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部分 古詩詞

名師精講

第一節 考綱要求

鑒賞評價 D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第二節 歷年真題總結歸納

歷年新課標卷詩詞考查統計與歸納表

第三節 技巧點撥

一、詩詞鑒賞步驟

1. 標題:從頭開始

【解讀】通過大部分詩詞的標題都能看出詩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比如張耒的《示秬秸》,很明顯是要借事喻理,給兒子以警示。

典型例題

(2012新課標卷)

思遠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8. 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解析]此題只需看標題即知,標題為《思遠人》,意即思念遠行之人。而題目問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將題目換個表述便是答案,表達了詞人對遠行之人的思念之情。在解題時,一定要關注標題,特別是強烈抒情或者帶有象征意味的標題,往往從詩詞標題中我們就可直接或間接推測出詩詞人所表達的情感。比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分析標題,左遷即降職,李白聽說好友被降職,再寫詩寄懷,情感自然是感傷的,也必然會充滿對好友的關切之情。又比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結合詩詞常識,秋天的景象往往是蕭索的、冷清的、荒涼的,身處秋季的古代文人往往是愁苦的。單看這一“愁”字的構成便知,上部分為“秋”,下部分為“心”,南宋詞人吳文英亦有詩曰:“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庇纱丝梢?,秋這個季節往往是不討古代文人歡心的。因此,只憑看標題“秋思”二字,便不難知其所暗示的情感必然是凄涼、哀傷的。

2. 問題:從題入手

【解讀】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問題是什么,從而帶著問題去閱讀。有時問題也給出了答案的提示。

典型例題

(2008江蘇卷)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總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此題分兩問,第一問對第二問有著明確的提示作用,要讀懂尾聯的情感,最重要的莫過于讀懂尾聯第一句所使用的修辭?!翱倿楦≡颇鼙稳铡敝懈≡票扔鞴賵鲋械男∪耍帐堑弁醯南笳?,“蔽日”是指君王被小人所蒙蔽。若能讀懂這一句中比喻的修辭手法,后一問的情感就容易判斷了。詩人擔憂君王為小人蒙蔽,其實更多的是擔憂君王不任用賢能的人才,自己必然在賢能之列。因此,詩人是憂國憂君憂民的,更是憂己的,登臺之后,觸景傷情,嘆自己懷才不遇。

[答案]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3. 作者:以人為本

【解讀】

(1)熟悉作者:看風格。

學會歸納常見作者常寫內容,比如王維多寫山中的“安靜”“干凈”;岑參、高適、王昌齡等邊塞詩人多寫邊塞的風光、戰爭艱苦、思鄉;杜甫歷經苦難,仍不忘憂國憂民;蘇軾雖然多次被貶,卻不失曠達樂觀。當然,我們還需要知道,不同朝代詩詞人內容和風格也有一定的特點,如南宋詞人多抒發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悲憤。同一詩詞人不同時期又不一樣,比如李清照南渡前詞作風格多為清新、婉約,南渡后晚年的詞作更多了幾分凄愴悲涼,這與她的人生經歷有直接關系。

宋詞兩大派別:婉約、豪放。

① 婉約:兒女情長,花園小徑,傷春悲秋,小資情調。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幾道、周邦彥、李清照、姜夔、李煜等。

【答題術語】清新綺麗,婉轉柔美。

② 豪放: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于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張孝祥等。

【答題術語】氣象恢宏,恢宏剛健,豪邁磅礴。

(2)不熟悉作者:看注釋。

① 詩詞人所處時代背景。

② 詩詞人的性格或經歷。

4. 注釋

【解讀】命題人為什么要注釋?沒有無緣無故的注釋! 請記住,有注釋的地方一定是答案的提示。

典型例題

(2010全國Ⅰ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詠素蝶詩

劉孝綽

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2)這首詩有什么含義?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

[答案]這首詩通過對素蝶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歡、沉浮,最后兩句突出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請看注釋,“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不難知,詩人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再結合詩題“詠”“蝶”可知,詩人看似在詠物,實是在托物言志,感嘆自己的人生遭際。

二、古詩詞語言風格

三、詩詞??际址?/span>

四、詩詞常見主題思想及答題詞匯

1. 山水?田園

典型例題

(2014北京卷)

奉陪鄭駙馬韋曲

[唐]杜甫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

綠樽須盡日,白發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注]①韋曲:唐代長安游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果。 ② 禁:消瘦。

(3)前人引《南史》注詩中“小烏巾”:“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結合這一注解,談談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就題論題,先看問題。問題中出現了類似注釋的說明,告訴考生“小烏巾”的典故,此為用典。通常來講,注釋中出現書名號,詩詞中多有用典的手法。詩中借“小烏巾”的典故旨在說對歸隱的向往之情。另外,“竹”這一意象也往往與高潔的隱居生活相關,尾聯可譯為:“不知自己何時才能占據一叢竹林,頭戴小烏巾,過著像劉巖一樣的隱士生活?!弊⑨屢蔡岬搅硕鸥Υ藭r“求仕于長安而未果”,因此厭倦宦海沉浮、心生歸隱之情。

2. 邊塞?戰爭

典型例題

(2009江蘇卷)

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①萬歲山、蓬壺殿:指宋徽宗時構筑的土山苑囿、亭臺宮殿。

(1)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答案]想當年,到而今。 借代。

[解析]這里的對比是典型的時間上的對比,詞人借當年的繁華和而今的荒涼,抒發了昔盛今衰的歷史感慨?!爸榇洹笔墙璐?,代指宮女。

(2)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4分)

[答案]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

[解析]4分,1點1分,原文中直接找出即可。

(3)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4分)

[答案]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入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解析]詞的上闋借今古對比抒發了昔盛今衰的歷史感慨,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借此抒發的是我們總結的??记楦械牡谝粭l,即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綜合作答即可。要在考場快速并準確地答題,必須掌握一些必要的答題術語。平時多歸納積累,考時便可更從容。

3. 送別?懷人

與“離愁別緒”相關的意象如下。

典型例題

(2010江西卷)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人歸京師

陳與義

門外子規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

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注]①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陳與義:南宋初年愛國詩人,河南洛陽人。

(1)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2分)

[答案]離別,傷感。

[解析]子規啼血的典故賦予了子規悲傷、凄涼的情感及內涵。此詩為送別而作,“子規”這一意象在此詩中的含義便為離愁別恨。

(2)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故園即使沒有兵馬,仍然有歸去時候的一段傷感。寫出作者在送人歸京師時的傷感之情,與故園有兵馬戰爭不矛盾。

[解析]看詩題可知,本詩旨在抒發離愁,故園有無兵馬,離別總是讓人感到愁苦的。解此題,一是不可忘記第一問要回答是否矛盾,第二問談原因,好多同學直接答原因,這類態度性錯誤導致的扣分應該規避。二是答題時要圍繞詩詞的主題情感進行分析。

4. 羈旅?思鄉

典型例題

(2013山東卷)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巖石巔,下照一溪煙。

煙色如云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

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1)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哪些特點?詩人是如何描寫的?(4分)

[解析]三四兩句中“如”“流”是關鍵字,“如”字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說煙色像云一樣白,寫出了“煙”的顏色特點?!傲鳌弊謱懗隽藷熈鲃拥臓顟B。第二問從手法和效果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兩個特點: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動態。詩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山嵐在月光下呈現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寫山嵐之動態,形象生動。

(2)結合全詩分析詩人“不眠”的原因。(4分)

[解析]詩人“不眠”的原因,應從詩人的情感入手分析,前一句“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這個“無家客”自然指的就是詩人自己了。山寺夜起,夜半未眠,想到自己只身一人羈旅漂泊,難免觸景傷情,說自己是“無家客”“獨不眠”,必然是因為這思鄉之愁太重,無法排遣。再看,4分的題,多為兩個采分點,因思鄉太甚而不眠,我們已經答出了;另外一點,結合詩作內容的前三聯分析,更多的是在寫夜景之美以及自己對于夜景的喜愛之情,頸聯一個“惜”字足以表達出詩人對山寺夜景的迷戀,當時那情那景像極了那首西北歌《信天游》:“我抬頭向青天,搜尋遠去的從前,白云悠悠盡情地游?!本C上可知,詩人不眠,一是因為鄉愁太重,一是因為夜景太美。

此詩亦可換個角度來鑒賞,前三聯寫詩人陶醉于山寺美景之中,尾聯筆鋒一轉,寫詩人在如此美好的夜景之下,觸景生情,燃起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是再美的夜景都無法排遣的。由此觀之,前三聯寫山寺美景以及詩人對夜景的喜愛之情,實際是給尾聯升華情感抒發自己內心無法排遣的思鄉之愁埋下伏筆,起到了反襯的作用。一如清代學者王夫之所言,“以喜襯悲,以悲襯喜,一倍增其哀樂?!边@首詩可以和陸游詞《鵲橋仙?夜聞杜鵑》對比閱讀,以增強對詩詞的理解。同樣是羈旅漂泊之人,同樣是夜里未眠,江湜《山寺夜起》是借深夜之美景反襯鄉愁之重難以排遣,而陸游詞卻是以哀景襯哀愁,夜聞杜鵑啼,催人鄉思,禁不住黯然神傷,此景此刻又怎能不感嘆自己顛沛流離、有家難回?羈旅漂泊、鄉思難遣,詞句末了說得極好,“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若說以上兩首詩詞寫鄉思都過于沉重,讓人備感壓抑,接下來看一首不煽情、不苦情、工于細節的極品思鄉詩,讀罷此詩,也許你再也不會把《靜夜思》當成抒發鄉愁的典范之作了。且看張籍《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也許我們早已讀過,卻很少去品讀?!肚锼肌分阅艽騽游覀冋且驗槠浼毠澝鑼懀灰詷穼懓?,也不以哀寫哀,而是著筆于描寫“寄家書”這一細節,一個“復恐”寫出了似有千言萬語又無法說盡的矛盾心境,看似平常的細節卻將鄉愁表達得淋漓盡致。

[答案]詩人不眠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喜愛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寫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開門惜夜景”,“惜”字表達了詩人對山中夜景的喜愛;二是思家,最后兩句中“無家客”“獨”表現出詩人羈旅漂泊的鄉愁和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情。

5. 懷古?傷今

典型例題

(2011新課標卷)

春日秦國懷古

周樸

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M紆:旋繞曲折。

(8)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解析]此題看詩題即可知,“懷古”二字就提示了我們這是一首懷古詩。再想,詩人為何懷古?無外乎就是因為眼下過得不如意或者當下的國運頹勢。簡言之,詩人懷古是因為傷今。因此,懷古詩常常都是懷古傷今,為王朝的衰敗而感到哀傷。而懷古之處往往是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作者難免不觸景生情、懷古傷今。

[答案]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內心頓生“不堪回首”之情。

(9)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

[解析]關于情和景之間的關系,最好的表述莫過于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所有寫景的內容歸根結底是為了抒情。由景到情的過程,無外乎就是觸景而生情、借景來抒情、以景來襯情三大方面,即觸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襯情。結合本詩來分析,三方面均有涉及。比如,涇水、春草、古碑、蒼山、殘陽、綠樹、黃沙,正是這些敗落的景物觸發了詩人懷古傷今之情。

[答案]①觸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寫哀景抒哀情。

6. 詠物?抒懷

典型例題

鷓鴣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注]①宋代黨爭期間,詞人和丈夫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之久,這首詞便寫于這段時間。②“畫欄開處”用唐人李賀“畫欄桂樹懸秋香”詩意。③屈原當年作《離騷》,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獨桂花不在其列。

任選一個角度分析這首詠物詞。

[解析]精挑細選出李清照這首詠物詞,絕對算得是上品,頗具代表性。看題易知,這是一首歌詠桂花的詞,更多的我們應看到詞人是在借桂花來說自況,向人們訴說自己高潔不流俗的雅趣和品行。開篇著力于描寫桂花的特征,樸素卻不失濃香。在詞人看來,無須光彩照人的外表,內心之美才是無花能及的魅力。所以說“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言語之間,透著些許傲慢,表現出了十足的自信。詞的下片議論說理更甚,“花中第一流”的桂花自是會惹得群花相妒,像是只要桂花一出場,眾花都羞得速速回避一般,而后又借唐人李賀和楚人屈原的兩個典故來表達對桂花的情有獨鐘。特別是最后一句格外新意,屈原當年賦《離騷》,廣收眾花,單單是詞人所深愛的桂花未曾提及。在詞人看來,這真是一個莫大的遺憾,于是乎,嗔怪道“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7. 即事?明理

典型例題

示秬秸

張耒

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也。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注]①秬秸:張耒二子張秬、張秸。張耒,北宋著名文學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解析]

看這首詩的題目就知,張耒作此詩旨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明理好學、有所作為。首聯使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描寫環境,營造了一種寂靜冷清的氛圍。頷聯詩中的主人公隆重登場了,“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在眾人還未從睡夢中醒來時,賣餅兒就已經叫賣了。頸聯繼續敘事,唯恐肆虐的北風吹冷了餅,讀罷此句,浮現在腦海的一定是白居易名篇《賣炭翁》中的名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彪m無證據表明張耒詩是對此句的化用,但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悲情色彩角度看,白居易更勝一籌,張耒筆下的賣餅兒只是憂餅冷,而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就更悲情了,寧愿天再寒冷些讓炭賣個好價錢,至于衣單身體寒,早已全然不顧。再看張耒詩尾聯,借事議論,借以教導兩個兒子,職業無高低貴賤,但必須做一個有追求并持之以恒地為之努力的好男兒,萬不可蹉跎了寶貴的人生。這道理講得含蓄而又富有藝術感染力,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借事明理,也更易讓人接受。再舉一例,(2002年北京卷)曾將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與暢當同題詩作進行對比,說王詩更勝一籌,問原因何在?兩首詩雖都寫出了鸛雀樓的壯觀景象,但王之渙詩勝在借景喻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苯柩矍爸?,喻說要想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也是一種極高的說理藝術。即景說理,含蓄而有力度,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8. 諷喻?論政

典型例題

(2013全國大綱卷)

客 從

杜 甫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

珠中有隱字,欲辨不成書。

緘之篋笥久,以俟公家須。

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傳說中的人魚,相傳它們流出的眼淚能變為珍珠。②佛教傳說,有些珠子中隱隱有字。③篋笥:指儲藏物品的小竹箱。

(1)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故事,請簡述這個故事。(4分)

[答案]有客人從南方來,送我珍珠,珍珠里隱約有字,想辨認卻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來征求;但日后打開箱子一看,珍珠卻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現在再也沒有什么可以應付官家的征斂了。

(2)從全詩看,“珠中有隱字”、珍珠“化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案]“珠中有隱字”,寓意為百姓心中有難言的隱痛。珍珠“化為血”,寓意為官家征斂的實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杜甫《客從》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諷刺詩,用看似荒唐的傳說,隱喻了苛政猛于虎,“珠中有隱字”更表現出了民不聊生、敢怒不敢言的哀痛和無奈。珍珠“化為血”寓指官府征斂的是百姓用血汗換來的勞動成果,統治者無度的剝削制度已將百姓搜刮得一無所有,這還沒有停止,還得為沒有可供官府繼續征斂而哀愁。杜甫借這一傳說諷刺和批判了統治者荒淫無度、不顧民生、盤剝百姓的丑惡本質,也表達了對廣大百姓的深切同情。

9. 愛情?閨怨

典型例題

(2012新課標卷)

思遠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8)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9)“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么關系?“紅箋為無色”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關系是:“就硯旋研墨”暗指以臨窗滴下的淚水研墨,和淚作書。原因是:紅箋被淚水浸濕。由于情到深處,詞中主人公在作書時不停流淚,淚水落到紙上,紅箋因而褪去了顏色 。

[解析]“紅葉黃花秋意晚”起筆寫景,渲染了悲涼的氛圍,秋意晚自是晚秋了,除卻紅葉黃花,想必周邊也是一片蕭索。此景此時,最讓閨中之人放心不下的怕就是遠行在外的人,也許是征人,也許是商人,也許是游子,我們無法知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遠在他鄉之人一定是羈旅無定所的,要不然怎么會嘆息“何處寄書得?”像是眼望著送信的人天天從門前過,卻不知道自己的信該寄往何處。心中無限的相思之苦,無處可訴。想著想著,淚眼婆娑,竟流到了硯臺里,索性和淚研墨,提筆寫信,寫著寫著,情到深處,思念之淚像雨水一般沖刷著信箋,竟把紅色的信箋都沖刷成白色了。此句夸張寫法與 “白發三千丈” 頗為相似。

古人詩詞寫情感,愛強調其程度之重,而寫作手法的運用,往往能幫助達到這一效果。淚水之多讓紅箋都褪色,夸張手法的運用,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閨中人對遠人的思念之深。不僅夸張手法如此,其他用于表情達意的手法亦是如此,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詩詞中反襯手法使用頻率之高。因為不管是以哀襯樂,還是以樂襯哀,都是在極言樂或哀之重。

閨怨詩最知名的莫過于王昌齡的《閨怨》,短短四句,意蘊無限。且看:“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遍_篇即道,閨婦不知愁,似帶了些許責難,這不知愁的少婦梳妝打扮一番后,登樓賞春,“忽見”二字,筆鋒一轉,寫登樓后的少婦,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想念遠征的丈夫,離別許久,相逢卻遙遙無期。閨怨詩詞常寫到春,且多寫閨婦傷春思人,此詩亦不例外。空守閨房之人,見陌頭楊柳而起離愁別恨。欲揚先抑手法的運用是最大的亮點,先說不知愁,盛妝賞春,再寫觸景傷情,思念征人,后一句情感更為強烈,一個“悔”字充分寫出了離愁之重,萬分后悔自己曾勸丈夫覓封侯。

五、比較詩詞閱讀

1. 比較詩詞導學

【聽數據說話】一年5考,做真題時是不是被嚇到了?以前古詩詞鑒賞讀不懂,反正也就一首詩或詞或曲,姑且硬著頭皮讀下去好了;現在卻發現,出現了考一首搭一首的百變混搭,著實叫人心酸不已呀!看看,2014年一年就有5套試卷涉考。

[題型價值]

常言道,有比較才有鑒別。詩詞的比較閱讀即使高考不考,也是一種訓練詩詞鑒賞能力的上好題型。這類題型讓我們在不同詩詞的比較鑒賞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詩詞、更好地掌握了詩詞的手法和情感。比如,我們講對比這一手法,如何才能更好地將各類??嫉膶Ρ仁址ㄖv清楚呢?最好的答案莫過于在比較中區分與掌握。

下面詳細例說,且看2007年湖北卷真題(附后,第11題),先看問題:“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辈浑y判斷,兩首詩主要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但細究之下,手法也是有同有異的。相同的是都用了對比,不同的是一首是空間對比,一首是時間對比。吳融的《華清宮》是空間上的對比,通過“四郊飛雪”與“宮中落便干”寫出了宮內的溫暖和宮外的寒冷的對比,借此表達了對當朝統治者不顧民生、不理朝政的批判和鞭撻。李約的《過華清宮》卻是時間上的對比,通過“君王游樂萬機輕”和“故宮惟有樹長生”寫出了昔盛今衰的歷史感慨。

如果說2007年湖北卷這首詩詞比較閱讀讓我們理解并掌握了時間對比和空間對比,那我們再看,時間對比還可以進一步細分考查,不同時間范疇的對比所表達的情感亦是有區別的。且看2003年北京卷真題(附后,第12題),不管是趙嘏《江樓舊感》,還是唐朝詩人崔護的名作《題都城南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這便是使用了時間上的對比,且是短時間范疇的對比,通過去年和今年的對比表達了詩人物是人非的人生慨嘆。

做題的關鍵在于總結,沒有總結的練習是沒有意義的。練題要精,首選真題。比如,通過以上兩道真題的練習,再結合我們過去做的對比手法的相近題型,我們不難總結,高考中時間對比的考查可細分為長時間范疇和短時間范疇的對比,長時間范疇的對比往往是通過古代的繁盛和當下的衰敗對比,表達昔盛今衰的歷史感慨,而這樣的作品往往出現在某一朝代的晚期;而短時間范疇的對比往往是通過眼前觸景生情的感傷和讓人懷念難忘的過往的對比,表達物是人非的人生感嘆?;诖丝偨Y,我們再看一道才情盡顯的經典真題,2007年江西卷真題,高蟾和韋莊這兩位晚唐詩人的詩作。先看詩題均涉及金陵,金陵為過去繁盛的六朝古都,在唐代來說已算歷史,很明顯此時使用古今對比的手法,看注釋可知兩位詩人均為晚唐詩人,再看內容情感均為感傷之情。綜上易知,兩首詩都旨在用過去六朝古都的繁盛與當時晚唐的衰敗形成對比,進而表達作者昔盛今衰的歷史感慨以及親歷唐朝衰敗之現實內心無法排遣的哀痛之情。此題的第二小題更是對兩首詩作內容進行了細致的比較,頗為經典,同樣是傷心,為何一人說畫不成,另一人卻偏偏要說畫得成,高蟾說“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說“畫不成”,其實是緣于傷心太重,再偉大的畫家也無法用畫作表達,這像極了那句網絡流行語“再牛的肖邦,也奏不出我的哀傷”。再來說韋莊的“畫得成”,其實是用六朝的金陵盛景跟眼前金陵“老木”“寒云”等衰敗的意象形成對比,韋莊認為通過這一昔盛今衰的對比,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可以畫成的。

2. 對比詩詞高頻考點總結

(1)??贾黝}

① 寫物;

② 寫景;

③ 今昔對比(昔盛今衰的歷史感慨 /物是人非的感傷之情);

④ 送別詩。

(2)??純热?/p>

① 季節、自然特征;

② 比較異同:情感/手法(修辭:擬人、比喻、借代;表現手法:對比、襯托、借景抒情)。

3. 典型例題

(2014山東卷)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亭角尋詩滿袖風。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其二

愛把山瓢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①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2)詩中“陳居士”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請結合兩首詩加以分析。(4分)

(2014天津卷)

暮 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1)《暮春》一詩,春之“暮”體現在何處?(2分)

(2)《暮春山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桃花的?(2分)

(3)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2014浙江卷)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

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峽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21)這兩首詩都以    來寫愁。(2分)

(2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5分)

(2014江蘇卷)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1)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3分)

(2)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3分)

(3)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5分)

(2014新課標Ⅱ卷)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詳。

(8)韋莊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5分)

(9)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6分)

(2012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錢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狀態的植物,均以      一詞表達詩人的愛憐之情。(2分)

(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5分)

(2007重慶卷)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注]①崇光:美艷的光彩。

(1)蘇軾《海棠》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后兩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里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006湖南卷)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注]據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請作簡要賞析。

(2008廣東卷)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2)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2005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        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2007湖北卷)

華清宮

吳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便干。

綠樹碧簾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1)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

(2)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003北京卷)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請指出兩首詩在體裁、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

(2007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圖

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古城。

[注]高蟾、韋莊,均為晚唐詩人。

(1)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傷心”,詩人為什么傷心?

(2)兩位詩人一位說“一片傷心畫不成”,一位說“誰謂傷心畫不成”。請結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

(2005遼寧卷)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

倒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

(1)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請問,兩詩借此營造的是一種什么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4分)

(2)兩首詩的末句,一用“應有”,一用“猶有”,哪個更好?為什么?請簡要賞析。(4分)

(2007遼寧卷)

秋夜獨坐(節選)

(唐)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夜深

(宋)周弼

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

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1)兩詩中均寫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請具體說明。(4分)

(2)兩詩中均有“獨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試簡要分析。(4分)

(2013安徽卷)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8)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9)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4分)

(2011湖北卷)

登 城

劉敞

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望湖樓晚景

蘇軾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湖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1)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有異,《登城》寫的是    ,《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2分)

(2)兩詩第三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請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2分)

(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4分)

(2005上海卷)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徐 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14)古人有“七言詩第五字要響?!^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述,請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2分)

(15)以下詩句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什么?(2分)

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長如白練飛:        

(16)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自己的看法。(4分)

(2000上海卷)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雨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菱,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1)甲、乙兩首詩的體裁均屬于近體詩中的    。(2分)

(2)甲、乙兩首詩描寫了不同季節的景物,請指出。(2分)

(3)甲、乙兩首詩后面句都提供了讓讀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請分別說明。(4分)

(2006重慶卷)

新雷

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體現在哪些地方?為什么要說“只待新雷第一聲”?(2分)

(2)兩首詩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2010天津卷)

峽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劍南風景臘前春,山鳥江風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較遠,自緣身是憶歸人。

(1)《峽口送友人》一詩描寫了什么時節的景色?它是通過哪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2)兩首詩在抒發送別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一詩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詩采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

(2005湖南卷)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1)兩詩都著“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戀和向往,又蘊涵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      。

(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         

(2006湖北卷)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注]①鳳城:京城。

(1)兩首送別詩都寫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請作簡要說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別》是怎樣融情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4分)

(2008湖南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龍標野宴

王昌齡

沅漠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誦,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1)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2009湖北卷)

三月晦日偶題

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絳唇

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1)詞多富情趣,而詩多理趣。請從作品中作者對春逝態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詞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5分)

(2)《點絳唇》一詞起句與結句頗有藝術特點。起句“醉里春歸”深婉有致,“醉里”可見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歸”卻明確點出“春去也”之無奈,奠定了全詞的基調。結句“夢里尋春去”表現了什么?(2分)

[典型例題答案]

(2014山東卷)

(1)①艷麗;②清幽。

① “園花經雨百般紅”描寫的是雨后園林的美景,一場雨后,園中姹紫嫣紅,色彩艷麗。

② “喬木崢嶸明月中”描寫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樹木高聳挺拔,意境清幽。

(2)①行為灑脫;②情趣高雅。

① “楚酒困人三日醉”“愛把山瓢莫笑儂”,從陳居士喜歡喝酒可以看出他灑脫的性格特點。

② “亭角尋詩滿袖風”“醒來推戶尋詩去”,白天尋詩,夜晚尋詩,表現了陳居士沉迷于詩歌創作的高雅情趣。

(2014天津卷)

(1)體現在三月花凋謝、柳絮飄飛、東風吹和子規啼叫上。

(2)①側面描寫,桃花落處無人看見,洗手時聞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 動靜結合。

(3)《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2014浙江卷)

(21)猿聲。

(2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點明了愁;第二首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嘆抒情詩;第二首以理寫愁,辨析猿聲“不自愁”,愁在人心。

(2014江蘇卷)

(1)乘興而往——悵惘不遇——欣賞嘆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與漁樵為伍;居室簡陋。

(3)第一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友人住處環境,揭示其詩歌獨特風格的成因,并暗喻對友人品性的贊頌。第二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詩人不遇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突出訪人的執著和情懷的深摯(或:通過想象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2014新課標Ⅱ卷)

(8)韋莊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詩的首聯先寫“實”,寫自己“等閑揮袂”“別家”“客天涯”的豪邁和瀟灑;詩的第二聯寫“虛”,虛寫自己的“燈前一覺”所做的夢。這“夢”是“江南夢”,即思家夢。詩人將離家的苦悶轉入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襯自己的“惆悵”和孤獨,“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

(9)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燈前”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郭詩的“燈前笑說”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束、愉快交談的生活景象,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的詩意美。

(2012浙江卷)

(1)還未展開;芳心。

(2)第一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2007重慶卷)

(1)前兩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后兩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

(2)蘇詩愛花之盛開,白詩惜花之將謝。

(2006湖南卷)

(1)薛詩“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林詩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自勵的品性?!巴祦砝嫒锶职?,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之“白”,較之薛詩,更側重于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象新穎,靈巧別致,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2008廣東卷)

(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

(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并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2005浙江卷)

(1)傍晚;西風。

(2)擬人表現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2007湖北卷)

(1)①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手法。②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云,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掩映,溫暖如春。第二首詩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

(2)第一首詩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于享樂的統治者。第二首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淫誤國,感嘆王朝興衰。(意思對即可得分)

(2003北京卷)

體裁: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

內容:① 都表達了作者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對人的思念;

② 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傷。(以上兩點答出任意一點即可。)

寫法:① 都是在第三四句點明題旨,深化意境;

② 都拿去年與今年相比。(以上兩點答出任意一點即可。)

(2007江西卷)

(1)詩人為唐朝的衰敗而傷心。

(2)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詩作者通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看不出來的。韋詩作者通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現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可以畫成的。

(2005遼寧卷)

(1)“月黃昏”三字為兩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痛?、“無燈”、野(小)店、半死楓樹,這一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

(2)① “應有”更好。“應有”二字蘊含豐富,傳達出了詩人在孤寂中力尋舊影時的復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與自信,也有失意與悵惘,更有尋而未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猶有”二字則無此意趣。

② “猶有”更好。“猶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跡還保存到現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一步傳達出了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而“應有”二字卻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

(2007遼寧卷)

(1)王詩寫的是“秋夜”,寫了山中果落、燈前蟲鳴的現象;(1分)周詩寫的是“春夜”,寫了春雪初停、殘月掛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詩描寫的是動景,(1分)周詩描寫的是靜景。(1分)

(2)王詩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1分)一二句寫詩人獨坐的孤寂和歲月流逝的悲涼;三四句寫草木昆蟲零落哀鳴,更添悲哀。(1分)周詩寫的是寧靜安適的心境。(1分)一二句寫詩人獨坐燈下苦讀,不覺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變化襯托了詩人夜讀時的投入和專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013安徽卷)

(8)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內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4分)

(9)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皶灐迸湟浴袄洹?,突出月夜寒意襲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4分)

(2011湖北卷)

(1)和風細雨。

(2)①劉詩第三句承接前兩句,并與細雨疊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圖意境;②蘇詩第三句從“橫風吹雨”轉入“雨過湖平”,為描寫雷電蓄勢,承上啟下。

(3)① 劉詩通過寫雨映寒空,山深樹幽,倚樓眺望,運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江南水墨圖。

② 蘇詩通過寫橫風斜雨,湖江涌動,運用比喻手法,寫出了雨前、雨后的壯觀美景。

(2005上海卷)

(14)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

(15)(用夸張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態

(16)同意。要點:李詩更為雄奇瑰麗,想象更為奇特,富有創造力,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點:徐詩分別從視覺、聽覺等不同角度切入,氣勢顯得壯闊。

(2000上海卷)

(1)(2分)絕句(或:七絕)

(2)黃梅時節(或:初夏)  蜂蝶(或:葉)——春

(3)甲:對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來的種種情況。

乙:由蜂蝶飛過墻想象鄰家的春色。

(2006重慶卷)

(1)“覺春生” “安排著”“只待”。因為只有新雷響后才會有“春生”和“千紅萬紫”。(2)前者寄托了對新生活、新氣象的渴望與期盼;后者寄托了對新生事物的無私關愛。

(2010天津卷)

(1)暮春;飛花。

(2)思念故鄉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寫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詩人分離友人歸鄉的喜悅之情。

(2005湖南卷)

(1)兩詩都著一“望”字。李詩之“望”在首句,實寫登樓,引領全篇,既表達了對君國的眷念與向往,又蘊含了對“帝京”遙不可及的感傷。柳詩之“望” 在末句,虛寫置身峰頭,收束全篇,既表現了對故多的思念,更表現了對“京華親故“的急切期待。

(2)兩詩都寫到了“山”。李詩曰“青山留人”,是面對群山阻隔欲歸不能的自我安慰。詩人運用擬人和象征手法,抒發了看似平靜超然,實則深沉悲涼的情感。柳詩曰“尖山似劍”,表達的是在草木變衰的秋天,思念家國愁腸如割的痛楚。詩人在運用比喻手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直接抒發了奔進而出的強烈感情。

(2006湖北卷)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下一首借“宮前水”的不斷流淌來抒發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的感慨。

(2)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融入由“綠暗”“紅稀”“暮云”“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2008湖南卷)

(1)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它是全詩的“詩眼”,用以統攝全詩。王昌齡詩中的“愁”是遠謫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2009湖北卷)

(1)秦詩之理趣 作者闡發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無須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

元詞之情趣 作者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詞語刻意營造春逝之氛圍,用“留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逝的悵惘意緒。

(2)起句“醉里春歸”深婉有致,“醉里”可見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歸”卻明確點出“春去也”之無奈,奠定了全詞的基調。結句“夢里尋春去”語淡情濃,表明作者不忍春逝,著意到夢中尋覓春天的蹤跡,正可見(現實世界中)春逝之無可挽回。起結回環,結句更凸顯此詞蘊藉之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林市| 墨竹工卡县| 垣曲县| 石渠县| 新源县| 永州市| 江永县| 霍城县| 伊川县| 黑河市| 竹北市| 蓬安县| 岳西县| 新营市| 鄢陵县| 静宁县| 四会市| 陇西县| 丰原市| 昭平县| 卢湾区| 洛川县| 永清县| 松原市| 台前县| 嘉兴市| 定安县| 怀集县| 罗山县| 呼和浩特市| 乌拉特前旗| 繁昌县| 岳普湖县| 古浪县| 武义县| 东光县| 修文县| 汝南县| 虎林市| 尉犁县|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