以彌補的債務規模。和國外出現的較多有影響力的觀點相比,中國財政政策影響居民消費的理論較為匱乏,同時,也沒有出現對財政支出政策影響居民消費的效果做出全面研究和評價的文獻,政府在應對經濟蕭條時,總是習慣性地運用凱恩斯主義所提倡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或者減少稅收,或二者并用。
財政支出政策影響居民消費的研究一直是宏觀經濟研究中的熱點。本書在借鑒前人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梳理了財政支出政策影響居民消費的理論框架,運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省級和縣級面板數據詳細考察了財政支出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并立足于中國國情對各種財政政策工具擠入或者擠出居民消費進行了深入分析。所以本書的理論價值在于為中國政府根據經濟運行態勢出臺相關的宏觀調控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思路,同時豐富宏觀調控理論體系,對完善財政理論與推動財稅學科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2.現實意義
本書研究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有助于政府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中國“內需發展失衡”主要是指居民消費不足,尤其表現為農村居民消費不足。居民消費不足是市場失靈的表現,亟須政府出臺相關措施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因此研究擴大居民消費的財政支出政策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成為解決中國內需不足問題的關鍵所在。雖然中國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就啟動了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但是至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后,中國存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內需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本書關于財政支出政策影響居民消費的研究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供了合理的政策建議。
其次,有助于理順消費和拉動經濟增長的另外“兩駕馬車”的關系。通過研究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可以促使政府出臺合理的經濟刺激方案,在拉動經濟增長時既不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也不過度依賴消費,正確處理三者在拉動經濟發展方面的關系,保證中國經濟發展立足于國內需求,正確處理投資和消費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投資率持續走高,消費率不斷下降,投資和消費的不協調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投資主導型的特征。由于消費需求是真正意義上的需求,是社會再生產的重點和起點,所以只有消費需求的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才能使生產能力、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提高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由于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所以擴大居民消費,使消費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
最后,擴大居民消費是充分吸取東南亞國家依賴出口模式教訓的要求。東南亞國家和日本依賴出口模式的教訓證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應該由本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決定。依賴國際市場并將自身的經濟發展前景交由其他國家掌握,就失去了發展的主動性和安全性。所以,中國應通過擴大國內需求,降低對他國經濟發展的依賴程度,從而維護好本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推動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總的來說,深入考察政府財政政策出臺和實施的合理性,特別是完善促進居民消費的財政支出政策,對于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