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文言文

名師精講

第一節 考綱要求

1. 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識記 A。

2.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1)理解 B。

a.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b.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c.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d.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C。

a. 篩選文中的信息。

b.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第二節 歷年真題總結歸納

歷年新課標卷文言文閱讀考查統計與歸納

第三節 技巧點撥

一、文言文斷句

1. 文言文斷句技巧

【文言文斷句口訣】

首尾虛詞要相識

名詞代詞語法分

對話引文曰云問

常見修辭要辨清

常見句式要熟知

固定詞匯莫分開

(1)首尾虛詞要相識

典型例題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解析】

第一步:圈出首尾虛詞。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第二步:斷句(句首虛詞在前畫,句末虛詞在后畫)。

天下事有難易/為之/難者亦易/不為/易者亦難/人之為學有難易/為之/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

(2)名詞代詞語法分 名詞、代詞在句子中多充當主語或賓語成分(包括人名、地名、官名、帝名、書名)。

典型例題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之共論群臣微觀其意。

【解析】

第一步:圈出名詞代詞。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之共論群臣微觀其意。

第二步:斷句(判斷名詞、代詞的主賓成分,主語在前畫,賓語在后畫)。

如果沒有原文上下文語境,此題可有兩種斷句方法。

①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之共論/群臣微觀其意。

(湖陽公主剛剛成了寡婦,皇帝跟她討論,群臣仔細揣摩他們的心意。)

②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之共論群臣/微觀其意。

(湖陽公主剛剛成了寡婦,皇帝跟她討論群臣,仔細揣摩公主的心意。)

根據上下文易知,第②種斷句更符合原文意思。

[練習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3)對話引文“曰”“云”“問”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問”等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的全稱,后文再次出現時就有可能省略而只用一個字或全部省略。

典型例題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解析】

第一步:圈出“曰”“云”“問”。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第二步:斷句(曰云問后面斷,主語前面斷,省略主語斷其前)。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第三步:斷句(結合句意,進一步完成斷句)。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練習2]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4)常見修辭要辨清

①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相同的詞語,第一個在前一句作賓語,第二個在后一句作主語。

典型例題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解析】

第一步:圈出關鍵詞。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第二步:斷句(相同的詞語,從中斷開)。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第三步:斷句(根據句意,進一步完成斷句)。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練習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② 排比、對偶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

典型例題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解析】 句式整齊,四六句居多。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練習4]

a. 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人君聞此可以悚懼布衣聞此可以改容。

b.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5)常見句式要熟知 記住文言文的一些常見句式,如:“何……之有”(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6)固定詞匯莫分開 固定詞匯不能斷開(包括成語、常見詞組、地名等)。

【練習題答案】

[練習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練習2]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練習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練習4]

a. 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為過失/未足以亡/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為誤中/未足以存/人君聞此/可以悚懼/布衣聞此/可以改容。

b.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 真題提分訓練

(1)(2010北京卷)

11. 用斜線(∕)給下面短文畫橫線的部分斷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發而不中,反求諸身”吾嘗學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鵠手往從之十發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諸身,手持權衡,足蹈規矩,四肢百體,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隨之病盡而法完則心不期中目不存鵠十發十中矣。

(取材于蘇軾《仁說》)

(2)(2011北京卷)

10. 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5分)

熹 竊 觀 古 昔 圣 賢 所 以 教 人 為 學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講 明 義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務 記 覽 為 詞 章 以 釣 聲 名 取 利 祿 而 已 也 今人 之 為 學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賢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經 有 志 之 士 固 當 熟 讀 深 思 而 問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3)(2012北京卷)

12. 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5分)

醫 扁 鵲 見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鵲 請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必已 也 將 使 耳 不 聰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鵲 扁 鵲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與 知 之 者 謀 之 而 與 不知者 敗 之 如 此 知 秦 國 之 政 也 則 君 一 舉 而 亡 國 矣。

(取材于《戰國策?秦策》)

(4)(2013北京卷)

11. 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獲 福 為 惡 者 得 禍 及 其 亂 行 也 行 善 者 不 獲 福 為 惡 者 不 得 禍 變 數 也 知 者 不 以 變 數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來 防 禍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時 也 夫 施 吉 報 兇 謂 之 命 施 兇 報 吉 謂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論?修本》)

(5)(2014北京卷)

8. 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5分)

夫 慮 熟 謀 審 力 不 勞 而 功 倍 作 事 可 以 為 后 法 一 宜 書 不 茍 一 時 之 譽 思 為 利 于 無 窮 而 告 來 者 不 以 廢 二 宜 書 岳 之 民 人 與 湖 中 之 往 來 者 皆 欲 為 滕 侯 紀 三 宜 書 以 三 宜 書 不 可 以 不 書,乃 為 之 書。

(取材于《歐陽文忠文集》)

【答案】

(1)吾嘗學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鵠/手往從之/十發而九失 /其一中者 /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隨之 /病盡而法完/則心不期中 /目不存鵠 /十發十中矣。

(2)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 /莫非使之講明義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務記覽 //為詞章 //以釣聲名 //取利祿而已也 /今人之為學者 //既反是矣 /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經 /有志之士 //固當熟讀 //深思而問辨之。

說明:單斜線處為必斷句處,雙斜線處為可斷可不斷處。

(3)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如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4)世之治也/行善者獲福/為惡者得禍/及其亂行也/行善者不獲福 /為惡者不得禍 /變數也 /知者不以變數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來/防禍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時也/夫施吉報兇謂之命/施兇報吉謂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5)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

二、古文實詞翻譯技巧

1. 語境分析法

【解讀】

詞本無義,義由境生,理解字詞意思一定要結合具體語言環境。

典型例題

季文子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選自《國語?魯語》)

注:①宣成:指春秋時期魯宣公和魯成公。②妾:指婢女。

[試題]根據上下文,請回答“相”“愛”分別是什么意思。

[解析]

“相”的前面是人名,后面是國君的名字,此處的“相”應為動詞,意即“季文子怎么樣魯宣公和魯成公”。根據文意大概可知,季文子是個權位很高的魯國上卿(相當于丞相的位置),因此“相”在此作動詞,譯為“輔佐”更合適。

“愛”字所在句的語意大概是,季文子作為堂堂魯國上卿,輔佐兩代國君,自己的老婆不穿華麗的衣服,馬兒不吃好的糧食,人們認為他很吝嗇。由此可推知,愛即為吝嗇之意。當然,如果古文基礎好,“愛”字也是120實詞必須掌握的,“愛”在古文中最常見的意思為“愛惜”,本義上加以引申,“過分的愛惜”即為“吝惜、吝嗇”。

[練習5]

(2014重慶卷)解釋畫線字詞意思,不正確的一項(  )。

時邑多盜,群丐作偵探,是以屢屢破獲重要案件。

D. 間:間或

[答案]D項翻譯錯誤。

[解析]D 項“間”此處為副詞,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通過上文說當時縣里強盜很多,乞丐暗地里偵查打探。

2. 語法分析法

【解讀】結合詞性、成分推測。

典型例題

(2012福建卷)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D. 蒼莽中   :鞋子

[答案]翻譯錯誤。

[解析]“履”在句中應為“動詞”,而翻譯的“鞋子”為名詞,詞性都翻譯錯了。原文中“履”作動詞應譯為“踏”。

[練習6]

(1)先生緣鳥道,披荊棘,援藤葛,流石,涉溪澗;越絕壁,登之彌高,行之彌遠,力竭而未克上。(選自《烏有先生歷險記》)

[試題]文段中“履”是什么含義?

[答案]“履”作動詞應譯為“踏”。

[解析]根據前后文易知,與之并列的詞組都為動賓短語,在此句中“履”也作動詞,譯為“踏”。

3. 結合教材法

【解讀】結合教材所學推測。

會一“會”

教材名篇《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以失期。(會:恰逢、適逢。)

考題中的“會”:

(2012上海)會渾邪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

(2010全國Ⅰ)會元遣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必欲殺祎。

(2010全國Ⅱ)C. 會暮,約詰朝合戰 會:適逢

(2009山東)B. 會天疾風 會:適逢

(2009江蘇)會清軍渡淮,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

(2009全國Ⅰ)B. 會興遼東之役 會:適逢

(2005江西)縣有輕囚十數人,會春暮時雨,臨白令請出之,令不許。

典型例題

(2012湖北卷)

C. 唯當蟻封耳 就:留下

[答案]C項翻譯錯誤,應譯為“靠近”。

[解析]“就”為動詞,靠近、接近。關聯教材內容: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荊軻刺秦王》“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

[練習7]

(1)(2008四川卷)

A. 而鄭氏數千指獨 完:滅亡

[答案]A項翻譯錯誤,完:保全。

[解析]關聯教材:“蓋失強援,不能獨”。——《六國論》

(2)(2014山東卷)

C. 時吳氏家師儒 延:迎接

[答案]C項翻譯錯誤。

[解析]關聯教材:余人各復至其家,皆出酒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4. 結合成語法(結合成語字意推測)

【解讀】成語多來源于古代,可跟古代實詞參照記憶。

例如:

(1)誠能之來 (《烏有先生歷險記》)/不之客 (速:邀請)

(2)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于物也。/久不歸/手于人/狐虎威(假:借)

典型例題

(2012山東卷)

A. 履涂泥,率先期門  躬:彎腰

[答案]A項翻譯錯誤。躬:親自。

[解析]關聯成語:事必躬親

[練習8]

(2014福建卷)

A. 吏之法尤峻  繩:捆綁

[答案]A項翻譯有誤。繩:規范,約束。

[解析]關聯成語:繩之以法

【2014江蘇卷】

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同異,吾子無以韓我。

B. 責:指責

[答案]B項翻譯有誤。責:要求。

[解析]關聯成語:求全責備

5. 代入分析法

【解讀】是否通順,越接近現代漢語的越容易為錯誤選項。

典型例題

(2012北京卷)

B. 景淳死  竟:居然

[答案]B項翻譯有誤。竟:最終。

[解析]代入“居然”“竟然”之意,句意與原文完全不符合。

[練習9]

(2014安徽卷)

D. 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殷勤  殷勤:周到

[答案]D項翻譯有誤。殷勤:情意懇切深厚。

[解析]代入“周到”之意,語意如何周到?自然翻譯有誤,與上下文也不符。

6. 古今異義

【解讀】越接近現代漢語越有可能為錯;古以單音節詞居多。

常見古今異義詞

典型例題

(2012江西卷)

B. 則勞以酒食而慰遣之  勞:煩勞

[答案]B項翻譯錯誤。勞:犒勞。

[練習10]

(2014廣東卷)

囚,敞曰:“冤也。”親按問之。

B. 將論囚  論:討論

[答案]B項翻譯有誤。論:論處,判決。

7. 字形聯想推測

【解讀】

造字推測(偏旁部首)

典型例題

解釋劃畫字的意思。

而出,見秦伯。——《燭之武退秦師》

【答案】縋,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

【解析】“纟”這一偏旁部首與綢子、繩子、線相關,結合語境,可譯為“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

[練習11](2014湖南卷)解釋畫線字的意思。

A. 縉紳大夫游與西山,必其廬焉  造:建造

[答案]造,拜訪。

8. 對應關系

【解讀】通過對應詞語的同義、反義關系即可推測相對應的另一字詞的意思。

典型例題

解釋以下畫線字的意思。

(1)化(反義)

(2)求(同義)

(3)彼,故克之(反義)

(4)急湍甚,猛浪若( 同義)

(5)忠不必兮,賢不必(同義)

(6)五經,六藝(同義)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反義)

[練習12](2014北京卷)解釋畫線字的意思。

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

B. 覆溺之虞  虞:料想

[答案]B項翻譯有誤。虞:擔憂。

[解析]“風波之恐、覆溺之。”“恐”和“虞”同義,可譯為“擔憂”。

三、人物傳記答題技巧

1. 答題原則

先讀末題知大意

速讀動詞隨筆記

官名地名請放棄

故事讀罷分層級

2. 常考主題

文能冒死進諫

武能安邦定國

3. 相關鏈接

4. 典型真題詳解

馬文升傳

馬文升,字負圖,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風裁甚著。//成化初,召為南京大理卿,滿四之亂,錄功進左副都御史,振鞏昌、臨洮饑民,撫安流移。績甚著。是時敗寇黑水口,又敗之湯羊嶺,勒石紀之而還。進右都御史,總督漕運淮、徐、和饑,移江南糧十萬石鹽價銀五萬兩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議行。帝耕藉田,教坊以雜戲進。文升正色曰:“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此何為者?”即斥去。//明年,為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廢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文升嚴核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門,或作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為兵部十三年,盡心戎務,于屯田、馬政、邊備、守御,數條上便宜。//

【解說】快速閱讀時,忽略官名地名,并不影響文章大意的了解,以下是刪去文中官名地名后的文段。

馬文升,字負圖,貌瑰奇多力。景泰二年進士御史。歷山西、湖廣,風裁甚著。//成化初,召為南京大理卿,滿四之亂,錄功進左副都御史鞏昌、臨洮饑民,撫安流移。績甚著。是時敗寇黑水口,又敗之湯羊嶺,勒石紀之而還。進右都御史,總督漕運淮、徐、和饑,移江南糧十萬石鹽價銀五萬兩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上言十五事,悉議行。帝耕藉田教坊雜戲進。文升正色曰:“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此何為者?”即斥去。//明年,為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廢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文升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其門,或作書射入東長安門內。為兵部十三年,盡心戎務,于屯田、馬政、邊備、守御,數條上便宜。//

【解說】忽略掉官名地名后,我們來快速過一遍文章,大意還在即可:

馬文升,被授予(某個官職),安撫饑民,大敗敵寇。升任(某個官職),上書言事,都被采納。皇帝親自耕種時,(有人)進獻雜技,文升嚴肅地說:“你們這是要做什么?”(來演戲的人)立即被趕走。第二年,任(某官職)時,(某地)太平很久了,兵政松散,西北敵人常來入侵。文升考核(官員),罷免(不稱職的官)。奸人恨他,(有的)晚上想暗殺他,有的寫信射入長安門內(惡意舉報)。在職十三年,盡心軍務,多次上書陳說應辦的事。

國家事當言者,即非職守,亦言無不盡。嘗以太子年及四齡,當早諭教。請擇醇謹老成知書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語動止悉導之以正。//山東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災,文升請命所司振恤,練士卒以備不虞。帝皆深納之。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書屠滽罷,倪岳卒,以文升代。//南京、鳳陽大風雨壞屋拔木,文升請帝減膳撤樂修德省御經筵絕游宴停不急務止額外織造;振饑民,捕盜賊。已,又上吏部職掌十事,帝悉褒納。//正德時,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連疏求去,許之。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長于應變,朝端大議往往待之決。功在邊鎮,外國皆聞其名。尤重氣節,厲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盜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名師解讀】故事讀罷分層級,還可以幫我們積累與眾不同的作文素材。以下為示范內容。

考試試題

4. 對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景泰二年進士 登:升職

B. 功進左副都御史 錄:記載

C. 鞏昌、臨洮饑民 振:救濟

D. 石紀之而還 勒:銘刻

5.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馬文升勸諫皇上修身愛民內容的一組是(  )(3分)

①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 ②即非值守,亦言無不盡

③凡言語動止悉導之以正 ④文升請命所司振恤

⑤減膳撤樂,修德省愆 ⑥止額外織造,振饑民,捕盜賊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馬文升仕途順利,政績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歷任多項職務。功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處理受災民眾的善后問題;二是擊敗擾亂社會秩序的賊寇

B. 馬文升為人正直,處事嚴明。他敢于直言勸諫,奏事進言均得到采納;又能夠嚴格考察部屬,曾罷免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對他大肆威脅和污蔑

C. 馬文升盡心軍事,關注民生。他任兵部尚書十多年,對屯田、邊備等職責勇于進言。在代吏部尚書時,南京等地遭遇風雨災害,他又請求皇上救助災地百姓

D. 馬文升文武全才,聲名遠揚。朝廷大事往往等他決斷,又有顯赫邊功,外國皆聞其名。為人重氣節,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盜各處騷擾,也不去鈞州他的家鄉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

【解析】

4. 答案為A。“登景泰二年進士”是一個動賓短語,去掉年號不影響其結構,“登進士”,判斷難度就下降了,再用代入法,“升職為進士”自然是不對的,有悖常理,進士應該是考中的。因此,“登”在此應翻譯為“考中”“考上”。

5. 答案為B。此類信息文本篩選題,需注意敘述對象和敘述角度。針對此類題,排除法是最快的解題方法。此題中敘述對象“馬文升”,敘述角度“勸諫皇上修身愛民”。②③④都屬于敘述角度不對,與“勸諫皇上修身愛民”無關。

6. 答案為D。閱讀古文時應先讀此題,即使此題中有一項錯誤,也多為細節錯誤,不影響我們對整體文章大意的把握。D項中“以至于大盜各處騷擾”這一細節與文中不符,原文表述為“卒后逾年,大盜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原文中只說,大盜避開了文升的家鄉,并未說“各處騷擾”。

7. (1)在朝廷大臣中最為年高德劭,皇上也誠心誠意任用他,其他大臣沒有人能夠望其項背的。

(2)在家閑居,無事從不到州城去,說到時事政治,總是皺著眉頭不答話。

【解析】翻譯為避免不必要的失分,逐字翻譯是最好的選擇。在平時的學習積累中,對于常考的字詞要進行總結歸納,比如(2)題中“及”“輒”這一類的高頻字詞。

(1)題的翻譯難點在于“班列”一詞同學們是否能結合前后文推測出譯為“朝廷”,這個詞基本只能靠推測。“耆碩”指的是年老德高,分開推測也不難知,“耆”意即年老,“碩”在古文中多指學識淵博、品德高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海盐县| 文水县| 东兰县| 新和县| 万山特区| 枣庄市| 上饶县| 嘉祥县| 扎赉特旗| 斗六市| 石城县| 晋州市| 浦江县| 凯里市| 辽中县| 阿合奇县| 临湘市| 永寿县| 肥东县| 玉树县| 油尖旺区| 鄂伦春自治旗| 宜川县| 承德县| 柘荣县| 章丘市| 三门峡市| 霍山县| 上犹县| 磐石市| 奉贤区| 南京市| 阿合奇县| 扎囊县| 灵武市| 图木舒克市| 伊宁市| 昭苏县| 渝北区|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