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 美國RIM-116“拉姆”艦對空導彈
影響力指數
作戰性能
技術創新
服役時長
使用國家
RIM-116“拉姆”(RAM)導彈是美國研制的短程艦對空導彈,RAM是Rolling Airframe Missile的縮寫,意為“滾體導彈”,因為導彈在飛行時彈體會不斷滾轉。由于“RAM”正好是英文中“公羊”之意,該導彈又常被譯為“公羊”導彈。

■RIM-116“拉姆”艦對空導彈
誕生歷史
“拉姆”導彈的需求在1975年提出,1977年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與西德拉姆系統有限公司簽署工程研發備忘錄,1979年丹麥佩爾·伍德森公司加入成為第三位合作伙伴。1992年8月,通用動力公司將戰術導彈系統的事業部門賣給休斯飛機公司,1997年雷神公司收購休斯飛機公司的防御部門,也因此取得原來通用動力公司的導彈部門,所以“拉姆”導彈最后是由雷神公司負責。
“拉姆”導彈第一次于1978年試射成功,但是后續發展非常不順利。丹麥由原先的發展伙伴關系自行降級為觀察員的身份,稍后引入“海麻雀”導彈滿足他們的點防御需求。德國一度考慮退出研發計劃,美國甚至終止整個開發進度,但是稍后又恢復計劃的推動。直到1992年11月,“拉姆”導彈才正式服役。

■美國海軍勤務兵正在填裝“拉姆”艦對空導彈
彈體結構
為了簡化彈體的飛行控制以及被動雷達制導天線的需要,“拉姆”導彈在發射的時候彈體會開始旋轉。一般非旋轉的導彈在俯仰與偏航兩個軸上都需要有控制面,而“拉姆”導彈借由彈體的自旋,只需要一套控制面來擔任兩個軸向上的控制,因此在接近導彈鼻端只有兩具可動的控制面。此外,雷達接收天線也因此能夠簡化為兩具。

■美國海軍“巴丹”號兩棲攻擊艦發射“拉姆”艦對空導彈

■飛行中的“拉姆”艦對空導彈
作戰性能
“拉姆”導彈的動力裝置為一臺ML36-8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機動過載大于20G,導彈采用被動雷達尋地和被動紅外尋的復合制導,戰斗部為WDU-17B連續桿式戰斗部,引信為DSU-15B主動激光近炸引信。“拉姆”導彈平時安放在發射容器中,容器安裝在發射系統的發射架上,發射容器為密封包裝,可避免濕度、溫度與電磁脈沖對導彈的影響,容器內有4條來復線式小導軌,使導彈在發射時產生初始滾動。在實戰情況下,“拉姆”導彈由艦上雷達及電子偵察設施完成搜索、跟蹤和識別,并將目標的距離、方位、高低角和目標發射的電磁流頻段數據輸入導彈系統。導彈有自動、半自動、手動三種發射方式,可單射,也可分批齊射。

■“拉姆”艦對空導彈發射時的巨大后焰

■“拉姆”艦對空導彈及其發射裝置